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2019-2020学年七上期末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卷姓名成绩(四)《狼》一、重点实词、虚词:1、归:回家2、缀: 紧跟3、甚:很4、从:跟从5、复:又6、至:到7、并:一起8、驱:追赶9、窘:为难10、恐:担心11、丘:小山 12、苫蔽:覆盖13、弛: 卸下 14、眈眈相向(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向:朝向)15、少时:一会儿16、瞑:眼睛闭上 17、暇:悠闲 18、暴:突然 19、悟:明白20、寐:睡觉 21、黠:狡猾 22、顷刻:片刻二、通假字1、止露尻尾(止:同“只”,仅仅)2、止增笑耳(止:同“只”,仅仅)三、古今异义(解释古义)1、屠大窘(大:很)2、顾野有麦场(顾:看)3、眈眈相向(向:朝向)4、一狼径去(去:离开)5、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6、止增笑耳(笑:笑料耳:罢了)四、一词多义1、以:投以骨(把)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非淡泊无以明志(用来)盖以诱敌(来)可以为师矣(凭借)以刀劈狼首(用)2、止:止露尻尾(同“只”,仅仅)一狼得骨止(停下)止增笑耳(止:同“只”,仅仅)3、之:复投之(代“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不翻译,结构助词)久之(音节助词)又数刀毙之(代“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4、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但是)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但是)而顷刻两毙(但是)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学而不思则罔(但是)曲肱而枕之(表修饰)博学而笃志(表并列)5、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前)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6、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像)求闻之若此(像)未若柳絮因风起(如)不若无闻(如)7、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8、其:恐前后受其敌(它们的)场主积薪其中(代:“麦场”)屠乃奔倚其下( 代“柴草堆” )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屠夫”)9、积薪:场主积薪其中(堆积柴草)转视积薪后(堆积的柴草)10、乃:屠乃奔倚其下( 于是 ) 乃悟前狼假寐(才)11、前:狼不敢前(上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12、相:眈眈相向(一方对另一方)鹬蚌相争(互相)相委而去(表动作偏指的一方)13、意:意暇甚(神态)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14、若:未若柳絮因风起(如)若屈伸呼吸(你)15、毙:又数刀毙之(砍死)而顷刻两毙(被杀死)16、方:方欲行(正)方缚以带(才)17、盖:盖以诱敌(原来是)18、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诚信)信不诬哉(确实)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19、为:竟忘其为狼(是)阳为亲昵(作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做)20、然:然野心不过遁逸耳(然而)其人舍然大喜(……的样子)五、词类活用(注明用法并解释)1、担中肉尽(尽:形作动,卖完)2、其一犬坐于前(犬:名作状,像狗一样)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作状,从通道)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动作名,诡诈手段)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名作动,有多少)六、特殊句式(注明是哪种句式并翻译)1、屠惧,投以骨。
狼知识梳理重点字词: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
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止:仅,只。
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从:跟从。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窘(jiǒng):处境困迫,为难。
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
顾:看,视。
积薪:堆积柴草。
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弛:解除,卸下。
眈(dān)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少(shǎo)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久之:时间长了。
瞑(míng):闭上眼睛。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暴:突然。
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隧入:从通道进入。
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尻(kāo):屁股。
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重点句子: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译文: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文: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译文: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6.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译文: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译文: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8.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狼》(蒲松龄)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出处: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
第一则说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吊死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以爪伸入,结果为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教材所选的《狼》为第二则故事。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
聊斋:书斋名;志异:记述奇异的故事。
3、《狼》体裁:短篇小说。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自题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读准字音缀(zhuì)窘(jiǒng)苫蔽((shànbì)弛(chí)眈(dān)黠(xiá)瞑(míng)暇(xiá)隧(suì)尻(kāo)寐(mèi)少时(shǎo)积薪(xīn)奔倚(yǐ))少时(shǎo)顷刻(qǐng)变诈(zhà)三、试读出下列几个句子的停顿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四、字词分类整理1.一词多义①之: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久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的)②以:投以骨(把)以刀劈狼首(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来,用来)③止:止有剩骨/止露尻尾(只,仅)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④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形容词,先前的,前面的)狼不敢前(动词,上前)⑤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想要,打算)⑥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名词)⑦其: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它们的)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指麦场)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柴草堆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指屠户的)3.古今异义场主积薪其中:古义:柴草今义:工资少时:古义:一会儿今义:数量小一狼径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盖以诱敌:古义:原来是今义:覆盖;盖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止增笑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4.词类活用: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
18.《狼》易错字音总结(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场拼音:chǎng cháng释义:[ chǎng ]1.适应某种需要的比较大的地方:会~。
操~。
市~。
剧~。
广~。
2.舞台:上~。
下~。
3.指某种活动范围:官~。
名利~。
逢~作戏。
4.事情发生的地点:现~。
当~。
在~。
5.指表演或比赛的全场:开~。
终~。
6.戏剧中较小的段落,每场表演故事的一个片段。
7.用于有场次或有场地的文娱体育活动:三~球赛。
跳一~舞。
8.电视接收机中,电子束对一幅画面的奇数行或偶数行完成一次隔行扫描,叫做一场。
奇数场和偶数场合为一帧完整画面。
9.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
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依靠有关的场来实现。
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
[ cháng ]1.平坦的空地,多用来翻晒粮食,碾轧谷物:打~。
起~。
~上堆满麦子。
2.集;市集:赶~。
3.用于事情的经过:一~透雨。
一~大战。
空欢喜一~2、倚拼音:[ yǐ ]释义:1.靠着:~马千言。
~着门框朝外看。
2.仗恃:~势欺人。
~老卖老。
3.偏;歪:不偏不~。
4.姓3、少时[ shǎo shí ]拼音:[ shǎo shí ]释义:不大一会儿;不多时:~雨过天晴,院子里又热闹起来了。
4、径直[ jìng zhí ]拼音:[ jìng zhí ]释义:1.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登山队员~地攀登主峰。
客机~飞往昆明,不在重庆降落。
2.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你~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讨论。
5、劈拼音:pīpǐ释义:[ pī ]1.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木柴。
~成两半。
~风斩浪。
2.(木头等)裂开:板子~了。
钢笔尖写~了。
3.(嗓音)变得嘶哑:他喊了半天,声音都快~了。
4.正对着;冲着(人的头、脸、胸部):~头。
~脸。
5.雷电毁坏或击毙:老树让雷~了。
6.简单机械,由两个斜面合成,纵剖面呈三角形,如楔子和刀、斧等的刃儿就属于这一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学习目标: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一、成语积累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肺)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二、文学常识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编者: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朱在彬)【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重点字解释】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惧:恐惧。
投以骨:把骨头丢给狼。
专题18狼-蒲松龄知识讲解1.文学常识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
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特殊字词(1)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2)古今异义: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
今为耳朵。
(3)词语活用: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②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③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一词多义:①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企图。
意暇甚:神情。
②敌: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
③前:狼不敢前:向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3.内容理解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
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4.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专题练习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困窘.(jǐng)苫.蔽(shàn)尻.尾(kāo)B.狡黠.(xiá)缀.行(zhuì)积薪.(xīn)C.弛.担(chí)眈.眈(dān)目似瞑.(míng)D.假寐.(mèi)禽.兽(qín)少.时(shǎo)【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狼》疑难解析
1、在这件事情中屠户的思想性格是有发展变化的。
你能结合文章情节内容具体说一说吗?
析:既是“发展变化”,就要注意其思想性格在前后情节中的不同,在比较中来体会其“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屠户开始遇到狼时,对狼一再迁就退让,“投以骨”、“复投之”,表现了他的害怕和侥幸心理。
但这样做更激起了狼的贪婪。
他不得已才“弛担持刀”,背靠柴堆准备抵抗。
狼仍不肯退去,“犬坐于前”,屠户没有别的选择,抓住时机,刀劈两狼,靠自己的勇敢果断拯救了自己。
2、文言文中常有句子语序异于现代汉语的情况。
试在文中找出一例,并同现代汉语的说法比较一下。
析:文言文中的这种情况叫做“倒装句”,理解这种情况先要对某个文言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想一下,如果这个语序同原文言句子不一样,那这个文言句子可能就是个“倒装句”。
如“投以骨”的意思是“把骨头丢给狼”,比较一下就可看出古今句子的语序的区别了。
(“以”的意思是“把”)参考答案:文中还有一句“一狼洞其中”,用现代汉语说就是“一只狼在其中(柴草堆中)打洞”。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处境十分困窘,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夫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又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夫进行攻击。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巧变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一、作者介绍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著作《聊斋志异》。
蒲松龄《狼》知识点归纳一、知识积累1.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2.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山东淄川人,世称聊斋先生,字留仙,号柳泉居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3.你知道的含“狼”的成语有哪些?狼狈为奸、如狼似虎、狼心狗肺、狼吞虎咽、引狼入室、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等。
二、断句(每句停一处)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三、古今异义1.去(一狼径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地方2.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3.弛(弛担持刀)古义:卸下今义:放松、松弛四、一词多义止:1.通“只”。
例句:止.有剩骨。
2.停止。
例句:一狼得骨止.。
意:1.神情、态度。
例句:意.暇甚。
2.意图。
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敌:1.攻击。
例句:恐前后受其敌.。
2.敌人。
例句:盖以诱敌.。
前:1.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2.向前。
狼不敢前.。
乃:1.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2.乃.悟前狼假寐:才之:1.复投之.( 代狼 )2.又数刀毙之.( 代狼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主谓之间,不译 )4.久之.,目似瞑( 助词,不译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的)以:1.投以.骨(介词,把)2.以.刀劈狼首(介词,用)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介词,来)4.盖以.诱敌(介词,用来)五、词类活用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六、重点句子翻译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译文:屠户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像先前一样紧紧追赶。
第18课《狼》一、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文学家,清朝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淄川区)人,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二、文体知识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
志怪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理解文言文1.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注释】屠:屠户。
止:仅,只。
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行,走。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原文: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注释】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并驱:一起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译文】屠户害怕了,把一块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扔给另一只狼一块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就停了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
骨头已经被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3.原文: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注释】窘:处境困迫,为难。
敌:敌对。
这里是攻击的意思。
顾:看,视。
积薪:堆积柴草。
苫蔽:覆盖、遮盖。
少时:一会儿。
径:径直。
去:离开。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瞑:闭上眼睛。
意:神情、态度。
倚:靠。
弛:解除,卸下。
前:上前。
眈眈:注视的样子。
【译文】屠户处境困迫,非常为难,恐怕前后一起受到它们的攻击。
《狼》知识点【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缀行(zhuì)大窘(jiǒng)苫蔽(shàn bì)屠(tú)倚(yǐ)弛担(chí)眈眈(dān dān)瞑目(míng)暇(xiá)薪(xīn)隧道(suì)尻尾(kāo)寐(mèi)黠(xiá)(2)同音字辨析(3)解词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
弛,卸下,放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补音节,不译。
)方欲行(打算,想)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4)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只。
(5)同类活用其一犬坐于前(名——状语,像狗似的。
)一狼洞其中(名——动,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状语,从隧道。
)(6)多义词辨析【重点句子分析】本文是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揭示狼的本性的。
狼首先是遇见屠户就紧跟不舍,得到骨头就停下来啃,啃完后又跟着屠户不放,表现了狼十分贪婪的本性。
当屠户跑到柴堆旁“弛担持刀”时,狼见无懈可击,就施出诡计,一只在面前装睡麻痹屠户,另一只绕到屠户背后“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结果双双毙命,揭露了狼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
屠户起先对狼抱有幻想,想通过“投骨”给自己解围;后来“骨已尽”,而两狼则“并驱如故”,屠户终于认识到狼不会放过自己;为了保全自己,他迅速占领有利地势,取出武器准备与狼搏斗;后来,他抓住战机,乘其不备,立毙“前狼”于刀下;“转视”,又表明他警惕性高,善于斗争。
屠户能利用地势,抓住战机,行动迅速,而警惕性又高,所以能以一敌二,战胜恶狼。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现山东省淄博市)人,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狼》文章内容总复习《狼》这篇短文,描写了屠户和两只狼搏斗的整个过程,狼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这则寓言故事,以狼为主线,通过叙述屠户如何战胜狼的故事,表现了狼的贪婪、狡诈和愚蠢凶恶的本性,最后用议论点明了主旨:无论狼多么狡诈阴险,最终都会被机智勇敢的人所战胜。
重难点句子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句话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狼狡猾、恶毒、凶狠和贪得无厌,同时,“并驱如故”也照应了前文的“缀行甚远”这句话,使行文严谨。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这句话以凝练的语言写两只狼的动作、行为,到此,紧张的气氛似乎缓和了许多,殊不知这其中却隐含着更大的阴谋!极其形象地表现了狼的阴险、狡诈。
3.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这句话及其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狼狡猾的本性,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神态极具有迷惑性,让人们对狼的本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这句话照应了“目似瞑,意暇甚”,是本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狼这一形象。
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此句主要体现了屠户具有很高的警惕性,同时,也进一步表现了狼的狡猾,前狼“假寐”惑敌,后狼打洞,待时机成熟,前后夹击,令人惊奇。
重点段落1.对第三自然段段的诠释。
“屠大窘”,危急关头,屠户思想斗争激烈。
他明白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
于是,他找到战斗场地,迅速占据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
“弛担持刀”显示其果断抉择,“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眈眈相向”表明狼不甘罢休。
这一层是屠户御狼,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2.第四自然段的诠释。
这一段写了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阴险狡诈。
狼是狡诈的,当屠户自己妥协转入防御时,两狼耍起了花招,一狼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面打洞,真是狡猾至极!但是狼又是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意暇甚”,为屠户“以刀劈狼首”创造了时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使屠户轻易的“断其股”。
七年级上册狼笔记
七年级上册的《狼》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描述了屠户与狼之间的斗争。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因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首先,文章通过屠户与狼的斗争,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屠户是一个普通的百姓,而狼则是自然界的生物。
在故事中,狼为了生存而攻击屠户,而屠户则通过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保护了自己。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在自然中并非绝对的主宰,而是需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文章中的屠户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虽然是一个普通的百姓,但他在面对狼的攻击时,表现出了智慧和勇气。
他没有被恐惧所控制,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形势,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勇敢地面对。
此外,文章还通过狼的形象,揭示了贪婪、狡猾等负面品质。
狼为了生存而攻击屠户,但最终却因为贪婪和狡猾而失败。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贪婪和狡猾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摒弃这些负面品质,以诚实、善良和努力去面对生活。
最后,我认为这篇文章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它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智慧以及如何摒弃负面品质等问题。
同时,这篇文章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孩子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总之,这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章,它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向我们传达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我相信这些道理将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狼》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动物世界(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清代文学家。
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热衷于功名,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后来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做了贡生。
他一生穷困潦倒,世称“聊斋先生”。
【高清课堂:动物世界(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共收集了短篇小说491篇,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也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聊斋”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
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
在科举考试和官宦仕途上,蒲松龄屡屡受挫,他便一边教书,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
从20岁起,蒲松龄就开始收集、写作志怪小说。
科场仕途的失败使蒲松龄满腔悲愤,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接近和熟悉劳苦平民,身不在官场,反而使他对科举和官场的黑暗腐败有了深刻的认识。
他满腹实学,却屡不中举,他牢骚满腹,却无处可发,于是他把牢骚悲愤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这本书就成了蒲松龄“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孤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屠(tú):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
2.缀(zhuì):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3.行:走。
4.惧:害怕。
5.止:停止。
6.从:跟从。
7.至:到,这里指跟了上来。
8.驱:追赶。
9.窘(jiǒng):困窘,处境危急。
10.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11.积薪(xīn):堆积柴草。
12.苫(shàn)蔽:覆盖、遮蔽。
《狼》知识汇编一、原文:一屠[屠:动词作名词,“屠夫”、“屠户”]晚归,担中肉尽,止[止:同“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缀:本义为连结,文中是“紧跟”的意思。
]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之:代词“它”(指骨头)。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受其敌:受到它们(指两狼)的攻击。
]。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积薪:堆积柴禾。
薪,柴。
]其中,苫蔽成丘[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苫,盖上。
蔽,遮盖、遮蔽。
丘,小土山。
]。
屠乃[乃:于是,就。
]奔倚其下,驰[驰(chí):放下、卸下。
]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眈眈(dān):注视的样子。
]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瞑(míng):闭眼。
],意暇[暇:空闲,悠闲。
]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此处省略介词“于”,即“洞(于)其中”,意为“在那(指柴堆)中间洞”。
]其中,意将隧[隧(suì):名词用为洞词,“钻洞”的意思。
]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尻(kāo):屁股]尾。
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
],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盖:副词,意为“原来”。
]以诱敌。
狼亦黠[黠(xiá):狡猾。
]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变诈:作假,欺骗。
]几何哉?止增笑[笑:名词,“笑料”。
]耳。
二、文学常识积累1.本文选自《》,作者:,字:,一字:,号:,世称:“”,代家。
郭沫若也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答案:《聊斋志异》蒲松龄留仙剑臣柳泉居士聊斋先生清文学家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
“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狼》知识要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
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1.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2、古今异义:
古今
①屠自后断其股.大腿屁股
哉多少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
..
③只增笑耳.出现在句尾时,"罢了" 耳朵
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③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用苫
④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⑤恐前后受其敌.:名词做动词,攻击
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⑦止增笑.耳:动词作名词,笑料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一狼仍从:“从”后省略了代指屠户的宾语“之”,应为“一狼仍从之”
②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
③一狼洞其中:洞后省略了介词“于”,应为“一狼洞于其中”
(2)倒装与省略句
投以骨:介词结构后置兼省略宾语“之”,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
①之:
久之: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
又数刀毙之:代词,代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②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6、一词多义:
(1)意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
意暇甚:神情。
(2)敌
恐前后受其敌:动词,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3)前
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4)止
止有剩骨:同“只”,仅仅
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三、全文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
(1)缀行甚远。
(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目似瞑,意暇甚。
(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
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
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
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
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