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农业生产结构与粮食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62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课题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分步导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课堂多媒体展示东北平原收割小麦和鞍山钢铁公司生产车间的视频画面。
通过视频,在新课开始之初让学生感知本区发达的农业和工业。
农产品生产基地一、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问:我国三大平原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以什么土壤为主?学生:东北平原,以黑土为主。
教师:东北平原由哪三部分组成?学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课件展示:东北地区主要粮食分布图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
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36“活动”第1题和第2题第1小问。
如导入时涉及了此内容,则可以省略这个环节。
2.出示“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回答:(1)读图,说一说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粮食作物。
(2)归纳图中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规律。
(3)图中小麦属于冬小麦,还是春小麦?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导入,步步设疑,层层展开,让他们学会分析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通过读图活动,提高学生读图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题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分步导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农产品生产基地3.出示“东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分布”“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回答:(1)读图,说一说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经济作物。
(2)归纳图中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规律。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黑土地”材料,了解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讲述时,应强调东北地区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密切关注黑土流失的问题,注重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走出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后农作物种植品种的变化情况:历史上东北地区以盛产大豆、高粱、谷子著称,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高粱和谷子逐渐被玉米、水稻、春小麦所取代。
5.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这里耕地广阔,有利于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六章粮食汉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其中粮食作物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110万亩左右,总产约45万吨。
我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第一节水稻汉寿水稻种植面积最广,占粮食播种面积的95%以上。
水稻生产以北部湖平区为主,占全县粮食生产总量的59.37%;其次是中部平岗区,占31.73%;南部低山丘陵区占8.9%。
一、播种面积1990~2004年,汉寿水稻播种面积126.46~89.29万亩,15年年均播种面积106.47万亩,其中1990--1992年水稻播种面积年均117.8万亩;1993~1996年水稻播种面积年平均105.73万亩; 1997~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年均109.86万亩;2001~2003年,由于大南湖、青山湖、新兴乡桔林垸、围堤湖大面积退田还湖,加之退耕还林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水稻播种面积平均为89.44万亩;2004年,由于中央1号文件的颁布和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水稻生产得到了恢复性发展,统计部门上报其播种面积达113.18万亩,而实际种植面积达119.17万亩、较上年增29.97万亩。
二、产量水稻播种面积波动较大,稻谷总产也呈相应变化。
15年年均稻谷总产40.49万吨,其中以1997年的46.76万吨为最高,2003年的31.16万吨为最低;其单产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15年年均单产380公斤/亩,其中以2001年的424公斤/亩为最高,1999年的332.1公斤/亩为最低。
表6-1 1990-2004年汉寿县水稻生产情况统计表单位:万亩、公斤/亩、万吨三、水稻复种指数1990~2004年水稻复种指数平均为167.8%。
其中1990-1994平均为171.4%,分别为188.2%、171.4%、169.2%、161.5%、166.5%;1995-1999年平均为173.8%,分别为、167.3%、173.3%、177.8%、171.9%、178.5%;2000-2004年平均为158.4%,分别为、164.0%、147.1%、148.1%、144.6%、188.1%。
目 录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生态学基础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粮食问题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能源与环境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海洋污染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大气的污染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重点:农业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第三、四、五章)粮食安全问题(补充)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第八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第十三章)浴盆模型和史密斯模型任选其一;粮食问题考简答或案例;综合这几章的内容考论述题;题型:单选10*2=20分:简答8*5=40分;论述1*20=20分;案例1*20=20分时间:100分钟自己总结的重点: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一、思想粮食补贴政策:1.粮食直补:全称粮食直接补贴,是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的补贴。
2.农资综合补贴:指在现行粮食直补制度基础上,对种粮农民因柴油、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的综合性直接补贴政策。
3.良种补贴:指对一地区优势区域内种植主要优质粮食作物的农户,根据品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
4.农机具补贴:指国家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的部分补贴。
5.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及其特征?内涵:农业政策问题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
概括来讲,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有:a.农业政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b.农业政策问题能够被多数人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
c.农业政策问题必须依赖于政府加以解决。
特点:a.相互依赖性——许多相关的农业政策问题构成了一个体系,不同领域、层次的农业政策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b.客观性——是农业经济实践中的问题,客观存在c.人为性——农业政策问题的存在源于人们改造社会行为状态的需要d.动态性——任何农业政策问题,及涉及环境因素,又与前提条件、相关人群密切联系e.历史性——农业政策问题不是突发产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例,农民负担6.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课件上没列出这道题)a.边界分析法——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第1章绪论 (3)1.1 种植业发展概述 (3)1.2 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必要性 (4)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第2章农业种植结构现状分析 (4)2.1 我国农业种植结构概况 (4)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2.3 影响因素分析 (5)第3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理论 (5)3.1 种植结构调整的原则与目标 (5)3.1.1 种植结构调整的原则 (5)3.1.2 种植结构调整的目标 (6)3.2 种植结构优化模型 (6)3.2.1 线性规划模型 (6)3.2.2 多目标规划模型 (6)3.2.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6)3.3 种植结构优化方法 (6)3.3.1 模型求解方法 (7)3.3.2 动态调整方法 (7)3.3.3 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 (7)3.3.4 农业信息化技术 (7)第4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种植结构优化 (7)4.1 土地资源利用优化 (7)4.1.1 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7)4.1.2 土地资源优化策略 (7)4.2 水资源利用优化 (7)4.2.1 水资源现状分析 (7)4.2.2 水资源利用优化策略 (7)4.3 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优化 (8)4.3.1 农业气候资源现状分析 (8)4.3.2 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优化策略 (8)第5章农业科技创新与种植结构优化 (8)5.1 农业科技创新概述 (8)5.2 农业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8)5.2.1 品种选育技术创新 (8)5.2.2 抗逆性品种选育 (8)5.2.3 优质专用品种选育 (9)5.2.4 推广体系优化 (9)5.3 农业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9)5.3.1 节水灌溉技术 (9)5.3.2 抗病抗虫技术 (9)5.3.3 转基因技术 (9)5.3.4 生态农业技术 (9)5.3.5 农业信息化技术 (9)5.3.6 农业机械化技术 (9)第6章产业结构调整与种植结构优化 (10)6.1 产业结构调整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10)6.1.1 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与意义 (10)6.1.2 产业结构调整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机制 (10)6.1.3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种植结构的影响实例分析 (10)6.2 种植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10)6.2.1 种植业与畜牧业协同发展 (10)6.2.2 种植业与林业协同发展 (10)6.2.3 种植业与渔业协同发展 (10)6.3 产业链延伸与种植结构优化 (10)6.3.1 产业链延伸的意义与作用 (10)6.3.2 产业链延伸与种植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10)6.3.3 案例分析:产业链延伸与种植结构优化的成功实践 (10)第7章政策制度与种植结构优化 (11)7.1 政策制度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11)7.1.1 政策背景与演变 (11)7.1.2 政策制度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机制 (11)7.2 种植业支持政策分析 (11)7.2.1 现行种植业支持政策概述 (11)7.2.2 政策效果评估 (11)7.2.3 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挑战 (11)7.3 政策制度优化建议 (11)7.3.1 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11)7.3.2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11)7.3.3 调整政策导向 (11)7.3.4 优化政策执行与监督机制 (11)7.3.5 加强政策宣传与培训 (12)第8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 (12)8.1 生态环境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12)8.1.1 气候变化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12)8.1.2 土壤质量与种植结构的关系 (12)8.1.3 水资源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12)8.2 种植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 (12)8.2.1 种植结构调整的原则与方法 (12)8.2.2 生态环境保护在种植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2)8.2.3 种植结构调整与生态补偿机制 (12)8.3 生态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 (12)8.3.1 生态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2)8.3.2 主要生态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 (13)8.3.3 生态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13)8.3.4 种植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13)第9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市场分析 (13)9.1 市场需求与种植结构关系 (13)9.1.1 市场需求概述 (13)9.1.2 种植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13)9.1.3 市场需求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13)9.1.4 基于市场需求的种植结构调整方向 (13)9.2 种植业市场风险分析 (13)9.2.1 种植业市场风险类型 (13)9.2.2 自然风险分析 (13)9.2.3 市场风险分析 (13)9.2.4 技术风险分析 (13)9.3 种植业市场适应性调整策略 (14)9.3.1 优化种植区域布局 (14)9.3.2 发展多元化种植模式 (14)9.3.3 提高农产品品质与附加值 (14)9.3.4 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 (14)9.3.5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14)9.3.6 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应用 (14)9.3.7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14)第10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实践案例 (14)10.1 国内外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实践 (14)10.1.1 国际实践 (14)10.1.2 国内实践 (14)10.2 成功案例分析 (14)10.2.1 案例一:山东省小麦、玉米种植结构调整 (14)10.2.2 案例二:江西省特色农产品种植 (15)10.3 对我国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启示 (15)10.3.1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 (15)10.3.2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5)10.3.3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15)10.3.4 强化农业产业链建设 (15)10.3.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5)第1章绪论1.1 种植业发展概述我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