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突破练20190105144
- 格式:doc
- 大小:190.50 KB
- 文档页数:7
专题一 第2讲 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限时:4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其中1~5题为单选,6~8题为多选)1.(2018·湖南省郴州市高三下学期一模)如图所示,一物块以初速度v 0从图中所示位置A 开始沿粗糙水平面向右运动,同时物块受到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 作用,在运动过程中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0.6F ,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物体从A 点向右运动到最大位移处所用的时间与从右侧最大位移处再回到A 点所用时间之比为( C )A .1∶4B .1∶3C .1∶2D .2∶3[解析] 物体从A 点向右运动的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0.6F =ma 1,物体从右侧最大位移处向左运动的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0.6F =ma 2,则得a 1∶a 2=4∶1,物体向右的运动逆过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由x =12at 2可得t 1∶t 2=a 2∶a 1=1∶2,故ABD错误,C 正确;故选C 。
2.(2018·四川省凉山州高三第三次诊断试题)AB 两物体同时同地从静止开始运动,其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v -t 图如图所示,关于它们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 .物体B 在直线上做往返运动 B .物体A 做加速度增大的曲线运动C .AB 两物体在0~1s 运动过程中距离越来越近D .B 物体在第1s 内、第2s 内、第3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3∶2[解析] v -t 图,其数值代表速度大小和方向,斜率表示加速度,面积表示位移;由图可知,B 先匀加速直线,再做匀减速直线,速度为正值,为单向直线运动。
物体A 做加速度增大的直线运动;在0~1s 内,B 物体在前,A 物体在后,距离越来越远;由于面积表示位移,可求1s 内、第2s 内、第3s 内的位移比为1∶3∶2,由v =x t,可知平均速度大小为1∶3∶2。
综上分析,D 正确。
3.(2018·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一种巨型娱乐器械可以使人体验超重和失重。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2讲直线运动规律及牛顿
运动定律的应用
高三二轮复习正当时,根据自我总结和学生反馈,将二轮复习主讲内容(方法和易错或常考知识)共11讲进行罗列优化,以备后用。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公式:
基本公式;
平均速度公式;
位移差公式;
2、运动图像x-t、v-t;
关注正负值、斜率、面积、截距。
3、易错:
(1)匀减速到静止应判断x停(t停)
(2)不同图像反映出物体运动反向(单向运动最远)依据(3)匀减速到0 应列反向匀加速方程;
(4)追击中能否相遇临界为共速,而不是x后x前;
二、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F=ma;
2、分析顺序: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在x、y方向上列方程;
优先使用整体法情况::(整体法只用1次)
(1)叠加体、连接体;
(2)两物相对静止(具有相同a);
(3)一静一动(整体受力提供个体加速度,选择题偶尔出现);
3、易错:
(1)力变a也变;
(2)叠加体是否分离要判断;
三、加速度是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
1、a通常必解;
2、牛顿第二定律中a是指大小,匀变速公式中a还含方向;
3、加速度也是联系整体和个体的桥梁。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人教版一、考点回顾1.物体怎么运动,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和受力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关系如下表所示:2.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反过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反映出物体的受力情况。
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去推断物体运动情况,或从物体运动情况去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3.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①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④正确建立坐标系;⑤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列式求解。
4.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临界状态分析。
二、经典例题剖析1.长L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低点和最高点时所受的绳拉力分别为T1和T2(速度分别为v0和v)。
5求证:(1)T1-T2=6mg(2)v0≥gL证明:(1)由牛顿第二定律,在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有:T1-mg=mv02/L T2+mg=mv2/L由机械能守恒得:mv02/2=mv2/2+mg2L以上方程联立解得:T1-T2=6mg(2)由于绳拉力T2≥0,由T2+mg=mv2/L可得v≥gL5代入mv02/2=mv2/2+mg2L得:v0≥gL点评:质点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问题是牛顿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应用的综合题。
加之小球通过最高点有极值限制。
这就构成了主要考查点。
2.质量为M 的楔形木块静置在水平面上,其倾角为α的斜面上,一质量为m 的物体正以加速度a 下滑。
求水平面对楔形木块的弹力N 和摩擦力f 。
解析: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牛顿定律方程: N 1‘=mgcosα mgsinα-f 1’=ma ,得:f 1‘=m(gsinα-a) 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楔形木块有N 1=N 1’,f 1=f 1‘然后以楔形木块为研究对象,建立平衡方程:N =mg +N 1cosα+f 1sinα=Mg +mgcos 2α+mgsin 2α-masinα =(M +m)g -masinαf =N 1sinα-f 1cosα=mgcosαsinα-m(gsinα-a)cosα=macosα 点评:质点在直线运动问题中应用牛顿定律,高考热点是物体沿斜面的运动和运动形式发生变化两类问题。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牛顿运动定律[限训练·通高考] 科学设题 拿下高考高分(4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2018·陕西西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一汽车刹车可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2 m/s ,加速度大小为2 m/s 2,运动过程中,在某一秒内的位移为7 m ,则此后它还能向前运动的位移是( ) A .6 m B.7 m C .9 mD .10 m解析:设经过t 时间开始计时,1 s 时间内质点的位移恰为7 m ,则有v 0(t +1)-12a (t +1)2-(v 0t -12at 2)=7,解得t =2 s ,汽车从刹车到停止总共经历的时间为t 总=v 0a =6 s ,此后它还能向前运动的位移即为汽车后3 s 的位移,把汽车刹车过程逆过来看即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x =12at 2=9 m ,故C 正确.答案:C2.(2018·江苏六市第二次联考)如图所示,质量为m 2的物块B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其上放置质量为m 1的物块A ,A 通过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线与质量为M 的物块C 连接.释放C ,A 和B 一起以加速度a 从静止开始运动,已知A 、B 间动摩擦因数为μ,则细线中的拉力大小为( ) A .Mg B .Mg +Ma C .(m 1+m 2)aD .m 1a +μm 1g解析:把A 、B 看作一个整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T =(m 1+m 2)a ,故C 正确.答案:C3.(2018·湖南长沙高三一模)如图所示,小车在恒力F 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其内底面左壁有一物块,物块与小车右壁之间有一压缩的轻弹簧,小车内底面光滑,当小车由左侧光滑地面进入到右侧粗糙地面时,物块一直与左壁保持接触,则车左壁受物块的压力F N1和车右壁受弹簧的压力F N2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 .F N1变大,F N2不变B .F N1不变,F N2变大C .F N1和F N2都变小D .F N1变小,F N2不变解析:因物块相对于小车静止不动,故弹簧长度不变,弹簧弹力不变,车右壁受弹簧的压力F N2不变;小车由左侧光滑地面进入右侧粗糙地面时,小车向右的加速度会减小,由于物块和小车的加速度相同,故物块所受合外力减小,又弹簧弹力不变,物块受车左壁的支持力变小,由牛顿第三定律知F N1变小,选项D 正确. 答案:D4.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则( )A .在t =1 s 时,甲车在乙车后B .在t =0时,乙车在甲车前7.5 m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 =2 s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解析:根据v t 图象知,甲、乙都沿正方向运动.t =3 s 时,甲、乙相遇,此时v 甲=30 m/s ,v 乙=25 m/s ,由v t 图线所围面积对应位移关系知,0~3 s 内甲车位移x 甲=12×3×30 m=45 m ,乙车位移x 乙=12×3×(10+25) m =52.5 m .故t =0时,甲、乙相距Δx 1=x 乙-x 甲=7.5 m ,即甲在乙前方7.5 m ,B 选项错误;0~1 s 内,x 甲′=12×1×10 m=5 m ,x 乙′=12×1×(10+15) m =12.5 m ,Δx 2=x 乙′-x 甲′=7.5 m =Δx 1,说明在t =1 s 时甲、乙第一次相遇,A 、C 错误;甲、乙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为x =x 甲-x 甲′=45 m -5 m =40 m ,所以D 选项正确. 答案:D5.(2018·山东临沂检测)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光滑斜面上,物块A 、B 质量分别为m 和2m .物块A 静止在轻弹簧上面,物块B 用细线与斜面顶端相连,A 、B 紧挨在一起但A 、B 之间无弹力.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某时刻把细线剪断,当细线剪断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块A 的加速度为0 B .物块A 的加速度为g3C .物块B 的加速度为0D .物块B 的加速度为g2解析:剪断细线前,弹簧的弹力F 弹=mg sin 30°=12mg ,细线剪断的瞬间,弹簧的弹力不变,仍为F 弹=12mg ;剪断细线瞬间,对A 、B 系统,加速度为a =3mg sin 30°-F 弹3m =g3,即A 和B的加速度均为g3,故选B. 答案:B6.(2018·山西太原市高三期末)甲、乙两质点同时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x t 图象如图所示.关于两质点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0~t 0时间内,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同B .在0~t 0时间内,乙的速度一直增大C .在0~t 0时间内,乙平均速度的值大于甲平均速度的值D .在0~2t 0时间内,甲、乙发生的位移相同解析:在0~t 0时间内,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反,选项A 错误;在位移—时间图象中,斜率表示速度,在0~t 0时间内,乙的速度一直减小,选项B 错误;在0~t 0时间内,乙的位移为2x 0,甲的位移为x 0,乙平均速度的值(v 乙=2x 0t 0)大于甲平均速度的值(v 甲=x 0t 0),选项C 正确;在0~2t 0时间内,甲发生的位移是-2x 0,乙发生的位移是2x 0,负号说明两者方向不同,选项D 错误. 答案:C7.(2018·青海西宁二十一中高三月考)质量为2 kg 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假设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从t =0时刻开始,物体受到方向不变、大小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拉力F 的作用,F 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则物体在t =0到t =6 s 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为( ) A .4 m B .8 m C .10 mD .12 m解析:最大静摩擦力F fmax =μmg =0.2×2×10 N=4 N ,当拉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才会由静止开始运动,所以在t =2 s 时才开始运动;2~4 s 时,F >F fmax ,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F f =F fmax =4 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加速度为a =F -F fm=6-42 m/s 2=1 m/s 2,位移为x 1=12at 2=12×1×4 m=2 m,4 s 末的速度为v =at =1×2 m/s=2 m/s ,4~6 s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加速度为a 1=F -F f m =2-42m/s 2=-1 m/s 2,位移为x 2=vt +12a 1t 2=2×2 m+12×(-1)×4 m=2 m ,则物体的总位移是x =x 1+x 2=2 m +2 m =4 m ,故A 正确,B 、C 、D 错误.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8.将一足够长的木板固定在水平面上,倾角为α=37°,将一铁块由长木板的底端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木板,经过一段时间铁块的速度减为零,该过程中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已知sin 37°=0.6,c os 37°=0.8,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则( )A .长木板与铁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B .铁块沿长木板上滑的最大距离为3.6 mC .铁块沿长木板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D .铁块滑到长木板底端时的速度大小为655 m/s解析:由铁块上滑过程的速度—时间图象可知,铁块上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v 0t =60.6m/s2=10 m/s 2,对铁块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sin 37°+μmg cos 37°=ma ,代入数据解得μ=0.5,A 正确;由速度—时间图象可知,铁块沿长木板上滑的最大距离为x =6×0.62m =1.8 m ,B 错误;铁块沿长木板下滑时,由牛顿第二定律mg sin 37°-μmg cos 37°=ma ′,代入数据可解得a ′=2 m/s 2,C 错误;由运动学公式v =2a ′x ,代入数据解得v =65 5 m/s ,D 正确. 答案:AD9.(2018·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酒后驾驶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是因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反应时间是指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表中“思考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的距离(假设汽车以不同速度行驶时制动的加速度大小都相同)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后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7.5 m/s2C.若汽车的初速度增加一倍,制动距离也增大一倍D.若汽车以25 m/s的速度行驶时发现前方60 m处有险情,酒后驾驶不能安全停车解析:由x1=vt可得正常情况下的反应时间为0.5 s,酒后的反应时间为1.0 s,选项A说法正确;由刹车距离x2=x-x1=v22a解得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后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7.5 m/s2,选项B说法正确;若汽车的初速度增加一倍,思考距离增大一倍,而刹车距离将增大三倍,选项C说法不正确;若汽车以25 m/s的速度行驶时,酒后思考距离为25×1.0 m=25 m,刹车距离为v22a=41.7 m,制动距离为25 m+41.7 m=66.7 m,发现前方60 m处有险情,酒后驾驶不能安全停车,选项D说法正确.答案:ABD10.如图所示,长为L=6 m、质量为m=10 kg的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一个质量为M=50 kg 的人从木板的左端开始向右加速跑动,从人开始跑到人离开木板的过程中,以下vt图象可能正确的是(g取10 m/s2,a为人的vt图象,b 为木板的vt图象)( )解析:人在木板上加速,受到木板向右的摩擦力,F f=Ma1,木板与地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 fm=μ(M+m)g=120 N;A中人的加速度a1=1 m/s2,F f=Ma1=50 N<120 N,木板静止不动,t =2 3 s内人的位移x=6 m,A正确;同理B正确;C中人的加速度a1=3 m/s2,F f=Ma1=150 N>120 N,木板向左加速,F f-μ(M+m)g=ma2,a2=3 m/s2,t= 2 s内人的位移大小x1=3 m,木板的位移大小x2=3 m,C正确;D中木板要运动的话只能向左运动,其位移为负值,vt 图线应在时间轴的下方,因此D错误.答案:ABC11.在斜面上,两物块A 、B 用细线连接,当用力F 沿斜面向上拉物块A 时,两物块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向上运动,细线中的张力为F T ,两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当用大小为2F 的拉力沿斜面向上拉物块A 时( )A .两物块向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2aB .两物块向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大于2aC .两物块间细线中的张力为2F TD .两物块间细线中的张力与A 、B 的质量无关解析:设斜面倾角为θ,A 、B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两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 =F -M +m g sin θ-μM +m g cos θM +m=FM +m-g (sin θ+μcos θ),当拉力为2F 时,加速度大小为a ′=2FM +m-g (sin θ+μcos θ),则a ′-a =FM +m>a ,即a ′>2a ,A 项错误,B 项正确;两物块间细线中的张力F T =ma +mg sin θ+μmg cos θ=mF M +m,与斜面倾角和动摩擦因数无关,则当拉力为2F 时,细线中的张力为2F T ,但张力与两物块的质量有关,C 项正确,D 项错误. 答案:BC 三、非选择题12.(2018·江西新余一中二模)斜面长度为4 m ,一个尺寸可以忽略不计的滑块以不同的初速度v 0从斜面顶端沿斜面下滑时,其下滑距离x 与初速度二次方v 20的关系图象(即x v 20图象)如图所示.(1)求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2)若滑块下滑的初速度为5.0 m/s ,则滑块沿斜面下滑的时间为多长? 解析:(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v 2-v 20=2ax 得图线的斜率为k =-12a, 由x v 20图象知图线的斜率为k =14,则a =-2 m/s 2.所以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 2.(2)由x v 20图象可知,当滑块的初速度为4 m/s 时,滑块刚好滑到斜面底端,故当滑块下滑的初速度为5.0 m/s 时,滑块可滑到斜面底端.设滑块在斜面上滑动的时间为t ,则有x =v 0t +12at 2, 其中x =4 m ,a =-2 m/s 2,解得t =1 s ,或t =4 s. 又因滑块速度减小到零所用时间为t ′=0-v 0a =-5-2s =2.5 s ,所以t =4 s 舍去. 答案:(1)2 m/s 2(2)1 s1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八十条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速超过每小时100公里时,应当与同车道前车保持100米以上的距离,高速公路上为了保持车距,路边有0、50 m 、100 m 、200 m 车距确认标志牌,以便司机很好地确认车距.一总质量为m =1.2×103 kg 的小汽车在一条平直的高速公路上以v 0=108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某时刻发现前方有一辆故障车停在路上,汽车司机做出反应后立即踩下踏板,汽车以a =-6 m/s 2的加速度减速运动,已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t 1=0.5 s .求: (1)从司机看到前方故障车开始直到停止,汽车通过的距离x ; (2)汽车刹车时受到的阻力F ;(3)从司机发现故障车到停止运动,汽车的平均速度v . 解析:(1)由题意可知,v 0=108 km/h =30 m/s 汽车刹车前行驶的距离x 1=v 0t 1=30×0.5 m=15 m 减速行驶的距离x 2=0-302-m =75 m可得x =x 1+x 2=90 m.(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ma =1.2×103×(-6)N =-7.2×103N(“-”表示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3)汽车从刹车到停止的时间t 2=v -v 0a =0-30-6s =5 s可得从司机发现故障车到停止运动,汽车的平均速度v =x t 1+t 2=900.5+5m/s =16.4 m/s.答案:(1)90 m (2)7.2×103N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16.4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