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法学的存在意义——对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的简要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88.27 KB
- 文档页数:1
从奥斯丁的法律思想看中国法制——以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为例李广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9200505,北京海淀100872)摘要:约翰·奥斯丁是西方分析法学派的开创者,师承边沁的他,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他的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法理学的范围》一书中,他通过不断地努力,希望在法学实证主义的思潮中,开启分析法学的学术风格。
他的思想经过后人的不断努力最终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对法的不断严格分析中,表述了自己的法律思想。
虽然一些理论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他的思想对处于法制建设中的我国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命令道德法律主权分析法学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创始人为英国著名法理学家约翰·奥斯丁。
其主要学说集中体现在他在大学作教授期间所整理的讲义,即《法理学的范围》一书中。
他从对法的定义进行严格解释的角度对法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运用逻辑分析的方式阐释了自己对法的认识。
虽然,他的好多关于法的论述在后世遭到一些学者的批判,被指出存在好多漏洞,如关于对命令好恶不加以区分,关于法的范围的划定过于狭窄等。
但是,我觉得,作为分析法学的开山之作,在资本主义中期产生具大影响的论著,对于现代中国仍有较大的解读和思考意义。
一、法是一种命令。
奥斯丁在本书的导论中就谈到,“准确意义上的法,具有命令的性质。
如果没有命令的形式,无论何种类型的法,自然不是我们所说的准确意义上的法。
”1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所言谈的法是多种多样的。
奥斯丁将广义的法分为了四类:神法,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实在法),实际存在的社会道德,隐喻意义上的法(如舆论宣传中所形成的规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至少在我们国家,应该是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以各自的形态所存在着,而且,这四类法的形式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人类可触及的方方面面。
(这里的上帝法与自然法有一定重合部分,但并不仅仅是自然法。
是在历史上认为的上帝对人类所立的法)然而,这四种类型的法却并不全是现代法学教育所研究的对象。
奥斯丁的分析法学思想解读摘要:分析法学的诞生标志着对法理学的研究范围由“应然的法”走向“实然的法”,法的研究范畴变得明确具体。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对分析法学的误解,“法律命令说”并不等于“恶法亦法”,将分析法学与“恶法亦法”混为一谈是对奥斯丁分析法学的一种误读。
德国纳粹利用分析法学的影响力所兴起的实证主义法学并非是奥斯丁分析法学的延续。
随着时代的变迁,分析法学被蒙上了一层阴影,提到分析法学便被认为是只研究法律本身,而不考虑其代表的诸如:道德、秩序、自由等价值因素。
对奥斯丁的分析法学的正确认识应该是它所代表的那种研究方法,而非纠结于内容。
它的这种研究方法对于现代成文法国家的法律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法理学的范畴分析法学法律命令说恶法亦法一、分析法学的诞生(一)分析法学的内容分析法学是在与自然法学派的博弈中诞生的,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当时极其盛行的自然法学派最终被分析法学派打败,在面对法理学的研究对象这个问题上,分析法学把法的研究对象从抽象的道德拉回到了具体的规则,也就是法律本身,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法律有了可研究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鼓吹着的道德。
“法律应该是什么”这是法律应该怎样并不是法律本身是怎样的,这个是法律应该体现的价值,而“法律实际上是什么”在法理学上的意义,也就是指法理学的范畴。
在现代社会中中,法律的价值与法律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律是由指立法机关制定修改并颁布施行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也就是说法律真正意义上是指法律条文,即奥斯丁所讲的规则。
法的价值并非法律本身,而是法律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
狭义上的法律就是指的法律条文,而自然法学派所倡导的道德因素与法律本身犹如“原则”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分析法学之所以取代自然法学派成为当时的主流,是因为它清晰的揭露了法律本身是什么,它把法律的研究对象由虚幻的拉回到了现实中。
(二)奥斯丁其人奥斯丁的一生充满着坎坷,1826年伦敦大学成立,在边沁等人的推荐下,奥斯丁被任命为该大学的教授并主讲法理学,他是历史上的第一位法理学教授。
浅谈对奥斯丁法学思想的再认识3300字目前,对奥斯丁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哈特等人解读的二手资料上,如哈特所说的奥斯丁的“法的命令说”是“强盗的命令的一种扩大”,这种不正确的指导致使部分学者对奥斯丁产生误解。
有的学者认为奥斯丁比边沁逊色;有的学者认为奥斯丁低哈特一等,其理论过于简单、粗糙;还有学者认为奥斯丁的理论最终会导致价值无涉的事业。
一、对传统评论者的反驳实证主义阵营内部的学者认为奥斯丁在法学上的地位及影响是被夸大的,而霍布斯和边沁的理论则被忽视,所以他们否定奥斯丁的地位。
社会法学派则认为奥斯丁的法学思想割裂了法律与道德和社会间的联系,是狭隘的概念定义,且不适当的缩小了法理学的研究领域。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处理奥斯丁的三种通常方法:一是以法律概念(如命令、制裁等)作为法律研究对象,以此达到法律科学的目的;二是以分析形式的基础规则,试图刻画法律实证主义的特征;三是以哈特的批评来解释奥斯丁。
莫里森认为以上的方法需要重新定位。
从某种程度上看,传统评论者有“为了从奥斯丁理论体系中拿来对自身有用的那部分,作为自身理论的箭靶,以此来为自己的理论服务,而抛弃奥斯丁整体理论体系”的嫌疑。
因而导致大部分学者都只是关注奥斯丁用来描述法律的概念性术语上,误认为法律仅仅只是由“命令”、“义务”、“制裁”拼凑而成,使得世人忽视了奥斯丁论述的时代背景和语境,进而未能全面理解奥斯丁的理论思想。
如果我们想重新认识奥斯丁,就应该把他的著作放到其总体背景中去。
在功利主义盛行以及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巨大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希望将程序、范式等研究也纳入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
浓厚的学术理性精神指导奥斯丁用语义分析的工具分析英国当时的法律状况,其中包括对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的逻辑分析。
这也是奥斯丁注重实然法,并将其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原因。
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中,奥斯丁为自己确立了一项任务――即阐明法理学的范围。
或许对于法律或者法理学这一庞大繁杂之物的简单文本定义从来都是难失偏颇。
品位·经典人文·社会64【作者简介】 李思,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谈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基于《法理学的范围》之解读○李 思(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摘 要】 约翰·奥斯丁的《法理学的范围》这本书,内容丰富,分析独特深刻,全书贯穿了对“法”概念的实证分析,标志着分析法学派的诞生。
本文从奥斯丁的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入手,根据对《法理学的范围》一书的阅读和理解,谈谈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概念以及笔者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 法律命令说;……要素;……性质;……《法理学的范围》在分析法学派这一领域,其首创人奥斯丁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不仅是法律实证主义创始人之一,也被人们称为“现代英国法理学之父”,尽管奥斯丁对于和他关系密切的边沁提出的功利主义学说深信不疑,但奥斯丁法学思想基础离不开实证主义哲学。
奥斯丁认为政府是功利主义的,而法律则是政府的主要工具,对此,其学术观点为:一是明确“法”的意义。
奥斯丁将“法”分为准确意义上的法(具有命令性质的法)和非准确意义上的法(不具有命令性质的法)。
那些具有特定意思描述的法律条文都具有唯一的特性,即“命令”。
二是明确法理学的研究范围。
奥斯丁认为法学只应研究“实际上是这样的法”,也就是“政治优势者对政治劣势者制定或发布的法律”,即为实在法,才是法理学研究的对象。
三是上帝法(自然法)、功利原则和社会正义。
奥斯丁相信,功利主义原理不仅是将自然法实证化的认知理论原理,也是确立现代社会秩序和实现社会正义的实质原理。
一、“法律命令说”概念及理解想要全面理解奥斯丁“法律命令说”,必须从奥斯丁对概念的界定入手,包括“法”“命令”“义务”“制裁”等术语解释,“命令”作为法律定义的核心,可以直接区分严格意义上的法和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对其含义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我们如何认知奥斯丁对法理学研究范围的划分。
(一)严格意义上的“法”是什么奥斯丁认为“法”这一术语,就其最为普遍的理解方式和严格含义的语言使用而言,是一个理性存在为约束另外一个理性存在而制定的规则[1]。
论奥斯丁实在法思想--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读后感摘要:法理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研究对象和范围应当是明确和具体的,奥斯丁在《法理学的范围》一书中将法分为四类,分别是神法,实际存在的法,实际存在的社会道德和隐喻意义上的法律,在他看来只有实际存在的法才是法理学真正的研究对象,他将法律和其他的社会现象进行剥离,特别是将法律和道德之间厘清,其认为法律和道德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去道德的想法对于现在的法治实践仍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实在法约翰·奥斯汀,英国法学家,分析法学派创始人,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曾在军队中服役,后研读法律,并与1818至1825年任律师。
1826年担任伦敦大学首任法理学教授,1833年辞去教职,担任其他公职。
著有《法理学范围》和《法理学讲义》。
奥斯丁的一生拥有很多遗憾,他的很多具有影响力的朋友都认为奥斯丁将大有作为,但是在对外交流中奥斯丁的行为方式和特殊的忧郁的气质让他很快的结束了一些重要岗位的工作,在他任大学教授一职的时候,来听奥斯丁课程的人也越来越少,在他去世后,他的著作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奥斯丁实在法思想主要内容法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应当是清晰的,当代课本中的概念和理论都十分清晰,但是在当时,法理学应该研究什么,法学的范围是什么,很多问题都难以解释清楚,在当时担任伦敦大学教职的约翰·奥斯丁写作其法理学讲义就是为了揭开法学的神秘面纱,对其进行说明。
19世纪是实证主义法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实证主义的基本思想就是进行观察,解释和分析,在19世纪中叶以及下半叶,逐渐形成法学实证主义。
在《法理学的范围》一书中,奥斯汀的法学思想主要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组成:法学研究的范围、法和道德的关系以及法的概念。
因为边沁的影响,他虽然信奉功利主义,认为立法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类幸福,但又认为立法学不同于法学,前者属于伦理学范围,后者涉及实在法或严格意义的法,而不管这种法的好坏如何。
奥斯丁的分析法学思想解读摘要:分析法学的诞生标志着对法理学的研究范围由“应然的法"走向“实然的法”,法的研究范畴变得明确具体。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对分析法学的误解,“法律命令说"并不等于“恶法亦法”,将分析法学与“恶法亦法"混为一谈是对奥斯丁分析法学的一种误读.德国纳粹利用分析法学的影响力所兴起的实证主义法学并非是奥斯丁分析法学的延续。
随着时代的变迁,分析法学被蒙上了一层阴影,提到分析法学便被认为是只研究法律本身,而不考虑其代表的诸如:道德、秩序、自由等价值因素。
对奥斯丁的分析法学的正确认识应该是它所代表的那种研究方法,而非纠结于内容.它的这种研究方法对于现代成文法国家的法律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法理学的范畴分析法学法律命令说恶法亦法一、分析法学的诞生(一)分析法学的内容分析法学是在与自然法学派的博弈中诞生的,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当时极其盛行的自然法学派最终被分析法学派打败,在面对法理学的研究对象这个问题上,分析法学把法的研究对象从抽象的道德拉回到了具体的规则,也就是法律本身,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法律有了可研究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鼓吹着的道德。
“法律应该是什么”这是法律应该怎样并不是法律本身是怎样的,这个是法律应该体现的价值,而“法律实际上是什么"在法理学上的意义,也就是指法理学的范畴。
在现代社会中中,法律的价值与法律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律是由指立法机关制定修改并颁布施行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也就是说法律真正意义上是指法律条文,即奥斯丁所讲的规则.法的价值并非法律本身,而是法律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
狭义上的法律就是指的法律条文,而自然法学派所倡导的道德因素与法律本身犹如“原则”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分析法学之所以取代自然法学派成为当时的主流,是因为它清晰的揭露了法律本身是什么,它把法律的研究对象由虚幻的拉回到了现实中。
(二)奥斯丁其人奥斯丁的一生充满着坎坷,1826年伦敦大学成立,在边沁等人的推荐下,奥斯丁被任命为该大学的教授并主讲法理学,他是历史上的第一位法理学教授。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宣言书——读奥斯丁的《法理学的范围》【摘要】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是19世纪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法学流派之一。
奥斯丁作为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先驱,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法理学的范围》一书当中,这一文本堪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宣言书。
本文将从本书的写作背景着手,介绍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出现的历史原因,并对本书的思想内核予以解读评析。
【关键词】分析实证主义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一、引言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是19世纪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法学流派之一。
奥斯丁作为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先驱,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法理学的范围》一书当中,这一文本堪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宣言书。
因为正是这一文本的出现,导引了影响深远的分析法学的浮出。
【1】实证主义是十九世纪上半叶产生于欧洲的一种哲学思潮,分为经验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其中逻辑实证主义是以感觉经验为基础,以可以操作的逻辑来检验或者推导出概念和命题,其基本思想就是观察、解释、分析和廓清外在的“实际存在”。
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就是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在法学领域内的运用,其任务就是阐明“有关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的科学”的范围。
《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认为,分析实证主义的主要意义和基本特征是:“如何将法自身和法应当怎样二者区分开来;着重分析法的概念;根据逻辑推理来寻求可行的法;并否认道德判断有可能建立在观察和理性证明的基础之上。
”【2】本文将从本书的写作背景着手,介绍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出现的历史原因,对本书的结构框架进行梳理,并对本书的思想内核予以解读评析。
二、社会历史背景奥斯丁生于1790年,卒于1859年,主要生活在十九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经过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1848年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已经在欧洲全面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随着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社会原因应运而生的,为资产阶级制度的巩固和秩序的稳定寻找合适的支撑。
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
奥斯汀法理学是英国法学家奥斯汀所创立的一种法律哲学理论,主要探讨法律的本质、规则和权威性。
奥斯汀法理学的范围涉及到法律的定义、分类、规则的形成和权威性的来源等方面。
奥斯汀法理学的范围包括法律的定义。
奥斯汀认为,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的命令,其目的是为了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他将法律分为命令性法律和规范性法律两种类型,命令性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的强制性规定,而规范性法律则是由社会共识形成的规范。
奥斯汀法理学的范围还包括法律的分类。
奥斯汀将法律分为正式法律和非正式法律两种类型。
正式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的法律规定,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而非正式法律则是由社会共识形成的规范,如道德规范、习惯法等。
奥斯汀法理学的范围还包括法律规则的形成。
奥斯汀认为,法律规则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的命令,其目的是为了规范社会行为。
他将法律规则分为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两种类型,主要规则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的强制性规定,而次要规则则是由主要规则所产生的规则。
奥斯汀法理学的范围还包括法律权威性的来源。
奥斯汀认为,法律权威性是由国家或政府所赋予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他将法律权威性分为正当性和有效性两种类型,正当性是指法
律规则符合社会共识和道德标准,有效性则是指法律规则能够被有效执行和实施。
奥斯汀法理学的范围涉及到法律的定义、分类、规则的形成和权威性的来源等方面。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法律的本质和规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制定和执行法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奥古斯丁法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奥古斯丁(354-430)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对法律理论与法治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法律思想在古代乃至现代法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本文将介绍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第一部分: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概述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上帝之城》中。
他认为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系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关键要素。
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在堕落之后需要法律来引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而这个法律源自于上帝的旨意。
他主张法律应该以真理和正义为准绳,通过之将人类从罪恶中解救出来,并建立和巩固社会秩序。
第二部分:奥古斯丁法律思想的特点1. 法律与上帝的关系:奥古斯丁强调法律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是人类与上帝建立联系的桥梁。
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该体现上帝的旨意,因此法律具有超越性和绝对性。
2. 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奥古斯丁认为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正义,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并惩罚那些违背上帝意愿、破坏社会秩序的人。
他主张法律应该以正义为准绳,为所有人提供平等和公平的待遇。
3. 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奥古斯丁认为真正的自由并不等同于无限制地追求个人欲望,而是在上帝律法的引导下,实现人类内心的和谐与自我约束。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法律,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第三部分:奥古斯丁法律思想的现代意义1. 法律的神圣性:奥古斯丁的法律观念提醒我们,法律不仅是社会秩序的保障,还是人类与上帝联系的桥梁。
这对于我们不能忽视法律的神圣性,以及法律应该以正义为基础的原则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 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强调法律应该追求正义。
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提醒我们要关注法律公正与平等的问题,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3. 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奥古斯丁的法律观念提醒我们自由并不是无限制地追求个人欲望,而是通过自我约束和遵守法律,实现内心的和谐与自由。
这对于当代社会强调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