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辞令的真正含义
- 格式:docx
- 大小:50.83 KB
- 文档页数:2
外交辞令的语言特色外交辞令是一个国家对某些国际问题公开发表的看法、观点和立场。
因为外交斗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外交语言与我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常态语言不同,有着独特的语言特色和严格的用词要求。
其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用词准确恰当、没有歧义。
外交辞令务必要求用词精准,因为就算是一字之差引发的歧义,也会造成理解上的重大差距,从而到导致对他国外交政策的错解和误判。
轻则两国互相指责,唇枪舌剑,引起外交争端,恶化两国关系;重则兵戎相见,引发战争,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说话委婉有力、恰到好处。
俗话说,“讲得好使人笑,讲得不好让人跳。
”在风云变幻的外交斗争中,更是要注意说话的尺度和分量,既不能一味地妥协退让,丧失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也必须适可而止,不要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过分地难堪,这样会引发更大的争端。
在外交声明中,要避免把话说死、说绝,这是为了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和空间。
三、往往含蓄模糊、话中有话,留有弦外之音。
由于特定的国际形势的制约,某些敏感的话不便直接挑明,这就要讲究迂回的策略,通过含蓄、模糊的语言实现外交的战略目的。
举世瞩目的“乒乓外交”就是“含蓄外交”取得成功的一个光辉典范。
同直抒胸臆的表达相比,旁敲侧击的暗示往往更容易收到意想不到的外交效果。
四、幽默诙谐,巧妙回避。
当遭到一些国家和记者恶意地攻击和刁难时,语言上的幽默诙谐既有利于缓冲矛盾,协调紧张的气氛;也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尊严,并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对手黯然失色,相形见绌。
在一些自己不便回答或不好回答的问题上,可以泛泛而谈,说一些没有实质性内容的空话;或者故意岔开话题,谈一些与问题无关的事情,这些回避的方式不但礼貌地回答了对方,也不会泄漏半点国家的机密。
五、多采用双重否定的句式。
采用否定加否定的表达方式是为了加强语气,强调在某些原则问题上的强硬、坚决的立场,向对方表明毫不妥协、绝不让步的决心。
比如1950年周恩来总理在警告美国侵略朝鲜时就强调说,“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
外交辞令模糊语用分析【外交辞令模糊性的语用分析】外交工作中所用的语言,通常称为外交辞令(diplomaticlanguage)。
它广泛应用于涉外人员的各种交际应酬、答记者问、对外宣传、演讲辩论等活动中。
H.Nicholson在《外交》一书中赋予外交辞令三种含义:外交辞令首先是指外交官彼此交谈与互致信函中所使用的具体语言――拉丁语、法语、英语;第二种含义是指外交领域所特有的专门词汇,如缓和(d e tente)、公报(communiqu e)、照会(note)等;第三,外交辞令最普遍的含义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能够使外交官措辞犀利而又不失谨慎和文雅的外交用语(guarded statement)。
外交辞令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主要靠口头和书面表达来完成交际任务。
语言是外交工作的重要载体,熟练、准确地运用语言对外交活动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外交辞令是一种正式、保守、谨慎、准确的说服性语言,其显著特征就是讲究策略和礼貌。
然而外交辞令的准确性却并不排斥模糊语言。
在许多情况下,外交辞令要求隐喻性地、含蓄地运用模糊语言(fuzzy wording)。
恰当运用模糊外交语言不但可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而且可以无损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
模糊语言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更委婉、含蓄、礼貌。
为此,外交家们在发布公告、公布会谈结果、回答敏感性问题以及缓和交际气氛等的活动中常常运用模糊辞令。
一、语言的模糊性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所谓模糊性,是指一个概念的中心区域基本上确定,而外延界限不明确的属性。
它是客观世界自身内在的模糊性和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的有限性以及不确定性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
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物连续性之问的矛盾,用离散的语言符号去标志连续的事物,就可能边界不明,产生模糊性;另一方面,出于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人们常常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目的。
外交辞令句子大全
外交辞令是指在外交场合使用的措辞和话语,通常具有严谨、委婉和策略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外交辞令句子:
1. 双方应保持克制,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
2. 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3. 我们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冷静,避免采取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的行动。
4. 我们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5. 我们重视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愿与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6. 希望有关国家能够认清形势,不要采取损害地区和平稳定的行动。
7. 我们将继续关注此事的进展,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自身利益。
8. 我们对某些国家在某些问题上的做法表示严重关切。
9. 我们强烈谴责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恐怖主义行为。
10. 我们应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主题,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
的方向发展。
这些句子只是外交辞令的一部分,实际上外交语言的运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以更好地传达信息和维护国家利益。
外交辞令外交语言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异于常态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模糊和折衷。
难怪曾在联合国内担任过美国代表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感叹地说:同样的一些话,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含义,但在外交文件中却是另一种含义,“这像是学习另一种语言。
”外交语言讲究委婉。
有位外交官甚至戏言道:婉言“即便是辱骂,听起来也令人愉快”。
在外交交涉中,说对某事“表示关切”或“表示严重关切”,意味着将对此采取强硬步骤;说对某事“不能无动于衷”或“不能置之不理”,是暗示如事态继续恶化干预将是不可避免的;说“将不得不仔细地重新考虑本国的立场”,就包含友好关系即将转为对立甚至敌对状态的警告;说某外交官“进行不符其外交身份的活动”,是指控对方进行间谍活动并将予以驱逐出境。
对外交谈判,也有一套委婉的“外交辞令”。
说会谈是“建设性的”,其含意是双方取得某些进展,但离解决争端仍相去甚远;说会谈是“有益的”,是指双方未能取得具体成果,但谈总比不谈为好;说会谈是“坦率的”,则是明显暗示双方分歧严重,但也各自增加了对对方立场的了解。
在多边外交中,更是几乎言必委婉。
在国际会议上听别国代表发言,要旨是注意“但是”后面的文章。
比如,“本代表团对这个建议有着最大的同情,但是愿意指出……”;“我对某国杰出的代表怀有深深的敬意,但是我认为……”,等等,其实都是“拒绝”、“否定”、“不同意”的委婉表述而已。
有网友说了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总是“答非所问”?是的,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回答有时不是很切题,有点答非所问,让人不知所云。
并且发言人总说些我们“注意到……的表态”、“我们注意到……的报道”、“我们将继续关注……”等没有什么意义的话,好像总在说废话。
确实,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中有时有答非所问、说套话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透明度,增加信息量。
但另一方面,公众也应了解外交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与常态语言是有所不同的。
外交语文往往更委婉、含蓄、模糊。
《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的影响《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史书,也是中国古代史书中较早记载外交活动的史书之一。
它以鲁国政治活动为主线,刻画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记录了许多外交辞令和外交手法。
这些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注重尊重礼节和尊崇君王的形象。
在公开场合,诸侯之间的辞令通常会使用“臣某敢言”、“愿闻教诲”等词句,表达对君王的尊敬和顺从,显示出礼仪之风。
这种外交辞令的使用方式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产生了影响,使得外交辞令更加注重尊重对方国家和领导人,避免冲突和摩擦。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注重借助文辞和诗词表达外交意图。
在某些重要场合或对方国家使者的来访中,会使用乐府诗等文词来表达友好和欢迎。
例如《左传》中载有了鲁国接待晋国使者的事情:“鲁子以乐来谢。
使者往反,如鲁子已之意命。
”这种文词的使用方式对当代外交语言的影响是,外交辞令更加善于运用文艺形式,使得外交活动充满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注重回应对方的问题或意见,在辩论和争论中善于辩驳和表达自己的意见。
例如《左传》中载有鲁国反击晋国关于盟约问题的论辩:“鲁师馆同晋师于茅,告晋侯曰:‘史司灶将军辇辂于郓,郓县之众享正诏,不获尸事。
’”这种辩驳的方式对当代外交语言的影响是,外交辞令更加善于以理服人,能够针对对方的问题和意见进行逻辑辩解和回应。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注重借助历史和经典的引用来加强说服力。
在向其他国家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行为或政策时,会引用历史事件或经典名篇来证明自己的立场。
《左传》中记载了宋国和鲁国关于伐楚的争议,鲁国以“义之实则重矣”,以及“《诗》云:‘亿兆宇宙,靡不归婚。
’”来加强自己的说服力。
这种引用的方式对当代外交语言的影响是,外交辞令更加注重借助恰当的历史和经典引用,使得辞令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语言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注重尊重礼节和尊崇君王,借助文辞和诗词表达外交意图,善于辩驳和回应对方的问题或意见,并借助历史和经典的引用来加强说服力。
外交辞令建设性是什么意思
外交辞令建设性是什么意思:“答案是:建设性意见是一种外交用语,一般是指我们常说的合理化建议,这个词语的出现,就说明在两国关系中如果有建设性意见提出。
就意味着双方在某个有分歧的问题上做有原则的妥协,使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表示以后还会有类似对话展开”。
1、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我们朋友间碰了一下;
2、我们赞赏——同意其中一部分;
3、我们尊重——不是很同意,但不想提意见;
4、我们持保留态度——不同意,看发展;
5、双方坦率交谈——说了很多,但谈不拢;
6、双方交换了意见——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7、双方充分交换了意见——我们吵了一通,没摔杯子。
《左传》行人辞令之美——德馨典雅《左传》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它的辞令十分优美,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外交特使)。
辞令”考释:通过《尚书》《左传》等文献的例句说明“辞”的含义有“讼”和“说”二义,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方法。
实际上,无论是“理狱争讼”的“讼辞”,还是“有说以告人”的“说辞”,它们最根本的意义上都是“言词”,同时,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使自己的“讼辞”能在争讼时能够占有优势,或者使“说辞”能更好的为对方所理解,接受,有必要对这些言辞进行修饰,文饰,那么,这些经过修饰加工后发“言辞”就成为“文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辞令”之“辞”。
“辞”不仅经过文辞的“讼辞”,“说辞”,“辨解”之辞,还是政令之辞。
修饰后可以成“文”是这些文词的基本特征,即《荀子。
正名》所说:“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
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孤”是用凶礼。
显然对话双方所使用的词语都是经过认真选择,所以这些经过修辞的“辞”才呈现言简义丰的特征。
《左传》中大量辞令妙品,形成了这部古代历史散文巨著的一大艺术成就,《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一篇代表作。
辞令之美属于言语之美。
这篇文章的辞令,十分讲究语言艺术,又有充分的理由和雄辩的逻辑力量,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烛之武的说辞,是全文的中心部分。
其一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国利害着想,保郑对秦有利,忘郑对秦不利,反而有害。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要越过一个国家,把偏远的郑国作边邑,管辖它是非常难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你何必灭郑国去扩大邻邦晋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雄厚了,就等于您的力量被削弱了——忘郑对秦不利,正面推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从正面来说留郑对秦所产生的好处,进一步说明郑国不能灭亡的原因。
修辞学视角下的外交辞令探析一、外交辞令的界定外交活动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氏族社会就已产生,但古代外交的含义不同于今天,主要是指人臣私见诸侯,例如《谷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
”范宁注为:“天子畿内大夫有采地谓之寰内诸侯。
”而现代外交的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
“辞令”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解释为应对的言辞。
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中对诸侯之间的对话的批注为“此外交辞令尔”。
外交辞令又作外交词令,见于钱钟书《围城》:“辛楣自以为这个英文字嵌得非常妙,不愧外交词令。
”在这里解释为用于交往的空套话。
综合古代和现代对外交的定义,本文将由官方组织的、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的交流活动界定为外交,外交辞令就是指适用于外交场合的话语。
所以,外交辞令需要包含以下三个要素:涉及两个国家、由官方组织、目的是维护本国利益。
例如,《国语·晋语》辛俞从栾氏出奔一篇,虽然涉及两个国家,但其中辛俞属于被抓无奈,不是官方选派,所以不算是外交辞令。
再如,《国语·越语下》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中,也涉及越国和吴国两个国家,但其中的辞令主要是范蠡向越王进谏的话语,不是两个国家的直接对峙,所以也不纳入本篇文章的考察范围。
根据以上标准,笔者在对《国语》进行穷尽式搜索后,认为《国语》中涉及外交辞令的篇目一共有25篇,約占全文的1/10,数量相当可观。
《国语》作为一部记言史书,其精湛的语言为人所叹服,而外交辞令更是其言语表达中极其有特色的一部分,外交辞令的出彩与修辞的运用不无关系。
修辞使外交辞令富于形象性,增强说理性,更有利于说理者思想的表达。
通过研究其中的外交辞令的修辞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国语》在语言上的特色,更有助于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现状和风俗习惯,推动我们对先秦政治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外交辞令的真正含义外交辞令:亲切友好的交谈。
实际含义:啥也没谈成。
外交辞令:坦率交谈。
实际含义:分歧很大,无法沟通。
外交辞令:交换了意见。
实际含义: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外交辞令:充分交换了意见。
实际含义: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吵得厉害。
外交辞令: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实际含义:双方分歧很大。
外交辞令:会谈是有益的。
实际含义: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外交辞令:我们持保留态度。
实际含义:我们拒绝同意。
外交辞令:尊重。
实际含义:不完全同意。
外交辞令:赞赏。
实际含义:不尽同意。
外交辞令:遗憾。
实际含义:不满。
外交辞令:不愉快。
实际含义:激烈的冲突。
外交辞令:表示极大的愤慨。
实际含义:现在我拿你没办法。
外交辞令:严重关切。
实际含义:可能要干预。
外交辞令:不能置之不理。
实际含义:即将干涉。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外交辞令: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
实际含义:我们将报复。
外交辞令:我们将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的立场。
实际含义:我们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友好)政策。
外交辞令:拭目以待。
实际含义:最后警告。
外交辞令:请于*月*日前予以答复。
实际含义:*月*日后我们两国可能处于非和平状态。
外交辞令: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将由*负责。
实际含义:可能的话我国将诉诸武力(这也可能是虚张声势的俗语)。
外交辞令: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容忍的。
实际含义:战争在即。
外交辞令:这是不友好的行动。
实际含义:这是敌视我们的行动,可能引起战争的行动。
外交辞令:是可忍孰不可忍。
实际含义:不打算忍了,要动手了。
外交辞令:悬崖勒马。
实际含义:想被XX么
外交辞令:勿谓言之不预也。
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
建国后,从国家层面,曾经两次祭出必杀技“勿谓言之不预也”,分别是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和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对象是印度和越南,不知下一次“勿谓言之不预也”什么时候出现,我们表示严重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