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攻克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练习试卷(含答案详解)
- 格式:docx
- 大小:489.55 KB
- 文档页数:16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手鼓社团活动时,敲鼓的力越来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响度变大 B.响度变小 C.音调变高 D.音调变低
2、月球上的航天员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直接面对面交谈,而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其原因是月球上( )
A.只能传递超声波 B.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
C.声音传播速度快 D.航天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3、每年高考和中考期间,社会各界都努力为考生创设良好的环境,防止噪声的危害是一项重要工作。下列关于考试期间控制噪声的说法和做法正确的是( )
A.考场周围可以大声播放音乐,因为音乐不属于噪声
B.考场附近禁止车辆行驶和鸣笛,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
C.关闭门窗可以完全消除噪声,因为固体不能传声
D.干扰的声音不可能完全杜绝,若在考场内听到80dB的噪声应属于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4、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治噪声产生的是( )
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 B.工厂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C.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5、如图所示,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说法错误的是
A.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放在真空罩里手机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只能通过空气传播
C.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快和慢会使声音的音调不同
D.周围的击掌声会惊动鱼缸中的金鱼,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口琴是用嘴吹或吸气,使金属簧片振动发声的多簧片乐器,是一种自由簧气鸣乐器,它有上下两排小方格孔,装有多组自由振动的簧片,气流强迫通过时,灵活的金属舌簧振动发声,来回移动,吹吸不同的孔时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如图所示是将口琴拆开后其内部的琴芯结构,在琴芯的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A区的较薄、较短,而C区的较长、较厚。
(1)在同一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琴时,发生变化的是声音的 __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 __ (选填“快”或“慢”),频率较大的为 __ 区,图中低音区为 __ 区,高音区为 __ 区。
(3)演奏时,声音通过 __ 传入人们耳中,人能听出是口琴演奏的,这是依靠声音的 __ 辨别的。
2、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物理知识。例如“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钟 _____产生的,人们根据声音的 _____分辨出钟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弹琵琶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发出声音的 _____。(后两空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3、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______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从左向右,声音的音调依次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我们听到这些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入耳朵的。学校走廊贴有“禁止大声喧哗”标志,这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5、2020年春节期间,我市市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禁令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和拥护。燃放爆竹时,爆竹周围的空气会因______而产生较大的声音,较大是指声音的______大;此时爆竹的声音对于已经入睡的人来说是______(选填“乐音”或“噪声”)。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猎人在平行陡峭的山谷里放了一枪,放枪的位置距右侧山崖340m,1.5s后他听到第一次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求:
(1)放枪的位置距左侧山崖的距离多少米?
(2)他听到第一次回声后,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第二次回声?
(3)山谷的宽度是多少米?
2、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若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如图所示,经过4s后收到回声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求: (1)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
(2)此处海底的深度。
3、在一段钢管的一端甲同学敲击一次,在钢管另一端的另一名同学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2秒。该段钢管的长度为多少米?(5200m/sv钢、340m/sv空)
4、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8.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米?(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
5、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前面山崖355m处鸣笛,经过2s后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340m/s,求:
(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汽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km/h?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时,进行如下实验:
(1)如图甲、乙所示,先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观察先后两次发声时橡皮筋振动快慢及声音的特点,记录如表:
序号 橡皮筋长短 橡皮筋粗细 振动快慢 声音
甲 相同 细 快 尖锐
乙 相同 粗 慢 低沉
(2)如图丙所示,两次敲打音叉,观察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第一次轻敲音叉,发现塑料球弹起高度较小;第二次重敲音叉,发现塑料球被弹起高度较大,而且音叉二次发出声音前者小些,后者大多了.
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1)主要研究声音的____________高低与发声物体的频率是否有关;
②实验(2)主要研究声音的____________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是否有关.
2、在学习声学时,小丽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_______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用小锤去敲打右边的音叉,泡沫小球______(会/不会)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信息/能量)。如果将甲、乙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两小球会弹起的是______。
A。甲 B.乙 C.都会 D.都不会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底座之间垫上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她听到闹钟声音逐渐______,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现象说明声音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______。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3、有四只材料相同、厚度相同的玻璃量筒,其中a、b等高、等横截面积;b、c等高,b的横截面积小于c;c与d不等高,但横截面积相同。各量筒内装有如图所示的水,某同学根据听音调的高低猜想空气柱振动发声的频率可能与:①空气柱的长短有关;②空气柱的横截面积有关;③水柱的长短有关。
(1)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在c、d口上吹气,使空气柱振动发这是在探究猜想______;(填序号)结果发现空气柱振动发声的音调相同;
(2)若要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应选量筒______(填字母代号),若选择的量筒是b、c,则探究的是猜想______;
(3)现有不同的液体可以提供,要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液体材料的关系,利用上面的工具,应该如何操作:______;
(4)以上实验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______。
4、某物理小组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如图甲所示,当小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多次弹开,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______产生的,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______。
(2)如图乙所示,小华同学敲响右边的音叉,与左边音叉接触的泡沫塑料球也能被多次弹开,这一现象除了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说明声音具有______。
(3)若把图乙装置搬到月球表面进行此实验,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______(会/不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是因为______。
5、(1)如图甲所示,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解析】
【详解】 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敲鼓的力越来越大,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所以敲鼓的力越来越大,响度变大,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B
【解析】
【详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所以月球上的航天员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来交流。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解析】
【详解】
A.从环保的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声音都可以称为噪声,考场周围大声播放音乐,影响考试,所以属于噪声,故A错误;
B.禁止鸣笛是为了避免噪声的产生,所以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故B正确;
C.固体也能传声,所以关闭门窗不能完全消除噪声,只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理想的安静环境噪声在30dB~40dB之间,故D错误。
故选B。
4、C
【解析】
【详解】
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噪声监测装置是用来显示噪声的等级,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