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衰的护理共3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35
•疾病概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家庭护理与自我管理目•预后与转归•参考文献录01疾病概述Chapter定义与分类小儿心衰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包积液等。
心衰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心脏结构异常或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泵血,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和代谢障碍。
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小儿心衰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肝脾肿大、水肿等。
心衰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手段。
通过心电图可以检测到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超声心动图可以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评估心输出量、心室壁运动等指标。
02护理评估Chapter体重变化生命体征液体平衡营养状况身体状况评估心理状况评估030201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评估03护理措施Chapter药物治疗护理定期检查药物观察孩子在服药过程中是否有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反应及时联系医生。
注意药物副作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饮食护理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孩子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合理安排日常活动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日常活动。
鼓励适当的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健康的体重,提高心肺功能。
日常活动护理心理护理避免情绪波动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提供情感支持04并发症预防与处理Chapter预防处理心律失常的预防与处理心力衰竭恶化的预防与处理预防处理其他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预防对于存在心脏基础疾病的小儿,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
同时,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等。
处理若出现其他并发症,如低血压、休克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如对于低血压,可给予升压药物;对于休克,应立即就医进行紧急处理。
05家庭护理与自我管理Chapter家庭护理建议如孩子出现气喘、胸闷、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避免过度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其护理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简称心衰,是指心脏在充足的回心血量的前提下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正常代谢和生长发育的需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小儿时期心衰以1岁以内发病率最高,其中尤以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者最多见。
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心糖原累积症等亦为重要病因。
其诱发心衰的原因常为支气管肺炎,以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引起的心衰最为常见。
儿童时期则以风湿性心脏病和急性肾炎所致的心衰较多见。
此外,克山病、重度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1缺乏、电解质紊乱及缺氧等也可引起心衰。
当心脏发生心肌病损或长期负荷过重,心肌收缩逐步减退。
早期通过加快心率、心肌肥厚和心脏扩大等进行代偿,调整排血量,以满足机体的需要,这个阶段为心功能代偿期,临床上不出现症状。
后期心功能进一步减退。
当上述代偿措施已不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时,则出现静脉回流受阻,体内水分储留、脏器瘀血等心衰的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婴幼儿心衰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
常见症状为呼吸快速、表浅,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烦躁多汗,哭声低弱,肺部可听到干罗音或哮鸣音,肝增大达肋下3cm以上。
心脏增大,心率可增快达150~200次/分,多能听到奔马律。
浮肿首先及于颜面、眼睑等部位,严重时鼻唇三角区呈现青紫。
年长儿心衰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表现为:①心排出量的不足:出现心动过速、心脏扩大、奔马律、脉细弱、肤色苍白、湿冷、全身乏力或烦躁、厌食。
②体静脉瘀血:肝肿大、颈静脉怒张、肝颈反流试验阳性、水肿、尿量减少。
③肺静脉瘀血:呼吸困难、气促、端坐呼吸、鼻翼扇动、青紫、肺部可闻及湿罗音,咳嗽、声音嘶哑。
心衰临床诊断指征如下:①安静时心率增快,婴儿>180次/分,幼儿>160次/分,不能用发热或缺氧解释者。
②呼吸困难,青紫突然加重,安静呼吸达60次/分以上。
③肝大达肋下3Cm以上,或在密切观察下短时间内较前增大,而不能以横隔下移等原因解释者。
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南山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新生儿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新生儿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由于窒息缺氧,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因素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正常的排除静脉回流的血液,以致动脉系统血液供应不足,静脉系统发生内脏淤血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护理要点:
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保暖但不宜过热,注意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
定时测生命体征。
准确记录出入量。
2 呼吸困难时取床斗抬高10~30℃半卧位。
吸氧40~50%浓度。
3 任何医嘱要准确执行。
按医嘱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4 保持患儿安静,治疗、护理集中,动作轻柔,缩短时间,避免哭闹。
必要时使用镇定药(鲁米那、安定、水合氯醛)
5 供给足够的营养,喂养要少量多次耐心喂养,喂奶前可输氧片刻。
急性期禁食。
6 药物治疗:(1)洋地黄――首选地高辛,早产儿0.01~002mg/kg,足月儿0.03mg/kg。
治疗其间不宜静注钙剂。
洋地黄中毒症状不典型,嗜睡、拒奶、心律失常。
可再心电监护下用葡萄糖酸钙纠正(2)儿茶酚胺类正性肌力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3)利尿剂(4)血管扩张剂
护理诊断:
1 有体液过多的危险—与心功能不全有关。
2 活动无耐力—与心功能不全有关。
3 有感染的危险—与抵抗力低有关。
急性心力衰竭患儿的护理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引起心脏的泵功能减退,致使心排出量不能满足全身循环及组织代谢的需要,机体发生静脉回流受阻、脏器瘀血、动脉血液灌流不足等变化,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引起小儿急性心力衰竭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心肌病变引起的心肌收缩力减弱(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及心脏负荷过重引起继发性心肌收缩力下降(如先天性心脏病、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容量过多等)。
临床上因年龄不同表现各异:婴幼儿表现多不典型,常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年长儿表现与成人相似,左心衰竭主要是肺循环瘀血的表现;右心衰竭主要是体循环瘀血的表现;左右心同时衰竭则出现上述两方面表现。
1护理评估1.1 健康史多数有明确的原发病史及其表现,如心脏疾患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其他有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严重贫血等病史。
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多有诱发因素,主要是急性感染、输液或输血过量或过速、体力活动过度、情绪变化、手术及严重失血等。
1.2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根据病情可选择各项检查,如X线检查示心影呈普遍性扩大,心脏搏动减弱,肺纹理增强,肺野瘀血;心电图检查可提示心房、心室肥厚及心律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判断引起心力衰竭的病因等。
2 护理措施2.1 减轻心脏负担,增加心排血量(1)减轻心脏负荷:让患儿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有明显左心衰竭时,置患儿于半卧位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限制钠和水的入量,低盐饮食,以减少血容量。
(2)避免加重心脏负荷:①尽量将患儿安排在单人房间,减少刺激,避免患儿烦躁、哭闹,必要时按医嘱应用镇静药物;②输液时速度宜慢,一般每千克体重每小时不超过5ml;③尽量避免患儿用力,如帮助患儿翻身、将常用的物品或喜爱的玩具放在身边伸手可取的位置等,避免患儿用力取物;喂奶要少量多次、奶头柔软且开孔稍大,以避免吸奶费力;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鼓励患儿食用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必要时给予甘油栓或开塞露通便,或每晚睡前服用少量食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