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
- 格式:pptx
- 大小:11.08 MB
- 文档页数:23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一、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或损失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
危险源的辨识是对工作场所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危险源的辨识程序。
1. 收集信息:收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工作流程、设备使用情况、材料的性质和危险性等。
2. 制定辨识流程: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制定危险源辨识的流程和程序。
3. 辨识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工作场所中的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分类。
4. 评估危险程度:对已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其可能导致的伤害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
5. 记录和报告:将辨识到的危险源和其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记录,并及时向相关责任人报告。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风险评价的程序。
1. 应用风险评估方法:选择适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可能性-后果矩阵法、故障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等。
2. 收集数据:收集与危险源相关的数据,包括危险源的特性、可能引发的事故和伤害情况等。
3. 评估风险等级: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将危险源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
4. 识别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降低危险源风险等级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5. 定期复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定期复评的计划,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以下是风险控制的程序。
1. 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法规要求,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和要求。
2. 选择风险控制方法:根据风险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风险控制方法,包括事故预防、事故后果控制等。
3.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选择的风险控制方法,制定详细的操作措施,并组织实施。
4. 监督和检查: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危险源的辨识方法是指通过对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出可能对人员、设备、环境等造成伤害、损失和危害的因素和因素组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心理、人为等各种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人员评估法: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和评估,找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源。
2. 现场检查法:对现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包括设备、工具、材料、布局、标识等方面,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源。
3. 事件回顾法:对已经发生的类似事故进行回顾和分析,找出事故的原因和隐患,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4. 监测测量法:通过使用各种监测设备和测量工具,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和测量,及时发现和处理危险源。
5. 风险评估法:对工作过程或工作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总之,危险源的辨识对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危险源,确保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的安全稳定。
- 1 -。
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包括:
1. 风险评估:通过定量或定性方法,评估潜在危险对人员、环境和财产的潜在影响程度。
2. 事故调查:通过对已发生事故的调查分析,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并提出控制措施。
3. 作业风险分析:对各种作业活动进行系统分析,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及其对作业人员的危害程度。
4. HAZID(Hazard Identification):通过系统、专门的会议或工作坊,通过团队的智慧和经验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5. HAZOP(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对操作过程进行分析,识别可能发生的危险和操作缺陷。
6. 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通过对系统、设计或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识别潜在的故障模式、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优化措施。
7. 五为法:即什么地方、什么物质、什么人员、什么事故、什么原因,通过分析这五个方面的信息,识别可能的危险源。
8. 工艺チェックリスト:通过制定针对特定工艺的检查列表,对工艺进行全面检查,识别潜在的危险。
危险源辨识
一、地面
1、维修工在作业过程中预防被砸伤、挤伤。
2、电焊工在作业工程中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具,防止烧伤。
3、装料、卸料时,对大件的装卸必须同时抬起或放下,捆绑必须牢固。
二、井下
1、每班掘进前,必须执行“敲帮问顶”。
2、在使用井下工具时,必须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正常运行。
3、井下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章操作。
三、火工用品
1、涉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执行火工用品管理办法,当班没有用完的炸药、雷管必须交回炸药库。
2、当班井下存放的炸药必须按照要求存放。
危险源的辨识与界定是指对于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确定,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来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一、危险源辨识的方法1. 工作台上的危险源:通过观察工作台平台上的物品、设备和工具,确定是否存在危险源。
例如,尖锐工具、高温设备和易爆物品等。
2. 工作环境中的危险源:观察工作环境中的条件,例如气候环境、噪音和振动等,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
3. 危险物品的辨识:通过查看物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了解其危险性和使用方法,以确定是否存在危险源。
例如,化学品和有害物质等。
4. 工作流程的辨识:分析工作流程中的每个步骤,确定其中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
例如,高处作业、机械操作和搬运重物等。
二、危险源的界定危险源的界定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确定其真实的危险程度和潜在威胁。
常见的危险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物理危险源:包括高温、高压、高噪音、辐射和粉尘等。
对于这些危险源,应根据其特性和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控制措施。
2. 化学危险源:包括有害化学品、腐蚀性物质和可燃物等。
这些危险源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按照安全规定进行妥善处理和存放。
3. 生物危险源:包括病原体、传染病和有害生物等。
这些危险源可能导致疾病传播和人员伤害,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和手套等。
4. 人为危险源:包括人员操作失误、违反安全规定和不当使用设备等。
这些危险源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所以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安全意识。
5. 环境危险源:包括工作环境中的不良气候、不良照明和噪音振动等。
这些危险源可能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改善工作环境条件。
在界定危险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危险的特性:危险源的特性包括其危险性、易燃性、腐蚀性和爆炸性等。
评估危险源的特性可以帮助确定其潜在的危害程度。
2. 危害的潜在性:危险源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取决于其暴露时间、暴露剂量和暴露途径等。
危险源常用的辨识方法
危险源是指可能对人身安全或者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物质、设备、工艺或者环境因素。
在生产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警惕危险源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下面是危险源常用的辨识方法:
一、场地布局检查法:检查场地布局,观察设备、设施、道路、管线、仓库等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源。
二、设备检查法:检查设备的运转状态、使用年限、维护情况、安装位置是否合理等,以确定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三、工艺检查法:检查工艺流程、化学反应等是否存在危险源,如毒性、易燃等。
四、员工检查法:员工应该参与危险源辨识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事故分析法:对曾经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找出事故的原因和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避免。
以上是危险源常用的辨识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危险源,保障生产、生活的安全。
- 1 -。
危险源辨识常识1、危险源危险源: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
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8001-2011》中的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危险源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2、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分类(一)化学品类:毒害性、易燃易爆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二)辐射类:放射源、射线装置及电磁辐射装置等;(三)生物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传染病病原体类等)等危害个体或群体生存的生物因子;(四)特种设备类:电梯、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五)电气类:高电压或高电流、高速运动、高温作业、高空作业等非常态、静态、稳态装置或作业;(六)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等;(七)交通运输类: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3、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不但包括对危险源的识别,而且必须对其性质加以判断。
目前,已经开发出的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几十种之多,如安全检查表、预危险性分析、危险和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性分析、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LEC法、储存量比对法等。
事故隐患隐患,是指隐藏的祸患,即隐藏不露、潜伏的危险性大的事情或灾害。
事故隐患,是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归纳为21大类: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其他类隐患等。
在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中,要注意检查以下较普遍存在的事故隐患: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11类,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中人的主要直接原因。
危险源的辨识及防护措施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危险源的辨识及防护措施一、危险源和危险源辨识的定义(一)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可分为根源危险源和状态危险源,根源危险源有:高速行驶的汽车和泥石流、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其他都是状态危险源,根源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控制状态危险源。
(二)危险源辨识:就是找出道路运输活动中存在哪些根源危险源和状态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二、危险源分类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安全科学理论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危险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
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如车辆)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在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车辆安全机件故障),则将发生事故。
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
三、危险源的识别。
实际道路交通运输过程中危险源很多,存在的形式也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驾驶员、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不安全行为。
⑴、驾驶员性格、心理缺陷;⑵、驾驶员生理异常;⑶、驾驶员违规驾驶;⑷、驾驶员操作错误;⑸、驾驶员注意力分散;⑹、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不安全行为。
2、车辆、行李物品的不安全因素。
⑴、车辆本身特点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结构存在风险:车体庞大,车辆存在视觉盲区;行驶特点存在风险:存在速度差,内外轮差大,加速性能差,惯性大,制动距离长。
⑵、车辆技术状况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技术状况不良:制动失效,转向不良,照明装置故障,减振系统不好,车速表故障,轮胎磨损严重,有裂纹或扎入杂物,发动机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