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标题几种常见错误的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69 KB
- 文档页数:2
新闻标题规范。
新闻标题规范一,标题的作用●准确生动的提炼新闻事实●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确定媒体的基调●协助读者检索新闻二,标题原则要求1.原则标题制作和新闻一样,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我们只能总结科学的一部分,艺术的一部分留给大家发挥,事实上,很多优秀标题在于灵机一动之间。
●不偏离新闻本意●事实提炼和表述准确●表述平实有信息量●表述中立客观冷静●语法表述简洁生动●不要表述常识,而要表述新闻、新论和新知2.准确新闻标题准确是底线,不能越过,除去态度和能力问题外,互联网新闻编辑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为了流量而放大甚至故意错误表述新闻点。
-可编辑修改-。
●标题不应偏离新闻本意,把背景当新闻注:新闻标题不应该偏离新闻本意,但是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经常会完全偏离了新闻的轨道,典型的是新华社的会议报道,大段的写参会的官员和会议程序,而这些并非是真正的新闻信息,所以编辑应当学会把握分寸,从稿件中真正在的新闻信息中寻找新闻点,只要没有有意隐瞒新闻信息,或者有意误导读者,不应视作以偏概全。
●不能有错字病句。
典型的是:偷换主语、句子杂糅。
●新闻事实没有错误●没有夸大或者缩小事实●评论等非事实新闻体不能当做事实来表述●不要进行主观推断,以免出现错误●没有确定或者发生的事实不能用已经发生或者确定的事实来表述注:对于没有确定的事实一定要表述明白,提醒读者是没有确定或者没有发生,尤其是官方说要做某事,不能表述为既成事实。
●不故意混淆消息源,将非权威的以权威来表述。
注:专家的说法是不能以官方定论来表述,要点明是专家而非官方,要注意识别发言人是代表个人还是代表机构或者官方,也不能以个体代表全部,比如几个市民的发言就变成“市民说”。
3.平实新闻标题应该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传递有效信息,所以一定要杜绝无效信息,反应在标题制作上,就必须是展现新闻事实的实题,而不能是“稻香万里济众生——记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这种虚题,互联网新闻完全面对市场,阅读速度更快,必须是实题。
2019.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应用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政治性差错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我们所认为的书稿中的政治性差错,是指由作者或者编著者在认识与意识上的模糊、技术上的疏忽、文字表述不当等造成的涉及政治性内容的个别差错,但是,如果我们在审读中放松了警惕,其所起的破坏作用则超出我们一般认为的政治性方面的技术性差错,甚至引发严重的问题。
新闻是独立、客观、真实地对新近事件的报道,是对公众做一个最接近事实的还原。
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显性的政治性差错比较容易被辨别。
例如,关键字遗漏,将“反腐败”变成“腐败”;在时事新闻报道过程中,将领导的职务、姓名、排名搞错等,这些错误在见报之前就会被发现。
但是隐性的政治性差错辨识难度比较大,其会隐藏在新闻报道内容中,可能会由于从业人员责任心不强、敏感性不够、编排不合理等原因而出现政治性差错。
如果新闻工作者没有扎实的文字基础、敏锐的政治责任感,难以发现文章内容中的错误,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传播效果。
一、新闻报道隐性政治差错类型(一)文字类差错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特定人称,但是这些会带着贬义色彩,经过报道后,会对新闻事件的主体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伤害。
比如在拆迁过程中,对于不肯拆迁的住户称作“钉子户”。
住户不肯搬迁的原因多种多样,不能对其行为轻易判断正误,将其称作“钉子户”,这与客观事实的报道准则相背离。
这样的报道刊出后或许会造成群体上访事件的产生,造成当地政府拆迁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二)知识类差错大众传媒传播的知识性信息涉及比较广泛,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含哲学、地理、历史等。
如果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没有加以注意,就会产生隐性的政治性差错。
如:某地受到台风侵袭后,某报社刊登一则新闻:农业部门向养殖户发出倡议,希望养殖户不要在市场上出售死鸭、死鸡。
在《动物防疫法》中明确规定,这种行为是严令禁止的,是违法的,不是倡议的相关问题。
倡议是建议大家去做,也就是这件事情做可以,不做也可以。
十类常见编校差错2016年4月上旬,江苏省首届报纸优秀作品审核委员会9位审核委员进行了四天的封闭作业。
他们对总计200万字的599件参评作品认真审核,过筛子似地仔细查找其中的差错。
据统计,被审核出的差错总计555处,有差错的作品287件,占参评作品总数的47:9%。
笔者根据审核中发现的差错内容,将其归纳为以下十类,并作简要分析,以供广大同仁借鉴。
十类差错1:标点符号使用不当2:字词误用3: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不当4:词语搭配不当5:语义重复6:句子成分残缺7:句式杂糅8:事实差错9:不合逻辑10:语意不明一、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这一类差错数量较大,审核中发现了72处。
其中的常见错误主要有:整个段落一逗到底、顿号逗号混用、分号句号缺失等。
例1:10月19日傍晚6时,南京市六合区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三名初中学生放学途经古棠大道一十字路口时,发现地面上躺着一个民工模样的男子,当时正值上下班高峰期,三名中学生见状并没有离开,而是立马停下车走到倒地民工身边俯下身子查看,救人后他们又悄然离开。
差错情况:整个这一段一逗到底,未按照所表达意思分层断句。
例2:全市范围内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污染物的工业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和医疗、宾馆餐饮服务单位,都需要进行排污权交易。
差错情况:“工业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之间的顿号应为逗号。
例3:截至目前,该平台已聚集了33000多家创业公司,两千多家投资机构,上万名投资人。
差错情况:两处逗号应为顿号。
例4:金浦集团投资5200万欧元收购西班牙知名酒店;三胞集团收购英国福来莎百货;宏图高科并购香港万威国际做智能穿戴设备;苏宁云商收购收购日本LAOX……差错情况:三处分号应为逗号。
例5: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于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信息不甚了解。
另一方面,很可能是由于这类救助渠道的程序相对繁琐。
差错情况:“另一方面”之前的句号应为分号。
网络新闻标题失范与写作作者:计方胜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5期[摘要]在网络新闻中,一些网络新闻标题存在着虚假、浮夸、血腥、文不对题等失范现象。
本文试图通过对种种失范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原因,以期对网络新闻标题写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失范写作在大量的网络新闻中,一些失范的标题令人咋舌,具主要表现如下:一、网络新闻标题失真失真的新闻即虚假新闻,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
‘虚’者,不实之谓也,‘假’者,即为不真,‘虚假新闻’,就是不实、不真的东西了。
”文章所讨论的虚假新闻不仅包括假新闻,也包括失实新闻。
失实新闻在性质上还属于新闻范畴,它是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
网络新闻标题失真则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
第二类是虽然新闻内容是真实的,但标题却是虚假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1)哗众取宠,吸引眼球或把“芝麻”说成“西瓜”,或故意以某种歧义来引诱读者的关注。
如一别《百余盲童“火海”逃生》报道中,报道重庆盲人学校100多名盲童接受一次火中逃生的演习。
可是记者为了吸引受众注意,把标题改得让人乍看之下触目惊心。
当读者信以为真,打开网页看到正文内容,都会不禁大呼上当。
(2)文不对题,造成失实如某公司网在转载一则新闻时,网站编辑私自篡改标题。
云南女孩易兰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留学深造,在奥期间蒙受不白之冤被无辜关押了4个多月。
2007年11月,《南风窗》以《偷渡,留学中介与国家赔偿》为题,报道了易兰的遭遇。
可某网在转载她的遭遇时使用了《中国女子偷渡被关押4个月精神分裂》这一标题,洗冤回国的易兰与该公司打起了官司。
2008年6月4日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要求该公司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3万元精神抚慰金。
某网转载的《武汉反扒志愿者打死小偷被免于起诉》。
但在标题下有个核心提示:“2006年9月24日,武汉反扒志愿者联盟展开了一次反扒行动。
28天后,一名当时被抓获的扒窃嫌疑人突然死亡,一反扒志愿者因涉嫌故意伤害致死被刑事拘留。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1. 引言1.1 新闻失实的危害性新闻失实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它可能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新闻失实会误导公众的认识,使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新闻失实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造成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新闻失实还可能对个人、组织或国家的声誉造成伤害,甚至引发法律纠纷和社会冲突。
新闻失实对于社会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破坏传媒的公信力,也会削弱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信任度,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闻失实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解决这一严重的现象,以维护社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1.2 新闻失实的常见形式1. 缺乏事实依据:一些新闻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却以虚假信息来编造报道,误导读者,造成信息失真。
2. 夸大事实: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会夸大事实,夸大事件的影响和重要性,甚至夸大某些人物的言论和行为,导致事实被歪曲。
3. 制造假新闻:有些不法分子或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制造假新闻,编造虚假事件,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扩散,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秩序。
4. 转载抄袭:一些媒体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会直接转载他人的新闻稿件,甚至抄袭其他媒体的报道,导致新闻内容的重复和失实。
5. 编造谣言:有些恶意的人或组织会故意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大肆传播,误导公众,损害他人的声誉和利益。
这些常见形式的新闻失实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权益,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2. 正文2.1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造成新闻失实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新闻失实影响范围扩大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中,新闻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平台,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使得新闻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以及各类新闻客户端、网站等也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传播途径中,社交媒体尤为重要。
新闻消息标题举例【篇一:新闻消息标题举例】1相关搜索【篇二:新闻消息标题举例】该则新闻主要是在2011年全国城市宣传节约用水周中要求社会成员养成节水习惯,形成节水意识,但该标题用了“必须”这一强硬色彩的词语,不仅不吸引读者眼球,而且使该标题生硬,不近人情,所以说这个标题不好。
:hr:与业务部门合作需要换位思考该标题中用hr这一英文简写的形式,让不懂英文的读报者一头雾水,不知道其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标题没有考虑到各个阶层的人,所以该标题不好。
标题:部分另案处理案件因脱离法律监督被降格处理主体内容没阐述清楚温家宝:禁用公款购买烟酒据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记者周英峰)国务院26日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讲话。
他强调,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
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重大考验。
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其中禁用公款购买烟酒是一方面。
此类标题是较为常见的新闻标题,一般直接引用领导的发言。
虽然表述无误,但是交代的不够清楚。
他的追悼会上被突然公开(引题)/人事局长私人秘密(主题)看到这样的标题,读者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不用说,基本是指向那些不怎么光彩的秘闻。
而事实上,新闻所写的却是这位人事局长如何克己奉公、公而忘私,尽管两个女儿下岗多年,也决不徇私开后门。
对于这样一个共产党人的楷模,在标题里点出他的感人事迹,难道就会失去魅力,读者就会不屑一顾吗?这种滥摆噱头、弄虚作假的新闻标题是不可取的。
35辆的士动物园合围仙桃骗子破了50万大案新闻事实的当事地点是当归酒店,动物园只是一个场景而已。
而且,50万大案也概括失误,是50万件大案还是案值50万元?都没有交代清楚.对新闻事实概括不准确。
再就业优惠政策何以“望梅止渴”是说政府尽管出台了再就业优惠政策,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
这则标题中的“望梅止渴”一词就是误用。
新闻稿写作中的五个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新闻稿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对传媒行业至关重要。
然而,在新闻稿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扰与问题。
本文将介绍新闻稿写作中的五个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缺乏吸引力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阅读整篇新闻稿。
然而,很多新闻稿的标题显得平淡乏味,缺乏独特性和吸引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利用鲜明的语言:使用生动的词汇和形象的描写,让标题更加生动有趣。
2. 突出核心信息:将新闻稿的关键信息体现在标题中,让读者一目了然。
3. 借助数字或统计数据:使用数字或统计数据,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标题的吸引力。
二、缺乏新闻价值的内容新闻稿的最终目的是向读者传递新闻信息,因此内容的新闻价值至关重要。
然而,有些新闻稿内容过于平庸,缺乏新意,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1. 寻找独特的新闻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找新闻稿的独特之处,增加其新闻价值。
2. 收集全面的信息:对于重要的新闻事件,我们需要收集足够的信息,包括背景、相关人物的观点和评论等,确保新闻稿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3. 运用新闻要素:新闻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通过合理运用这些要素,能够增强新闻稿的新闻性。
三、语言冗长和拖沓一篇好的新闻稿应该言简意赅,语言通顺,让读者一目了然。
然而,有些新闻稿存在语言冗长和拖沓的问题,导致读者阅读起来乏味。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1. 简洁明了的句子:使用简单明了的句子,将复杂的概念进行简化,提高新闻稿的可读性。
2. 删除冗余的信息:删除掉一些过多、无关乎核心的信息,只保留最重要的内容,让新闻稿更加精炼。
3. 合理安排段落:将新闻稿按照时间顺序或者相关性分段,使得整篇文章结构清晰,有助于读者理解。
四、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新闻稿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是让读者相信其中信息的重要因素。
对新闻标题几种常见错误的分析
对新闻标题几种常见错误的分析如下:
一、事实概括不准
新闻标题对新闻事实概括体现在两个方面:概括全部的新闻事实、就新闻事实的主要方面进行概括。
但是,无论哪一方面都要求准确无误。
不准确的新闻标题或者是偏离了主要新闻事实,或者是表意不清楚,让人匪夷所思。
二、用词表达不当
新闻标题用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词义的误解。
三、行文不合语法
有时,新闻标题的不准确是由于语法的错误造成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介词或助词的使用错误。
缺少介词的,例如:《蛔虫腹中呆五年》,显然这里缺少介词“在”,否则可以理解为“在蛔虫腹中呆五年”。
介词“在”一般和其后的名词一起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限定主语的对象、处所等,随便省略会造成主宾错位。
另外从准确性上说,这一标题还缺少必要的限定,完整的可以表述为《一条蛔虫在腹中近五年》,“一条”限定蛔虫的数量,“近五年”是一种大致判断,因为从新闻内容不能得出五年的确切判断。
类似缺少介词的标题还有:《达芬奇传世巨作英国被劫》,应为《达芬奇传世巨作在英国被劫》;《疯狗当街逞凶咬伤十人被击毙》应为《疯狗当街逞凶咬伤十人后被击毙》。
多用助词的,例如:《今秋开学严管收费不让乱
收费伤了人心》这里的“了”应当去掉。
在语法上动态助词“了”主要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
而新闻内容是说今秋开学将严管收费,以防乱收费再伤人心,是尚未发生的动作,所以不能用“了”。
就这一标题来说,从准确的角度来看“严管收费”不如改为“严管乱收费”,因为收费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收费何必严管。
从准确、简洁的要求看,该标题不如改为《今秋开学将严管乱收费》。
—一限定性定语使用不当。
例如:《啤酒突然变浑浊热情劝酒有名堂机警司机智擒麻醉劫匪》,新闻的内容是说几个劫匪在啤酒中下麻醉药待司机喝下昏睡后实施抢劫,一司机识破这一伎俩报案并协助抓获一劫匪的事实。
可见麻醉只是劫匪使用的手段而已,但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标题“机警司机智擒麻醉劫匪”中“麻醉”显然是“劫匪”的定语,给人的印象是“机警司机”擒获的是一被“麻醉”的劫匪,意思完全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