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 机电控制系统 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6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默认分类 2010-04-24 11:35:19 阅读6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作者:船舶学院时间:2009-6-16 14:40:51“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教学大纲(PUTER CONTROL OF ELECTRICAL MACHINE SYSTEMS)大纲编制:李哲教研室主任:李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教学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机械及近机类专业学时:30(26/4)学分:1.5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适应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设立的,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讲述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控制系统,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和气压传动控制系统,通过这门课让学生掌握机电液气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有直流、交流电机的组成、原理、动态特性及其应用,液压伺服系统设计与气压传动系统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机电液气系统的组成、分类,分析和设计;了解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具备分析机电液气系统和设计简单的机电液气系统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深造和适应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相关课程有:电工学、模拟电路、自动控制原理、液压传动;电工学、模拟电路、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作为本课程的基础课。
液压传动课程侧重于讲述液压传动系统,本课程侧重于液压控制系统。
四、教学大纲内容使用教材与参考教材1、使用教材:(骆涵秀主编机电控制 XX大学 2000年1月)2、参考教材:(李洪人液压控制系统国防工业)(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工业)(朱善君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原理应用维护清华大学)五、教学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述(2)本章主要内容有:分别用实例引出机电、液压、气动控制系统的整体组成,功能和特点;要求学生掌握机电液气系统的组成;了解机电液气系统的发展方向和选用原则。
第二章直流电机(4)本章主要内容有:直流电机的原理,动态特性分析和系统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直流电机的机械特性和系统应用;了解直流电机的原理、组成。
目录第一章总体方案设计 (2)1.1任务设计书及指标 (2)1.1.1设计任务书 (2)1.1.2主要技术指标 (2)1.2总体方案确定 (2)1.2.1方案确定思想 (2)1.2.2方案对比分子与确定 (3)第二章机械系统设计 (3)2.1竖直坐标工作台外形尺寸及重量估计 (5)2.2竖直导轨参数确定 (7)2.3滚珠丝杠计算和选择 (7)2.3.1 滚珠丝杠强度计算 (8)2.3.2 滚珠丝杠传动效率计算 (8)2.4伺服电机的计算与选取 (8)2.4.1 等效转动惯量的计算 (11)2.4.2 伺服电机等效负载转矩的计算 (11)2.4.3 伺服电机的选型 (12)2.5 联轴器的选用 (13)参考文献 (13)第一章 总体方案设计1.1任务设计书及指标1.1.1设计任务书题目:两维工作台(步进电机+滚珠丝杠+Y 向可加减速器方案)结构设计任务:本项目要求的两维工作台为竖直平面内的X-Y 工作台,其中Y 向为竖直,X 向为水平,电动工作方式。
1.1.2主要技术指标1)工作台台面尺寸:X 向200mm ,Y 向200mm ,台面要求沿均匀布置同心圆上分布圆间隔30mm 的M6螺孔(螺孔深度不小于15mm ),中心须有20mm 定心圆孔。
2)工作台承载:载荷重量50Kg 。
3)行程要求:X 向500mm ,Y 向1000mm 。
4)位置定位精度:X 向0.1mm ,Y 向0.05mm 。
5)最大运动精度:X 向0.1m/s ,Y 向0.2m/s 。
1.2总体方案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确定总体方案。
1.2.1方案确定思想两坐标数控工作台台体设计主要分为机械系统部件和台体上的测控部件。
机械系统部件又分为导轨组成,传动组成,减速装置等;测控部件又分为伺服电机,检测及反馈元件等等。
1) 工作台型号为HXY-2020; 2) 行程要求X=200mm ,Y=200mm ;3) 工作台面尺寸为C ×B ×H=270×250×18; 4) 底座外形尺寸为C ×B ×H=1000×25×840; 5) 工作台最大长度为1000mm ; 6) 工作台负载重量为N=500N ;7) 工作台最快移动速度max max 0.2/;x y v v m s ==8)X,Y方向的定位精度为0.05mm;9)工作台负载小,运动灵敏度高,低速;10)定位精度高;11)考虑到结构稳定,安全,建议基座和滑台采用铸造工艺。
前言《机电系统控制基础》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又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机电系统进行建模、分析与控制的能力。
难点在于如何使机电类专业的学生结合工程实际,特别是结合机械工程实际,从整体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理解和掌握略显深奥、难懂的经典控制理论,并应用经典控制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机械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验证课堂教学的理论,使学生能够建立机电系统控制的整体概念,加深对经典控制论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并掌握其在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机械工程控制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三方面的实验:原理性仿真实验,面向机电系统中典型物理对象/系统的特性测试与分析实验,和典型机电系统的控制三方面实验。
将所学的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机电系统控制基础原理性仿真实验1.1 实验目的通过仿真实验,掌握在典型激励作用下典型机电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特性,分析系统开环增益、系统阻尼、系统刚度、负载、无阻尼自振频率等机电参数对响应、超调量、峰值时间、调整时间、以及稳态跟踪误差的影响;掌握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各参数辨识方法,最后,学会使用matlab软件对机电系统进行仿真,加深理解系统动态响应特性与系统各参数的关系。
1.2系统典型输入的响应实验1.2.1 实验原理1.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惯性环节(一阶系统)单位脉冲响应simulink实现图,如图1-1所示(a)可观测到输出曲线(b)输入、输出曲线均可观测到图1-1惯性环节(一阶系统)单位脉冲响应simulink实现图2.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simulink实现图如图1-2所示。
图1-2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simulink实现图3.二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二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simulink实现图,如图1-3所示。
图1-3二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simulink实现图4.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实验simulink实现图如图1-4所示。
哈⼯⼤研究⽣机电⼀体化复习资料第⼀章总论1.机电⼀体化是机械技术、微电⼦技术及信息技术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
2.机电⼀体化系统设计的共性关键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系统总体技术。
3.机电⼀体化系统5个⼦系统:机械系统(机构)、电⼦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动⼒系统(动⼒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元件系统(电动机等)。
4.系统内部5种功能:主功能、动⼒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构造功能。
5.根据接⼝的变换调整功能,可分为:零接⼝、⽆源接⼝、有源接⼝、智能接⼝。
6.根据接⼝的输⼊/输出功能,可分为:机械接⼝、物理接⼝、信息接⼝、环境接⼝。
7.评价机电⼀体化产品或系统质量的基本指标:运动参数、动⼒参数、品质指标;还要考虑:⼯艺性指标、⼈机⼯程学指标、美学指标、标准化指标。
第⼆章机电⼀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部件选择与设计1.在设计中,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作稳定性,提出:⽆间隙、低摩擦、低惯量、⾼刚度、⾼谐振频率、适当的阻尼⽐等要求。
2.常⽤的机械传动部件有:螺旋传动、齿轮传动、同步带传动、⾼速带传动、各种⾮线性传动部件等。
3.丝杠螺母机构:滑动摩擦机构、滚动摩擦机构滑动丝杠螺母机构:结构简单、加⼯⽅便、制造成本低、能⾃锁;摩擦阻⼒矩⼤、传动效率低。
滚动丝杠螺母机构:摩擦阻⼒矩⼩,传动效率⾼;结构复杂、制造成本⾼。
4.滚珠丝杠副:轴向刚度⾼、运动平稳、传动精度⾼、不易磨损、使⽤寿命长;不能⾃锁,传动可逆。
5.滚珠丝杠副滚珠循环⽅式:内循环、外循环。
6.滚珠丝杠副⽀承⽅式:单推-单推式、双推-双推式、双推-简⽀式、双推-⾃由式。
7.齿轮传动系统传递转矩时,要有⾜够刚度,还要求其转动惯量尽可能⼩。
8.齿轮传动各级传动⽐分配原则:重量最轻原则、输出轴转⾓误差最⼩原则、等效转动惯量最⼩原则。
9.谐波齿轮传动:结构简单、传动⽐⼤、传动精度⾼、回差⼩、噪声低、传动平稳、承载能⼒强、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