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意识培养新语文教学思想强调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培养,而问题意识则是主体学习意识的一个重要范畴。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这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在《经学理窟》中告诉我们的关于学习的至理名言。
一句话中三次提到“疑”,可见“疑”对于“学”的重要作用。
这里的“疑”便是“善问”。
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求异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呢?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而情境教学的理论实践又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处在特定的情境中时,思维才会更加活跃。
因而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既要创设问题情境,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例如,《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中的一篇童话。
如何将这样一篇看似简单的作品适当地处理好,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更深入地推动课堂教学。
上课伊始,笔者对学生说:“备课时我最初觉得这篇文章极为浅近,可是随着阅读思考的深入,却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久而未决。
今天我想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困扰着老师的问题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纷纷结合自己的阅读思考猜测了起来。
有的说:“老师一定觉得这个故事中的小水罐为什么这样神奇呢?”也有的说:“应该是小姑娘为什么会得到好报。
”等等。
学生寻找问题的过程,也是阅读思考的过程,当学生情绪高涨、充满期待的时候,笔者适时地抛出了自己的困惑:“既然小姑娘的爱心感天动地,课文为什么还要不厌其烦地安排水罐的四次变化呢?这不是重复了吗?”学生的问题意识再一次被激起,课堂教学也便由此走向更加思辨更加理性的深层阅读。
二、抓住课堂突发,强化点拨引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作者:朱军艳来源:《新语文学习·教师》2013年第06期新课程注重学生探索意识的培养,而探索过程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经常主动地提出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对问题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就能通过批判性思维,对提出的问题发表见解,讨论交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探讨的过程,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问、会问。
一、让学生“想问、想答”(一)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内在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在动机的中心是兴趣。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
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步步深入地提出引人入胜、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积极思考、作答。
如在教《最佳路径》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提问:什么是最佳路径?格罗培斯为什么用“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方式设计路径?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特别想知道答案,所以就有了探索的欲望,也明确了自主学习的目标。
此时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探讨,寻出答案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未知因素混杂于熟知的因素中,这一混合必将更加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比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大家对孙悟空真可谓是了如指掌,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
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文,导题时我让学生观察课题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你们”是谁?谁错了?等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挖掘问题的深度,提出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摘要:问题意识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阶梯,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善于发现、乐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问题意识;语文教学;环境氛围;培养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之魂,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问题意识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阶梯,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善于发现、乐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鼓励学生求新求异。
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不嘲笑,不讥讽。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无论大小、难易、对错,都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挖掘其可贵之处。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敢想、敢说、敢做表达,能够畅所欲言。
只有为课堂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才能使问题意识的这颗种子萌芽。
如上《荷塘月色》通感手法的运用时,有个同学突然提出“‘秀色可餐’是不是运用了通感手法?”我抓住这个契机加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在思考与探讨中感受通感的内涵。
最后达成共识,认为“秀色可餐”是通感,“那个女孩的声音像牛奶糖一样甜”是通感,“那荷叶的香气是淡绿色的”也运用了通感手法。
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体验快乐是何等幸福的事!二、山色佳处须细看——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思维的火花。
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在语文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获得,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
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有一句“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核心素养是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合作精神、信息素养和跨文化素养。
而问题意识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和品质。
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要求。
1.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在教学《西游记》时,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西游记》中的人物为何会做出一些行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提问的意识,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设定一些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 组织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者展示中表达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独立研究除了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独立研究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通过阅读、调查和实践,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研究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效果的评价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需要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来评估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引言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现象提出质疑、思考、探究的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存在较大的难题。
本文将从问题意识的概念、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以及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1.引导学生提问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疑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提问的习惯。
2.开展情境化教学通过情境化教学,将学习语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鼓励学生探索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更要求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4.对问题进行引导和解答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需要适时进行引导和解答。
引导学生深化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1. 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安排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有趣的文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和提问。
4. 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5.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积极参加各种阅读、写作活动,在实践中形成问题意识和提问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从四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能力
问题既是探究学习的资源,也是学习的推动力。
美国哈佛大学师生中流行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严肃,教师的权威性使学生慑于发表个性化的看法,教师一味地教教材,而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环境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投入真情,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怀、多信任,课堂上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给予他们犯错误的权力,让他们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发展,从小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开启智力的金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
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就会产生认识了解它的迫切愿望。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设这种不协调或认识
冲突,使教学环节的推进建立在学生“想学”与“愿学”的心理基础上。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就课题和课文的重难点、疑点及矛盾之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思考、质疑,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基本动力。
例如,教学《父亲的菜园》一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时,有的学生说:“父亲的菜园就是我家的菜园,课题为什么不定为我家的菜园呢?”我马上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学生在读课文后回答说:“因为菜园是父亲辛辛苦苦开垦出来的”,我认为这还不够,又让学生找出描写父亲精心伺候菜园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父亲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三、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新精神只有融化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转化为自觉的意识、行为,才算落到实处。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关键环节,是用求知欲激励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发展的心理基础。
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唤醒学生灵魂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情感的主体,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成长。
四、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文长期被禁锢在课堂教学的狭小范围内,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社会生活割裂。
新课标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语文的实
践性,我们要鼓励学生自觉地在探究性学习生活中历练自己的能力,要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图书、上网查询、听广播、看电视等多种渠道收集所需资料,这样,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既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也发展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路井镇雷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