2019届 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4.08 MB
- 文档页数:62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知识点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你: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预习要求:1、孔子,名,字,出生在时期。
他提出了与的学说。
他开创了中国古代,主张,从六个方面培养学生。
儒家的六经是指。
孟子提倡学说,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荀子是时期儒家的代表,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另一方面又主张。
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
2、汉武帝时,中国的局面得到巩固。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的主张被采纳。
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得标志。
3、周敦颐、邵雍、张载、和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他们认为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它的核心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
南宋的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
4、黄宗羲提出的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
顾炎武提出的主张,梁启超将他的思想归纳为,著有。
重、难点分析:一、“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大题精炼: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附解析)1.(2019合肥一中模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走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夫天理者,理欲也,理欲者,自然之分也:既以自然之分,则人人皆平也,无谓贵贱之分。
——戴震《理》材料二 但旦丁称人是高贵和平等的,因为人都有上帝赋予的“意志自由”来判断选择,获得“为自己而生存”的自由。
彼特拉克强调,“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上帝为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
与此同时,他还将矛头直指宗教禁欲观,大胆歌颂人的生活欲望和世俗享乐,他嘲笑经院神学家只是一些总想了解“深奥的上帝秘密,漠视人性和人欲的傻瓜。
”——摘编自孟广林《意大利人文主义人本观与明清之际人文观的异同》(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进步性。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与明清进步思想的共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产生的社会效果差异的经济根源。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
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幸明德”。
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
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
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
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积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材料二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方面是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分裂阴谋、保卫祖国的统一与边疆完整,同时也逐步深入,从不同层次上寻求将古代中国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强国之道。
专题古今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子百家之一。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来调解与建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秦始皇重用法家思想,主张法治。
3、西汉: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①主张:a、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天人感应)b、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
c、建立太学等学校,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②影响:a、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b、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c、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d、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4、隋唐:儒教、道教、佛教逐渐融合,儒家思想逐渐融合了道教、佛教思想。
二、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变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3、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具有进步性与爱国性。
(维新变法)4、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5、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进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氓: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三、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②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①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五、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
2.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否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老子(道家学派)与墨家学派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
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5.认识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由“爱人”所推导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也体现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孟子: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施仁政与民,省刑罚,薄赋敛”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论。
,
6.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第11讲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落实主干知识--------------------------------------------- 寧统植理肓序识记点拨遠津祢丰卜断製--------------------一、明清时期的思想1. 阳明心学⑴背景①明朝中期以后,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2) 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 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李贽的离经叛道(1) 背景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②阶级: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③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④个人:目睹官场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
(2) 主张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 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归纳总结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1. 科技(1) 《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分类法,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 《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 近代科学先驱”。
轻巧识记古代中国科技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社会坏境 亘经验.轻实验;亜综合*轻分析; 重实用,轻理论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貶农 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教 育文化的高度专制;腐朽的聊建 制度2. 文学:明清小说 (1) 演变过程① 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② 唐代出现短篇小说传奇。
③ 宋代岀现话本。
④ 明清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 繁荣原因① 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⑶代表作品: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明 末 淸 初 的 思 想 活 跃 局 面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川f 启示图示构史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学《诗经》楚辞诗歌的另一种形式3•绘画和书法(1)绘画①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