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绘画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5.51 KB
- 文档页数:2
印象派艺术风格及演变印象派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要派别最早的发端,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在西方现代派艺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它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极力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后来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2]。
起源与发展19世纪的时候,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
这个时候的风格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官方的展览,叫做“沙龙”,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
而在这个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大批充满着理想的年轻画家,他们来自于各个阶层,大多数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及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古典主义千篇一律,缺乏个人风格,他们更崇尚现实主义,并提倡户外写生。
由于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观点,他们逐渐地不约而同的来到巴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巴比松村,有的甚至长期定居于此,来描绘那里迷人的风光,“巴比松”派诞生了。
“巴比松画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这些画家当中只有极个别的被官方所接受,大部分画家的作品被拒之“沙龙”的门外。
1873年,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塞尚和西斯莱等人的作品遭到沙龙展览评审团的拒绝,这种不公平待遇是促使他们以不寻常途径,组织与“沙龙展”相对的独立展览以便展出自己作品的直接动因。
这件事的结果就是于1874年4月在摄影师纳达尔(Nadir)的工作室举行的第一次画展。
他们以自称“无名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协会”作为此次展览的组织者,而与沙龙文化圈对立。
展览中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ImpresSion--Soleil Levant)的名称被《锡罐乐》杂志记者李洛伊(Leroy)不怀好意地引用以称呼此团体为“印象派”,认为那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绘画的画家。
而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名称却被莫奈、雷诺阿等人接受,“印象派”这个名词也就成了标示他们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目标的代称[3]。
印象派基本介绍及作品赏析阅读:18442011-11-17 11:54标签:杂谈一.印象派的起源及发展:印象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艺术风格。
印象派艺术家的活动虽然属于十九世纪的范畴,但是他们所探寻的这种新语言、新风格,却意味着同浪漫主义的一些传统形式与风格的决裂,并为二十世纪以“现代派”面目出现的各种艺术做好了准备,因此,印象派很自然地成为联结两个世纪的纽带。
由于印象主义首先是在绘画中出现的,再加上法国诸姊妹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特别密切,因此,谈论音乐上的印象主义,首先也得从法国的印象主义绘画谈起。
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
那是在1874年,巴黎一些反对学院繁琐教学和向传统绘画原则挑战的青年艺术家,第一次独立举办了旨在同官方沙龙相抗衡的画展,展出近三十位画家的作品。
这次画展受到了舆论的奚落,人们无礼地嘲弄这些艺术家,随随便便地以莫奈的这幅画为他们取上“印象主义者”的诨号。
由于这群青年艺术家对待“印象主义”这一贬称并不怎样介意,从此这个含混不清的偶得之词便保留下来。
印象派基本介绍及作品赏析X后印象派:印象派之后出现了与印象派的艺术主张不同,以塞尚、凡·高、高更为代表的另一种艺术主张,人们称之为“后印象派”。
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转而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观感情和情绪,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应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
二.印象派的绘画特点:印象主义绘画不同于其他绘画之处,在于它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即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印象派画家的这一选择,是同当时自然科学界对光的传播与照射的物理研究成果密切相关的。
人们的视觉之所以能感知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得以光所提供的条件为其前提。
阳光笼罩万物,使各种物体呈现出不同的色泽,换句话说,所有的物体都是染色的形,人们就是根据不同表面的不同色泽,即从不同染色面的分界才得以认知物体的形状的。
中国认识印象派之历程1874年,莫奈在巴黎展出他那幅著名的风景画《印象•日出》。
当时中国艺术界对发生在遥远的欧洲的这一艺术事件一无所知。
在京城里,大清王朝的同治皇帝病入膏肓,慈禧皇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开始实施她独揽大权的宫廷阴谋。
在中国南方,聚集在上海的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等画家格调清新的作品,得到上层文士和市民阶层的一致好评。
他们被称为“海派”画家——中国的“海派”是与法国的印象派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另一波创新浪潮。
在法国印象派画家取得历史性成功之后的1887年,一个日本年轻人到巴黎学习美术,并对印象派绘画产生巨大兴趣,他就是黑田清辉(1866—1924)。
黑田清辉于1893年带着印象派外光写生画法赋予他的艺术激情回到日本,立即引发日本艺坛的巨大波澜。
经过一番争论之后,黑田清辉以倾向于印象派的艺术观念改造了东京美术学校的西画教学,并创立了印象派画风占主导地位的绘画团体“白马会”。
1905年,中国天津的李叔同(1880—1942)去日本留学,次年入东京美术学校,成为黑田清辉教授的追随者,他的作品从1909年开始,连续两次参加白马会展览。
李叔同就这样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接受印象派艺术观念和绘画风格的画家。
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家姜丹书记述李叔同的绘画,说他的风格属于印象派:“上人于西画,为印象派之作风,近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欲活,非有大天才真功力者不能也”。
现存于东京美术学校的李叔同毕业作品《自画像》让我们看到李叔同确实是当年东京美术学校所流行的“准印象派”(刘晓路语)风格的实践者。
虽然中国青年去欧美留学的不比去日本留学晚,但中国美术家对印象派的了解与接受,主要是通过日本美术教育这一环节展开的。
“印象派”这一词语,也间接地来自Impression school的日译,古代汉语中没有“印象”一词,当然更没有“印象派”一说。
由前引姜丹书描述李叔同画风的话里,可以感觉到印象派绘画开始传入中国时,中国艺术界对它缺乏确实的理解。
绘画流派中印象派的发展与现实指导意义(一)印象派的起源印象派绘画也叫做印象主义,又被称做为"外光派",它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名称的来源是一次评论家们傲慢的讽刺,在1874年莫奈创作的一幅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因为与传统的绘画形式不同,重点突出了“光”与“影”而没有实物的具象,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的画作遭到学院派们的强烈攻击,评论家们戏称这些以莫奈为首的画家们是"印象派",故此得名为印象派。
这一流派代表画家除了莫奈外还有、雷诺阿、修拉以及塞尚等画家。
(二)印象派的发展印象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的19世纪60年代形成的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和19世纪末由后印象主义脱胎的新印象派。
最初的印象主义是画家们不再拘囿于室内作画和传统技法,而是离开画室,去向自然中描绘光与色的沟通变幻,打破了对于颜色的传统观念,不再局限于固有色,而是根据时间与光影来确定事物的颜色,着力于表现天然。
后印象主义从对自然的尊崇上又对自我意识进行了抽离和剖析,在印象派的基础上增添了个人的情绪,由物自然的过渡到人,这一时期的印象派因为与早期的印象派在画风表达上有着区别被称作“后印象派”在这的画家着重表现的不再是景观的描绘,而是自我情感的抒发,继承了印象派颜色的灵活运用上加深了画面布局的内涵,这一时期代表画家有凡高、高更等。
新印象主义是从后印象主义发展而来的,新印象主义的画家以修拉、克罗斯、西涅克等作家为主,这些作家认为印象派虽然不囿于形式和技法,但是太过随意,难以形成严格统一的标准,而且在光与色的研究上不够科学,希望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和具体的标准来使这一派能够为人所知,用色点排列作画,规范用色选取。
这个时期也标志着印象派发展较为成熟,为更多的人所知并且进行分析。
一、印象派的特点与个性印象派对于绘画艺术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当艺术流于形式和死板的教条时,印象派的画家们打破了传统,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
印象派梳理
印象派是 19 世纪末期欧洲现代绘画的一个主要流派,其特点是强调对光线和色彩的表现,追求捕捉瞬间的感觉和印象。
以下是对印象派的简单梳理:
1. 起源与发展:印象派起源于 19 世纪 60 年代的法国,当时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开始反对传统的学院派绘画,主张在户外自然光下进行创作,以捕捉瞬间的光影效果。
2. 代表艺术家:印象派的主要代表艺术家包括克劳德·莫奈、爱德华·马奈、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阿尔弗雷德·西斯莱等。
他们的作品以生动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著称。
3. 绘画特点:印象派绘画强调对光线和色彩的捕捉,追求瞬间的感觉和印象。
画家们通常使用短促而明显的笔触,以营造出光线的闪烁和动感。
4. 影响与传承:印象派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后来的后印象派、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
同时,印象派的艺术观念也对摄影、设计等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印象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观念,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绘画的看法,也推动了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这只是一个简要的印象派梳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印象派的信息,可以查阅相关的艺术书籍、参观艺术展览或深入研究具体的艺术家和作品。
西方油画的发展及风格流派--印象派油画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
以马奈为中心的一批画家如莫奈、西斯莱、雷诺阿、塞尚、德加、毕沙罗等人,在反对学院艺术的口号下,以创新的姿态进行艺术革新,并登上法国画坛。
1874年他们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展览,社会反响很大,参展作品中,有一幅莫奈创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遭到学院派的攻击,评论家们戏称这些画家们是“印象派”,这样印象派绘画便由此而得名了。
印象派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对学院派的因循守旧,主张艺术上的革新。
绘画技巧上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把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去。
他们走出画室,走进大自然,在阳光下直接对景写生,根据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这在绘画史上是很大的革命,也给后来的现代美术以极大的影响。
由于印象派绘画很少反映人类生活的主题,使创作题材和内容受到很大限制。
马奈(1832~1883),是19世纪下半叶对绘画领域的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绘画大师,他虽与印象派画家们有密切的联系,但并未参加印象主义画展,可是印象派的画家们始终是以马奈为中心,创造新的绘画理论和作品。
1832年马奈出生在一个富裕的法官家庭,因为热爱艺术,他放弃了高官厚禄的前程,成为一位画家。
马奈是最早打破传统的棕褐色调,使画面明亮、有外光新鲜感的画家。
他受过古典艺术的薰陶,作品中始终保持着宏大和庄重的气魄,他的画在造型上有很高的写实技巧,但在色彩上还没有发展到其后一些印象派画家那样去分解物体颜色的程度。
他对色彩的处理比较完整,每一色块都很协调柔和,又很鲜亮,给人透明和清新之感。
《吹笛子的少年》是马奈的一幅著名的作品,在总的暗调子中,突出几块明亮鲜艳的色彩,使之更加响亮耀眼。
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品《奥林比亚》也同样运用了这样的表现手段。
西方印象派绘画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 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
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宝。
莫奈于1840年在巴黎出生,少年时代在面对英吉利海峡的港口城市拉·阿布尔度过。
在这里他初次见到著名风景画家布丹。
这时,布丹正进行着他的沿着法国海岸线旅行写生的著名的长途跋涉。
布丹注重外光的油卤技巧给莫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74年的那次展览,同《印象·日出》一起,莫奈一共展出了12幅习作。
此后,他一直是印象主义画家集团的核心人物,直到1926年以86岁高龄去世。
晚年的莫奈,在自己的宅邸,中种植了许多睡莲,他因为风湿病已不能在画架前作i,便在家里客厅的墙壁上,用绑着长杆子的油画笔作唾莲的写生,水光花影,斑驳闪耀,虽然已经不像青年时代那样严谨、认真,但其敏锐而独到的色彩观察力,却丝毫不减当年。
如今,他画过睡莲的这座宅队已经开辟为莫奈纪念馆,珍藏着许多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为了研究瞬间光线下的色彩变化,莫奈孜孜不倦地研究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的色彩效应。
知识文库 第15期292浅析印象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伍海林一、印象派的含义官方上解释是印象派又称为“外光派”,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
1874年莫奈创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遭到学院派的攻击,评论家们戏称这些画家们是“印象派”,印象派由此而得名。
现在更多认为印象派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
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程式。
艺术家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纯粹的视觉感受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
二、印象派的发展历程1874年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
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
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内的画家们不仅有各异的性格和天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但是,他们诞生在同样的时代,有着同样的经历,并且向同一的反对派斗争过。
他们欣然接受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封给他们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印象派”。
19世纪的时候,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
这个时候的风格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官方的展览,叫做“沙龙”,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
而在这个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大批充满着理想的年轻画家,他们来自于各个阶层,大多数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及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古典主义千篇一律,缺乏个人风格,他们更崇尚现实主义,并提倡户外写生。
三、印象派的基本特征印象派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
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
印象派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
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印象派的发展历程印象派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开辟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对于现代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象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60年代,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画作。
印象派的发展始于1860年代中期,当时以草稿画和风景画为主的绘画风格受到了一些革新者的质疑。
一群年轻的画家,包括莫奈、雷诺阿和德加等人开始在巴黎郊区和塞纳河畔的户外寻找灵感。
他们希望通过快速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来捕捉到瞬间的光线和氛围。
这些画家开始尝试在画布上直接观察和记录光线和色彩的变化,而不是事先绘制详细的素描。
1874年,莫奈、雷诺阿和德加等画家举办了一次名为“独立油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展览”的展览,这次展览被认为是印象派的催化剂。
参展的画家们给他们的作品起了一个名为“印象”的名字,这个词来源于一幅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
展览受到了差评,人们对这种新颖的风格和不规则的画法感到困惑。
但是,这次展览确立了印象派的地位,成为了未来几年发展的基石。
1880年代,印象派画家开始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独特的主题。
莫奈的着重点在于捕捉自然中不同时间和季节的光线和色彩变化,他长期以来一直在画他的水滨花园和睡莲池。
雷诺阿则喜欢在城市街道上捕捉繁忙的人群和休闲生活的场景,他的《舞蹈会》和《咖啡馆的午餐》是他的代表作品。
德加则专注于描绘日常生活的瞬间,他的《舞蹈》和《洗澡女人》给人一种真实和亲密的感觉。
印象派的发展在20世纪初达到了高潮。
不仅在法国,国际上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受到其影响。
1886年,印象派画家亨利·格鲁参加了一次展览,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将印象派引入美国的人。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印象派的艺术风格扩展到了各个国家,深入到绘画、雕塑和版画等不同领域。
印象派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对传统绘画规则的挑战和突破。
画家们不再受束缚于绘制写实的细节,而是追求表达感受和情感。
他们运用明亮的色彩和宽大的笔触,创造出一种模糊而流动的效果,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绘画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印象派绘画的文化背景及其对现代艺术发展影响印象派是19世纪末法国艺术界的一股势力,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奠定了现代艺术的基础。
本文将从印象派绘画的文化背景入手,探究其形成的原因、特点和对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背景1、社会背景19世纪后半期,法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业化、城市化、政治民主化、教育文化化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
城市消费文化越来越盛行,市场需求推动艺术市场的兴起。
同时,摄影术的发明和发展,对绘画的表现方式和表现对象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2、艺术背景印象派的前身是巴比松学院,这是巴黎最早的官方绘画学院,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选材标准,让一大批年轻艺术家感到不满,认为它所推崇的历史和宗教题材已经过时,无法反映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同时,笔触宽松自由的英国绘画家特纳等人的技法和突破传统的景观题材,也为年轻的法国艺术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此外,1855年法国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上,印象派创始人莫奈的一幅《日出——印象》(Impression, Soleil levant)作品成为了一件轰动的作品,但也受到了当时知名艺评家的否定。
二、特点印象派绘画的特点主要包括画风、色彩等多方面的特点:1、画风印象派的画风十分自由、随意、松散。
追求勾勒出物体的色彩和光影的变化,以及周围环境对物体的影响。
画家常常在户外写生,捕捉下光影流动变幻的瞬间,将这些瞬间凝固在画布上,表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
2、色彩印象派以色彩为主导,更加注重光与色的关系,追求视觉传达的反应速度及其对情感的刺激。
在色调方面,增加了一些比如蓝紫,冷灰,黄绿等。
此外还采用了一种纸面暴露技法,即没有画布上的手续和处理,沾取颜料用轻松自如的手法将所看到的印象信手涂绘出来。
三、影响印象派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开创了新的道路,而且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艺术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传统审美观念的颠覆印象派画家敢于突破传统审美观念,拒绝在受到限制和规束的同时画出闻所未闻的作品。
印象派历史背景及发展历史印象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一场艺术革命,它在绘画领域打破了传统艺术规则,强调感觉和瞬间的捕捉。
以下是印象派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史。
一、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19世纪下半叶,欧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变革,传统的艺术体制开始受到挑战。
摄影技术的兴起:摄影术的发展使艺术家不再仅仅依赖于绘画来记录事物,这促使一些艺术家寻求新的表现方式。
法国社会的变革:法国经历了1848年的二月革命和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社会动荡中反映了对传统体制的不满和渴望新变革的情绪。
二、印象派的发展历史早期阶段(1860年代):早期印象派的奠基人包括莫奈(Claude Monet)、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德加(Edgar Degas)等。
他们开始关注光线、色彩和瞬间捕捉的表现方式,挑战传统绘画的明暗对比和线条规则。
印象派的命名:1874年,一群艺术家举办了一次独立的展览,其中包括莫奈的《印象·日出》。
评论家嘲笑他们的作品称其为“印象”,由此得名。
尽管最初是贬义,但后来被艺术家们接受并成为印象派的正式名称。
技术和表现的创新:印象派艺术家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例如点彩、小画笔、快速而轻松的笔触,以捕捉光影瞬间,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感。
分化和扩展(1880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印象派分化为不同的风格,包括尼欧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
莫奈、雷诺阿等艺术家仍然在艺术上探索,同时新一代艺术家如塞尚(Paul Cézanne)和蓬皮杜(Georges Seurat)也崭露头角。
对20世纪艺术的影响:印象派是现代艺术的奠基石,对后来的各种艺术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
印象派的出现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一场颠覆,它注重个体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奠定了现代艺术的基石,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象派的发展历程
印象派是19世纪末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艺术运动,其追求捕捉瞬间的光影和色彩变化,以及对快速、敏感的绘画反应。
印象派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前印象派时期(1848-1865年):此时期的画家们对法国社会和艺术体制的反叛逐渐兴起。
这个时期的画家们开始尝试捕捉光线和色彩的效果,采用笔触的短暂、快速和粗糙的特点来描绘画面。
2. 发展阶段(1865-1880年):在这个阶段,画家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并且开始在画布上直接捕捉自然界的瞬间。
他们开始离开传统的绘画规范,选择户外写生,并注重表现光线、色彩和空气的质感。
画家们开始研究光线的变化对色彩的影响,并运用点、线和色块的技巧创造出光影效果。
3. 高峰期(1880-1890年):在这个时期,印象派画家们的作品开始得到公众和收藏家的认可。
著名的画家包括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等人。
他们通过独特的观察力,成功地捕捉到了自然界中瞬息万变的光影和色彩。
他们的画作在表现主题上更加广泛,包括风景、人物、城市和日常生活的场景等。
4. 后印象派时期(1890-192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画家开始超越印象派的独特手法,探索更多样化的艺术表现。
这个时期的画家们逐渐发展出新的风格和技法,例如关注形式和结构的塞尚、用色大胆的高更、以及画面异化的凡高等。
总而言之,印象派的发展历程从对传统绘画规范的反叛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并在19世纪末受到广泛的认可。
印象派的影响深远,不仅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后来的现代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印象派绘画分为哪三个阶段---------------------------------------------------------------------- 印象派绘画分以下三个阶段:一、产生期,或称初期,或者称为发展期:在巴黎的咖啡馆里经常聚集着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他们常聚会在一个名叫盖尔波瓦的咖啡馆里,由于这个咖啡馆在巴提约尔街,所以人们把他们叫做“巴提约尔集团”。
这个所谓集团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组织,其成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
他们大多对学院不满,有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的不满,他们所关心的不是政治,主要还是艺术问题。
1871年,在巴黎公社阶段,他们当中大部分画家离开了首都,公社失败以后,这些人又回到巴黎并重新聚集在一起。
在1874年,他们决定自己举办一个“无名画家展览会”。
这个展览会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有29名画家参加,共展出165件作品。
展览会吸引了不少观众,在参观的人当中,有不少保守派的批评家抱着嘲笑与批评的态度说:“看到最后不禁恼火,你会懊悔没有把买门票的钱送给一个穷要饭的。
”《喧噪》杂志的批评家路易·勒鲁瓦借着莫奈的一幅《印象·日出》,不无嘲弄地把这个展览称作“印象派画展”。
印象派从此得名。
二、鼎盛期,产生了新印象派:新印象派又叫点彩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修拉、西涅克和毕沙罗。
新印象派画家对印象派不满,认为印象派在用色上还不够科学。
于是他们提出新的主张:一是废除在调色板上调色。
主张把原色一点点地用科学的规律排列在画面上,让人眼的水晶体去混合色彩,从而产生对色彩的感觉,这就是毕沙罗所说的“以光学的调色代替颜料的调色”。
所以,也可以把这种印象主义叫做科学的印象派。
三、后期,产生了后印象派:后印象派是由于对印象派的不满而产生的。
他们认为印象派过分重视客观世界的描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所以主张艺术应该区别于照相,要揭示主观世界,重要的不在于写形而在于写意。
他们的这种写意的手法是和日本版画及东方艺术的影响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