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犯罪浅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41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网络犯罪的原因及对策作者:孙志生孟庆华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5期摘要网络犯罪是指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来实施盗窃、诈骗、破坏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试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络犯罪网络安全犯罪预防作者简介:孙志生,河北省宁晋县人民法院;孟庆华,河北大学刑法系主任。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2-090-01目前在我国,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社会,它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和丰富多彩的享受,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隐患和不安全的因素。
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它同时还具有跨地域性、非实体性、交互性等特点,更由于它普及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它强烈冲击着人类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
很多不法分子更是利用网络这个平台作为掩护,实施网络犯罪,比较常见的犯罪形式有:网络黑客、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网络行贿、网络洗黑钱、网络色情犯罪、网络贩卖毒品等等,严重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社会秩序,干扰了百姓的正常生活。
由于网络犯罪的主体隐蔽,形式不一,案情错综复杂,罪行猖獗,一时间百姓怨声载道,深恶痛绝,欲除之而后快。
一、网络犯罪的类型及特点1.一些黑客利用电脑技术,移植计算机病毒,使得用户的系统产生严重故障,重要数据大量丢失,服务器甚至瘫痪,还有的利用木马程序窃取他人密码登录并进入他人系统盗取银行账户网络账号,给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
2.有不法之徒采用欺骗的手段,骗取网络用户的信任,实施网络诈骗,使得很多无辜的用户轻信上当而倾家荡产,钱财两空,本来幸福和谐的家庭陷入危机,甚至造成种种人间悲剧。
3.由于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有不良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传播淫秽图片、色情电影,甚至提供网络色情服务,使得很多涉世未深、自制力差的青少年走上歧途,越陷越深,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社会影响极坏。
4.由于网络侵权的出现和盗版现象的频繁,使得某些原创作品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力保障,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一、引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在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时候,又增加了一种选择,而且这是一各可以提供空前的“自由化” 的选择,计算机网络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质量以及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使得许多人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
我们所说的计算机网络实际上就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以此来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根据不同的评定标准,我们可以将网络划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
如网络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所谓的计算机网络犯罪,主要指的是一些犯罪分子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但是计算机网络犯罪不包括通过其他途径对网络实施的犯罪,比如说盗窃连网的计算机等。
二、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折造成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开放性。
开放性是计算机网络最根本的特性。
网络空间好比是一个大广场。
这个广场是公用的,人们可以自由的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放置到这个广场里,其他人也可以自由地在这个广场里欣赏或利用他人的“财产”,这就叫“资源共享”。
可见,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与开放性密不可分的。
但恰恰是这种开放性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使那些在现实中作案较为困难的犯罪分子把目光转向了计算机网络。
犯罪实质上指的是一些典型的个体反社会和反国家的行为,而如今网络的开放性一方面大大的提高和扩展了犯罪人的个体力量,但是同时又削弱了国家和政府的力量,使得国家和政府在获取和控制信息方面没有任何优势,这也就使得国家难以进行有效地方式来威慑和控制犯罪,从而最终导致犯罪率上升。
(二)计算机网络庞大的信息量和便捷的联系方式。
网络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信息的搜集、加工、传输、捡索、存储以及发布上,社会上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以及传播者,正因为这样,所以网络上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再增加。
网络的开放性也为个体打破组织对信息的垄断提供了可能,而且网络上巨大的信息量也为他们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关于计算机网络犯罪的调查报告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今天,计算机以其市郊、智能、规范等优势已逐渐进入我们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深入和扩大,它在为国家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企事业单位带来无限商机和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形形色色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提供了较多的可能之机。
人们在享受着计算机网络传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为日益缺乏控制、肆意滋生蔓延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所困扰。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极大的造福人类的同时,又无情地损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计算机网络犯罪现状近些年来,由于互联网上的犯罪现象越来越多,网络犯罪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关注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我国自1986年发现首例犯罪以来,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数量迅猛增加。
1986年我国网络犯罪发案仅9起,到2000年即剧增到2700余起,去年全年突破4500起。
诈骗、敲诈、窃取等形式的网络犯罪涉案金额从数万元发展到数百万元,其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当前我国计算机犯罪的最新动态表现为:一是计算机网络犯罪在金融行业尤为突出。
由于目前金融界对伴随金融电子化发展而出现的计算机犯罪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银行、证券等单位没有从管理制度、人员和技术上建立起相应的电子化业务安全防范机制和措施,致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金融行业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发案比例占整个计算机犯罪比例的61%。
二是“黑客”非法侵入或攻击计算机网络。
目前,在我国负责提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单位,绝大部分都受到过“黑客”们的攻击和侵入。
“黑客”们有的侵入网络为自己设立免费个人账户,进行网络犯罪活动;有的在网上散布影响社会稳定的言论;有的在网上传播黄色信息、淫秽图片;有的恶意攻击网络,致使网络瘫痪。
三是境外敌对组织和敌对分子利用国际互联网向境内散布政治谣言,进行非法宗教宣传等危害国家安全活动。
二、网络的特性及其对犯罪的影响(一)开放性。
网络犯罪的看法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无限便携、利润、多彩生活的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埋下了深深的隐患.由于网络自身存在的交互性、及时性、跨地域性、非实体性等特点,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冲击着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在我看来,它将在有形或无形中导致新一轮的社会秩序的变迁.形成因素:计算机网络空间中资源全球共享,数据传输信息化,任何人只要“轻轻一点鼠标,世界便尽在掌握”,计算机以其高效、智能、规范等优势迅速溶入我们的社会与生活。
另一方面,没有围墙、没有铁锁、没有防盗门、没有国家卫兵,没有坚固防护的“第五空间”俨然一个世界大同的广场,一切都是公用的,没有了家与国的概念,极端的互动开放与贫弱的安全防护,就为时刻肆机作案,谋取非法利益的犯罪分子提供了一个显示才华的新的广阔舞台。
一年之间,翻了一番。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网络色情泛滥成灾,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软件、影视、唱片的著作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商家损失之大无可估计;网络商务备受欺诈的困扰,有的信用卡被盗刷,有的购买的商品石沉大海,有的发出的商品却收不回来货款,更有甚者,已经挑战计算机和网络犯罪几十年之久的黑客仍然是网络的潜在危险。
计算机犯罪专家唐•帕克说,将来,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特定的犯罪类型可能会不复存在,所有的经济犯罪都将是计算机犯罪,因为各种工商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犯罪与传统意义上的犯罪相比,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1、犯罪主体具有多样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职业、年龄、身份的人都可能实施网络犯罪,成为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体。
2、犯罪主体呈现低龄化趋势。
据统计网络犯罪年龄多数在18至46岁之间,平均年龄25岁,甚至有好多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
3、计算机网络犯罪是高智能犯罪。
大多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作案的犯罪分子都具有相当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作案前往往精心策划,周密预谋后再进行犯罪活动。
计算机网络犯罪浅析内容提要:计算机网络空间是相对于领陆、领水、领空、浮动领土的“第五空间”,“第五空间”中资源全球共享,数据传输信息化,任何人只要“轻轻一点鼠标,世界便尽在掌握”,计算机以其高效、智能、规范等优势迅速溶入我们的社会与生活。
另一方面,没有围墙、没有铁锁、没有防盗门、没有国家卫兵,没有坚固防护的“第五空间”俨然一个世界大同的广场,一切都是公用的,没有了家与国的概念,极端的互动开放与贫弱的安全防护,就为时刻肆机作案,谋取非法利益的犯罪分子提供了一个显示才华的新的广阔舞台。
计算机网络犯罪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日渐猖狂,已给“第五空间”的正常运行提出了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罪与罚?生与死?成为网络世界和法制社会的一个新的难点。
本文以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现状、概念为切入点,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构成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网络犯罪遏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能有效的制止和减少计算机网络犯罪发生,还“第五空间”以宁静与安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犯罪; 犯罪构成; 预防导论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今天,计算机以其市郊、智能、规范等优势已逐渐进入我们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深入和扩大,它在为国家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企事业单位带来无限商机和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形形色色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提供了较多的可能之机。
人们在享受着计算机网络传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为日益缺乏控制、肆意滋生蔓延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所困扰。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极大的造福人类的同时,又无情地损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计算机网络犯罪概述国内外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概念尚无定论,众说纷纭,本人比较赞同我国计算机犯罪研究专家张越今对计算机网络犯罪概念的阐述“所谓计算机网络犯罪,就是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或网络的技术上或管理上的部分安全漏洞,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受害者的计算机或网络系统进行非授权操作,从而造成受害者在经济、名誉以及心理等方面损失的犯罪行为”,也就是说犯罪分子以计算机或网络为犯罪工具或攻击对象,故意实施的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触犯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
由于互联网上的犯罪现象越来越多,网络犯罪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关注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据统计,1998年美国FBI 调查的侵入计算机事件共547件,结案399件;1999年则调查了1154件,结案912件。
一年之间,翻了一番。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网络色情泛滥成灾,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软件、影视、唱片的著作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商家损失之大无可估计;网络商务备受欺诈的困扰,有的信用卡被盗刷,有的购买的商品石沉大海,有的发出的商品却收不回来货款,更有甚者,已经挑战计算机和网络犯罪几十年之久的黑客仍然是网络的潜在危险。
计算机犯罪专家唐•帕克说,将来,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特定的犯罪类型可能会不复存在,所有的经济犯罪都将是计算机犯罪,因为各种工商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
英国苏格兰的一位官员走得更远,他声称:“15年之后,几乎全部的犯罪都将有计算机参与其中。
”我国自1986年发现首例犯罪以来,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数量迅猛增加。
1986年我国网络犯罪发案仅9起,到2000年即剧增到2700余起,2001年达到4500起,2005年上半年已达15673起。
诈骗、敲诈、窃取等形式的网络犯罪涉案金额从数万元发展到数百万元,其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当前我国计算机犯罪的最新动态表现为:一是计算机网络犯罪在金融行业尤为突出。
由于目前金融界对伴随金融电子化发展而出现的计算机犯罪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银行、证券等单位没有从管理制度、人员和技术上建立起相应的电子化业务安全防范机制和措施,致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他们有的对程序数据进行物理破坏(如消磁、短路、改帐),有的利用金融系统的管理漏洞进行作案(如窃取、调用、篡改计算机内部帐目或者内部人员修改计算机存取数据非法牟利、盗取他人信用证号码口令骗取巨款等等)。
金融行业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发案比例占整个计算机犯罪比例的61%。
二是“黑客”非法侵入或攻击计算机网络。
黑客本意是指计算机程序设计领域中,非常熟悉计算机程序技术而热衷于编制新程序的电脑迷,而现在逐渐演变为一个未经许可侵入计算机程序系统的人,或者怀有恶意破坏计算机程序系统、编制计算机病毒的代称。
计算机黑客正是计算机犯罪的主要来源。
在目前,在我国负责提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单位,绝大部分都受到过“黑客”们的攻击和侵入。
“黑客”们有的侵入网络为自己设立免费个人帐户,进行网络犯罪活动;有的在网上散布影响社会稳定的言论;有的在网上传播黄色信息、淫秽图片;有的恶意攻击网络,致使网络瘫痪。
三是制作、传播非法有害信息。
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利用互联网传播教授犯罪方法,利用互联网散播政治谣言,进行非法宗教宣传,引起民众恐慌,危害国家安定、社会稳定和正常社会秩序。
计算机网络犯罪与传统意义上的犯罪相比,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1、犯罪主体具有多样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职业、年龄、身份的人都可能实施网络犯罪,成为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体。
; 2、犯罪主体呈现低龄化趋势。
据统计网络犯罪年龄多数在18至46岁之间,平均年龄25岁,甚至有好多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
; 3、计算机网络犯罪是高智能犯罪。
大多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作案的犯罪分子都具有相当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作案前往往精心策划,周密预谋后再进行犯罪活动。
; 4、具有极高隐蔽性。
一般犯罪案件都有现场、凶刀、血迹、枪弹、血衣等实体的迹证。
但是,网络犯罪留下的最多也仅有电磁记录。
这些无形操作来实现的,作案的直接目的也往往是为了获取这些无形的电子数据和信息。
犯罪分子作案后往往不留任何痕迹。
因此这种犯罪行为不易被发现、识别和侦破。
据一项统计显示网络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且只有大约4%的案件会被正式进行侦查。
; 5、社会危害性严重。
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涉及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国民经济生活的日益紧密结合,金融系统、交通控制系统、民航指挥系统、电力电信系统、军事指挥系统等各个部门的关键设施都基本上有计算机网络系统控制。
这种紧密结合性决定了计算机网络犯罪可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性。
任何一个部门领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安全的漏洞或问题都会导致该部门以及相关领域出现秩序混乱、系统瘫痪,损失将是不可想象。
6、计算机网络犯罪具有国际性特点。
由于网络具有“时空压缩化”的特点,网络犯罪冲破了地域限制,国际化趋势日益严重。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从网络上任何一个节点进入网络,都可以对计算机系统侵入或犯罪。
这种跨国际、跨地区作案不易破案,危害性更大。
二、计算机网络犯罪构成1、计算机网络犯罪主体刑法学理论认为:犯罪主体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笔者认为网络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从网络犯罪的具体表现来看,犯罪主体具有多样性,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人都可以进行网络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都相差不大。
一般来讲,进行网络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具有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的行为人,但是并不能认为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就是特殊的主体。
特殊主体是指具有特定职务、从事特定业务、具有特定法律地位以及具有特定人身关系的人视为特殊主体。
另外,网络的发展给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带来了新的生机,企业法人为了争夺新的市场空间,法人作为主体的网络犯罪也应当不足为奇。
; 2、计算机网络犯罪客体; 刑法学理论认为:犯罪客体是指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又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一切社会关系。
就网络犯罪所侵犯的客体而言,自然是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网络犯罪所侵犯的一切社会关系。
电脑网络的实体形态有点类似于公路网,所以有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
笔者认为,网络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正是信息交流与共享得以正常进行的公共秩序。
计算机犯罪客体是多种多样的,是复杂客体,如:侵害计算机系统、管理秩序和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制度,危害国家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等等。
3、计算机网络犯罪客观方面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客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实施了什么样的行为,侵害的结果怎样,以及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表现为违反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系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或者破坏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设备等侵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行为,以及利用计算机实施偷窥、复制、更改或者删除计算机信息的行为。
网络犯罪的行为只能是作为。
这是由于网络犯罪的物质基础在于由硬件和相应软件构成的计算机系统,而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程序功能,需要通过人直接或者间接操作输入设备输入指令才能执行。
; 4、计算机网络犯罪主观方面刑法理论认为: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时,对其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网络犯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因为在这类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进入系统以前,需要通过输入输出设备打入指令或者利用技术手段突破系统的安全保护屏障,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破坏网络管理秩序。
这表明犯罪主体具有明显的犯罪故意,而且这种故意常常是直接的。
即使是为了显示自己能力的侵入系统的犯罪,行为人也具备明显的“非要侵入不可”等等的念头,显示了极强的主观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