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与债务融资成本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3.24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摘要: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中优序理论提出了通常企业融资所应遵循的“啄食顺序”,即先企业内部融资,再进行债券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同时,西方的一些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融资顺序。
而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本文通过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现状,系统分析融资偏好影响及其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政策建议,进一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
关键词:股权融资;债券市场;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目前,关于融资偏好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基于对称信息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优序融资理论及基于信号理论、基于代理理论、基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基于市场竞争结构、基于企业成长条件和基于行为金融学等的融资偏好理论。
Myers和Majluf(1984)的优序融资理论提出了企业融资通常都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即先内源融资、再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优先考虑债权融资,不足时再考虑股权融资。
国外的许多实证研究,如Titman 和Wessels(1988)也验证了这一结论。
然而,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林凡2007,路正飞等2005),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呈现出与发达国家上市公司截然不同的融资偏好,即上市公司偏好外源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现状2006年,中国内地股市一派繁荣景象,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又创新高。
《清科——2006年中国企业上市年度报告》表明,2006年1-11月,共有49家企业在沪深两地上市,股市IPO融资总额高达143.65亿美元,而2008年9月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暂停了IPO发行,但配股、增发仍然占上市公司融资的最大比重。
在2009年7月IPO重新开闸短短一个多月,IPO上市公司就达30家之多,更是从股市上圈走了近千亿的流动资金。
这是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在其融资行为中的又一次反映。
陈章波(2003)从一级市场筹资额和二级市场交易额这两个角度比较分析得出,相对于债权融资而言,中国上市公司更加偏好于股权融资。
浅谈负债融资和股权融资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企业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已日益多元化,目前,我国企业筹措资金的渠道主要分为负债融资和股权融资,了解负债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特征及选择适合企业的融资方式,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字:负债融资、股权融资、选择一、负债融资的概念和作用负债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举债筹措资金,资金供给者作为债权人享有到期收回本息的融资方式。
负债融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集资金的必然选择,负债融资在直接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能间接地给企业带来效益。
首先,负债融资可以抵税,给企业带来税收的优惠,即负债利息可以从税前利润中扣除,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加的效用。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规定负债免征所得税,所以在既定负债利率和所得税税率的情况下,企业的负债额越多,那么利息抵税效用也就越大。
其次,负债融资能起到财务杠杆的作用,债券的持有者对企业的现金流量拥有固定索取权。
当企业经营状况很好时,作为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入,而剩余的高额收益全部归股东所有,提高了每股收益。
除了上述优点外,负债融资还是减少管理者和股东之间代理冲突的工具,随着外部股东的介入,拥有股权的管理者或称为内部股东会发现,当他们努力工作时,却得不到全部的报酬;而当他们增加自身消费或出现损失时,也并不是全部由其个人承担。
此时,管理者的经营活动并不都是以提高股东收益为目的。
有时他们也会作出对他们自身有利而对企业价值提升不利的决策,此时,就会产生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而负债融资将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效地减少了两者之间的代理冲突。
但是这种负债融资的筹资方式,在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用的同时,也会存在潜在的风险。
如持续增长的负债最终会导致财务危机成本。
负债给企业增加了压力,因为本金和利息的支付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合同义务。
如果企业无法偿还,则会面临财务危机,而财务危机会增加企业的费用,减少企业所创造的现金流量,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并且随着企业负债额的增加,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显著。
我国当前企业融资成本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当前我国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上升,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融资成本的现状以及导致其上升的原因,提出了加大金融市场改革力度和加强监管力度的对策建议。
在对策方面,建议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减少不良竞争行为。
需要加强对企业融资需求的研究,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展望未来,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融资成本有望逐步降低,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对策建议,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企业融资成本的现状,促进企业融资环境的持续优化。
【关键词】企业融资成本、我国、现状、对策、金融市场改革、监管力度、展望未来、总结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当前企业融资成本现状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融资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企业融资成本逐步上升,给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我国企业融资成本的现状以及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供对策建议,我们开展了这项研究。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攀升。
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力。
通过对我国企业融资成本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深入探讨我国企业融资成本现状的具体情况,分析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供参考。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展望和总结,能够为我国企业融资成本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帮助。
1.2 问题提出企业融资成本一直是我国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企业融资渠道日趋多样化,但是融资成本却逐渐上升,这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如何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成为影响企业经营运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因此,了解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以及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式,结合我国历史上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数据,探究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以期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和分析参考。
一、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简介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是指上市公司拥有的资本财产(股权和债务)的结构构成,是企业决定资本结构的因素。
资本结构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概念,它影响着企业的价值管理、投资决策、未来发展等方面。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对资本结构会产生显著影响,它可以影响企业的财务和运营状况,从而影响资本结构的变化。
(2)政府政策:国家为了调节资本市场环境,会通过税收、资金利率、汇率等政策来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3)市场环境:市场环境也会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如经济增长形势、货币政策及资本市场等。
(4)行业情况:行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影响的行业经济环境,也会直接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5)行为因素:上市公司的股东、管理者及外部机构,会根据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不同行为,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也会产生影响。
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我国实际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为分析对象,从上述的影响因素出发,对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有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资本结构的变动及不断调整,往往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来说,若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它更容易融资,从而可能会通过更多的债务和股权融资来改善资本结构。
然而,当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时,它可能只能依靠股权融资,从而导致资本结构的变化。
(2)政府政策:政府的政策也会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分析引言我国证券市场成立迄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股票市场的大规模发展为上市公司进行外源股权融资创造了极其重要的场所。
在成熟市场上,企业融资存在“啄食次序”(pecking-order),即相对于外源融资,企业更偏向于内源融资,相对于股票的权益融资,企业会更偏向于债权融资。
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依次为: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1]。
对照西方融资顺序理论,内外源融资偏好是一致的,在股权和债权的融资顺序上并不适用。
针对我国融资市场出现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将对融资成本进行计算分析,试图说明融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状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是建立在股票公开发行和交易基础上的。
从广义上来讲,它包括股票融资和直接接受投资的融资;从狭义而言,就是股票融资。
本文使用的是狭义上的概念,即指上市公司为融通资金而进行股票发行和交易的行为,具体包括初始股权融资(首次公开发行)和后续股权融资(配股和增发)。
中国企业上市之前有着极其强烈的冲动去谋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上市之后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不顾一切地选择配股或增发等股权融资方式,以致形成所谓的上市公司集中性的“配股热”或“增发热”;大多数上市公司一方面保持很低的资产负债率,而另一方面目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会主动放弃其利用再次发行股票融资的机会。
我们将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上述特征称为股权融资偏好。
这是与国外成熟融资市场的“啄食次序”所不同的,我国企业在外源融资时,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欲望和行动。
自1990年股市成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1990年,我国上市公司只有10家,到2004年已达1377家;1991年,我国股票筹资额只有5亿元,2004年达到1510.94亿元,企业对公开发行股票的愿望仍然十分强烈,对上市资格和上市后股权融资资格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止过。
从1991年-2004年我国企业债券与股票融资额(见表1)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股权融资的金额远远高于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