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鹿和狼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14《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鹿和狼的故事》。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的实际教学做一个简单解说:一、教材分析:《鹿和狼的故事》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
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单元学习任务是“把握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同时,积极行动起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了美好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
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
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鹿。
课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以及结合这篇文章上述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重点难点:为了凸显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这一属性。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四、设计理念及做法:( 一)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
既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注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特点。
本篇文章分为两部分,1至6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叙了一个故事,7至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揭示了一些道理。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重点词语和句子了解狼与鹿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添加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狼与鹿之间彼此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
【教学难点】加强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方法】合作、探求、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媒体出示鹿和狼的图片)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两种动物并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他们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并说出理由。
(狼是凶悍的、残忍的,鹿是温顺的、仁慈的。
)是啊,从同学们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大家想要消灭狼从而保护鹿的情感。
但是狼真的就这样罪大恶极吗,必须杀害吗?这节课让我们经过一个故事了解一下鹿和狼的关系,看看经过学习你们的想法会有怎样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1.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材料简介罗斯福。
2.请同学们自在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利用上下文、工具书理解词句并做出标记。
(3)标出自然段。
3.找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考虑:课文次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罗斯福为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森林被毁,鹿也大量死亡的故事。
4. 随文理解以下词语:厄运锐减保护要挟相悖苟延残喘面目全非罪魁祸首三、精读领悟1.全文共分几部分?第一部分(1~6),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狼与鹿的故事。
第二部分(7),鹿和狼与森林的关系。
第三部分(8),人们对狼与鹿的认识同理想相悖。
第四部分(9)总结全文,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2.默读鹿和狼的故事部分(1)边读边考虑:为甚么杀狼?(保护鹿)采取哪些措施?(消灭狼—25年六千多)结果怎样?(狼被灭鹿病死森林枯死)经过狼的呐喊与鹿的心声感受这个决策酿成的严重后果。
(2)请同学复述故事。
罗斯福为保护鹿而杀掉吃鹿的狼,由于狼的灭绝使鹿大量繁殖,从而过度啃食植被,使森林的生物链不平衡。
关于鹿和狼的童话故事1一天,鹿正在茂密的树林里散步,忽然听到一声声“救命”。
鹿跑过去一看,见是一只狼掉进了猎人的陷阱里,怎么也爬不上来。
狼见到鹿,亲切地说:“亲爱的鹿小姐,你如果能救我出去,我一定会报答你的。
”鹿见狼很可怜的样子,就用角顶断了一棵树,放倒在陷阱里。
狼顺着树爬了上来,对鹿说:“谢谢你救了我!可是我太饿了,我要吃了你。
”鹿一听,生气地说:“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亏你还说得出口,难道这就是报答吗?”“是的,因为你的目的是要救我,现在我没有吃的,一样会饿死,这与在陷阱里死有什么两样呢?所以我成全你,我不死,只好吃了你。
这样你实现了目的,我也算报答了你!”狼振振有辞地说。
鹿哭笑不得,只好说:“你狡辩,我们去找人评评理,不然我会死不瞑目的。
”狼答应了。
他们就一起往前走,正好遇到一只狗,鹿就把事情的前后经过一一和狗说了一遍,希望狗能秉公评理。
那狗一看鹿身后的狼,就有点发怵。
还未说话,就见狼亲热地蹿了上来,“哎呀,这不是狗弟吗?咱们五百年前就是一家了,想当初,咱们狼兄狗弟……”狼一边说,一边还用前爪轻轻地擂着狗的胸脯。
狗本来和鹿是好朋友,可看狼套着近乎,又捶来捶去,心理直发毛,只好对着天,胡乱地吠了几声就走了,可是谁也未听懂他的意思。
于是他们又走,正好遇到一只羊。
狼一见,就大声地唱起情歌——《狼爱上羊》,羊也兴奋地跑上来,和狼亲热地拥抱起来。
看得鹿小姐脸红心跳,连忙跑开了。
“哎,你不是找人评理吗?怎么不说就跑啊?”狼大声地喊。
“你们是情人,不算!”鹿生气地说。
他们又走,一直到傍晚也未见到一个动物。
唉,也难怪,现在的动物是越来越少了。
忽然,一只乌鸦从头顶飞过。
鹿小姐忙喊道:“哎。
乌鸦先生,你好!”乌鸦一听就不高兴了,说:“我是小姐,不是先生!”“对不起,对不起,我看你穿着黑衣服,我以为你是……”鹿小姐连声道歉。
“穿黑的就是先生吗?你真没有审美观!”乌鸦说,“你看,我这是黑色蕾丝,搭配着黄色花边,这叫内衣外穿,最时尚的了,你这个傻样?!”乌鸦边梳着羽毛边愤恨不平地说。
鹿和狼的故事读书笔记鹿和狼的故事读书笔记1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
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让鹿繁殖的`更多些,所以他下令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经过25年的捕猎,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让狼群变的所剩无几了。
自从狼被捕杀后,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鹿能吃的东西都难逃厄运,山坡被吃的土地也裸露出来了。
灾难最后发生了,原本有十万只鹿,现在只剩下四万只病鹿在苟延残喘了。
我觉得总统的做法不对,那样会让鹿群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
某些不法分子滥砍乱伐,把山坡上的树都砍断了,植被遭到了破坏,动物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
虽然那些狼吃掉的也都是病鹿,所以在没有懂的情况下,不要乱断定,会造成不同结果,造成错误。
森林里需要狼,也需要鹿,两者不可缺少。
人们必须要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大自然,人们也要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的关系。
“如果谁要是说了谎话,那么大灰狼就会吃掉他哟”。
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给她的孙子讲故事,小孙子睁大眼睛撅着小嘴望着奶奶说:“为什么不在大灰狼来之前就打死它呢?”而这却与20世纪初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想法差不多。
那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
1917年,在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凯巴伯森林,森林中约有四千多只可爱的鹿经常出没,但森林中凶残的狼却时常捕杀它们,人们非常担心可爱的鹿会因此而消亡。
当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想让森林中的鹿得到保护,于是请来猎人,经过25年的捕杀,杀死了森林中几乎所有的狼。
狼没有了,但森林里却出现了可怕的事情——一天天增多的鹿不断地啃食着森林中的资源,森林被糟蹋得面目全非,能被食用的资源已所剩无几。
不久,没有食物而饥饿的鹿从十万多只锐减到四万多只,然后迎接它们的就是病魔的缠绕。
第14课《鹿和狼的故事》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
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
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宠儿——鹿。
课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学准备: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
板书:鹿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
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二、自学课文1.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 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 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1. 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1. 默读课文。
2.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
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14.鹿和狼的故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人们从随意杀狼反而害了鹿,使鹿成了破会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1、板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4课,(板题)请齐读课题。
2、你们喜欢鹿吗?一提到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鹿是我们心中美丽的使者,善良的化身)狼在你们心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你能说出带狼的四字词语吗?(“狼心狗肺”“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狼狈为奸”)师:在我们看过的童话故事中,无一例外,狼也都是以一种坏蛋的形象出现。
总之,我们一贯的认识是:狼罪大恶极,应该毫不留情地把它们消灭掉。
森林中真的能没有狼吗?(板书:森林)不!课文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3页,找到最后一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话(“森林里既需要鹿,也需要狼。
”),一起读一读(板书,既需也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学完课文大家就知道了可能对狼有一些新的认识。
二、自读自悟A、要求: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
3.把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一读,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B、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两导两练)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理解词语:(两导两练)找近义词补充词语3.说出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发表各自的见解。
三、深入探究1.出示阅读思考提示:思考题(1):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组交流讨论。
五年级鹿与狼的故事五篇《鹿和狼的故事》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哲学性的文章,作者用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破坏大自然者的痛恨。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鹿与狼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鹿与狼的故事1《鹿和狼的故事》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哲学性的文章,作者用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破坏大自然者的痛恨。
在美国的凯巴伯森林,生活着一群温柔善良的鹿,可是凶恶残忍的狼却是鹿的大敌。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要保护鹿群,于是将狼都猎杀了。
可是,在消灭狼的同时,他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当狼消失后,鹿群得到了虚假的繁荣,可这仅仅持续了没多长时间,灾难就悄悄来到了。
先是森林衰败,大地枯黄,紧接着无数之鹿因为饥饿而死,可是死神似乎还不想放过鹿群。
随即疾病泛滥,无数只鹿消失了。
最后,剩下不到八千只鹿在苟延残喘。
通过这篇课文,作者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其中每一只动物都有角色,如果我们执意去干涉大自然,去破坏大自然,那么食物链将会被打乱。
接下来,我举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比如海洋中的鲨鱼,它就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可这些海中霸王却遭到捕杀。
鲨鱼是食物链顶端的王者,如果它消失了,别的动物就会大肆吞杀浮游动物,届时,海洋将失去供氧功能。
要知道,海洋供氧量可占全球的百分之七十,如果海洋都不供氧了,仅剩下的百分之三十氧气根本不够用。
所以,大家要谨记:大自然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他们的用处,千万不要以我们的片面认识去判断动物的善恶益害!鹿与狼的故事2大家有没有想过,森林中若是没有了肉食动物,那会怎么样也许你会想:那就好啦!其他小动物就可以快乐的的生活了。
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鹿和狼的故事】。
主要讲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善良的鹿,下令消灭了所有的狼。
后来由于鹿的数量急剧增多,一下子变成了十万只。
林子里都被鹿啃食光了,许多只鹿因为饥饿而死亡,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还有不到8000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1.掌握课文中的八个生字,了解“狩猎”“一命呜呼”“苟延残喘”“罪魁祸首”“相悖”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准确使用。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3.培养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难点).胡勘平:中国林业编辑会员,曾任《环境保护》杂志副主编,是中国最早关注环境和从事环境保护教育的人士,曾拯救过藏羚羊,获得过戈德曼环境奖。
由他主编的《地球家园》被读书界认为是中国儿童环保读物中最好的一本。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罪魁祸首(kuí guǐ ) 相悖( bèi bó ) 惨叫(cǎn chǎn ) 厄运( ě è) 锐减( duì ruì)√√√√ √·····.载zài(载歌载舞)zǎi(一年半载)没méi(没有)mò (淹没)角jiǎo(角度)jué(角色).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捕杀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说明了生活在同意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葱郁:厄运:相悖:一命呜呼: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造句:小村子的东面有一片葱郁的树林。
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造句:我们要顽强的与厄运作斗争。
相违背,相反。
造句:他现在走的这条路与自己最初的愿望是相悖的。
指人或动物死亡(含诙谐讥讽的意思)。
造句:兔子撞在了树桩上一命呜呼了。
.苟延残喘:面目全非:罪魁祸首: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
造句:战败的敌人只能苟延残喘了。
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十分厉害。
在本文中指森林被鹿吃得非常厉害,改变了模样。
造句:这么好的东西让你糟蹋的面目全非了。
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 。
造句:这场空难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只在机场上空飞翔的鸽子。
14﹡《鹿和狼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写法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
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
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自学提问,归纳整理学生提问;
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联系,话题导入
同学们,学习了前面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知道了要——保护地球,文中最后一段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咱们一起再读一读:“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保护地球,并不仅停留于口上,更要付诸行动;不但要有这样的意识,更要有科学的方法。
如果用不科学的方法、想当然地来保护地球,也会带来灾害,甚至灾难。
不信?学了今天这一课你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篇课文讲了鹿和狼之间的怎样一个故事呢?会带给我们哪些阅读的收获呢?
学生初读课文。
㈠、检查字词:狩猎、锐减、相悖、控制、凶恶残忍、一命呜呼、难逃厄运、疾病流行、罪魁祸首、苟延残喘、面目全非、善恶益善
㈡、出示练习:根据意思写词语:
1、作恶犯罪的为首者()
2、与原先的完全不一样了,形容事物变化很大。
()
3、很快地死亡。
()
4、勉强延续最后一点气息。
()
㈢、交流:这篇课文讲了鹿和狼之间的怎样一个故事呢?会带给我们哪些阅读的收获呢?
三、略讲故事,了解大意
1、略讲故事
读完,我想每一位同学都已经对这个故事有印象了。
请同学口述故事的梗概,要求说清起因、经过、结果。
(同桌交流)
2、检查交流。
板书:林狼鹿
四、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选读对鹿、林、狼四方面其中的一方面,划出句子进行研读。
预设:
1、林部分:松杉葱郁、生机勃勃(茂、美)
林的变化省略号(读出感情)
面目全非(引导想象体会,读出感情)
2、狼部分:第三段抓住冰冷残叫一命呜呼等词体会狼的可怜,人类的残忍。
读出感情。
3、鹿部分:抓住“宠儿”自由王国读出鹿的幸福自由。
抓住“东啃西啃、饥饿疾病、苟延残喘、罪魁祸首”等体会鹿的悲惨,想象鹿最后的灭亡。
4、出示补充资料:
美国政府为挽救凯巴伯森林灭狼带来的恶果,于上世纪70年代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
而这项计划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未及时实施。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引狼入室”计划终于在1995年得以实施。
时年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几年之后,凯巴伯森林又郁郁葱葱,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仔细琢磨,悟出道理(10分)
1、进一步体会狼、鹿、森林之间的关系。
2、凶恶的狼恰恰是森林的保护者,而美丽善良的鹿却成了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这与人们对鹿和狼的认识似乎是相悖的,相悖是什么意思?这与人们的认识怎么相悖了?
罗斯福总统对鹿的保护政策就是根据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童话原则制定的,也就是因为这种片面的认识造成了凯巴伯森林的悲剧。
3、作者胡堪平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难道作者仅仅是在向我们讲述故事吗?作者的用意是想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分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知道他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快速地从课文中划出句子。
出示,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是啊,罗斯福总统的失策,在于当时人类对自然认识水平的局限。
因为他任职期间是1901——1909年,那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还有限。
其实,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它们彼此都形成了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一条条食物链。
如果食物链上的任何一环受到破坏,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瓦解。
罗斯福下令捕杀狼,造成了这条食物链的失衡,这就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造成严重的后果。
我们必须遵循生物之间的这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
不能喜欢谁就繁殖谁,不喜欢谁就消灭谁,应该从全局考虑。
记住这句话:大自然的选择永远都是对的,错的只是人类自己。
六、联系实际,内化道理(10分)
1、同学们还能不能举出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例子呢?
现实生活中就是因为有许多人不知道或是不尊重生物界的这种关系而酿成大错。
2、教师出示:美国种植克株,澳大利亚的兔灾
3、老师把道理归纳编成一首诗,齐读:
世界万物是一体,
相互关系很紧密。
正确认识不片面,
尊重联系才有益。
七、自由谈收获
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吗?不要让凯巴伯的悲剧再重演了。
我们要尊重生物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不要凭着自身的片面的认识去做事。
八、作业:
1、摘抄积累本文出现的四字词语。
2、搜集有关生态平衡的例子,谈谈感想。
板书设计: 20*鹿和狼的故事
狼 鹿
森林
(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吃
保护
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