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随身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
随身灸的用法随身灸有什么禁忌1、将艾条插入灸盒内固定支架点燃。
2、将灸盒盖上并旋转锁定,然后调节出风口,以控制温度的高低。
3、将灸盒置入保温袋中,用松紧带固定在患处。
4、经常清除保温袋及灸盒内的灰烬,以保持清洁。
5、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睡眠时禁用。
中韩艾灸器使用方法艾灸器=艾灸罐+部位固定架例如,眼部艾灸器组成:2个艾灸罐+眼部固定架组成;艾灸罐是有三个部分组成,底座+罐身+上盖。
操作方法:首先我们将艾灸罐扯开,将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然后拧上罐身,点燃艾柱,之后放入艾灸罐中,盖上上盖,将整体固定在所需穴位,即可完成艾灸。
施灸时,认真操作,孕妇施灸遵医嘱。
1、温灸时先灸上方,再灸下方;先灸左方,再灸右方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4、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
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不可喝冷水、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施灸时,认真操作,孕妇施灸遵医嘱。
1、温灸时先灸上方,再灸下方;先灸左方,再灸右方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4、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
竹制四孔灸盒使用说明:1、顶管:适用于粗细不同的艾条不要随意旋动。
2、盒架:是灸架的主体,既便于清除灰烬又利于通风燃烧。
3、防护网:位于底部,是为了防止艾火脱落烫伤皮肤所设的隔离层。
4、底袢:用以勾住橡皮带,将艾灸架固定在灸处用。
位于架子底部两侧。
5、橡皮带:套住底袢,固定支架用。
随身灸有什么禁忌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艾条温和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操作目的正确进行艾条治疗,以达到调整经络脏腑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物品准备治疗车(洗手液)、治疗盘、治疗卡、艾条、打火机(灭火筒)、剪刀、弯盘、纱布、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三、操作流程报告(我是××科护士××,我操作项目是中医艾条温和灸技术,现物品准备完毕,是否开始,请指示?是!),→洗手(六步洗手法)戴口罩→取治疗本核对治疗单,确定需灸疗的部位(穴位)、方法及时间。
,→检查艾条的质量、核对医嘱,检查物品的有效期→推车入病房(您今天感觉好些了吗?)→取治疗单查对床头卡→走到患者床前(您是*床**吗?现在我要遵医嘱为您进行中医艾条灸了,它的作用是调整经络脏腑功能,防治疾病。
治疗时间大约需要15分钟,您需要去厕所吗?请您配合一下)→关闭门窗,调节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口述:现在为您进行施灸,请您不要紧张。
)→记录时间(报告时间)→将艾条燃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约2-3cm高进行熏灸(口述:您感觉怎么样?,如感觉灼痛或温度过高请及时告诉我。
)如病人诉有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每一处灸5-7分钟为宜,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施灸过程中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将艾条燃烧部位用剪刀剪下置于弯盘内废弃,熄灭艾火(口述:*床**,灸疗已完成,您现在感觉好些了么?)→为患者清洁局部皮肤,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酌情开窗痛风→拿治疗单再次查对床头卡并行签字(扫码)→向患者行操作后交待(口述:*床**,您还有什么需要么?)→报告操作完毕→整理用物,洗手。
四、应知应会1、艾灸的定义、作用、常用材料?答:灸,烧灼的意思,灸法又称“艾灸”,是指采用某些燃烧材料(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柱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以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灸用的材料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为主,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
随身灸的使用方法
随身灸是一种方便携带的灸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灸治疗。
以下是随身灸的使用方法:
1. 准备:将随身灸取出,确认其完整无损。
检查灸条底部是否有灰尘或杂物,清理干净。
2. 点燃:将灸条底部点燃,火苗高度约为2-3厘米。
同时用手指轻轻吹气,帮助点燃。
3. 维持距离:将灸条保持与皮肤适当的距离,通常为2-3厘米,避免烫伤皮肤。
4. 灸穴选择:根据具体需要,选择适合的灸穴。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也可咨询专业人士寻找适合的穴位。
5. 灸治疗:将灸头对准灸穴,轻轻按压并旋转,使其周围的皮肤产生温热感。
每个穴位治疗时间为5-20分钟,根据个人感受和需要进行调整。
6. 灭火:治疗完成后,将灸头轻轻放在不易引起烟尘或火灾的地方熄灭,可以放在防火容器中。
切记不可用水泼灭,以免滋生细菌。
7. 清洁保养:使用后,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刷轻轻清除灸头上的灰尘和残留物。
然后将随身灸放入干燥通风的地方储存,避免潮湿。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随身灸前最好先了解灸疗的基本知识,避免误伤或不当使用引发其他问题。
若有特殊疾病或疑虑,最好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