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讲义中西医结合 医学教育网 中基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291.50 KB
- 文档页数:52
中医基础基本概念:辨证论治:辨别证候,讨论、确立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证候: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同病异治:相同的病,出现了不同的证候,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病,出现了相同的证候,治法相同。
精:精气是构成宇宙世界的精微物质,有时也指气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指事物阴阳的属性相反;制约,指阴阳之间相互制约,以维持协调和平衡。
阴阳互根互用:指阴和阳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阴阳消长平衡:指阴与阳之间经常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以维持阴阳的协调和平衡。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交感互藏:指阴和阳之间相互交合感应和互相包容的关系。
重阴必阳:指阳发展到极点,可向阴的方向转化,也即是“热极生寒”。
阴阳自和:指阴阳双方自动调节,维持协调平衡的关系。
阳病治阴:语出《内经》,指对阴虚导致阳气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补阴的方法治疗。
阴病治阳:语出《内经》,指对阳虚导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补阳的方法治疗。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用补阴以抑阳的方法治疗阴虚导致的虚热证。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用补阳以抑阴的方法治疗阳虚导致的虚寒证。
阴中求阳:指治疗阳虚证时,在补阳药的基础上,适量配伍补阴药。
运用的是阴阳互根互用原理。
阳中求阴:指治疗阴虚证时,在补阴药的基础上,适量配伍补阳药。
运用的是阴阳互根互用原理。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取象比类:指通过观察、分析可反映事物性质的某些外部征象,而对事物进行属性归类的方法。
土爰稼穑:本意为种植和收获农作物,这里引申为土具有生化、承载的特性。
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的依次资生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的依次抑制和削弱的关系。
中基1.何谓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各部分之间、各脏腑形体官窍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2.何谓阴阳及其基本内容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与互藏;④阴阳的消长与平衡3.阴阳学说在阐述人体病理变化中的应用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阴阳的偏胜和互损。
1)阴阳偏盛:即阴偏胜、阳偏胜。
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①阳盛则热:指阳邪致病,导致阳绝对亢盛,从而出现热的表现,形成实热证。
②阳盛则阴病:阳气亢盛时必然消耗和制约机体阴气,导致津液减少,而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滋润而干燥的表现。
③阴盛则寒:指阴邪伤人,导致阴的绝对亢盛,从而出现寒的表现,形成实寒证。
④阴盛则阳病:阴气偏盛时必然消耗和制约机体阳气,导致其虚衰。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
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①阴虚则热: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的相对亢盛而出现热象,形成虚热证。
②阳虚则寒: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导致阴的相对亢盛而出现寒象,形成虚寒证。
3)阴阳互损原理:阴阳互根互用。
①阴损及阳: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现象终致阴阳两虚。
②阳损及阴: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现象终致阴阳两虚。
4.五行学说在说明五脏病理中的应用①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②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5.心主血脉:指心气有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化生血液的作用。
[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辩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3学时。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2学时,其他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三)阴阳的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与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是指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
具体可以描述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而且与自然界相互关联。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二、辨证论治(一)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就是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称为“论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结果的检验。
(二)辨病与辨证的关系症:症状,是指病人自觉感到的异常变化及医者通过四诊等诊察手段获得的形体上的异常特征,如发热、恶寒等。
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
如感冒。
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含了病变部位、病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提示了疾病的本质。
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中医临床治病,不但着眼于“病”的异同,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证”的区别。
证同治同,证异治异。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病人的体质、发病的气候、季节、地理环境的不同,故所表现出证候也不一样,治疗方法也就不一样。
例如,一个患者被诊断为感冒,作为中医大夫,仍不能确定治疗原则和处方。
根据所感病邪和病人个体反应的不同,感冒一般分为两个证型,即风热犯卫和风寒束表。
前者用辛凉解表法,后者用辛温解表法。
中医基础概要-中基最全笔记介绍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系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基础概要,并总结了中医学最重要的知识点。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经络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强调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五行学说则描述了自然界物质转化的过程。
气血理论强调了人体内气血的运行与调节,而经络理论则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采用了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舌质进行诊断,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进行诊断,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切诊则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人体内外的阴阳、气血等要素。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以中草药为主要手段,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推拿按摩运用手法按摩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
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强调预防与养生,提倡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调节情绪。
其中营养养生方面,根据不同体质和季节要求,合理搭配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适量运动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和强身健体。
调节情绪方面,中医推崇以平和、开朗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结论中医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医学体系,涵盖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运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和养生方法。
1.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气的主要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
3.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气)构成的。
4.中医学常用的具体思维方法有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
5.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有其独特之处,归纳三条:①以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②运用哲学思维,③注重整体上的研究。
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关系。
2.同病异治:在同一种疾病当中,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
3.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中,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相同或相近似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相同,这种情况称为异病同治。
4.气化: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
气化包括物质之间的转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特指脏腑的气化功能,即肾、膀胱、三焦的气化功能。
5.气机:气的运动。
1.试述病、证、症的区别。
答: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及转归的一个完整病理过程。
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症,即“症状”,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病与证是相互交叉、相互包容的概念。
一个病有多个证,一个证可见于多个病。
而一个证、一种病都是由多个症状所组成。
因此,病和证的概念大于症。
2.试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答:所谓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
由此,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密切联系。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五脏六腑、形体官窍,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成为各自独立的器官,但他们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有其独特的规律,即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每个系统以脏为首领,构成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五脏之中又以心为主宰,以气血津液精为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人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一节阴阳学说1.所谓的属性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或对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以及对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2.学说核心内容主要为阴阳的相互交感所引发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相平和相互转化关系。
3.阴阳学说的对立制约,是指互相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存在着互相制约,排斥,约束的关系。
4.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相互蕴藏,相互资生,而互为根据的关系。
5.互根互用的关系只要体现在阴阳互藏,阴阳互根,阴阳互用三个方面。
6.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涵有另一方,即阳中蕴涵有阴,阴中蕴涵有阳。
7.阴阳互根是指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当度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8.阴阳互用是指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9.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10.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期限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11.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
12.在阴阳对立制约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可以产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两种消长关系。
13.在阴阳互根互用的前提下,如果阴阳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的作用增强时,就会产生此长彼长变化,如果相互为用的作用减弱时,就会产生此消彼消的变化。
1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
15.事物内部阴阳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要条件为重,极,甚。
16.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有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四,指导疾病的诊断五,指导疾病的防治六,归纳药物的性能第二节五行学说1.五行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人体之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精能濡养脏腑③精能化血④精能化气⑤精能化神3.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细目二:气1.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人体之气的生成①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②与气生成相关脏腑功能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1)人体之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气运动的意义先天之气、谷气、清气的布散全身。
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人与自然相联系和适应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具体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2)气化的概念和形式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形式: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等。
4.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推动作用调控作用气中属阴部分的减缓、抑制、宁静作用。
生理体现:①抑制和减缓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②抑制和宁静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③抑制和减缓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④抑制和宁静精神活动病理表现:脏腑功能虚性亢奋,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运行、代谢加快,消耗过多,精神亢奋,可见遗精、多汗、出血、烦躁、失眠等。
温煦和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含义: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这些物质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1)正气的基本概念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2)邪气的基本概念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包括外界或人体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外伤、寄生虫等。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1)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外邪乘虚而入,疾病因之发生。
(2)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精血津液代谢失常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没有邪气—机体不会发病。
(2)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六淫—急、短、卫—风、寒、暑、湿、燥、火证。
七情—缓、长、内—由心影响他脏。
(3)影响病情和病位(4)某些情况下主导疾病的发生毒力强大,正气不支—疠气、高温、高压、电流、枪弹伤、虫兽伤。
4.邪正相博的胜负与发病正胜邪却则不发病正气充足—驱邪外出—无症状和体征—不发病。
邪胜正负则发病正虚无力抗邪—邪入或深—症状和体征—发病。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环境与发病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对发病的影响。
2.体质因素与发病决定发病倾向。
体质强—抗病力强,不易发病;或病后易实证;体质弱—抗病力弱,易发病;或病后易虚实夹杂、虚证。
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
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
3.精神状态与发病精神状态能影响内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
精神状态好,情志舒畅,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旺盛,则正气强盛,邪气难以入侵,或虽受邪也易祛除。
细目三: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①新感外邪较盛—风寒、风热、温热②情志剧变—暴怒、过悲—气机逆乱、气血失调③毒物所伤—有毒食品、药物中毒④外伤—伤人即病⑤感受疠气2.徐发—缓发内伤病—思虑、房事、嗜酒—积久成疾外感湿邪—起病缓慢正气不足—感邪较轻—徐发3.伏而后发感邪后,病邪在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外感病—“伏气温病”外伤病—破伤风、狂犬病4.继发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病。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的,脏腑、经络、肢体、孔窍和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的五个生理系统,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从而形成人对自身的有机的整体性认识,并体现于生理、病理和诊治等各个方面。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
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
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
在病理上,则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还应掌握病与证、治的关系。
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并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由于一种病可以出现几种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所以临床治疗时,即可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一、精气学说的概念精,又称精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充塞于宇宙之中运动不息而且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与“气”同义,亦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原始物质,而在某些情况下,精气则又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在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精气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物质世界生成本原、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事物生成变化的本原论和中介说。
精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构成,宇宙自然界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整体。
人体亦由精气所构成。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精气学说认为,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世界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所以,精气乃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
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和“有形”两种状态,“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合而有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且“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运动之中。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正是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方使得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亦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和反映。
“气化”和“形气转化”,即是精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体现,气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精气分阴阳,以成天地。
天地交感,以生万物。
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精气,并相互作用,且这些无形之精气还能渗入于有形的实体,并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精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和感应,因而,精气又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
其精气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维系着天地万物之联系,并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人类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化合而生,人类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人的生命过程,亦即是气的聚散过程。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深刻影响。
(一)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持,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均由精所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均由气所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种哲学思维,与中医学固有的精气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从而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作为哲学思想的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成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强调其从宏观上,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概念(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明确指出,阴阳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用阴阳来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事物或观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以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的矛盾概念有着类同之处,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是中医学的阴阳矛盾论。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其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可变的一面。
其阴阳属性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其时间、地点等一定条件的变更而改变。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三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主要体现为对立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调控作用。
正是由于阴和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均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正常者如“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转化的前提条件)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故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即是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
故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一般地说,表示事物属性的成分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并呈显象状态。
而被寓涵于事物或现象内部不得显露的成分,所占比例较少,它虽不能代表事物的属性,但却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四)阴阳的消长(量的改变)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阳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
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关系。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或为阴长阳消,或为阳长阴消。
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则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即此长彼亦长,或此消彼亦消。
(五)阴阳的转化(质的改变)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对立双方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或人体病证性质阳热或阴寒的变化。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故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