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数据库系统原理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34.00 KB
- 文档页数:25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复习重点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要求、目标:了解和掌握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数据描述的术语,数据抽象的四个级别,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一、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1.分为四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阶段和高级数据库阶段。
2.数据库阶段数据管理的特点:1)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
2)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3)数据库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
4)提供四方面的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库的恢复、数据库的并发控制、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安全性。
5)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3.数据库(DB):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4.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5.数据库系统(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它是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二、数据描述1.分为三个阶段: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2.概念设计中的术语:1)实体:客观存在,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2)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
3)属性:实体有很多特性,每一个特性称为属性。
4)实体标识符(关键码或键):能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
以上概念均有类型和值之分。
3.逻辑设计中的术语:1)字段(数据项):标记实体属性的命名单位称为字段或数据项。
2)记录:字段的有序集合。
3)文件:同一类记录的集合。
4)关键码:能惟一标识文件中每个记录的字段或字段集。
以上概念均有类型和值之分。
4.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中术语的对应关系: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实体—记录属性—字段(数据项)实体集—文件实体标识符—关键码5.实体之间联系的元数: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个数。
常用二元联系。
二元联系的类型有三种: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
1.函数依赖:设有关系模式R (U ),X 和Y 是属性集U 的子集,函数依赖(functional dependency ,简记为FD )是形为X →Y 的一个命题,只要r 是R 的当前关系,对r 中任意两个元组t 和s ,都有t[X]=s[X]蕴涵t[Y]=s[Y],那么称FD X →Y 在关系模式R (U )中成立。
这里t[X]表示元组t 在属性集X 上的值,其余类同。
X →Y 读作“X 函数决定Y ”,或“Y 函数依赖于X ”。
FD 是对关系模式R 的一切可能的关系r 定义的。
对于当前关系r 的任意两个元组,如果X 值相同,则要求Y 值也相同,即有一个X 值就有一个Y 值与之对应,或者说Y 值由X 值决定。
因而这种依赖称为函数依赖。
2.平凡的函数依赖:对于FD X →Y ,如果Y ⊆X ,那么称X →Y 是一个“平凡的FD ”,否则称为“非平凡的FD ”。
正如名称所示,平凡的FD 并没有实际意义,根据规则A1就可推出。
人们感兴趣的是非平凡的FD 。
只有非平凡的FD 才和“真正的”完整性约束条件相关。
从规则A4和A5,立即可得到下面的定理。
定理3.3 如果A 1……An 是关系模式R 的属性集,那么X →A 1……An 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 →Ai (i=1,…,n )成立。
3.函数依赖集F 的闭包F +(Closure ):设F 是函数依赖集,被F 逻辑蕴涵的函数依赖全体构成的集合,称为函数依赖集F 的闭包(Closure ),记为F +。
即F +={ X →Y | F|=X →Y }。
4.属性集X 的闭包X +:设F 是属性集U 上的FD 集,X 是U 的子集,那么(相对于F )属性集X 的闭包用X +表示,它是一个从F 集使用FD 推理规则推出的所有满足X →A 的属性A 的集合:X +={属性A | F|=X →A }5.函数依赖的逻辑蕴含:设F 是在关系模式R 上成立的函数依赖的集合,X →Y 是一个函数依赖。
《数据库系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复习要点: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模型及数据模型的三要素;关系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关系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关系)。
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1. 数据(Data):是描述事物属性或特征的符号记录,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等形式。
2. 数据库(Database):是一种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用于存储、管理和操作数据。
3.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提供了对数据库的访问、操作和维护等功能。
4.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是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相关应用程序组成的系统,用于管理和处理大量数据。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1. 数据共享:多个用户可以同时访问和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
2. 数据独立性:数据库中的数据与数据的存储方式相互独立,改变存储方式不影响数据的使用。
3. 数据一致性:数据库系统能够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了数据的冗余4. 数据安全性:数据库系统可以对数据进行各种权限控制和安全防护,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5. 数据并发性: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对数据库进行读写操作,数据库系统能够处理并发操作的问题。
数据模型及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库结构和数据之间关系的概念工具。
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包括:1. 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如层次结构、网状结构和关系结构等。
2. 数据操作(Data Operation):描述在数据库中进行的各种操作,如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等。
3. 数据约束(Data Constraint):定义了对数据库中数据的限制和规范,如键、域和实体完整性等。
自考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数据库领域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数据库技术的起点。
数据库系统原理涉及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内容,对于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和数据库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大家对数据库系统原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首先,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上实现的、存储和管理大量数据的软件系统。
它具有数据共享、数据独立、数据安全和数据完整性等特点,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效、可靠、安全的数据管理服务。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员等部分。
数据库是指按照数据模型组织和存储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维护的软件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是指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功能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的应用软件,数据库管理员是指负责数据库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的专业人员。
其次,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用来描述数据的组织结构、数据之间的联系和数据操作的规则。
常见的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等。
其中,关系模型是数据库系统中最为常用的数据模型,它采用表格的形式来组织和存储数据,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理解和使用的特点。
在数据库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并进行数据结构设计、数据完整性设计和数据安全设计等工作,以确保数据库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最后,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系统原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三个阶段。
概念设计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和系统要求,建立数据库的概念模型,包括实体-联系模型、E-R图等;逻辑设计是指将概念模型转化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理解和处理的逻辑模式,包括关系模式、关系模式图等;物理设计是指根据逻辑模式选择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进行数据库的物理存储和索引设计。
1.1.1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Data):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数据库(DataBase, DB)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拥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Z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儿个方而:1•数据定义功能:数据定义语言(Data Definition Language, DDL)2.数据操纵功能:数据操纵语言(Data Mani pul at io n Language, DML)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统一管理、统一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及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
4.数拥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数据库初始数抓的输入、转换功能,重组织、性能监视、分析功能等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 DBS)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 DBA)1.1. 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数据库技术是应数据管理任务的需要而产生的。
数据的处理是指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数据管理则是指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它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
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特点:(1)数据不保存(2)应用程序管理数据,数据需要山应用程序向C管理,没冇和应的软件系统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
应用程序中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 而且耍设计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方式等。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识记——选择,填空| 领会——填空,简答| 综合/简单应用——大题1.1、DB技术的发展阶段(识记)1、人工管理阶段在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这个时期数据管理有以下特点:(1)数据不保存在计算机内(2)没有专业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3)只有(program)程序的概念,没有(file)文件的概念(4)数据面向程序,即一组数据对应一个程序2、文件系统阶段在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计算机用于科学计算、信息管理。
特点:(1)以文件的形式长期保存在外部存储的磁盘上(2)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有了区别,但比较简单(3)文件组织多样化,有索引文件、连接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
(4)数据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程序,可以重复使用,数据面向应用(此阶段具有设备独立性,改变存储设备是,不必改变APP)(5)数据的操作以记录为单位缺点:(1)数据冗余(2)数据不一致(3)数据联系弱3、数据库阶段数据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数据管理规模的扩大,数据急剧增长特点:(1)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2)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APP&DA TA)。
数据库结构三级:用户的局部逻辑结构、数据库的整体逻辑结构、数据库的物理结构(3)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方便的用户接口(4)数据库系统提供四方面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库的恢复、数据库的并发控制、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安全性(5)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定义:DB: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DBMS:DBMS是User与OS之间的一层管理软件,提供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DBMS分为层次性,网状型、关系型、面相对象型。
DBS:DBS是实现有组织的、动态的存储大量关联数据、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研究数据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和使用4、高级数据库阶段(第九章)(1)面向对象的概念建模(2)ODBC技术1.2数据描述(领会)数据描述经历的三个阶段: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数据库原理习题一、核心知识点1、数据库系统和文件系统的比较。
文件系统:数据可长期保存、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但是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数据独立性差;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意扩充、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2、简述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外模式/模式、模式、内模式3、简述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中的两级映像,并说明其优点。
两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优点:这两级映像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4、简述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约束5、简述数据库独立性的特点。
数据独立性是由DBMS二级映像功能来保证的,数据与程序的独立性大大减少了应用程序的维护和修改6、简述数据库系统的组成部分数据库、硬件、软件、人员7、简述DBA的主要职责。
数据库管理员(DBA)负责全面管理和控制数据库系统,其主要职责有;设计与定义数据库系统;帮助最终用户使用数据库系统;监督与控制数据库系统的使用和运行;转储与恢复数据库;改进和重组数据库系统,调优数据库系统的性能;重构数据库8、简述关系模型的特点。
关系中每一个字段也称字段,不可再分,是最基本的单位;每一列数据项是同属性的。
列数根据需要而设,且各列的顺序是任意的;每一行记录由一个事物的诸多属性组成,记录的顺序可以是任意的;一个关系是一张二维表,不允许有相同的字段名,也不允许有相同的记录行9、简述关系模型的组成部分。
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关系完整性约束10、简述关系的性质。
1对11对0..*1对1..*关系中不允许出现相同的元组关系中元组的顺序(即行序)可任意关系中属性的顺序可任意同一属性名下的各个属性值必须来自同一个域,必须是同一类型的数据关系中各个属性必须有不同的名字,不同的属性可来自同一个域,即它们的分量可以取自同一个域。
关系中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不可分的数据项,或者说所有的属性值都是原子的,即是一个确定的值,而不是值的集合。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1.简述数据的概念数据(data)是指用物理符号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信息,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2.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哪些功能a.数据定义功能b.数据操纵功能c.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功能d.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e.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f.与其他软件的网络通信功能、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以及相互访问功能等3.什么是并发控制并发控制是指当多个用户的并发进程同时存取、修改数据库时,可能会发生相互干扰而得到错误结果,并使得数据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因为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
4.什么是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描述的是数据的共性内容5.简述关系模型的优点a.关系模型是简历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b.关系模型的概念单一,统一用关系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对数据的检索和更新结果同样也是用关系(即表)来表示。
因为,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简单、清晰,用户易懂,易用。
c.关系模型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从而具有更高的数据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也简化了程序员的工作和数据库开发建立的工作6.简述物理数据独立性如果数据库的内模式要修改,即数据库的物理存储如若发生改变,那么数据库管理员(DBA)通常也会对逻辑模式/内模式映像作相应的调整,以使数据库系统的模式尽可能保持不变。
也就是对内模式的修改尽量不影响逻辑模式,当然对于外模式和应用程序的影响更小,这样,我们称数据库达到了物理数据独立性。
7.简述数据独立性的概念数据独立性是指使用数据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的数据之间相互独立,不受影响。
即数据或应用程序的修改不会引起另一方的修改。
9.什么是三级模式,两级映像,分别有什么作用三级模式是指数据库系统是由模式、外模式、内模式三级构成的。
两级映像是指A.模式/内模式映像定义了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与物理存储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映像通常是在模式中加以描述的。
B.外模式/模式映像定义了各个外模式与概念模式之间的映像关系,这些映像定义通常在各自的外模式中加以描述。
数据库原理复习资料一、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管理和处理的核心技术之一,它的出现使得数据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可靠和便捷。
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则是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它提供了数据定义、数据操作、数据控制和数据维护等功能。
数据库系统的优点众多,比如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一致性、实现数据共享、增强数据安全性以及便于数据管理和维护等。
二、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层次模型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实体及实体间的联系,它的特点是结构清晰,容易理解,但限制较多,处理复杂关系时较困难。
网状模型用图结构来表示实体及实体间的联系,它能更灵活地表示复杂的关系,但结构复杂,实现难度大。
关系模型则以二维表格的形式来表示数据,具有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和实现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
三、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基于关系模型构建,其中的关系就是一张张二维表。
关系的完整性约束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实体完整性保证表中的主键值不为空且唯一;参照完整性则保证了表之间的关联关系的正确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则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来定义数据的约束条件。
关系代数是关系数据库操作的理论基础,包括选择、投影、连接、除等运算。
通过这些运算,可以对关系进行各种查询和操作。
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用于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更新和数据控制等操作。
四、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系统的重要环节,它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和数据库实施等阶段。
需求分析阶段要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数据需求,收集相关的业务信息。
概念设计阶段通过建立概念模型,如ER 图,来描述系统中的实体、属性和实体间的联系。
逻辑设计阶段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并进行优化。
物理设计阶段确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自考数据库系统原理总结1--047351.文件系统中的数据独立性是指(设备)独立性.2.在数据库方式下的信息处理中,(数据)占据了中心位置.3.DBMS是位于(用户)和(OS)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4.数据模型不仅描述数据本身的特点,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5.DBS中,用户的数据和磁盘中的数据之间转换由(DBMS)实现.6.在层次\网状模型中,用(指针)导航数据;而在关系模型中,用(关键码)导航数据.7.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8.DBS中存放三级结构定义的DB称为(数据字典).9.DBS的全局结构体现了其(模块功能)结构.10.DBMS为应用程序运行时开辟了DB系统缓冲区,主要用于(数据传输)和(模式转换).11.层次模型用(树型)结构来表示实体间的联系.12.在数据的人工管理阶段,程序与数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13.定义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工作/DBS的维护工作由(DBA)完成.14.数据独立性的好处是:数据存储方式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应用程序的使用.15.数据库的三级体系结构使用户能抽象地使用数据,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16.ER数据模型一般在数据设计的(概念设计)阶段使用.17.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库的结构和语义的,数据模型有概念数据模型和结构数据模型两类.18.数据实施阶段包括两项重要的工作,一项是数据的(载入),另一项是(应用程序的编码和调试).19.ER图向关系模型转化要解决的问题时如何将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换成关系模式,如果确定模式的(属性和键).20.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是对一个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合适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的过程.21.数据库设计中,将分ER图集成时,主要任务是增补(各局部ER之间的联系).22.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中逻辑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把ER模型的实体和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23.ER方法是设计(概念模型)的方法.24.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过渡的中间层次是(概念模型).25.概念设计的目标是产生反映(企业组织信息需求)的数据库概念结构,即概念模式.26.在DBD中,子类具有一个重要的性质:继承性.27.DBD的逻辑设计分成两大部分:DB逻辑结构设计和应用程序设计.28.SQL语言的使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交互式,另一种是嵌入式.29.视图是一种虚表,它是从基本表中导出的表.30.索引的用途是:快速查询.31.在SQL语言中,创建索引时保留字unique的作用是:使此索引的每一索引值只对应于唯一的记录值.32.SQL语言的数据查询是介乎于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之间的一种语言.33.SQL中表结构的修改命令是alter table.34.SQL的集合处理方式与主语言单记录的处理方式之间用游标来协调.35.delete删除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完整的元组.36.在SQL中一个关系对应一个基本表.37.删除索引时,系统会同时从数据字典中删除有关索引的描述.38.在游标处于活动状态时,可以修改或删除游标指向的元组.39.在selete语句中,查询所有用*,having必须跟在group by子句之后.40.SQL/PSM提供了顺序条件分支和循环三种流程控制语句.41.SQL中,用户有应用程序和终端用户两种.42.SQL中,创建了一个SQL模式,就是定义了一个存储空间.43.SQL中,外模式一级数据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视图.44.操作"元组in (集合)"的语义是:若元组在集合中,其值为true,否则为false.45.嵌入式SQL的预处理方式,是指预处理程序先对源程序进行扫描,识别出SQL语句,并处理成主语言的函数调用形式.46.为保证嵌入式SQL的实现,通常DBMS制造商提供一个SQL函数定义库,供编译时使用.47.SQL语句嵌入在C语言程序时,必须加上前缀标识(Exec sql)和结束标识(分号).48.权限授予的命令是grant.49.数据库中只存放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的记录数据.视图的定义存放在数据字典中.50.游标实际上是一个指针.定义卷游标与游标相比多了关键字scroll.51.在select语句中可用谓词unique来测试结果集合中是否有(重复元素)存在.52.事务运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事务未运行到正常终止点就被撤销,这种情况称为(事务故障).53.事务的原子性由DBMS的(事务管理)子系统来实现的.54.数据库的并发操作带来三个问题时:丢失更新问题/读脏数据问题/不可重复读问题.55.封锁技术中基本的两种封锁是排他型封锁(X锁)和共享型封锁(S 锁).56.在数据库技术中,把未提交的随后被撤销的数据称为(脏数据).57.S锁解决了丢失更新问题,但同时又可能引起(死锁)问题.58.SQL2中,程序开始时默认的事务存取模式是(read write).59.SQL中用(create domain)语句定义新的域.60.触发器的动作事件条件用when子句定义,它可以是任意的条件表达式.61.SQL Server 2000是分布式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62.SQL Server 2000中,实际上用户连接的数目上限是(32767)个.63.SQL Server 2000的版本主要有企业版/标准版/个人版/开发板4个版本.64.SQL Server Agent服务包括作业/警告/操作员三部分.65.服务管理器在启动(SQL Server服务)后才能进行数据库操作.66.企业管理器提供遵从(Microsoft 管理控制台)的用户界面.67.一个存储过程可以声明零个或多个参数,参数名以@开头.68.在SQL Server 2000中,每个表最多有3个触发器,分别用于insert/update/delete.69.导入和导出数据可以完成多个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和转移.70.用户访问SQL Server数据库中的数据时,经过的第一个验证过程是(身份验证).71.用户在混合验证模式下使用(SQL授权)用户登录SQL Server,必须提供登录名和密码.72.在SQL Server中,将一组具有相同权限的用户组织在一起称为角色.73.T-SQL语言中局部变量的作用域是(当前的批处理).74.T-SQL中用于循环结构的流程控制语句是while语句.75.创建局部临时表必须使用由#开头的表明.76.PowerBuilder是一种企业级数据库前端应用和多层体系结构开发工具.77.PB问世于1991年,最初是由Powersoft公司开发.78.PB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和事件驱动的工作原理.79.PB9.0的开发空间的三个层次是Workspace/Target/Library.80.Target(目标)用于描述加入到工作空间中的应用.81.PowerBuilder库文件的扩展名是(.pbl).82.输出窗口用于显示对开发人员做出的操作响应.83.PB9.0有两组工具栏:PowerBar和PainterBar.84.数据窗口画板通过提供多个工作区来完成与数据窗口对象相关的工作.85.结构面板用于定义程序中使用的全局结构.86.数据窗口是一个对象,它包含了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特定操作的信息.87.在事件的脚本中,置dw‐l 的过滤条件为空的语句是(dw‐l.setfilter("") ).88.打开窗口w‐main 的语句是(open(w‐main)).89.PB9.0 中,连接数据库时用(Connect)命令.90.PB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的快速数据库前端开发工具.91.对象联系图是对(ER 图)的扩展.92.面向对象技术中,数据类型系统由基本类型/复合类型和引用类型三部分组成.93.相同类型元素的有序集合,并且允许有重复的元素,称为(列表类型).94.复合类型中的数组/列表/包/集合统称为(汇集类型或批量类型).95.引用类型可以避免数据结构的(无穷嵌套).96.传统的关系模型中,每一个关系模式都具有(1NF)性质.97.结构类型是(不同类型)元素的有序集合.98.子类具有(继承性).99.在面向对象模型中的对象相当于ER 模型中的(实体).100.目前面向对象开发的行业标准语言是(统一建模语言或UML).101.关联的端部,也就是与关联相连的类,称为(关联角色).102.ODBC 技术使得(应用程序)与DBMS 之间在逻辑上可以分离.103.API 的中文含义是(应用程序设计接口).104.ODBC 技术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套CLI 函数库(基于DLL 的运行支持环境).105.ODBC 规范定义的驱动程序有两种类型:即单层驱动程序和(多层驱动程序).106.数据源是驱动程序与(DBS)连接的桥梁.107.CLI 定义了一套可以从宿主语言调用的公共函数,每一个函数具有一个名称和一个(要求的算法).108.使用SQL/CLI 时,函数调用SQL 语句将作为(字符串)参数动态地创建和传递. 109.驱动程序管理器用于连接各种DBS 的(DBMS 驱动程序).110.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工具可以在客户机上通过(ODBC)接口与诸如Oracle、SQL Server 等服务器端的数据库相连.。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精典版)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要求、目标:了解和掌握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数据描述的术语,数据抽象的四个级别,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一、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1.分为四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阶段和高级数据库阶段。
2.数据库阶段数据管理的特点:1)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
2)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3)数据库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
4)提供四方面的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库的恢复、数据库的并发控制、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安全性。
5)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3.数据库(DB):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4.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5.数据库系统(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它是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二、数据描述1.分为三个阶段: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2.概念设计中的术语:1)实体:客观存在,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2)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
3)属性:实体有很多特性,每一个特性称为属性。
4)实体标识符(关键码或键):能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
以上概念均有类型和值之分。
3.逻辑设计中的术语:1)字段(数据项):标记实体属性的命名单位称为字段或数据项。
2)记录:字段的有序集合。
3)文件:同一类记录的集合。
4)关键码:能惟一标识文件中每个记录的字段或字段集。
以上概念均有类型和值之分。
4.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中术语的对应关系: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实体—记录属性—字段(数据项)实体集—文件实体标识符—关键码5.实体之间联系的元数: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个数。
常用二元联系。
二元联系的类型有三种: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
6.一对一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至多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实体集E1和E2的联系称为“一对一联系”,记为“1:1”。
7.一对多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间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称E1对E2的联系是“一对多联系”,记为“1:N”。
8.多对多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间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称E1和E2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记为“M:N”。
三、数据抽象的级别1.数据模型:描述数据库的结构和定义,对现实世界的数据进行抽象。
2.从现实世界的信息到数据库存储的数据以及用户使用的数据是一个逐步抽象过程,根据数据抽象的级别定义了四种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外部模型和内部模型。
3.概念模型:表达用户需求观点的数据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型。
4.逻辑模型:表达计算机实现观点的DB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型。
5.外部模型:表达用户使用观点的DB局部逻辑结构的模型。
6.内部模型:表达DB物理结构的模型。
7.数据抽象的过程、即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具体步骤:1)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2)根据转换规则,把概念模型转换成数据库的逻辑模型;3)根据用户的业务特点,设计不同的外部模型,给程序员使用;4)数据库实现时,要根据逻辑模型设计其内部模型。
通常分为概念设计、逻辑设计(2和3步)和物理设计三个阶段。
8.常用的概念模型是实体联系(ER)模型,ER模型主要用ER图来表示。
9.逻辑模型的分类: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等。
10.层次模型:用树型(层次)结构表示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11.1969年,美国IBM公司的IMS系统是典型的层次模型系统。
12.网状模型:用有向图结构表示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13.1969年,CODASYL组织提出DBTG报告中的数据模型是网状模型的主要代表。
14.关系模型:是由若干个关系模式组成的集合。
关系模式即记录类型,它的实例称为关系,每个关系实际上是一张二维表格。
15.1970年,美国IBM公司的E.F.Codd连续发表论文,提出关系模型,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
关系数据库是目前的主流数据库。
16.外部模型中的模式称为视图。
17.三级模式:从用户(或应用程序)到数据库之间,DB的数据结构描述有三个层次:1)外模式: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用户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
外模式由若干个记录类型组成。
2)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
3)内模式:是数据库在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
注意:外模式是逻辑模式的子集。
18.两级映像:1)外模式/逻辑模式映像:存在于外模式和逻辑模式之间,用于定义外模式和逻辑模式之间的对应性。
2)逻辑模式/内模式映像:存在于逻辑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用于定义逻辑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的对应性。
19.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两级映像结构使数据库系统达到了高度的数据独立性。
20.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数据结构之间相互独立,在修改数据结构时,尽可能不修改应用程序。
分为逻辑数据独立性和物理数据独立性。
21.逻辑数据独立性:如果数据库的逻辑模式要修改,那么只要对外模式/逻辑模式映像作相应的修改,可以使外模式和应用程序尽可能保持不变。
这样就认为数据库达到了逻辑数据独立性。
22.物理数据独立性:如果数据库的内模式要修改,即数据库的物理结构有所变化,那么只要对逻辑模式/内模式映像作相应的修改,可以使逻辑模式尽可能保持不变。
也就是对内模式的修改尽量不影响逻辑模式,当然对外模式和应用程序的影响更小,这样就认为数据库达到了物理数据独立性。
四、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1.DBMS的主要功能:数据库的定义功能(DBMS提供DDL定义数据库的三级模式、两级映像等)、数据库的操纵功能(DBMS提供DML实现对数据的操作,基本的数据操作有检索和更新两类)、数据库的保护功能、数据库的维护功能、数据字典。
五、数据库系统(DBS)1.DBS的组成:是数据库、硬件、软件和数据库管理员的集合体。
2.软件包括DBMS、OS、各种主语言和应用开发支撑软件等程序。
其中,DBMS是DBS的核心软件,要在OS支持下才能工作。
3.数据库管理员(DBA):是控制数据整体结构的一组人员,负责DBS的正常运行,承担创建、监控和维护数据库结构的责任。
第二章数据库设计和ER模型要求、目标:了解和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全过程,掌握ER模型和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概念设计中ER模型的设计方法,掌握逻辑设计中ER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的方法。
一、数据库系统生存期1.数据库系统生存期:数据库应用系统从开始规划、设计、实现、维护到最后被新的系统取代而停止使用的整个期间。
2.数据库系统生存期分七个阶段:规划、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实现、运行维护。
3.规划阶段三个步骤:系统调查、可行性分析、确定数据库系统总目标。
4.需求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系统分析员和用户双方共同收集数据库系统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和用户对处理的需求,并以需求说明书的形式确定下来。
5.概念设计阶段:产生反映用户单位信息需求的概念模型。
与硬件和DBMS无关。
6.逻辑设计阶段:将概念模型转换成DBMS能处理的逻辑模型。
外模型也将在此阶段完成。
7.物理设计阶段:对于给定的基本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的过程。
数据库的物理结构主要指数据库的存储记录格式、存储记录安排和存取方法。
8.数据库的实现:包括定义数据库结构、数据装载、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数据库试运行。
二、ER模型的基本概念ER模型的基本元素是:实体、联系和属性。
2.实体:是一个数据对象,指应用中可以区别的客观存在的事物。
实体集:是指同一类实体构成的集合。
实体类型:是对实体集中实体的定义。
一般将实体、实体集、实体类型统称为实体。
3.联系:表示一个或多个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
联系集:是指同一类联系构成的集合。
联系类型:是对联系集中联系的定义。
一般将联系、联系集、联系类型统称为联系。
4.同一个实体集内部实体之间的联系,称为一元联系;两个不同实体集实体之间的联系,称为二元联系,以此类推。
5.属性:实体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在一个实体中,能够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称为实体标识符。
6.ER模型中,方框表示实体、菱形框表示联系、椭圆形框表示属性、实体与联系、实体与其属性、联系与其属性之间用直线连接。
实体标识符下画横线。
联系的类型要在直线上标注。
注意:联系也有可能存在属性,但联系本身没有标识符。
例:假设一个学生可选多门课程,而一门课程又有多个学生选修,一个教师可讲多门课程,一门课程至多只有一个教师讲授。
ER图如下:7.概念设计三个步骤:设计局部ER模型、设计全局ER模型和全局ER模型的优化。
三、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1.关系模型的定义:用二维表格表示实体集,用关键码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2.在关系模型中,字段称为属性,字段值称为属性值,记录类型称为关系模式。
记录称为元组,元组的集合称为关系或实例。
有时习惯称关系为表或表格,元组为行,属性为列。
关系中属性个数称为元数,元组个数称为基数。
3.关键码(简称键):由一个或多个属性组成。
4.超键:在关系中能惟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关系模式的超键。
5.候选键:不含有多余属性的超键。
6.主键:用户选作元组标识的候选键。
一般如不加说明,键是指主键。
7.外键:如果模式R中属性集K是其他模式的主键,那么K在模式R中称为外键。
8.值域:关系中每一个属性都有一个取值范围,称为属性的值域。
每一个属性对应一个值域,不同的属性可对应于同一值域。
9.关系的定义:关系是一个属性数目相同的元组的集合。
10.关系的性质:关系是一种规范化了的二维表格。
1)关系中每一个属性值都是不可分解的;2)关系中不允许出现重复元组;3)关系没有行序;4)元组中的属性在理论上也是无序的,但使用时按习惯考虑列的顺序。
11.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与更新操作必须遵循三类完整性规则:实体完整性规则、参照完整性规则、用户定义的完整性规则。
12.实体完整性规则:要求关系中元组在组成主键的属性上不能有空值。
13.参照完整性规则:如果属性集K是关系模式R1的主键,K也是关系模式R2的外键,那么在R2关系中,K的取值只允许两种可能,或者为空值,或者等于R1关系中某个主键值。
这条规则的实质是“不允许引用不存在的实体”。
其中,R1称为参照关系;R2称为依赖关系。
注意:这条规则在具体使用时,有三点变通:1)外键和相应的主键可以不同名,只要定义在相同值域上即可;2)R1和R2可以是同一个关系模式,此时表示了同一个关系中不同元组之间的联系;3)外键值是否允许空,应视具体问题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