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133.50 KB
- 文档页数:3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种群特征是指一个生物种群在数量、分布、结构和组成等方面的特点。
种群数量变化则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大小的变化情况。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理解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繁殖行为和生态位等有着重要意义。
种群特征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衡量,其中包括种群密度、分布范围、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健康状况等。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物种个体的数量,常用来反映一个地区或生态环境中的种群数量。
分布范围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范围,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研究。
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段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分布情况,对于研究种群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和存活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比例是指雄性和雌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对于研究繁殖行为和遗传变异等具有重要作用。
遗传多样性是指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对于评估种群状况、自然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健康状况是指种群在生长、繁殖和生存等方面的状况,常用于评估生物种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特征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波动,这种波动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栖息地和食物等,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有所不同。
生物因素包括物种的生长速率、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等,这些生物因素对于种群数量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为因素是人类活动对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包括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污染和入侵物种等。
人类活动对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保护和管理物种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数量变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和监测。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样带法、标记再捕法、人工饲养和生物群落调查等。
样带法是指在一定面积或线条上进行物种排查和统计,用来估算种群密度和分布情况。
标记再捕法是指对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然后再次捕获和统计,用来估算种群的总体数量和增长率。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填写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示意图(1)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 :增长型,B :稳定型,C :衰退型。
(2)根据图示,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备知能]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①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②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 [学法指导]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及分析(1)城市人口的剧增——是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我国人口的增长——是由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是仅由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1)图示类型示例:①模式图:②统计图:③曲线图:④柱形图:(2)判断方法: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易误提醒]样方法的应用及应注意的六个问题(1)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2)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且选取平坦、宽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1、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
2、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的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正处于哪种年龄组成类型
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D.以上都不是
3、诱杀某昆虫的雄性成虫后,该昆虫种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可能是
A.大量减少B.先减少后增加C.大量增多D.无明显变化
4、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C.个体最小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小的种群
5、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
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群落结构太复杂
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
A.明显增大 B.明显减小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
7、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种群生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说法中正确的是哪项
A.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标志重捕法B.调查草原中的斑马种群样方法
C.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标志重捕法D.调查沼泽中的丹顶鹤种群样方法
8、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9、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
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是a>b>c
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是a>b>c
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a>b>c
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③④D.只有②③④
10、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
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组成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11、某人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以下设计的调查方案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计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1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用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菌体
13、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先呈“S”形增长,后呈“J”形增长 B.先呈“J”形增长,后呈“S”形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保持稳定 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1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限制
15、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于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1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1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18
19
A.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第13~25天
20、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
A.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
的变化曲线
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的水平
C.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
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
D.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
的曲线
21、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
增长期间
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
22、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
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
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A.EF段 B.DE段 C.BE段 D.CB段
2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24、右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d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防治害虫在b阶段开始,所取得效果最好。
25、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26、在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龄组成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
组成个体的构件
年龄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
例如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以月龄画成椎体,如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无性系构件月龄结构的影响。
请回答:
(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________的
分枝成为优势。
此现象说明
(2)苔草的幼枝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它能吸引
许多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
若在理想状态
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各月龄枝的百分比量的增长将为________型增长,其年龄组成类型最接近于________。
(3)五趾跳鼠是危害三北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种有效控制五趾跳鼠数量的具
体措施:①;②。
27、下图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施DDT)和生物防治(引入捕食者)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
意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A点后开始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防治,E点开始进行的是
______________防治。
(2)在A点开始的防治中,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其原因是:一方面害虫
_ ;另一方面害虫的天敌因_ _____________.
(3)由E点开始的防治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 ___。
(4) 图中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已经达到了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因此图中需要防治的时间点是______________。
1-5CCABD 6-10BCBAB 11-15CCABD 16-20BDCAC 21-25DABDB
26、(1)月龄较小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2)“J”增长型(3)①养殖并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②减少五趾跳鼠的食物来源
27、(1)农药防治生物(天敌)防治(2)由于DDT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比例越来越大,DDT直接毒死或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而被毒死,捕食者的减少使害虫越来越多(3)不污染环境或不会引起其他次要害虫的泛滥(4))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