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舞剧《九歌》的赏析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3.12 KB
- 文档页数:2
舞剧九歌的作品形式类别
《九歌》是由中国文艺家、民间舞蹈家冯芒创作的一部以民不易习的传统中国芭蕾舞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被誉为“东方的睡美人”。
《九歌》的舞台表演形式吸收了很多国内外的肢体表演元素,融合了舞剧、诗歌、舞蹈、民间传说等众多艺术元素,具有深刻的历史含义和浓厚的民族情怀。
舞蹈动作在编排上特别注重艺术家的自由发挥和表现,突出节奏振奋、姿态优雅、拼凑精密,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演员独特动作手法。
《九歌》使用的音乐形式多样,既有中国传统的京剧音乐,也有西方的古典音乐,曲调悠扬、抒情明快,表现出的古典礼仪的美感,让观众置身于绚丽的舞台环境中。
此外,演员们凭借自身丰富的舞蹈训练,在舞台上表演出了极富创意性和个性化的乐章,从而展现出了中国古典舞蹈的独特魅力。
《九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资源,丰富和加强孩子们的舞蹈知识,拓宽孩子们的艺术视野,有助于激发孩子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好奇心,启发孩子们的美学思考,帮助他们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审美能力。
总的来说,《九歌》是一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民族舞剧,它深厚睿智的文化内涵,精湛艺术的表现力,不仅向大众展示了中国古典传统艺术的博采多姿,也能增强人们对广义文化保护的认识,为学前教育提供珍贵资源。
对现代舞剧《九歌》的赏析作者:陈勇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6期摘要:自古以来屈原一直被尊称为爱国诗人,不仅是他投河自尽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他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中有着崇高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一直触动着后世人们的灵魂。
《九歌》是一部带着原始气息音乐的现代舞剧,其别具风格和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更深入的了解屈原精神的内涵。
本文从舞剧的结构安排、生动鲜明的人物塑造及其独特的创作形式来赏析现代舞剧《九歌》所表现来的屈原之民族气节。
关键词:九歌;屈原;民族气节中图分类号:J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8-0121-01一、舞剧《九歌》的结构安排从宏观层次来讲,舞剧《九歌》的创作步骤是通过屈原《九歌》的结构来划分的,首先引领我们走迎神仪式的是身着西装手提皮箱的旅人,其目的明确,情节简明,照应了接下来身着红色长裙的女巫和白色长袍的舞者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隆重的迎神仪式。
整体看舞剧九歌,完整的故事和连贯的场景比较全面的展现了主要人物的人生历程。
从中观层次来讲,舞剧《九歌》的设计有一定的规律,首先迎神到东君和司命场面转换有对比性,司命到湘夫人有着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对比,湘夫人和山鬼在人物情感上差异非常之大,更是有独舞双人舞以及群舞的对比,这些舞段的设计才使“场面转化”产生结构的魅力和意义。
从微观层次来讲,舞段的设计相对独立,每一段都有独特的音乐风格、不同的编导来执导不同的舞段和场次。
使《九歌》在舞台调度上营造语境时也有了创新。
达到了“意境化”的舞台效果,也是《九歌》结构形态“流畅化”。
从三个层次上分析《九歌》,运用的舞蹈元素多元变化、别具风采使得舞剧的每一小节都强烈展现了故事情景,在司命的舞段中林怀民道出了人的生死,在山鬼的舞段他和我们谈人类的孤独与恐惧。
最为震撼人心的是国殇和礼魂两个篇章,从荆轲到岳飞再到邹容,一个个中华英雄的名字庄严地念出来,低沉的旁白逐渐消失在近代蒸汽机火车嘟嘟的声音之中,最终八百盏灯的长龙连向九天银河,是对英雄的祭奠与赞颂。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九歌》意思|赏析吉祥的日子,良好的时光,恭恭敬敬娱乐天神东皇。
手抚着镶玉的长剑剑柄,身上的佩玉和鸣响叮当。
精美的瑶席玉瑱压四方,摆设好祭品鲜花散芳香。
蕙草包祭肉兰叶做衬垫,献上桂椒酿制的美酒浆。
举鼓槌敲得鼓声咚咚响,疏节奏缓拍节声调安详,又吹竽又鼓瑟放声歌唱。
巫女舞姿美服装更漂亮,芬芳的香气溢满大厅堂。
宫商角徵羽五音齐合奏,衷心祝神君快乐又健康。
云中君我沐浴兰汤满身飘香,穿上彩衣像鲜花一样。
看云神宛曲停留云端,神光灿烂气宇轩昂。
你安居在云间殿堂,功德广大与日月齐光。
你驾龙车穿五彩衣裳,翱翔空中游览四方。
神光闪闪你从天而降,又疾速高飞重返天上。
高瞻远瞩超越九州,恩被四海功德无量。
思念神君长长叹息,忧心忡忡黯然神伤。
湘君你犹豫不决迟迟不来,为谁停留在水中沙洲?我天生丽质又修饰打扮,急流中驾起芳香的桂舟。
令沅水湘水风平浪静,让长江安安静静地流。
盼望你啊你却不来,吹排箫啊我在思念谁?我驾起龙舟向北航行,掉转船头抵达洞庭。
用薜荔做帘蕙草做帐,拿香荪饰桨香兰饰旌。
极目骋怀遥望涔阳,扬起风帆横渡大江。
一路飞舟不见你的踪影,侍女啊也为我叹息悲伤。
热泪纵横不住流淌,思念你啊痛断肝肠。
荡起双桨把稳船舵,飞舟破浪卷起千堆雪。
薜荔长在陆上啊偏要水中采,荷花开在水中啊却上树梢折。
二人不同心媒人也徒劳,恩爱不深厚轻易抛弃我。
石滩上的水啊浅又浅,龙舟轻又快啊飞向前。
相爱不忠诚招人长怨恨,约会不守信却说没空闲。
早晨在江边急速奔走,傍晚泊舟在北洲停留。
孤独的鸟儿在屋上栖息,弯弯的江水在堂前缓流。
把玉块抛向滚滚江流。
把玉佩丢在澧水之滨。
在芳洲上采摘杜若,赠给下女聊表寸心。
时光匆匆不会再来,放宽心怀静候佳音。
湘夫人夫人降临在江北小洲,我望眼欲穿心中哀愁。
秋风袅袅万木飘落叶,波涌浪翻千里洞庭秋。
登上白薠岗举目远望,与佳人约会相见黄昏后。
鸟儿为啥聚集水草里,鱼网为啥挂在树枝头?沅水有白芷,澧水有香兰,心中思念你,口中未敢言。
··139艺术,需要精神才能沸腾□李敬民、龙华云艺术,需要精神才能沸腾——兼评跨界融合多媒体民乐剧《九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①这种矛盾也突出地表现在艺术领域,尤其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领域。
一段时间,艺术创作上的旋律失语症(音乐)、武侠科幻症(影视)、偶像滥俗症(综艺)、人物脸谱症(设计)等违背艺术规律的现象,致使艺术创作失去反映社会生活,弘扬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地负面作用。
2013年,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培养艺术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国家公益性艺术基金。
经过五年的实践,已积累了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创作经验,并在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文艺方针基础上,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以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五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已投入近100亿元的资金,资助了各类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艺术项目近8000项,直接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艺术人才培养和优秀艺术作品的传播与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级各类艺术单位与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广泛认同,极大地提高了广大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与参与感。
跨界融合多媒体民乐剧《九歌》是湖南省歌舞剧院2018年获批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2016年,项目组诚邀著名作曲家刘振球担任音乐总监,湖南省作协副主席龚旭东担任编剧,谢晓泳为导演,中国音乐学院刘青博士为作曲,张列为指挥组成实力雄厚的创编队伍,并以湖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为主要表演团队,经过两年的创作与打磨,2018年8月22日晚在湖南大剧院成功首演。
该剧取材于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在我国传统“歌、舞、乐”的基础上付之于“诗、影”的艺术形式,在更广泛的时空当中揭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路历程。
云门舞集《九歌》的民俗反思屈原的《九歌》以其特有的祭祀对象、迎神方式和娱神礼仪,演绎了原始初民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特质,给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门舞团化用屈原《九歌》所展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资源,以其包容东西方技术磨练出来的舞蹈艺术,演绎了享誉国际的云门舞蹈《九歌》。
众所周知,云门舞集是由台湾林怀民先生在1973年创办的第一支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当代舞团。
该舞团通过对东西方传统文化与审美资源的深度融合,使其演绎的舞蹈作品携带着独特的美学风格与鲜明的创作者理念,并在国际舞蹈届得到很多人的赞美,实现了很多人的共感。
一、舞剧《九歌》中的服饰民俗寓意纵观云门《九歌》演绎的“若人”般的神祗世界,已不再是自然和社会的模糊解释,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令人敬畏的统治符号[1]。
相反,云门舞团赋予这些符号新的现实意义,以摩登的手法使其现实意义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使源于民俗的作品又再一次回归到普通的现代人的世界。
这种演艺效果的实现,首先源自云门《九歌》舞台角色所穿的服饰民俗给予象征寓意:(一)红衣绿纹的色彩象征众所周知,传统服饰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2]。
云门舞团深谙此道。
他们在舞台上,有意识地设置多种角色,并给他们穿上不同色彩的服饰,使色彩既兼备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二者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俗美学的艺术品位[3]。
1.女巫的红衣——狂野生命的激情表达。
细品屈原《九歌》,其歌词弥散着浓厚的初民祭神仪式。
在祭祀活动开始之先,应该有个身穿黑色衣服的女巫,默默地沟通众生和众神,可屈原将其活动身影和服饰淡化。
云门《九歌》则有意识地将女巫的迎神活动凸显出来。
她披头散发,舞动时鲜红的长裙随着手足不断飞舞,在一群穿白袍的舞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选择鲜红的颜色,除视觉美感外,更具深厚的象征意义。
从民族舞蹈编导的角度看现代舞创作作者:崔维广来源:《大观》2019年第01期摘要:云门舞集《九歌》作为具有原始音乐元素的现代舞剧,在当时对社会的影响重大并对现代舞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意义。
作为多民族国家,以民族民间舞蹈编导者的身份,从民族民间舞蹈编创角度对《九歌》进行分析,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与现代舞的相通性和矛盾性,了解云门舞集《九歌》的原始意义和现实意义,体会林怀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现代舞编导家在创作上的用心和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九歌;舞蹈编导;编创手法一、云门舞集《九歌》(一)现代舞与祭祀性舞蹈现代舞起源于西方,是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一种舞蹈派别。
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向往原始的纯朴和自然的纯真,所以其动作真诚自然地抒发内心情感。
与邓肯同为美国现代舞先驱的露丝·圣丹尼斯所创造的现代舞则吸收了埃及、希腊、印度、泰国以及阿拉伯国家的舞蹈文化,形成了具有东方神秘色彩且具有宗教精神的表现风格。
祭祀性舞蹈大多以模仿古代祭祀场景的方式呈现,有祭台、祭师(或巫)、祭品,还有关于祭祀时巫的动作和口中的吟唱。
祭师就是媒介,能和神灵对话,能够传达神灵的意思。
(二)《九歌》的主要内容“然则,神祇从未降临。
”云门舞集《九歌》可以算作一场剧场祭祀。
神没有降临,天下苍生必须自我救赎,救赎的方式就是要无止境地祭拜,以迎神,丰饶祭,被操控的游戏,绝望的等候,春日游,凄惨无言的嘴,死亡与新生,慰灵祭的故事发展路线,完美地将精简提炼后的《九歌》八篇演繹给世人观看。
舞者用融合民族现代的肢体语言,描绘了情欲、孤独、操控、抗争、死亡与复活,而总有一个着西装的男人匆匆走过,将沉浸于神话中的人们拉回。
这其实很好地诠释了“延绵两千多年的神鬼传奇,跨越古今的当代启示录”。
《九歌》作为带有宗教祭祀性的舞剧,包含了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每每都充满了对神灵的敬畏。
而许多祭祀活动都与屈原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也带领人们看遍从屈原至今的爱国志士,唤起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九歌舞蹈剧目观后感摘要:一、引言二、九歌舞蹈剧目的特点1.融合传统文化元素2.创新舞蹈表现形式3.展现民族精神三、剧目中的精彩舞蹈片段解析1.舞蹈编排的独特之处2.舞者表现力的发挥四、九歌舞蹈剧目对我国舞蹈事业的启示1.传承与创新并重2.激发舞者创作激情3.提高观众审美水平五、结论正文:作为一名舞蹈爱好者,我有幸观看了九歌舞蹈剧目,深受震撼。
九歌舞蹈剧目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民族精神,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九歌舞蹈剧目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创新了舞蹈表现形式。
从剧情设定到舞蹈动作,从音乐创作到服饰设计,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在舞蹈编排上,编导巧妙地将传统舞蹈元素与现代舞蹈语汇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舞者们精湛的舞技和富有表现力的表演,使得整个剧目熠熠生辉。
在九歌舞蹈剧目中,有许多精彩纷呈的舞蹈片段。
如《云中君》、《湘夫人》等,这些舞蹈段落既保留了传统舞蹈的美学特征,又具有现代舞蹈的审美观。
舞者们凭借高超的技艺,将角色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观众陶醉其中。
此外,剧目中的群舞部分也极具观赏性,展现了集体协作的力量。
九歌舞蹈剧目给我们带来了对我国舞蹈事业的思考。
在传承与创新并重的今天,舞蹈工作者们不仅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还要勇于创新,探索舞蹈的新形式。
同时,激发舞者的创作激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舞蹈人才。
此外,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舞蹈,也是推动舞蹈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总之,九歌舞蹈剧目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极具艺术价值的视觉盛宴,同时也为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九歌》的音乐学研究述评濮筱旭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摘要:先秦楚地音乐艺术发达,《九歌》是一部具有楚地独特魅力的祭祀乐舞。
其歌词流传为后世楚辞体诗歌,对后世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学术界对《九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戏剧、诗歌、语音学、辞体及绘画等领域。
近年来音乐学界对《九歌》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梳理音乐学界对《九歌》研究的现状,包括对《九歌》名称的探讨、《九歌》与夏代韶乐的关系、《九歌》的音乐语言、乐器规模及其与后世音乐发展的联系,及“东皇太一”乐章体现的音乐美学思想等方面,以期对《九歌》中的音乐内容进一步归纳总结。
关键词:《九歌》楚辞音乐性祭祀乐舞民间祭祀楚文化中图分类号:J605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4-0025-05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楚辞·九歌》的音乐学研究,项目编号:KYCX20_1756。
学界大多认为最早的“九歌”为夏代乐歌,《山海经》最早对此做了描述,王逸、洪兴祖对此也做了阐述。
《楚辞·九歌》之前的“九歌”不仅是夏代之乐,还有“九德之歌”的含义,即《左传》中所引《夏书》的“九歌”,指可歌唱的九功之德,即水、火、木、金、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体现五行说和歌功颂德的含义。
王逸在其《楚辞章句九歌序》中对《九歌》创作背景做了说明,认为《九歌》是根据楚地民间祭祀歌曲创作的,明确民间祭歌性质。
朱熹也持此观点,认为《九歌》是屈原对南楚祭歌的改编,现代学者大多赞成这一观点。
明代以来,学者对《九歌》篇章结构做了讨论,如认为《九歌》十一篇应删减以合并至九篇,黄文焕《楚辞听直》和林云铭《楚辞灯》都持此观点。
清代李光地《九歌注》、徐焕龙《楚辞洗髓》认为《国殇》《礼魂》应不在《九歌》之内。
关于《九歌》的乐舞性质,《楚辞灯》最初提出了国家祭祀乐舞之说,“余考《九歌》诸神,悉天地云日山川正神,国家之所常祀”。
《九歌》的音乐学研究述评《九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音乐的珍藏。
本文将对《九歌》的音乐学研究进行述评,探讨其音乐性和文学性之间的融合。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音乐性和文学性的概念。
音乐性强调的是音乐作品所具有的声音、节奏和和谐,而文学性则关注作品的语言、意象和叙事。
在《九歌》中,音乐性和文学性相互交织,互为表现手段。
这种融合使得这些诗歌作品既可以被当作文学作品赏析,又可以通过演唱来体验其音乐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探讨《九歌》的音乐性。
在古代中国,音乐与文学密不可分,乐府文学是当时的主要文学体裁之一。
《九歌》以其独特的音调和韵律为人所称道。
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如声音的高低、长短、快慢,还运用了和声、倍音等音乐技巧,使得每一首歌都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
例如,其中有的歌调高亢明快,如《东篱乐》,它的音调高扬,铿锵有力,给人一种豪迈奔放之感;而有的歌则柔美婉转,如《郑人乐》,它的音调轻盈流畅,给人一种温婉轻柔之感。
这些音乐性的特点使得《九歌》在演唱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其音乐的魅力。
同时,《九歌》也具有高度的文学性。
作为乐府文学的代表之一,它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丰富多样,有悲剧、有欢乐、有神话传说等等。
这些情节既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又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和世界的思考。
例如,《九章·湘君》描绘了湘君与王子的离散之痛,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深情;而《辛夷歌》则讲述了辛夷女子为爱而牺牲的悲壮故事,向人们传递着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这些文学性的特点使得《九歌》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引发人们共鸣。
此外,《九歌》还将音乐性和文学性融合得天衣无缝,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音乐性和文学性的交汇使得每一首歌都既具有音乐表现力,又能通过歌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东篱乐》的歌词描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使人们在音乐的感染下产生愉悦和舒畅的情感体验;而歌曲《湘君》则以悲剧性和戏剧性的方式展示了湘君的悲伤和痛苦,使人们在音乐的煽动下感到悲凉和心痛。
《九歌》艺术特色文档《九歌》艺术特色屈原的重要代表作品《九歌》是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九歌》吸收了楚地民间文学艺术的精华,格调绮丽清新,玲珑剔透,充满宗教神话色彩,弥漫着浪漫主义气息,诗的意象隽永,语言精美。
《九歌》采用神话传说,并赋予新的内涵,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合在一起,渗透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调,是《九歌》突出的艺术特点之一.在《九歌》中,屈原一方面围绕着神的形象展开了对大自然和楚地民间祭式的细致描摩,另一方面又以此作为象征手段将人的音容笑貌和人的思想、感情赋予自然物,从而塑造出更加完美、更加典型的个性鲜明的神的形象。
例如《云中君》就抓住了云神所代表的自然物——云,着力描绘了云的色彩、形态,突出表现了它瞬息万变、倏而即逝的特性:浴兰汤兮休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蹇将谵兮寿宫。
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奴远举兮云中。
云,浮游在天宇,洁白明丽,时而化为云锦,霞光灿烂,时而周游四方,飘然远逝。
在高空中,它与日月齐辉。
风驰电掣,飘忽不定……如此这般,诗人把自然界的云写得何等空灵、逼真。
《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
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
如《豳风·七月》即以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展现农夫们的劳动生活图景。
至如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都无不透视着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九歌》研究二题
本文综合运用神话学、历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九歌》的来源、性质以及艺术特色做了一些补正,提出了一点自己的探讨和思考。
初步得出结论如下:楚辞《九歌》与夏启时期的原始九歌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它是以原始九歌为蓝本经过沅湘当地人民改造后流传下来的一组祭祀歌曲,屈原在沅湘民间祭祀歌曲基础上改编加工而成的。
楚辞《九歌》融入了屈原较强的主观感情色彩。
《九歌》鲜明的戏剧化特征,已经具备了原始歌舞剧的雏形;它独特的祭歌模式和意象以及深沉的悲剧意蕴给后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和创作启发,可以说它是中国悲剧文学的源头。
简述《九歌》的艺术特色:
《九歌》是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
它是在沅湘民间巫术祭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楚地民间艺术的精华,经屈原加工改编而成。
其格调绮丽清新,玲珑剔透,充满宗教神话色彩,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艺术形象生动的感人,意象雄奇瑰丽。
采用比兴写景述事,以抒发感情。
语言精美,韵味隽永,不愧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古代抒情艺术珍品。
1.《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歌、舞、乐三者合一。
2.人物心理描写细腻深入,除了一些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叙写了一些细节。
3.善于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4.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低沉,极具表现力。
浅谈巫舞的艺术魅力——以舞剧《九歌》为例发布时间:2021-06-17T16:14:43.59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下作者:于梦[导读] 原始社会早期由于居住环境的封闭,生产力的低下,使得人们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对宇宙的运动规律以及自然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能沟通神灵的舞蹈——“巫舞”产生了。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于梦 730000[内容摘要]:原始社会早期由于居住环境的封闭,生产力的低下,使得人们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对宇宙的运动规律以及自然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能沟通神灵的舞蹈——“巫舞”产生了。
“巫舞”作为最先产生的舞蹈形式,给后世舞蹈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既在一定程度上给后世舞蹈提供了一些相对固定的动作和套路,也极大的丰富了舞蹈语汇,不得不说它是舞蹈文化历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现代舞剧《九歌》是编导林怀民将屈原《九歌》中的民间祭祀活动搬上了舞台,使更多人了解到古代巫舞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巫舞巫文化神衣一、巫文化与巫舞源流原始社会,人类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因此对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以及人的生老病死感到变幻莫测,于是,人们产生了一种对能够控制各种不可预测现象的超能力的向往,由此便出现了所谓的“鬼神崇拜”,而巫文化就是人类在鬼神崇拜那一时期文化的一种统称,巫文化中包含了各种知识类型以及中国传统的精神,对当时盛行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民族的文学、艺术、宗教等知识领域,推动了我国民族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在古代,巫与舞原本是一个字,二者同体同生,从演变至现代的“巫”字字形上来看,它是由“工”与“人”组成的,工字中的“一竖”好似上连天下接地,加之中间的人,便能与天地交流,上下沟通。
巫事活动历来以舞蹈为主,“巫”的名称也由善舞而来,巫师在行法事时要用一些比较特殊的手段来显示出他的神秘感,“巫之事神,必用歌舞”这句话便很好的阐释了这一点。
舞蹈欣赏——《云门.九歌》建筑学院何慧灵201236150068摘要:林怀民带领的云门舞集所演绎的《九歌》,是对屈原所做的祭祀歌舞表演诗歌的再创作。
在本文中详细分析了舞剧的一个舞蹈片段——山鬼这一形象。
舞剧不仅丰富了原著诸神的人物形象,形成了极富张力的舞台效果,通过添加现代元素使古老的祭典舞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林怀民;九歌;舞台效果;现实《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其中的诗歌是楚国民间在祭神时演唱和表演,屈原将其改编与加工,写成格调高雅的诗歌,后和《离骚》《天问》《九辩》合称为《楚辞》。
然而对于《九歌》,或许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太多的印象。
事实上,作为已经流传两千多年的经典,其本身的影响力,却远不如《红楼梦》《白蛇传》这些林怀民曾经处理过的经典。
或许是因为那古老的楚地离我们太远,那原始的祭典仪式在现在看来虽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却早已被文明的发展抛弃,因为那两千多年前的文字变得如此陌生,而千年来文人学者的各路解读如同层层的迷雾笼罩,反而让我们看的越来越不真切……或许冥冥之中,我和《九歌》的邂逅,就在这学期的舞蹈欣赏课程上实现了。
原本喜欢古典音乐的我,自以为有了“赏析”的底子,欣赏舞蹈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当沉重晦涩的经典和我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舞蹈,特别是现代舞结合起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林怀民的《九歌》,给我带来了太多冲击,同时也引发了我无数的困惑。
为什么舞者的动作如此迟缓而又不知所云?为什么舞者是近乎赤裸地出现,却又穿插着西装的混搭?舞台上的水具有什么意义吗?虽然老师曾经说过,欣赏现代舞的时候,不需要太在意每一个动作的具体含义,而要去体会这些动作带来的感觉。
可是,感觉,这种包罗万象又虚无缥缈的东西,该如何让人抓住呢?我的感觉,和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会有多大的偏差呢?我认为这些困惑,不能仅仅用一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能够笼统地回答的。
带着一种奇妙的感觉看完《九歌》后,为了寻找心中的答案,我上网各处搜索相关的资料。
九歌舞剧观后感引言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九歌舞剧。
这是一部以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九歌》为蓝本创作的舞剧,由国家级舞团倾情演绎。
在观后的沉思中,我对这场舞剧的艺术表达和主题内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内容概述九歌舞剧的剧情灵感源于屈原的《九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舞剧通过舞蹈、音乐和视觉效果,将屈原的悲怆心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相结合,展现了一个独特而震撼人心的故事。
整个舞剧分为几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屈原遭遇困境和最终赴汨罗江而自尽的见证。
舞蹈和音乐的绝妙融合九歌舞剧中的舞蹈和音乐是整个表演的精髓所在。
舞蹈动作流畅优美,每一个身体的动作都展现了舞者们的专业技巧和力量。
他们的精妙配合和协调一致,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和悲凉的世界。
音乐则通过古典乐器和现代电子音乐的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让人们对诗歌的表达方式有了更深的感受。
视觉效果的惊艳呈现九歌舞剧在视觉效果方面也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冲击。
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精妙细致,将整个剧情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屈原最后以身殉国的一幕,整个舞台被映照成一片红光,象征着屈原的刚毅和舍我其谁的精神,让观众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主题内涵的思考九歌舞剧的主题内涵让人深思。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屈原的《九歌》中融入了对神灵、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思考和表达。
这部舞剧通过舞蹈、音乐和视觉效果的艺术手法,将这些思想和情感传达给观众。
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被引导着对生命的意义和个人情感的反思。
总结九歌舞剧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舞台表演作品,通过舞蹈、音乐和视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悲壮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观众在欣赏这部舞剧时,除了享受艺术的美感之外,也被带入了一个思考人生哲学和情感价值的境界。
九歌舞剧的精彩演绎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力量,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现代舞剧《九歌》的赏析研究
根据屈原的长篇抒情诗《九歌》改编的大型现代舞剧《九歌》是一台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其演员阵容强大,精湛的演技,优美的舞姿,华丽的服装和高科技的舞美效果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享受。
通过对它的赏析和研究,我认为该剧主要体现了意象的美、情境的美、人性的美。
首先我想说它表现出来的意象美。
因为该剧以湖北江陵县境内的一条名叫“玉带河”的河流为地理背景,主要叙述了楚国大夫屈原率领楚国大军奋勇抗击入侵楚国的敌军,最后全军覆没,屈原也自沉汨罗江,但屈原留下的爱国情怀却永远激励着后世子孙的故事。
当剧中出现这条河流时,我们脑海里会立即出现玉带河、屈原、《九歌》
这三个关键词。
整个故事与意象之间所构成的一种氛围,营造了意象本身的那种独特的美感。
同时也创造了特定的意境,从而展示出了一种富有浪漫气息的艺术风格。
我想通过这个意象——汨罗江水及两岸的万物——清幽、哀婉、热烈、高亢这些鲜明的意象来解读整部作品。
所谓清幽是指江上的行船、渔夫、村妇、水鸟、莲叶、小舟等。
我们都知道屈原的作品大多是与悲愁的氛围相联系的,可以说“山鬼”和“九歌”这两部作品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学意象,而且由于屈原的《九歌》的影响,整个故事已经带上了一点神秘色彩。
因此在这部作品中当一切的氛围都笼罩在清幽、哀婉、热烈、高亢的情绪中时,更加突出了故事的凄凉、壮烈的气氛。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诗人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
我们又可以看
到水上的莲花、花瓣像玉一样洁白、晶莹透亮。
另外,在热烈、高亢中也夹杂着清幽,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预示着屈原英雄末路的结局,也预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必然会失败的结局。
这正是屈原的清幽和冷静地面对困难的坚强不屈的精神。
正是这些意象烘托出了悲剧性的氛围,并从侧面反映了屈原的不朽功绩,更突出了屈原思想的深度,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手法。
,真实地展现出屈原坎坷曲折的命运和崇高的爱国情操。
当整个故事完美落幕的时候,大家还记得屈原自沉汨罗江时站的位置吗?我想你肯定也忘不了,因为它是作者安排屈原站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