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工作原理及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7.25 MB
- 文档页数:37
笔记本电脑工作原理笔记本电脑是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由许多组件组成,每个组件都有独特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下面介绍一些笔记本电脑的主要组件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
1. 处理器(CPU):笔记本电脑的中央处理器是电脑的大脑,负责执行计算机程序和处理数据。
它由许多微小的电子元件组成,如晶体管和电路板。
当电子信号通过晶体管时,它们会被放大和处理,从而完成各种计算任务。
2. 内存(RAM):内存用于临时存储和访问正在使用的数据和程序。
它可以被电脑迅速读取和写入,以提供快速的性能。
内存采用的是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技术,在电脑关闭时,它会失去存储的数据。
3. 硬盘驱动器:笔记本电脑中的硬盘驱动器用于长期存储数据。
它通常由一个或多个磁性盘片组成,在读写头的控制下,磁盘可以记录和读取数据。
数据在硬盘上以磁场的形式存储。
4. 显示屏幕:显示屏幕用于显示图像和文本。
现代笔记本电脑通常采用液晶显示屏,通过电流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来显示不同的颜色和图像。
5. 图形处理器(GPU):图形处理器负责处理和渲染图形和图像。
它可以通过计算和优化大量并行计算来提供高性能的图形处理能力。
6. 电池:笔记本电脑内置的电池提供电源供应,使得电脑可以离开墙壁插座工作。
电池通常采用锂离子电池技术,通过化学反应来存储和释放电能。
7. 无线通信模块:笔记本电脑通常具有无线通信功能,如Wi-Fi、蓝牙和移动网络。
这些功能是通过无线芯片和天线来实现的。
8. 输入设备:键盘和触摸板是笔记本电脑的主要输入设备,用于键入文本和控制光标。
还可以连接外部鼠标、摄像头和其他设备。
9. 散热系统:由于笔记本电脑的高集成度和小尺寸,其内部的组件会产生热量。
为了保持组件的正常工作温度,笔记本电脑配备了散热系统,包括风扇和散热器,用于排出热量。
以上是笔记本电脑的一些重要组件及其工作原理的简要介绍。
每个组件在整个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共同实现高效的计算和使用体验。
笔记本转轴原理
转轴是指用来连接两个物体并使之可以旋转的轴。
在笔记本电脑中,转轴的作用是连接屏幕和键盘部分,使屏幕可以在不同角度下进行开合和调整。
转轴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设计:笔记本电脑的转轴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铝合金或镁合金。
它通常呈现出一种半圆形的形状,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稳定性。
这种设计可以确保转轴可以承受屏幕的重量并提供适当的支撑。
2. 磁力吸附:为了保证屏幕和键盘部分的紧密结合,一些笔记本电脑采用磁力吸附原理。
在转轴的两端或边缘部分,通常会安装有磁铁或磁性材料。
这些磁性元件会产生吸引力,使屏幕和键盘部分能够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并避免松动。
3. 动力学平衡:为了实现良好的开合操作和调整角度,转轴设计需要考虑动力学平衡。
这意味着转轴必须具有适当的摩擦力和阻尼力,以确保屏幕可以平稳地在任意角度下保持开合状态,同时又能避免过度松动或过度紧固。
4. 轴承技术:转轴通常需要安装轴承来减少摩擦和磨损。
常见的轴承技术包括滚珠轴承、滑动轴承和液压轴承。
这些轴承可以提供比较平稳的旋转运动,并减少由于频繁开合操作而产生的磨损和噪音。
总之,转轴对于笔记本电脑的开合和调整功能非常重要。
通过结构设计、磁力吸附、动力学平衡和轴承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转轴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用性,从而提高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体验。
电脑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电脑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处理器 (CPU):CPU 是电脑的大脑,它通过执行指令
来处理数据。
它包含算术逻辑单元 (ALU)、控制单元和寄存器,用于执行各种运算和控制操作。
2. 内存 (RAM):内存是存储数据和指令的地方。
当电脑启动时,操作系统和其他必要的程序被加载到内存中。
CPU 可以
快速从内存中读取和写入数据。
3. 存储设备:存储设备用于长期存储数据,包括硬盘驱动器(HDD) 和固态硬盘 (SSD)。
数据在存储设备上进行读取或写入。
4. 输入和输出设备: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是与电脑进行交互的设备。
输入设备将信息输入到电脑中,输出设备将处理结果显示或打印出来。
5.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资源的软件。
它提供了文件管理、内存管理、进程管理、网络通信等功能。
6. 通信和网络:计算机可以连接到互联网或其他计算机网络,通过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和共享。
在工作过程中,电脑接收输入设备传递的指令和数据,通过中央处理器进行处理,将结果存储在内存中或输出到相应的设备上。
操作系统协调整个过程,保证各个组件的协同工作。
笔记本电脑开机原理
笔记本电脑开机的原理是指电脑从关机状态到可正常工作的过程。
具体步骤如下:
1. 按下电源开关:当用户按下笔记本电脑上的电源开关时,电源管理芯片接收到开机信号。
2. 电源管理芯片工作:电源管理芯片开始工作,它从电源模块获取电源供应,并向其他硬件设备提供电源电压。
3. 启动BIOS:电源管理芯片通过一系列的电信号引脚将开机
信号发送给主板上的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芯片。
BIOS负责初始化硬件设备,以及检测和识别硬件配置。
4. POST自检:BIOS根据预设的自检程序(POST,Power-On Self Test)对硬件设备进行自检。
这个过程会检测主板、内存、显示器、硬盘和其他外部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5. 加载操作系统:如果自检通过,BIOS会根据设定的启动顺
序(可以在BIOS设置中进行更改)尝试从指定的启动设备
(通常是硬盘)加载操作系统。
6. 操作系统启动:一旦操作系统被加载,它会接管计算机的控制权。
操作系统开始初始化各个软件和硬件组件,并准备接受用户的操作。
总之,笔记本电脑开机的原理是通过电源管理芯片激活BIOS,
BIOS进行自检和硬件初始化,加载操作系统,最终使电脑从关机状态转变为可正常工作的状态。
这一过程涉及多个硬件和软件组件的协同工作。
笔记本电脑上的磁铁工作原理笔记本电脑上的磁铁工作原理可以解释为磁场产生和磁感应。
在笔记本电脑中,磁铁主要用于固定和连接各种零件。
下面是有关笔记本电脑磁铁工作原理的详细解释:磁铁工作原理的基础是磁感应,磁感应是指磁场对于磁性物质的作用。
当磁铁接触到其他磁性材料(如钢铁)时,磁铁会对这些材料施加一个磁场。
这个磁场产生了一个力,可以吸引或排斥磁铁和其他磁物体。
笔记本电脑中常见的磁铁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磁性盖板:许多笔记本电脑的盖板上都有磁性材料,如铁片。
当盖板关闭时,磁性盖板与电脑主体上的磁铁吸引在一起,从而保持盖板紧闭。
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盖板意外打开,保护键盘和屏幕不被损坏。
2. 声音扬声器:笔记本电脑中的扬声器通常采用磁性材料作为驱动器。
通过在磁场中施加电流来控制磁铁的磁场强度,使其振动并产生声音。
方向和强度的变化可以创建不同的声音,而磁铁的磁性属性使得扬声器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产生较大的声音。
3. 磁性连接器:一些笔记本电脑的电源和数据连接口使用磁性连接器,如磁吸式充电口和磁力连接的音频接口。
磁性连接器不仅可以方便地连接和断开设备,还可以防止设备被意外拉断。
磁铁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磁化:磁铁通常是由磁性物质(如镍、铁、钴等)制成的,其中的原子具有自旋和轨道运动导致的磁矩。
当磁铁接近其他磁性物质时,它的磁场会影响这些物质的磁矩方向。
当磁铁接触到物体时,物体内的原子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磁矩会发生变化,从而使物体获得磁性。
2. 磁力:当两个磁铁相互靠近时,它们的磁场会相互作用,并产生一个力,使磁铁相互吸引或排斥。
这种力取决于磁铁之间的距离和磁场的强度。
当磁铁接触到其他磁性物质时,它的磁场将会对该物体施加力,将其吸引或排斥。
总结:笔记本电脑上的磁铁通过产生磁场来实现吸引和排斥的功能,从而实现了固定、连接和功能性的需求。
磁铁的工作原理基于磁感应现象,通过物品的磁化和磁力的互相作用来实现。
笔记本屏幕原理
笔记本屏幕是由液晶显示屏构成的。
液晶显示屏使用电场效应来控制光的透过和阻挡,从而显示图像。
液晶是一种特殊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光学特性,可以根据外加电压的变化改变光的透过程度。
笔记本屏幕包含多个液晶单元,每个液晶单元由两块玻璃基板夹层中间填充液晶材料组成。
液晶材料通常是一层有机分子,可以在电场的作用下改变其排列方式。
其中一块玻璃基板被涂覆上透明导电层,用于施加电场。
当没有电压施加在液晶屏上时,液晶分子会自由排列,光无法通过。
这时屏幕呈现黑色。
当电压施加在屏幕上时,电场会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使其与电场方向平行。
这种排列方式允许光线通过液晶分子,并透过屏幕。
为了产生彩色图像,液晶屏采用了二次像素阵列。
每个像素由红、绿、蓝三个次像素组成。
基于不同的排列方式和电压施加,液晶屏可以显示不同的颜色。
为了控制液晶屏的亮度和对比度,背光以及偏振片也是必需的。
背光是通过荧光灯或LED提供的,使光线能够通过液晶显示屏。
偏振片对光线进行过滤和定向,以获得所需的显示效果。
总的来说,笔记本屏幕原理是利用液晶材料的特性,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控制光线的透过和阻挡,从而显示图像。
背光和偏振片的使用则能够提供亮度和对比度。
笔记本电脑工作原理笔记本电脑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微处理器、存储器、显示器和其他外设之间的协调合作。
1. 微处理器:笔记本电脑的大脑是微处理器,通常采用英特尔或AMD的芯片。
微处理器执行计算任务,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各种硬件设备。
2. 存储器:笔记本电脑有两种主要类型的存储器,即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 RAM用于临时存储运行中的程序和数据。
它是易失性存储器,意味着当电源断开时数据会丢失。
- ROM用于存储永久性的固件、操作系统和启动程序。
它是不易失性存储器,意味着即使断电也能保持数据。
3. 硬盘驱动器:笔记本电脑通常配备一个硬盘驱动器,用于长期存储数据。
硬盘驱动器通过磁盘上的磁性材料来存储和检索数据。
4. 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用于显示图像和文字。
通常使用液晶显示器(LCD)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
5. 键盘和指针设备:笔记本电脑上的键盘用于输入文字和执行命令。
此外,还可配备指点杆(TrackPoint)或触摸板(Touchpad)等指针设备,用于控制光标的移动。
6. 电池:笔记本电脑使用可充电电池供电,使其具有独立于电源插座的移动性。
7. 连接接口:笔记本电脑还具有各种连接接口,如USB、HDMI、雷电等,以便连接外部设备,如打印机、外部显示器、存储设备等。
8. 操作系统:笔记本电脑通常安装有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OS或Linux等,用于管理硬件和软件资源,并提供用户界面。
9. 散热系统:由于笔记本电脑的紧凑设计,内部的微处理器和其他组件会产生大量热量。
因此,笔记本电脑配备了散热系统,通常使用风扇和散热器来冷却设备,以维持其在可接受温度范围内运行。
总之,笔记本电脑通过微处理器、存储器、显示器和外设之间的协作,提供了用户使用电脑的各种功能和服务。
笔记本的工作原理
笔记本电脑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处理单元(CPU):笔记本电脑的CPU是其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程序的指令。
它包含算术逻辑单元(ALU)
和控制单元(CU),用于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操作。
2. 主板:主板是笔记本电脑的核心电路板,上面集成了CPU、内存、显卡、硬盘、输入输出接口等重要组件。
它通过电子线路将这些组件连接在一起,并为它们提供电源和数据传输。
3. 内存:内存是用于临时存储和处理数据的地方,它允许
CPU快速访问存储的数据。
笔记本电脑通常使用动态随机存
取存储器(DRAM)作为主存储器,用于存储运行中的程序
和数据。
4. 硬盘/固态硬盘:硬盘或固态硬盘是用于长期存储数据的设备。
它们使用磁道和扇区来存储数据,并通过磁头读写数据。
固态硬盘则使用闪存储存数据,相较于传统硬盘具有更快的读写速度和更低的噪音。
5. 显卡:显卡负责将计算机的图形输出到屏幕上,使用户能够看到图像和视频。
显卡通常包含图形处理单元(GPU),它
能够高效地处理图形运算和渲染。
6. 输入输出接口:笔记本电脑提供了各种输入输出接口,包括USB、音频、视频、以太网等接口,使用户能够连接外部设备
和网络,并与计算机进行交互。
7. 电源管理:笔记本电脑内置了电池和电源管理系统,用于控制和管理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以及调节计算机的功耗。
这使笔记本电脑能够脱离外部电源独立工作一段时间。
以上是笔记本电脑的基本工作原理,它们共同协作来实现计算、存储和输出功能,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笔记本电脑工作原理笔记本电脑(或称为手提电脑)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小巧轻便、功能强大、便携性高等特点使得它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作为一个普及率极高的设备,对于笔记本电脑的工作原理,很多人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本文将以2000字左右的篇幅,对笔记本电脑的工作原理进行一次简单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笔记本电脑的工作原理。
一、基本概念笔记本电脑是一种便携式的个人电脑,由显示屏、主机和输入设备等组成。
在外观上,笔记本电脑通常由笔记本主机和显示器两部分组成。
笔记本主机一般集成了主板、处理器、内存、硬盘、光驱等主要组件,显示器则用于显示图像和文字。
二、电源系统笔记本电脑的电源系统由电池和交流电源两部分组成,电池一般是通过特殊的充电器实现给电池充电。
当插上交流电源时,笔记本电脑会使用电源适配器连接到交流电源插座上,并以直流电的方式供电,同时还会同时给电池充电。
三、处理器和内存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处理器是CPU,它是笔记本电脑的心脏。
CPU 负责执行指令、控制、运算和数据处理等任务。
内存(RAM)也是很关键的硬件组件,它用来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数据和操作系统。
四、硬盘笔记本电脑的存储设备主要有硬盘和固态硬盘两种。
硬盘用来存储数据和文件,而固态硬盘更加轻巧、速度更快,但相对价格也更高。
五、显示屏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通常使用液晶技术,显示屏表面会有一层氧化镁薄膜晶体管(TFT),然后再加上一层磷光的涂层,使的信息可以通过透明的像素点显示在屏幕上。
六、输入设备笔记本电脑的输入设备主要包括键盘、触摸板和触摸屏。
通过这些输入设备,用户可以进行文字输入和操作控制。
七、散热系统由于笔记本电脑主机内的部件经常会发热,因此笔记本电脑都设置有散热系统。
散热系统一般由散热风扇和散热片组成,通过风扇将热量排出主机,保持主机内部的温度适宜。
八、总线系统总线系统是笔记本电脑内部各个部件之间通信的桥梁,它将各个硬件组件连接到主板上,使得它们可以相互通信与协作。
电脑笔记本主板工作原理电脑笔记本主板是一块集成电路板,承载着连接各种硬件设备和组件的功能。
它作为计算机的核心,主要负责数据传输、能源供应和协调各种硬件设备的工作。
以下是电脑笔记本主板的工作原理:1. 中央处理器(CPU):主板上的CPU插座用于连接CPU。
CPU是计算机的大脑,它执行计算机的指令和运算。
主板通过提供电源和数据传输线路,使CPU能够正常工作。
2. 芯片组:芯片组是主板上的一组芯片,包括北桥和南桥。
北桥负责连接CPU、内存和显卡,南桥则负责连接硬盘、USB接口、音频接口等外设。
芯片组通过提供数据传输和控制信号,协调各个硬件设备之间的工作。
3. 内存插槽:主板上的内存插槽用于连接内存条。
内存是计算机用来存储数据和程序的地方,它通过与CPU的数据传输和缓存协作,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效率。
4. 扩展插槽:主板上的扩展插槽用于连接其他硬件设备,如显卡、声卡、网卡等。
这些插槽通过电源和数据传输线路提供给这些设备所需的电力和信号,并与CPU和内存进行数据交换。
5. 电源接口:主板上的电源接口连接电源供应器,将电源传输给各个硬件设备,为它们提供所需的电力。
6. BIOS芯片:主板上的BIOS芯片负责启动计算机和进行硬件初始化。
它保存着计算机启动时需要的信息和程序,并提供一种接口,使操作系统能够与硬件设备进行通信。
7. 数据线路:主板上密布着各种数据线路,用于传输数据和信号。
这些线路连接CPU、存储器、硬盘、显示器等各个硬件设备,实现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传输。
总之,电脑笔记本主板通过提供电源和数据线路,协调各个硬件设备之间的工作,使计算机能够正常运行。
它承载了连接、传输和控制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能,是计算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节元件介绍1、排组、用RN表示形式:①种八脚的102电阻②种10个脚102电阻③种10个脚的102电阻注:102代表单个电阻值,以公共端为固定脚,后分别去测其它脚,就可测出102阻值。
2、电容:用C表示钽电容3、电感、用L表示,线圈电感如下所示:4、晶振、用X、Y、W表示形式:5、二级管:用D表示复合二级管6、场管:用Q表示单场管有2种形式双场管有5种形式7、芯电认识、电源Ic包括有4种:①主电源Ic如MAX1631②分组供电电源Ic:MAX1845③CPU核心供电电源Ic:ADP3205+3415④电池充电电源Ic:ADP38068、电源的管理Ic:TB62501、PMH4、H8、等9、网卡芯片:82540EP网络变化器 IP地址默认器10、PC卡芯片:PC槽电源控制Ic、即供电芯片11、声卡芯片、功放等芯片12、超级I/O:PC8739213、串口芯片:MA324314、缓冲芯片:15、VG、行、场转换门电路16、触摸板信号接收芯片、用H8管理17、BIOS芯片18、时钟芯片19、系统管理总线开关芯片20、密码芯片21、温控芯片22、安全芯片23、视放解码芯片注:①独显的,具备有输出S端功能的,所以没有视放解码芯片②而集显的,没有具备输出S端功能的,中间增加了一块视放解码芯片,同时,集显也经过视放解码芯片,再送到屏上去24、USB口接口芯片25、USB的电源控制Ic即供电芯片26、VGA接口芯片有2种输出形式:①VGA色差直接由集成显示输出②由显示输出径VGA接口芯片处理再送到VGA接口27、IDE转SATA转换芯片28、1394接口芯片第二节、机器介绍1、美系:IBM、DELL、HP、COMPA日系:索尼SNOY、NEC、夏普、日立、松下、富士通、东芝、韩系:LG、三星国产台系:华硕、宏基、明基国产大陆:联想、方正、TCL、海尔、清华同方、神舟、长城、清华紫光等看笔记本电压有四种方法:A、机器的D壳B、电源适配器C、电池,注:常见的有几种门限电压10.8V、11.1V、14.4V、14.8VD、看牌子更换适配器考虑的因素:A、工作电压,如19VB、工作电流,如3.36AC、电源接口,有2芯和3芯之分注:3芯与2芯的区别;3芯比2芯多了一根很小电池检测线,如果原是3芯,若换了2芯,就会导致电池充不了电。
切记:笔记本的供电电压不匹配会导致笔记本不能触发,一般不能偏差超2V。
2、各牌子的工作电压表牌子大部分小部分东芝15V 19V富士通16V 19V索尼16V 19V、19.5V惠普、康柏18.5戴尔19.5 20V联想华硕19V 20V三星19V3、1BM产品:T系列R系列X系列A系列Z系列SZ系列E系列商务机家用光驱外挂全内置宽屏联想后出T20 R30 ×20 A20 260 T300E6T21 R31 ×21 A21 261 T400 E61 T22 R33 ×23 A30T23 R40 ×30 A31P4 T30 R50 ×31R51 ×60R61 ×61R63 ×300迅驰2代T43 R61 ×61迅驰3代T60 T61 T62 T4004、英特尔各CPU的特点与区分:A:老P3左上角有缺口二级缓存为256M四周中间有缺口CPU针脚为495老P3B、图拉丁CPU口核有RH80530C、P4D、PM即迅驰1代、2代CPU上注有R80535为迅驰1代CPU上注有R80536为迅驰2代E、酷睿1代即迅驰3代CPU注有LP80537或LP80538 F、酷睿2代,即迅驰4代CPU注有:LP80539或LP805405、提示:不同芯片组要上对应CPU英特尔CPU 北桥NB 南桥SB ICH 是否有无线网卡老P3:495针82443 82371MB ICH1图拉丁:80530 82830 82801CAM ICH2P4:80532 82845 82801CAM ICH3迅驰1代82535 82855 82801DBM ICH4 2200迅驰2代80537或80538 82915 82801FBM ICH6 2905迅驰3代也叫酷睿1代82945 82801GBM ICH7 3945迅驰4代也叫酷睿2代82965 820801VBM ICH8 49656、具备叫迅驰条件:1、PM以上CPU 2、芯片组要在855以后3、支持无线网卡等7、显卡:A、集显,所谓集显就是说,显示处理芯片集成到北桥里面。
注:带G都要集显如855GM,不集显如855PM。
B、独显:1、板载独显:所谓板载独显,就是在主板外面有独立的显示处理芯片是焊在主板上而不显集成在北桥显面,如7300、7400等。
2、板插独显:就是独立显示处理芯片是焊在一块小显卡板上,其最大特点不用直接焊接,就可取下,分为2种,第一种为非标准,第2种相对标准就是PCI-E,其接口一样,但其大小长度不一样。
8、内存分类:区别:DDR1代与DDR2代特点:缺脚多的一边,在长的一边为DDR1代;缺脚多的一边,在短的一边为DDR2代注:内存另一种标频率的方法。
PC100、即外频100 PC133、即外频133 PC2100、即外频266PC2700、即外频333 PC3200、即外频400 PC4000、即外频533PC5300、即外频667 PC6400、即外频800实际所标的PC6400拿来除以8就可算出是多少外频。
第三节、高压及屏显电路1、笔记本的高压,供电分2种:一种5V,另一种12V—19V。
2、高压板坏常见故障:暗屏、闪烁、一闪即灭、不定时暗屏。
3、暗屏:常见损坏有:灯管、高压条、供电、触发、接口、屏线、休眠键。
注:休眠键好坏判断用表量,按下休眠键时,若显时为通,松开不通即为好。
高压板触发信号:主要是起到触发,点亮灯管的一个命令电压,另外还起到使用图像与灯管同时达到同步显示,在没信号时要关闭灯管不能发光。
注:一边按Fn+0亮键,一边可测到这个电压的变化,一般电压3.3-5V。
4、自制自动的触发灯管的高压板;特点:主要是通过一个100K电阻来降压,作为触发电压,让它长期触发导通、发光来测试。
如5V供电不需电阻来降压,直接用来作触发。
12V加100K降压后作触发。
5、6、屏待命3V或5V的供电电路:7、索尼高压板电路:8、高压板解释:①供电电路15脚②触发电路1脚③亮度调节2脚④过流保护16脚⑤过压保护17脚⑥反馈电路9与10脚⑦PNM脉冲控制11与12脚码片作用:意思像一把锁,当开机读取屏上所接的码片资料一致时,笔记本才会输出显示信号和高压触发信号,当你要换了一个新屏时,就会导致不显示或者调不了亮度、很暗、灯管也不亮,意图要换它的原装屏,但也可拆它的码片焊到另一个更换的屏上面去,照样也可以用。
码片:如图所示脚位有:供电、地、数据时钟、数据地址传输脚。
13、32针即226脚非标准的第四节笔记本电源部分方框图第五节待命供电电路一、隔离保护电路及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二、待命3.3V与5V的主电源MAX1631的工作原理。
主电源MAX163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1步:经隔离保护产生的VIN-16V电压分别同时供到三个地方:①16V经一个10欧电阻到达MAX1631的主供电22脚。
②16V送到待命5V的Q16上管的D极。
③16V送到待命3.3的双场管的上管Q18的D极。
2步:同时也送到TB62501,在TB62501的供电正常的前提下,TB62501电源管理芯片的52脚会发出一个高电平,送到MAX1631的23脚作为整块MAX1631总开关的启动电压。
3步:由MAX1631的21脚输出VL5V线性电压。
4步:这5V线性电压分别供到三个地方:①直接进入4脚,这也是MAX163的特点。
②经一个100K电阻进入6脚。
③直接送到D15双二极管的正极,作为待命3V或5V升压电路的第一次供电电压。
5步:这时芯片的第9脚输出一个2.5V基准电压,这个电压的出现,意味着这个MAX163的供电正常.6步:在PMH4的供电正常的前提下,PMH4的43脚会发出高电平同时送到MAX163的7脚和28脚。
7步:当7脚与28脚接到高电平指令时,由芯片的27脚、24脚、16脚、19脚分别输出脉冲控制信号,去控制产生待命5V或3.3V的两对场管的导通与截止。
8步:分别输出待命5V和3.3V电压。
9步:当3V、5V待命输出正常后,由芯片的11脚输出PG作为芯片的最后一个正常信号。
10步:当待命5V产生后,利用L3互感变压器来产生VDD15V。
所以VDD15V的产生,是由待命5V正常的前提下产生的。
11步:同样待命5V和3.3输出正常后,利用升压原理,在18脚与25脚分别产生9.7V和8V电压。
1:9.7V产生原理由输出待命5V和升压电容C483、电阻R392和前提提供的第一次供电电压VL线性5V电压组成升压电路在18脚产生9.7的电压。
②8V产生原理:由输出待命的3.3和升压电源C229电阻R112和前提提供的第一次供电电压VC5V线性电压组成升压电路在25脚产生8V的电压。
注:无论是VDD15、还是9.7V和8V的升压、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待命输出要正常才能升压。
解释:MAX1631与MAX1632的4脚为什么会输出不同的电压。
1、利用1:2.2线圈的绕法来产生VDD16V,再输入MAX1632的5脚经内部转成12V,从4脚输出。
2、利用1:2线圈的绕法来产生VDD15V,再输入MAX1631的5脚,而其4脚的5V电压,是由主供电的22脚经内部处理转成5V,由21脚输出同时送到4脚,这VDD15的产生可能给PCK芯片作供电,也有可能间接作某电路控制电压。
解释:MAX1631的17脚与18脚待命5V自举升压原理。
利用21脚输出的VL线性5V经过D15隔离降到4.7V,再利用待命5V的输出,通过串联叠加原理:4.7V加5V在18脚自举升压力产生9.7V。
这自举升压电路要工作要具备2个条件是;1、要有VL5V线性电压。
2、要有待命5V的输出,方可工作。
解释:MAX1631的26与25脚待命3.3自举升压原理。
原理同上解释:MAX1631的23脚有4种供电方式。
解释:MAX1631的7脚与28脚的供电4种形式。
①5V线性电压②电源管理③电源管理7脚5V线性电压28脚④5V线性电压7脚电源管理28脚解释:待命的3V与5V的输出有3种形式。
①当SEQ这个脚(即15脚)与REF这个基准脚,即9脚相连时,就会同时输出待命3.3V与5V。
②当SEQ这个脚(即15脚)与VL5线性这个脚,即21脚相连时,就会先输出待命3.3V,再输出待命5V。
③当SEQ这个脚(即15脚)与地相连时,就会先输出待命5V,再输出待命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