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
- 格式:pptx
- 大小:4.72 MB
- 文档页数:58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雾化吸入是一种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作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但雾化吸人疗法的不规范使用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为进一步促进雾化吸入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维护患者健康,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携手全国药学领域知名专家,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实践,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雾化吸人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本共识可以为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丁作者开展规范的雾化吸人治疗提供参考。
1 常用雾化吸入装置的正确选择雾化吸入装置是一种将药物转变为气溶胶形态,并经口腔(或鼻腔)吸入的药物输送装置。
小容量雾化器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雾化吸入装置,其储液容量一般小于10 mL。
根据发生装置特点及原理不同,目前临床常用雾化器可分为射流雾化器( jetnebulizers)、超声雾化器(ultrasonic nebulizers)和振动筛孔雾化器( mesh nebulizers)3种。
1.1 射流雾化器射流雾化器适用于下呼吸道病变或感染、气道分泌物较多,尤其伴有小气道痉挛倾向、有低氧血症严重气促患者。
气管插管患者常选用射流雾化器雾化吸人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支气管痉挛,然而气管插管可影响气溶胶进入下呼吸道,若欲达到相同的疗效,一般需要较大的药物剂量。
1.2 超声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工作作时会影响混悬液(如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制剂)雾化释出比例,并可使容器内药液升温,影响蛋白质或肽类化合物的稳定性。
超声雾化器的释雾量较大,但由于药物容量大,药雾微粒输出效能较低,不适用于哮喘等喘息性疾病的治疗。
1.3 振动筛孔雾化器振动筛孔雾化器是通过压电陶瓷片的高频振动,使药液穿过细小的筛孔而产生药雾的装置,减少超声振动液体产热对药物的影响。
筛孔的直径可决定产生药雾颗粒的大小。
振动筛孔雾化器雾化效率较高且残留药量较少( 0.1~0.5 mL),并具有噪音小、小巧轻便等优点。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与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等给药方式相比,具有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给药简便等多种优势,因而在国内外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我国很多基层医院甚至大型综合医院,由于医务人员对雾化吸入疗法及其药物应用认识不足,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
为了规范我国雾化吸入治疗用药的乱象,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领衔制定并于2019年2月刚刚发布了《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
这是呼吸领域首个完全由国家级临床药师委员会制定的专家共识,从临床药学的专业角度阐述雾化吸入治疗的合理用药,对提高我国雾化吸入合理用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可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该专家共识里面有个配伍表,指出氯化钠溶液不能和其他药物(包括布地奈德或沙丁胺醇等)配伍!当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很惊愕?“氯化钠溶液”是什么?指的应该就是包括生理盐水在内的各种医用氯化钠溶液,而不是特指用于手术、伤口等冲洗的外用剂,不然写进来毫无意义。
长年以来,我们在临床上不是一直常用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和雾化剂药物一起做雾化的吗?难道错了?为了确定这个问题的真伪,我先请问了临床药师,确认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属不属于氯化钠溶液?临床药师的回答是,氯化钠溶液通常是指氯化钠盐的水溶液,从药剂学角度和严格意义上来说,它还可以是其他溶媒溶解后液体的统称——换句话说,氯化钠溶液包括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不等于生理盐水,但生理盐水是属于氯化钠溶液里的其中一种。
既然生理盐水是属于氯化钠溶液的其中一种,那也就是相当于一杆子直接否定了生理盐水可用于雾化。
生理盐水到底能不能与雾化药物配伍?可能有的人想当然地说,专家共识仅供参考,主要是以说明书为准。
殊不知,常用雾化剂型的药物说明书中,有些是确实有写可用生理盐水配伍,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但并不是全部都有写到可用生理盐水配伍,而生理盐水的说明书是没有讲可以用于雾化的——说明书没有写,而专家共识指出该配伍证据不充分时,如今的医患环境,你敢用吗?细心一点的同仁可能会说,表中写的是NI,指的是两个药放在一起时稳定性的证据不充分,并没有说不能配伍。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完整版慢性气道疾病的雾化吸入给药方案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常用药物包括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氟替卡松等。
大剂量雾化吸入激素可部分替代全身激素,减少全身激素的不良反应。
①成人:布地奈德每次0.5~1 mg,每日2 次;中重度患者每次1~2 mg,每日3 次。
②儿童:轻中度,在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的基础上联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每次1 mg)作为起始治疗,bid,必要时4~6 h 重复给药1 次,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酌情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维持7~10 d。
中重度:在第1~2 小时起始治疗中,联用雾化吸入大剂量布地奈德(每次1 mg,每30 min 雾化吸入1 次,连用3 次)能显著降低住院治疗率和口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率,并有效改善肺功能,在非危及生命哮喘急性发作可替代或部分替代全身用糖皮质激素。
但病情严重时不能替代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轻中度急性发作的医院(急诊室)处理:反复使用吸入性SABA 是治疗急性发作最有效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雾化吸入SABA 和短效胆碱M 受体拮抗剂(SAMA)雾化溶液,每4~6 h 1 次。
中重度急性发作急诊室或医院内的处理:首选吸入SABA 治疗。
初始治疗阶段,推荐间断(每20 min)或连续雾化给药,随后根据需要间断给药(每4 h 1 次)。
对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或经吸入性SABA 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SABA 联合SAMA 雾化溶液吸入治疗。
慢阻肺急性发作期➤ICS中度或重度慢阻肺急性发作期患者,雾化吸入布地奈德4 mg·d-1、8 mg·d-1和静脉应用泼尼松龙40 mg·d-1临床疗效相当,疗程5~7 d。
➤支气管扩张剂初始治疗方案可选择SABA 联合或不联合SAMA,中重度推荐联合应用SABA 和SAMA。
使用空气驱动的雾化器优于氧气驱动的雾化器,原因在于可以避免PaCO2升高的潜在风险。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尽管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尤其是空气污染以及吸烟率居高不下等因素,使得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城乡居民中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经济负担也最重。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与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雾化吸入疗法因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优势,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在我国,由于缺乏药物、设备和临床经验等原因,许多基层医院甚至高级别医院在雾化吸入治疗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疗效[1]。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携手国内儿科、耳鼻喉科、胸外科和药理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制定本共识,以期更好地指导各级医务人员开展规范的雾化吸入治疗工作。
第一部分雾化吸入装置一、常用雾化吸入装置(简称雾化器)的种类及原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器主要有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孔雾化器三种[2,3]。
1.喷射雾化器:也称射流雾化器、压缩气体雾化器。
主要由压缩气源和雾化器两部分组成。
压缩气源可采用瓶装压缩气体(如高压氧或压缩空气),也可采用电动压缩泵。
雾化器根据文丘里(Venturi)喷射原理,利用压缩气体高速运动通过狭小开口后突然减压,在局部产生负压,将气流出口旁另一小管因负压产生的虹吸作用吸入容器内的液体排出,当遭遇高压气流时被冲撞裂解成小气溶胶颗粒,特别是在高压气流前方遇到挡板时,液体更会被冲撞粉碎,形成无数药雾颗粒。
其中大药雾微粒通过档板回落至贮药池,小药雾微粒则随气流输出。
鼻-鼻窦雾化器为附有振荡波的喷射雾化器。
在压缩机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集聚脉冲压力装置,脉冲波可直接作用于药物气雾,使药物的雾粒具有振荡特征,易于穿过窦口进入鼻窦,在鼻窦内达到很好的沉积效果。
2.超声雾化器:其原理是雾化器底部晶体换能器将电能转换为超声波声能,产生振动并透过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将容器内的液体振动传导至溶液表面,而使药液剧烈振动,破坏其表面张力和惯性,从而形成无数细小气溶胶颗粒释出。
《雾化吸入疗法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雾化吸入疗法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是由多位专家共同制定的一份指导医生在急诊情况下应用雾化吸入疗法的专业意见。
该共识旨在为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的指南,以便在急诊情况下有效地应用雾化吸入疗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以下是该共识的要点。
1.雾化吸入疗法的适应症:对于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哮喘、COPD 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雾化吸入疗法。
2.雾化吸入疗法的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常见的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抗炎药物等。
3.雾化吸入疗法的剂量和频率: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
在急性病情下,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剂量和频率。
4.雾化吸入疗法的设备选择:选择合适的雾化吸入设备,包括雾化器和雾化液器。
应注意设备的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5.雾化吸入疗法的操作技巧:医生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技巧,确保药物能够充分雾化并进入患者的呼吸道。
应注意病人配合的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6.雾化吸入疗法的监测和评估: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观察其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可以通过测量呼气峰流速、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7.雾化吸入疗法的安全性和副作用:医生应当充分了解雾化吸入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以便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处理和管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8.雾化吸入疗法的禁忌症和相互作用:医生应注意雾化吸入疗法的禁忌症和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对于有禁忌症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雾化吸入疗法或慎重使用。
9.雾化吸入疗法的病例举例:共识中给出了一些雾化吸入疗法在不同急诊情况下的应用病例,供医生参考和借鉴。
这些要点体现了《雾化吸入疗法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核心内容和指导原则,对医生在急诊情况下应用雾化吸入疗法起到了指导作用。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共识中的建议,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药物雾化治疗的目的是输送治疗剂量的药物到达靶向部位。
对于肺部病变患者,雾化给药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可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
近年来雾化吸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了药物输出和吸入效率,使药物肺部浓度增加。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28%~68%的患者不会正确使用加压定量吸入器(pressure inhaler,pMDI)和干粉吸人器(dry power inhaler,DPI)。
导致雾化治疗无效。
不同雾化器产生气溶胶的机制不同,各有优缺点。
因此,应根据各种雾化器的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患者、药物、治疗时间、给药途径和剂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才能达到雾化治疗的效果。
为规范我国雾化治疗的使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制定本共识。
其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Delphi 分级标准,将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 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 级,其中A级为最高。
一、雾化治疗影响因素药物在呼吸道沉积的影响因素包括气溶胶大小、气溶胶的形成和运动方式,以及患者的气道结构和呼吸形式。
(一)气溶胶大小和物理特性气溶胶大小是决定雾化治疗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用气体动力质量中位数直径(MMAD)来表示。
气溶胶呈动态悬浮,由于蒸发或吸收水分子,气溶胶会互相结合和沉积。
当吸水性的气溶胶处于潮湿环境中,易吸收水分而体积增大,从而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沉积。
气溶胶在呼吸系统沉积的主要机制有3个:碰撞、重力、沉降和弥散。
直径较大的气溶胶(MMAD>10μm)由于惯性碰撞通常在上呼吸道或鼻咽部过滤;5—10μm的气溶胶可到达下呼吸道近端;1~5μm的气溶胶则经气道传输至周围气道及肺泡,其中3~5 μm的气溶胶易沉积于支气管或传导至气道;<1μm的气溶胶则通过布朗运动弥散至气管壁或肺泡后沉积,但其中大部分会随呼气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