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外学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2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最低限度书目”中国古代文学◆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
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选录作品比较多,或许不太好找。
◆作品:《古文观止》没事背几篇吧。
《天下才子必读书》常森老师经常推荐的,是金圣叹的评点本,可以翻翻。
这两本书读完,古代散文一关勉强可以算过了。
这里面诸子文、骈文比较少,可以自己找来补充。
《论语》《孟子》《庄子》等等,看不完全部,找个选本看。
后者可以看《文选》《六朝文絜》等。
汉赋就看《文选》中选的吧。
大赋太难,不想看的拉倒,《登楼赋》《洛神赋》这样的总该能看。
《诗经》《楚辞》还是那句话,看不完的看选本。
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汉唐之间的诗歌,看看也就够了。
《唐诗别裁集》读这本书让人有勇气不考六级。
两千左右首诗,有点多。
关于唐诗,我最想说的是,可以先熟读《唐诗三百首》。
马茂元《唐诗选》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我很喜欢的一个注释本。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大约有六七百首,比较全面的反映唐宋词的面貌。
钱钟书《宋诗选注》不用我说了。
张鸣《宋诗选》张老师的书,长长的一个序言,加上很精彩的作家小传、诗歌分析,了解宋代诗歌基本够用了。
汪辟疆《唐人小说》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宋元之后,大家可以把以前作为最常识性的知识知道却没有读过的书读一下,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传说中的四大名著等等。
可以不喜欢,可以尝试读一下读不下去再扔掉,但不能不读,总不能从中文系毕业后连四大名著都没有尝试读过吧。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郭绍虞《历代文论选》有一卷本和四卷本,各取所需。
像毛诗序、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沧浪诗话等经典文献,不怕熟读成诵。
中国现代文学◆课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史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我们现代文学的祖师爷。
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精简版)前言:为精简起见,此文省去书目相关的介绍,直陈书目。
语言学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Sapir 《语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Bloomfield《语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实验语音学(phonetics)参考书目: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邓斯 .平森着曹剑芬任宏谟译《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3、汉语音韵学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耿振声《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4、汉语史(上)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下面的着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上古: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龚煌诚,《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唐作藩,《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着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5、汉语史(下)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太辰田夫(着)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6、《切韵》导读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现代汉语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8、古代汉语参考书目: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9、汉语和汉语研究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必读书目一、专著1、对外汉语教学基本理论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
(也在1994年至97年的《世界汉语教学》上连载过,可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下载)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
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年出版。
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出版。
赵金铭总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商务印书馆,2006年8月出版。
共22本: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4本,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2、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研究(5本,北京大学李晓琪教授主编)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3、对外汉语语言要素及其教学研究(4本,北京语言大学孙德金教授主编)对外汉语语音及语音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对外汉字教学研究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与认知研究(3本,北京语言大学王建勤教授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5、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2本,北京语言大学张凯教授主编)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6、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2本,北京语言大学郑艳群教授主编)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研究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7、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学技能研究(2本,北京师范大学张和生教授主编)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第一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培养对汉语言文字的认知感悟能力、规范使用能力和热爱的情感;对国学文化的蒙学初步(教育学)等有所了解并能自觉品味其韵味和内涵;能对文学作品中的美具备鉴赏能力并能通过文学作品的简单仿写或个性创作来表达对生活的进一步热爱、关注、实践;初步了解并能尝试用苏老师阅读方法提取信息和鉴赏阅读;初步把握表达情感和观点的写作技能并可以尝试性地地挖掘自身素材实践课题写作任务等。
◆教学课时: 5-6个学时★北京大学附中国际部语文选修课专题讲义(1-A)品语言韵味、赏文学美妙、析文化内涵尽在苏老师快乐语文课堂☆时事解读☆强售教辅乱象与设卡谋利风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国家多次出台相关规定制止强售教辅材料,但在有些地方,教辅乱象却愈演愈烈。
强行向学生派售教辅材料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校却不管课堂练习还是课后作业都紧扣着教辅材料来,给学生“减负”也就成了空头许诺。
教辅材料不是义务教育所配发的资料,既然孩子的学习“离不开”它们,那家长自然就得再额外付费。
除了家庭和孩子平添负担,那些过多过滥、几近重复建设的教辅材料,其实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印制和销售这些本本,很大程度上是在空耗社会的资源和财富。
如此看来,编书机构、出版社、发行书店、地方教育局以及学校结成同盟,借华而不实的教辅材料分肥,实在是损人利己、有悖师德的行为,是应该被干涉和遏制的。
然而,如果我们的视角再宽广些就会发现,这不过是古老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路的新变种,不过是社会上流行的设卡谋利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某些高坐机关中掌握着硬权力的人,不必如此挖空心思,自会有人挖空心思地送来好处,换取盖了章的批文。
这是我们寻常所说的“寻租”。
而更多的是其他领域那些没有硬权力但却具备“软实力”的人,也各自找到了设卡谋利的途径。
比如说,医生做手术,收红包是普遍现象。
原先还被认为是不正之风,现在往往是医生不收红包,病人就觉得不踏实。
语言学概论课程规划1、课程名称:本课程的名称叫“语言学概论”,又称“理论语言学”或“普通语言学”。
2、课程介绍:“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具体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有关语言的基础理论和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语言文字的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奠定一个全面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3、课程目的:本课程要求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语言观,掌握语言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具备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实际的语言现象,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作出贡献。
4、教学院系:绵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与对外汉语学院。
5、预备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语。
6、7、教材: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四版。
一、认识课程比较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难语言学概论:理论多,概念多,抽象《语言学概论》重点讨论语言的性质、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从语言结构整体和全局来考察和把握语言的结构脉络,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些课程则是从某一个侧面来研究语言的结构。
如果将语言看成为一座结构复杂的大厦,“语言学概论”就相当于为了解这座大厦的结构而举办的一个展览。
二、学好该门课程的重要性1、学习与语言相关的每一门课程都需要语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语言学概论的学习可以为学习这类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语言与生活的关系密切语言与日常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有关。
如: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
助听器的验配和调试3、语言学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密切借助语言理论知识,比较母语和外语的异同,提,高学习技巧和外语水平。
语音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本书所介绍的元音舌位图P55和辅音表P61,在学习外语时自觉纠正发音。
本书第四章“语法”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
比如我们要学习泰语,我们从第四章就可以了解到泰语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其语法结构类型同属孤立语,那么我们从P115页就知道孤立语的主要特点就是缺乏词形变化,词的次序很严格。
跨考专业课学824细胞生物学讲义-第6章跨考专业课-2022年考研北京大学824细胞生物学讲义-第6章考研全程辅导专家跨考教育专业课全力助你备考2022年第六章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第一节细胞质基质概念经典细胞学:光镜下,细胞除去可见的细胞器和内含颗粒的透明部分――细胞液细胞生物学:1、电镜下,除去可见的细胞器及亚微结构以外的细胞质部分――细胞质基质;(观察角度)2、分级离心后,除去所有的细胞器和颗粒剩下的清液部分――胞质溶胶(生化角度)这个概念是存在以下争议:有人认为细胞骨架不属于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器;有人认为细胞骨架是细胞质基质的主要结构体系,是其他成分锚定的骨架,经常处于装配和解聚的动态平衡中,解聚的亚单位仍保持在液相中。
(观点占多数)细胞质基质是高度有序的体系(p160)细胞质骨架纤维贯穿于蛋白质胶体中;蛋白质与骨架直(间)接结合,或与生物膜结合,完成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功能相关的酶通过弱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多酶复合物,定位在特定部位,催化一系列反应;大分子之间通过弱键相互作用,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细胞内膜系统内膜:电镜下可见的细胞质内的膜相结构,区分于质膜(细胞质膜)。
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是、高尔基体、细胞核、溶酶体和液泡(含内体和分泌泡)5类细胞器,它们的膜是相互流动的,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功能上也相互协同。
内膜系统的共同结构特点:都是单位膜结构;仅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处于动态平衡中,膜之间有转化现象。
内膜系统和质膜的结构区别:单位膜的层次不如质膜明显;厚度稍薄,6~7nm;膜上的抗原不同。
第二节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概述(P164)K. R. Porter(1945)发现于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是位于细胞质内部的网状结构,故名内质网。
ER是由封闭的膜系统及其围成的腔形成的互相沟通的网状结构。
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占细胞膜系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
文献学概要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释义“文献”一词,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献,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意义较为明确。
历史是发展的,孔子就是他的门生的“献”,而其言行被记录下来,成为《论语》,对后代的学者来说,又成了“文”。
因此,“文”和“献”又不是对立的,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
因此“文献”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而作为孔子,最初对于文献的要求,是出于要了解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典章制度,远的是古代,近的是现代、当代,总之可认为是历史。
因此“文献”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统称则为“文献”。
今天提“文献”这个词,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
我们可以认为是这个词向偏义词方向演化,但我们却不能不知道它本来的含义。
关于献,再举两例:(1)明代大学者焦竑有一部大书《国朝献征录》120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则是《当代人物传》。
这个“献”指当代重要人物,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
(2)清代有位学者李桓编了一部《国朝耆献类征》720卷。
耆,老也。
献,人物。
二、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如上所说,文献包含着所有历史资料。
一那么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也就涉及到各式各样包罗古今的文献。
文献学的范围是什么呢?文献学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政治学十五讲燕继荣第二讲政治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
中国古代各家之政治学说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以政为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施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朮”、“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政”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秦汉到晚清的政治学说1.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糅合了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想结合,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
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至秦于完善。
2.守旧派: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办殖民地社会,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出现巨大变化。
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大厦。
他们被成为“守旧派”。
维新派:民主派:革命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被视为“革命派”。
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伦理与政治不分,政治儒家思想的特色。
二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1.古希腊/罗马时期:被称为“古典政治学时代(1)时间:公元前500-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00-公元476年。
“古典政治学时代”被分为两个阶段: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2)研究主题: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和城邦的理论,而后转变为关于世界国家的观念和理论。
【盛世清北】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笔记-北大考研辅导培训班盛世清北分享: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北大考研复试推迟数日,但是丝毫不会阻止2021届考生备考北京大学考研的决心。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基础差的同学更该要早做准备,早规划。
为了帮助考生在北大考研中能成功上岸,盛世清北整理了北大各专业相关复习资料。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参考书:以下为盛世清北老师为大家搜集的网络参考书目资源,包括但不仅限于这些书籍:政治学概论参考书目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重点参考书目)孙关宏《政治学概论》(作为第一本的补充,结合第一本没有的知识点来复习)海伍德《政治学》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这本书考察的简答题、论述题较多)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潘维《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陈岳《国际政治概论》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宋伟《国际关系理论》孙学峰国际关系理论讲义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国际政治经济学参考书目《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王正毅;《国际政治经济学》朱文莉;《全球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吉尔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宋新宁、陈岳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1.《国际关系史》上册王绳祖武汉大学出版社(可参考法律版)2.《国际关系史》(现代卷)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方连庆、王炳元主编3.《国际关系史》(战后卷)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方连庆、王炳元主编4.《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宫少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作者: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主编5.《国际关系史》袁明北京大学出版社6.《国际关系史纲》何春超、张志、张季良编著法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参考书目1. 《当代中国外交史》谢益显中国青年出版社2. 《当代中国外交》颜声毅复旦大学出版社3.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孙岩北京大学出版社4. 《香港模式与台湾前途》李义虎张植荣世界知识出版社5.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张植荣北京大学出版社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参考书目1.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册)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 《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谢益显,中国青年出版社3. 《新中国外交思想》,叶自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张植荣,北京大学出版社5. 《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杨公素,张植荣,北京大学出版社6. 《中东政治与社会》,王联,北京大学出版社7. 《国际组织》讲义,张海滨8. 《当代中国外交》,颜声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王泰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10.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宫少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比较政治学(含政治思想史)参考书目1.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该书内容在每年的真题中都会占到非常大的比重,是复习的重点书目。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十二章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制二战以后,以冷战为特征的国际对抗导致了无休止的核军备竞赛,最终在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最多时近6万枚核弹头,可把人类文明毁灭几十次的庞大核武库。
第一节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形成(Page360)1945年11月,美国、英国、加拿大敦促联合国建立一个原子能委员会,责成它指定从国家军备中消除原子武器的种种方案,同时履行其他职责。
1946年1月,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该提案。
这也是联大通过的首个决议。
可以说自从核武器问世开始,世界范围的核裁军问题就被提出来了。
“巴鲁克计划”:1946年6月14日,在原子能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美国代表伯纳德·巴鲁克提交了美国关于国际控制的提议。
内容大致为,在不再把原子弹当作武器的控制原子能的适当制度得到赞同并付诸实施之后,停止原子弹的生产,销毁原子弹,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掌握生产原子弹的知识和技术。
“麦克洛依-佐林声明”:在世界性的裁军呼声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代表于1961年9月20日共同发表了一项声明,确定了这样的目标:销毁所有库存的核、化学、细菌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停止生产这一类武器,并且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所有运载手段。
但由于在具体操作上无法达成一致,双方最终放弃了全面核裁的努力。
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的主要成果:1、有关裁减军备的条约;如《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2、有关限制核武器空间部署及有关无核区的条约;如《南极条约》、《外层空间条约》、《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3、限制核武器发展的条约;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4、有关无核国家安全保障问题的联合国决议和政府声明;如安理会255号决议、984号决议5、有关国际安全的其他协定;如《美苏关于减少爆发核战争危险措施的协议》6、有关核裁军和核军控的组织;如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7、有关国际出口控制与核查的机构。
如核出口委员会、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一.关于核不扩散问题。
对外汉语专业生主要参考书目、相关工具书、语料库和重要期刊主要参考书目: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汉办编印,1996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4.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5.周小兵等:《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6.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7.李晓琪、李泉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22种),商务印书馆,20068.赵贤洲《对外汉语教学通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9.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语文出版社,199910.崔永华《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11.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与游戏》,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12.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周健《商务馆实用汉语师资培训教材•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商务印书馆,200114.陈枫《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华书局,200815.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6.王魁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7.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8.崔永华:《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1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20.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22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2.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3.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第2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824.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5.史根东:《教师创新行为案例与与评议》,中国科技出版社,200426.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7.陈宏吴勇毅:《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 28.张普:《Learning 与对外汉语教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9.张凯:《语言测验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30.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9732.朱川:《汉语语音学习对策》,语文出版社,199733.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申克著:《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5.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6.张祖忻、朱纯等:《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37.林崇德:《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8.黄昌宁等《语料库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239.傅承德《自然语言理解的方法与策略》,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40.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41.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4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43.罗常培《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200244.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45.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47.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200048.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49.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50.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199651.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5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53.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4.孔汝煌:《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5.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56.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57.黄伯荣:《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8.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59.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60.[美] 拉里A 萨默瓦等,闵惠泉等译:《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英文版可参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商务印书馆,198062.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3.利奇《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64.冯志伟《计算语言学基础》,商务印书馆,200165.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6.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语文出版社,200167.江新《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8. 丁迪蒙《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技巧》,学林出版社,200669.卢华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0.张和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相关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孟琮等《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郑怀德等《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俞士汶等《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王寅《简明语义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理查兹等《朗曼语言学词典》(刘润清等译),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0戚雨村等《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重要期刊:1.《中国语文》(社科院语言所)2.《语言文字应用》(语用所)3.《世界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4.《语言研究》(华中科技大学)5.《语文建设》(国家语委)6.《汉语学习》(延边大学)7.《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8.《语言科学》(徐州师范大学)9.《当代语言学》(社科院语言所)10.《古汉语研究》(湖南师范大学)11.《汉语学报》(华中师范大学)12.《中国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澳门)13.《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14.LANGUAGE(美国)15.《修辞学习》(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16.《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17.《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18.《香港语文建设通讯》另有《中国语言学报》(中国语言学会)、《中国方言学报》(中国方言学会)、《语言学论丛》(北京大学)、《南开语言学刊》(南开大学)、《南大语言学》(南京大学)等学术辑刊。
第一讲:外交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Diplomacy)•一、什么是外交?(What is diplomacy?)•二、什么是外交学?(What is the study of diplomacy?)•三、西方外交学(The study of diplomacy in the West)•四、中国外交学(The study of diplomacy in China)•五、思考题(Questions)•六、参考资料(References)一、什么是外交?•1、“外交” 的由来(Origin of diplomacy)•2、“外交”的定义(Definition of diplomacy)•3、“外交”的功能或任务(Functions or tasks of diplomacy)•4、“外交”的参与者(Players in diplomacy)•5、“外交”的内容(Content of diplomacy)•6、“外交”的特点(Characteristic of diplomacy)1、“外交”的由来•“外交”一词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如《墨子》中说:“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
”《国语》中说:“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报其德。
”这里所说的“外交”,是指“人臣私见诸侯”,或指与朋友、与外人的交际。
•当今中文里的“外交”含义,来自于欧洲语言,如英语中的“diplomacy”、法语中的“diplomatie”。
它们又源自希腊语中的“diploma”,其原义是指古希腊君主或元老院派遣使节时所颁发的证明其身份的“双重折叠”的特许证书,或这种证书的“副本”。
“外交”的含义是从这里演变出来的。
2、“外交”的定义(1)•尼科松转引《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说:“外交就是用谈判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是大使和使节用来调整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是外交官的业务或技术。
” ([英]哈罗德·尼科松著:《外交学》,第23—24页。
)Sir Harold Nicolson quoted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s saying: “Diplomacy is the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negotiation; the method by which these relations are adjusted by ambassadors and envoys; the business or art of the diplomatist.” (Har old Nicolson, Diplom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p.15.)“外交”的定义(2)•“外交是运用智力和机智处理各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有时也推广到独立国家和附庸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指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
” ([英]戈尔—布思主编、萨道义著:《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第3页。
)Sir Ernest Satow says, “Diplomacy is the application of inte lligence and tact to the conduct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independent states, extending sometimes also to their relations with vassal states; or, more briefly still, the conduct of busigogot Satow, A guide to Diplomatic Practice, 4th edition,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 1957, p.1)“外交”的定义(3)•R. P. Barston, Modern Diplomacy: “Diplomacy is concerned with the manage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states and between states and other actors. From a state perspective diplomacy is concerned with advising, shaping and implementing foreign policy. As such it is the means by which states through their formal and other representatives, as well as other actors, articulate, coordinate and secure particular or wider interests, using correspondence, private talks, exchanges of view, lobbying, visits, threats and other related activities.”(R. P. Barston, Modern Diplomacy, p.1. )这段话被翻译为:“外交涉及处理国家之间和国家与其他行为者之间的关系。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外交的作用是提出、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
外交本身是国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代表以及其他行为者,运用通信、个别的会谈、交换观点、说服、访问、威胁和其他相关的行动来阐明、协调和维护特殊的和更广泛的利益的手段。
”([英]R. P. 巴斯顿著:《现代外交》,第1页。
)“外交”的定义(4)G.R. Berridge says: “Diplomacy is an essentially political activity and, well resourced and skilful, a major ingredient of power. Its chief purpose is to enable states to secure the objectives of their foreign policies without resort to force, propaganda, or law. It follows that diplomacy consists of communicationbetween officials designed to promote foreign policy either by formal agreement or tacit adjustment.” (Geoff R. Berridge, Diplomacy: th eory and practice, p.1)“外交”的定义(5)•The term “diplomacy” should be distigogotates and other entities with standing in world politics by official agents and by peaceful means. This is the widest sense of the term and is what is meant by it here. (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Third Edition, New York: Palgrave, 2002, p.156.)“外交”的定义(6)•《辞海》“外交”条:“国家为实行其对外政策,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外交代表机关等进行的诸如访问、谈判、交涉、发出外交文件、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对外活动。
外交是国家实现其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
” (《辞海》,1989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外交”条:“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 (1992年版。
)“外交”的定义(7)•《外交学概论》:“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与人员的官方行为,使用交涉、谈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以处理国家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对外政策形成不同形态和类别的外交。
如简而言之,广而言之,外交指任何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
” (鲁毅、黄金祺等著:《外交学概论》,第5页。
)•《现代外交学概论》:“外交,通常是指一个主权国家通过其官方代表,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为了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而以约定俗成的和平方式,与其他主权国家或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进行的正式的官方之间的正常交往。
” (金正昆著:《现代外交学概论》,第6页。
)3、“外交”的功能(1)•First, diplomacy facilitates commugogo and other entities in world politics. Without communication there could be no international society, nor any international system at all. Thus the most elementary function of diplomatists is to be messengers.•首先,外交的功能在于实现和促进各国及国际政治实体领导者之间的交流。
没有交流就没有国际社会,更没有国际关系体系。
因此,外交官的最大职责就是充当信使。
•“外交”的功能(2)• A second function of diplomacy is the negotiation of agreements. Without the negotiation of agreement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ould be possible but they would consist only of fleeting, hostile encounters between one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another.•外交的第二个功能在于通过谈判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