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城市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6
山东临沂的简介
x
山东临沂是山东省的第四大城市,位于山东省中部,面积高达56,000平方公里,邻接河北、江苏、安徽三省,是传统的渤海平原和旅游胜地。
临沂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有汉文化遗迹,拥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元朝建立了祁縣,属淄青藩,明清时更改为临沂府,清朝统治时,临沂府还属于淄青郡,是淄博郡的行政中心。
内陆型渤海三角洲居住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文化多元的城市。
其中,有中国最大的佛教神社——临沂天宝庙,及自元朝以来的宗教文化名胜——华侨祠。
这里也拥有世界第一座历史古城——青城山古城,以及著名的渤海湾旅游区、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聊城市东沙群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胜地。
从自然资源而言,临沂是中国有色金属和芦苇草最重要的产地,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拥有中国最大的海水养殖库,还有少数民族风情流淌的梁山多种植物和动物。
临沂也是一座拥有着多种交通工具的完善城市,拥有完善的汽车路网,公共汽车和火车站为城市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工具,国家级海岸渡口码头、渤海国际机场为国内外旅游提供了方便,并有建立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使得临沂与国内外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总的来说,临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众多的旅游胜地,
完善的交通系统使临沂成为中国交通中心,令人对它充满了期待。
临沂的概念是什么临沂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山东省第三大城市。
它位于中国东部,东临黄海,西临山东省首府济南市,南接曲阜市,北界莒县。
临沂总面积17132平方公里,辖12个县、4个区和1个开发区,总人口超过1000万。
临沂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根据考古证据,早在公元前3世纪末,临沂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迹象。
据《山东通志》记载,临沂在隋唐时期是山东府治之一,更是山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历史演进中,临沂还曾是列国争夺的焦点,如春秋时期的鲁、齐、晋三国和战国时期的鲁、齐两国就曾争夺这片土地,这些历史背景赋予临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临沂的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地处黄河流域,故被誉为“黄河入海口”。
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的源头位于青海省,经过河南、陕西等8个省份之后,在山东省的南边汇入渤海。
临沂市位于黄河下游,黄河的水域对临沂的气候和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临沂地处青山绿水之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境内山山相连,丘陵沟壑纵横交错,有着浓厚的自然风光。
临沂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于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
临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
过去几十年来,临沂市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临沂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临沂市迅速崛起为中国最大的服装产业基地之一,以纺织、服装、皮革加工业为主的轻工业成为临沂经济的主要支柱。
同时,临沂也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房地产业、物流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临沂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临沂市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如临沂有着著名的汶水、沭河两大河流,森林覆盖率达到48.4%,山水田园景色优美;还有孔子故里曲阜、泰山、南山风景区等文化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总之,临沂是一个兼具历史、文化和经济特点的地方。
它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自然资源,同时也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临沂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全体市民的努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临沂将继续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的家乡临沂简介
我的家乡临沂位于山东省南部,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临沂市面积约为17,000平方公里,是一个充满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的地方。
临沂是中国五岳之一的南岳泰山所在地,被誉为“东方瑞士”,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临沂市
地处鲁西南,地势东高西低,以丘陵为主,素有“九曲十八湾”之称。
同时,临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林木覆盖率高达56.6%,是
中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
临沂是中国著名的商贸城市,素有“商都”之称。
境内有大型
商贸市场30多个,商品农副产品丰富,等值交易总额为600多亿元
人民币。
此外,临沂还是世界著名的“中国丝绸之都”,历史悠久
的漆器制作也是临沂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临沂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境内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
文化遗址和古建筑,如蒙山岱宗、沂蒙山庄园、天柱山、三芝峪、
云蒙山文化遗址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源。
同时,由于地处鲁西南,临沂与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有着良好的
交通条件,也成为了全国各地旅游者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总之,我的家乡临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有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是一个居住和旅游的理想之地。
山东临沂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位于鲁南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山水
名城。
临沂市下辖八个区、一个县,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总人口941.61万人。
临沂市是烟台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第十四批全域旅
游示范区、中国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临沂市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也有“水牛城”的古城墙和石阶街,将山东文化、儒家文化、孔子文化、陶瓷文化融
为一体。
临沂市还是国际工艺美术城市,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的摇篮”。
临沂市是国家级沂蒙山风景区的门户,拥有沂蒙山、泰山、孔庙、五
岳寨、百里画廊、红色摇篮等风景胜地,是一座集山水、历史、文化、旅游、商贸、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
介绍临沂的作文
临沂,位于山东省南部,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拥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的现代城市景观。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临沂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首先,临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临沂市区内,可以找到许多古建筑和文物古迹,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地藏寺、蒙山寺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临沂悠久的历史,也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其次,临沂的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临沂地处山东省南部,地势起伏,山水相间。
在临沂,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泰山风光、秀美的沂蒙山水、清新的临沂河景等。
尤其是在春天,临沂的山花烂漫,水草葱茏,景色宜人,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再者,临沂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城市,拥有着繁荣的现代城市景观。
在临沂市区,可以看到高楼大厦林立,繁华的商业街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等。
临沂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临沂还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品尝到地道的山东美食,体验到独特的民俗风情。
临沂人民热情好客,城市充满了欢乐和活力。
总的来说,临沂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繁荣的现代城市景观和独特的地方文化魅力。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自然风光迷,还是现代都市人,都可以在临沂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惊喜。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临沂,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临沂滨水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创造性实践(一)城市规模实现从相对落后的中等城市到鲁南苏北特大中心城市的跨越作为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受资金、体制和观念等因素的束缚,临沂长期以来城市发展缓慢,辐射提升带动作用不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没有一个“国字”、“省字”城市称号。
2003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富裕、平安、开放、活力的“大临沂、新临沂”的总目标,实施城镇化主导和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河为轴、两岸开发”,以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为先导,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提升并举。
中心城区确定了“一河五片、组团发展、北上东进、南强西优”的空间发展战略,遵循“北文、中商、南工”的城市功能布局,突破东区,完善西区,提升南区,做精北区,城市形态由单一中心向组团式结构转变,为临沂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临沂城市建设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启动了以滨河路为中心的城区路网建设和23平方公里的北城新区建设、7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建设,开拓现代化新城区,城市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城市框架已经拉开。
大力实施“一创六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畅通工程”、“灯亮工程”、“蓝天工程”,实施城中村、城区河道、铁路沿线、旧住宅区、城乡结合部、城区道路等六大提升改造,中心城市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基础上,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更加适宜居住创业。
无论在城镇区域布局、城乡关系协调、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增强上,还是在城乡居民素质提高、产业素质提升、城市环境改善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日益显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008年,临沂市城镇化率达到45.2%,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42平方公里,中心城市人口143万人。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58.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0.2亿元,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178.5%、204.8%。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度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排名中,临沂首次进入,列第60位,2008年位居中国城市增长竞争力第5位。
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浙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二)城市形象实现从“大集镇”到滨水生态宜居城市的跨越2002年底前的临沂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到过临沂的外地人多毫不留情地呼为“大集镇”。
临沂把完善中心城市设施功能、提升承载能力作为推动工业社会发展的基础、作为打造宜居城市的前提。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全面提升;坚持城市功能的完备,特别是地下设施和公共产品配套齐全;坚持精品工程意识,从一砖一石的细微处做起,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努力提升城市档次和品位。
城市在道路、路灯、供水、供气、供暖等基本功能和排水、排污、疏散交通等减灾功能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先后新建改建84条城市主次干道,新建跨河桥梁15座,打通82条断头路,2000多公里管线下地敷设,新建改建公厕248座,垃圾收集站点57处。
新增建城区面积72平方公里、道路面2285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1205.5万平方米、供水能力9.85万立方米/日、管道燃气供气能力1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18万立方米/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000吨/日、园林绿地面积3366公顷,新增路灯82349盏。
中心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由2002年的10.9平方米达到目前的20.86平方米,路灯由2002年的8907 盏达到8万余盏;集中供热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由2002年的39.51%、55.85%达到68%、99.91%。
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由2002年的76%、76.22%达93.32%、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2年的17.65%提高到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6.97平方米达到19.4平方米,屋顶绿化面积已达80余万平方米。
投资2640万元建立了覆盖城区120平方公里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初步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被列为国家第三批试点城市,城市管理逐步走向精细化、科学化、长效化。
临沂在实现规模扩张、构建城市功能布局的同时,把依托资源优势,塑造特色形象作为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临沂城因沂河而得名,依河而建,已有2500年的历史。
临沂市立足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设“大水城”的目标,坚持“以河为轴、两岸开发”,大力实施“以治理骨干河流为重点,以城区河流治理为突破口”的一水七系“大水城”工程。
沿沂河沂水至郯城,沿祊河到平邑,沿汶河到蒙阴,建设330公里的滨水道路连线,把中心城区和7个县城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交通便捷、纵贯全市的沿河经济带,拉动相关县区新型工业、农业、房地产、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通过“大水城”建设,覆盖全市1000万人口,改善城市形象,培育先进的城市文化,使大临沂、新临沂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以打造水系相连、道路相连、清水绕城的生态、观光、防汛为一体的水环境为重点,高标准对城区8条内河进行整治,设置主题雕塑、音乐喷泉、游艇码头、沙滩浴场,在游园广场安装了景观小品和体育健身设施,形成百里健身长廊,将沂蒙文化融于景观建设中,通过亭台、碑碣、书画、奇石、雕塑的合理配置,打造具有临沂特色的园林景观,沿河安装景观灯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夜景效果,拓展了亲水空间,为市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绝佳去处。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河道的监管、巡查、监测力度,加大向河道滥排乱倒污染物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有奖举报措施,对举报企业违法行为的群众进行奖励;加快各县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辖区内的生产、生活污水能够集中处理,确保了出境断面河流水质。
青龙河、陷泥河沿河敷设截污管道、修建步行桥,沿线布绿,因势设景,建设带状公园,使内河变成水清、岸绿,充满生机。
旨在建成体现临沂城市特色的“商业生活长廊”和“历史文化长河”的涑河综合治理开发建设工程顺利推进。
建设了分涑入祊与引祊入涑工程、引涑入青工程、引涑入陷工程,统一调配水量,构成环城水系,形成了“城水相依,人水亲和”城市特色。
沂河综合治理工程获中国人居范例奖,临沂滨河湿地、双月湖湿地被命名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滨河水城的魅力初步彰显,以水为魂的城市品牌逐步形成。
临沂高点定位,把生态、宜居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坐标,努力建设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建立人际关系和谐、城市健康发展的新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房地产市场不断培育、发展。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将房地产开发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中统筹考虑,以城市综合开发带动城市布局优化。
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重点,着力推进旧城旧村改造。
大力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加快五个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建设,抓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普通商品房建设,着重搞好中低价位和中小户型建设,改进户型设计,统筹解决农民进城住房问题。
为消除金融危机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出台了促进购房的惠民政策,大幅度降低购房成本,积极引导城市居民合理、正确的住房消费,人们的购买力被充分释放,市场需求大大增加,房地产市场逐步活跃,促进了住宅与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人们的居住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1995年以前,全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只有7.9平方米,到2008年,人均住宅面积28.58平方米,市区人均住宅面积29.1平方米。
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297家。
临沂形象在全省、全国地位大幅度提升,临沂知名度、对外形象和和影响力空前增强。
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和省级园林城市,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市场名城”、“中国地热城”、“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城市”。
(三)城乡发展实现从单一的二元结构到城乡统筹、共享现代文明的跨越城镇化的实质是增加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充分解决进程农民的就业。
临沂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在加速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通过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农业得到了工业的反哺,农村得到了城市的有效辐射,也加快了临沂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各县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建设了一大批城市道路、供水、污水处理、园林绿化、水系整治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和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为二三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2003年至2008年各县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40.4亿元,是1995年至2002年8年投资总额的3.5倍,9县用水普及率从2002年的61.67%提高到100%,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分别由2002年的28.87%、1.84%、62%、23.39%、15.33%提高到74.84%、46.48%、100%、31.29%。
23.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02年的6.87平方米提高到8.74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由2002年的1.13标台提高到2.89标台,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莒南县获山东省适宜人居奖城市称号,沂水县、平邑县、费县、莒南县、郯城县、蒙阴县、临沭县被评为“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
平邑、临沭、沂水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我市适应城镇化水平提高、农村人口和村庄减少的实际,超前引导,大力推进中心村和农村社区建设,全市已经确定了1032个中心村,居住人口237万人。
完成1316个村庄的旧村改造,建设农村社区233个,面积9541万平方米,居住人口50.3万人。
通过合村并点,整合资源,使弱小村、分散村、偏远村向已经形成规模的或将要形成规模的、适宜人居的、生活方便的、沿路沿水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集中,由现有的村庄管理模式向农民社区管理转变,实现了村庄聚集化、建设管理社区化、基础设施配套化、公共服务保障化,村集体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村庄在建设、收益、治安、行政各方面都能达到最优化。
争取到2020年,把全市6965个行政村统筹规划为1500个中心村(农村社区),基本容纳目前居住在农村的400万人口。
城市近郊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村占全市中心村的比重达30%,经济中等水平地区的中心村占50%,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心村占20%。
积极实施强镇强村战略,有序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实现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促进城乡融合,共享现代文明。
(三)发挥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展现古老琅琊现代城市风姿特色“水城”环境就是临沂的特色,是临沂能在全国、全省争得一席之地重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