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统治-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期末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5
《明朝的统治》练习一、选择题1、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统一王朝。
明朝建立于()A、13世纪60年代B、13世纪80年代C、14世纪60年代D、14世纪80年代2、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3、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废行省,设三司C、设厂卫特务机构D、以八股取士4、朱元璋曾告诫子孙:“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稳固统治B.扩张皇威,恫吓群臣C.诫勉皇子,勤政为国D.排斥异姓,巩固内阁5、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历朝专制统治不断加强。
下面从图1到图2发生变化的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6、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最大的不同是()A考试的目的不同 B考试的内容不同C考试的方法不同D考试的管理不同7、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A.四书五经 B.唐诗 C.《资治通鉴》 D.宋词8、下图中的作物哪个不是明代时期从国外引进的()A. B. C. D.9、明朝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和制瓷业中心分别是()A、海南岛、定窑B、开封、汝窑C、苏州、景德镇D、南京、哥窑10、明朝时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主要有()A、江都、洛阳B、北京、南京C、苏州、杭州D、澶州、明州二、材料解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汉中央实行丞相制度,秦朝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首。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
加强皇权,分散相权,以便建立能为皇帝所控制的中央决策系统的措施。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今我朝罢丞相,设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颉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总之,所以稳定。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丞相的职权。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管理】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知识点2 朱元璋强化皇权措施:(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先后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巩固皇权。
(2)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
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3 科举考试的变化命题范围: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答题格式: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知识点4 经济的发展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基础过关】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1.如图是胡军在某电视剧中的剧照,他在剧中演绎了一位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直到开国皇帝,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
他演绎的这位传奇人物是()A.李世民B.朱元璋C.赵匡胤D.忽必烈2.“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上文中的我朝是()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3.为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下列最有价值的文物是()A.司母戊鼎B.甲骨文C.锦衣卫印D.大相国寺4.下图是某人画的一幅明朝书生张富贵进京赶考的漫画,漫画中的张富贵背的书籍应该有()A.《论语》B.《齐民要术》C.《四书集注》D.《唐诗三百首》5.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却能考中科举做上高官,这是因为明朝()A.废除行中书省 B.设立锦衣卫C.提升六部职权 D.实行八股取士知识点4 经济的发展6.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9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是明朝锦衣卫印,持有此印的人A.掌管全国军政大权B.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C.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政府决策D.掌管全国财政大权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待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司法部门的管辖。
故选B。
2.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獗,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A.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皇帝爱惜自己的臣子C.明朝叛乱较多D.皇帝小心眼,臣民不规矩2.【答案】A3.我国的科举制度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转变为束缚人们思想和阻碍社会进步,这种转变始于A.设置进士科B.八股取士C.开创殿试D.设置明经科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用八股取士,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
此外,明朝还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自此,科举制度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转变为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故选B。
4.朱元璋曾告诫子孙:“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稳固统治B.树立皇威,恫吓群臣C.诫勉皇子,勤政为国D.排斥异姓,巩固内阁4.【答案】A5.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涉及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哀哉可怜!”这首名为《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
导致元朝灭亡的主要因素有()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2.★右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
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 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该政治制度是()明太祖A.丞相制度B.郡县制度C.行省制度D.科举制度3.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
据此判断该朝代是()政府架构(改制前)政府架构(改制后)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4.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以下属于明太祖烧的“三把火”的是()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③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④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6.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应该复习的内容是()A.唐诗B.策问C.《老子》D.“四书”“五经”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8.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指二者都()A.削弱了儒学地位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C.损害了国家统一D.引发了“文字狱”9.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皇都积胜图》(局部),该图长2 182厘米,宽32厘米,描绘了明朝中后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的繁荣景象。
1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卷共6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什么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A .均贫富
B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 .均田免赋
D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李自成起义相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赋役苛重,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
明朝的黑暗统治最终导致了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受民众欢迎。
1644年4月,起义军势如破竹,攻入北京城,明崇祯皇帝登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故选C 。
2.“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其中的“闯王”是
A .黄巢
B .朱元璋
C .李自成
D .文天祥
2.【答案】
C
3.明末农民战争中,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名称是
A .大顺
B .大齐
C .后金
D .张楚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李自成建立的政权。
结合教材可知,明朝后期统治腐朽,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巩固·限时达标1.下图中的④代表的朝代是()。
A.唐朝B.辽C.南宋D.明朝2.明朝时,存在大量侵犯官员隐私权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当时设置了()。
A.三司B.御史台C.厂卫机构D.五军都督府3.某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我国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开始与结束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唐朝B.西汉和唐朝C.秦朝和明朝D.西汉和明朝4.电影《锦衣卫》中涉及的机构()。
A.掌管全国军政大权B.控制全国财政大权C.参与中央政府决策D.监视逮捕官吏百姓5.明太祖在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这主要是为了()。
A.增设机构,增强地方权力B.明确分工,提高行政效率C.分散权力,加强君主专制D.防止腐败,缓和社会矛盾6.《明太祖实录》载: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六部权力的扩大B.丞相制度的变革C.地方权力的削弱D.君主专制的加强7.下列图1到图2行政系统的变化反映了()。
图1图2A.相权的扩大B.军权的加强C.皇权的强化D.思想的僵化8.汉武帝、明太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
他们的相同点是()。
A.都是开国皇帝B.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C.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D.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或藩王的势力9.按下面图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应为()。
A.废除丞相制度B.设立“三司”C.设立锦衣卫D.实行“八股取士”10.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
中国人吃上玉米、马铃薯和花生这些美食最早应在()。
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11.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提升·理解应用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2018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选择题(共20小题)1.1453 年,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灭亡了。
此时的中国处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2.朱元璋称帝的地点在应天,即今()A.北京B.西安C.南京D.洛阳3.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封建社会的繁荣开放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4.朱元璋是一位马上皇帝。
下列皇帝中哪一位与朱元璋的称帝过程最相似()A.刘邦B.杨广C.赵匡胤D.李世民5.如图描绘了明宪宗在皇宫里庆元宵游玩的各种情景。
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A.明初国力强大B.农民流离失所C.对外交流频繁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6.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传颂千年。
《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追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
太祖兴,国大明”反映出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A.汉朝B.元朝C.唐朝D.宋朝7.如图《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早悄悄走红于天涯网的一个小论坛“煮酒论史”。
你知道明朝的历史开始于哪一年吗()A.1206年B.1227年C.1279年D.1368年8.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其表现不包括()A.皇帝很少过问政事,宦官魏忠贤专权B.土地高度集中C.财政匮乏,政府不断加派田赋D.陕北地区连年灾荒9.“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A.唐太宗B.元世祖C.明成祖D.明太祖10.紫禁城是明清的两朝的皇宫,先后有24个皇帝在这里登基坐殿。
下列皇帝中,不在24个之列的是()A.明成祖朱棣B.康熙皇帝C.朱元璋D.雍正帝11.朱元璋的一篇战前动员报告中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口号,其中“鞑虏”政权的建立者是()A.阿保机B.忽必烈C.阿骨打D.元昊12.假如你是一名明朝的地方官员,有要事进京参见皇帝,你应该去()A.南京B.长安C.西安D.洛阳13.“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1
(2017年北京模拟)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遂达臻全盛”。
这里“明皇”所创造的治世局面是指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
C
武则天被逼退位之后,唐王朝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混乱期:先是武三思与韦后、安乐公主勾结,害死于唐中宗复位有功的“五王”;而后太子李重俊率御林军杀死武三思、武崇讯,而其也被韦后部下所杀;再而后,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李显,立傀儡李重茂为少帝,自己总揽大权,垂帘听政。
韦后肆无忌惮,安乐公主公开卖官,朝政异常腐化。
学科*网
武后退位后八年的时间里,政变迭起,政局动荡,直到唐玄宗即位,才稳定了局面,使政局为之一新。
唐玄宗不仅极有胆量和魄力,而且精通治国方略,深知用人乃治国根本,而且他也很善于发现人才。
1
1.我们日常生活中吃到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最早出现于
A.隋朝B.唐朝
C.元朝D.明朝
2.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B.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
C.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3.“从汉代丝绸之路到明朝前期的对外友好交流,我国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能佐证引文内容的历史人物有
A.蒙恬、玄奘B.张骞、郑和
C.鉴真、郑成功D.卫青、戚继光
4.“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
”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A.郑和下西洋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测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并结束元朝统治的历史人物是()A.赵构B.朱元璋C.明成祖D.李世民2.“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上文中的我朝是()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3.明太祖授权下列哪一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A.锦衣卫B.三司C.东厂D.六部4. 花生、土豆、向日葵等农作物是在哪个朝代被引进中国的()A. 魏晋南北朝B. 唐朝C. 明朝D. 清朝5.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
”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6.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这段材料反映了()A. 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B. 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C. 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D. 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7.下列有关朱元璋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领导了反元的农民起义B.明朝的开国君主C.把都城定在北京D.划分五军都督府以掌控军权8.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皇都积胜图》长2 182.6厘米,宽32厘米,描绘了明朝中后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的繁荣景象。
当时与北京拥有同等经济地位的城市是( )A.苏州B. 南京C. 松江D. 景德镇9.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A.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B.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C.简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10.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最突出的表现是()A. 废除行中书省B. 废除丞相C. 设置厂卫特务机构D. 八股取士11.某人是大明子民,请你从以下有关他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A.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B.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C.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D.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12.下列关于明朝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引进了原产于非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B.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C.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D.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二、非选择题13、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与以往封建王朝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1、“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 )2、明朝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其主要目的都是()A. 减轻财政压力B. 清除贪官污吏C. 强化思想控制D. 加强君主集权3、明太祖设立的直属中央的三司中,分管民政和财政的是()A.按察司B.都司 C.布政司D.民政司4、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B. 强调以家世背景作为选官的标准C.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D. 明朝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5、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B.大兴文字狱C.废除丞相D.设军机处6、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之朱棣》引起了观众对朱棣的关注。
下列与朱棣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 设东厂B. 废丞相设三司C. 建立锦衣卫D. 设六部7、“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作者批评的是()A. 秦朝的焚书坑儒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明朝的八股取士D. 清朝的“文字狱”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9、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位于他称帝的城市。
如果你想实地去参观,应该去的城市是()A. 北京B. 南京C. 开封D. 洛阳10、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
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有( )①玉米②甘薯③水稻④花生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给“宰相制度的废除、锦衣卫的设立、八股取士”选择一个主题,下列选项合适的是()A. 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B. 文化专制的加强C. 思想控制的强化D. 近代化因素的萌发12、《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七年级练习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A. 加强君主专制B.改革丞相制度C.扩大地方权力D.扩大六部权力2、明太祖设立的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是( )A.市舶司B.锦衣卫C.东厂D.三司3、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A.红巾军起义爆发 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C.朱元璋建立明朝 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4、如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
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 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该政治制度是( )A.丞相制度B.郡县制度C.行省制度D.科举制度5、下列关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发生在明成祖时期B.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C.有利加强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 )A.设置进士科B.设置明经科C.开创殿试和武举D.八股取士7、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指二者都( )A.削弱了儒学地位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C.损害了国家统一D.引发了“文字狱8、明朝选拔官吏继续实行科举制,但答卷的文体必须是()A.诗歌B.小说C.散文D.八股文9、“读书人,最不济。
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B.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C.唐朝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D.明朝八股取士的弊端10、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 )①玉米②甘薯③占城稻④马铃薯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1、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长达2 460字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