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24
汉字的起源:1.结绳记事 2.伏羲八卦 3.仓颉造字 4.契刻说 5.图画说六书:1.象形:按照事物的形状来造的字。
许慎的原话:“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詘,日月是也”。
2.指事: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指事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事,即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的造字法。
许慎的原话:“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在一起,把意义揉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字。
许慎的原话:“会意者,比类和宜,以见指捤,武信是也”。
4.形声:用表示意思的字和表示读音的字组合成一个新的字的造字法。
许慎的原话:“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部首.字义.读音相近的一组字。
许慎的原话:“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老考是也”。
6.假借:借用原有的字形成表达另一个意义的方法。
许慎的原话:“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文字发展的特点:1.甲骨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线条细瘦直,转折处多方形);2.金文:是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细瘦圆转,加强字的对称和均衡);3.小篆:(长方体,工整对称,圆转优美,粗细均匀);4.隶书:(由方变扁,粗细轻重变化,横画一波三折);5.草书:(线条飞舞,笔画相连,生动有气势);6.楷书:(方正工整,结构匀称);7.行书:(没有草书草率,没有楷书工整)。
名词解释古今字:早期字少,常用一个字兼职记录几个字的意义,后世为使用方便,又为个字记录某种意义。
右文说:是宋人王圣美提出的,王认为“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从左皆木。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起点。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形体完全同音同义的字。
汉字的形成过程:1.由图画到图画文字 2.由图画文字到图符文字 3.由原始文字体系到古文字体系。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发展和影响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历史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发现:20世纪初,甲骨文的发现揭示了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汉字最早的形态之一。
1.2 甲骨文的象形性质:甲骨文的形状与实物相似,具有象形性质。
例如,“日”字的甲骨文形状像太阳,象征着太阳。
1.3 甲骨文的演变:甲骨文逐渐演变为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印章上的文字,形态更加简化,但仍保留着象形性质。
二、汉字的演变2.1 篆书的发展:篆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阶段,它的形态更加规范和统一。
篆书在秦朝统一文字后达到巅峰,成为后世书法的基础。
2.2 楷书的兴起: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字体,形态规范、笔画清晰。
楷书的兴起标志着汉字书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3 汉字的简化:20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中国人民的识字率,汉字进行了一次简化。
简化字减少了繁复的笔画,使汉字书写更加便捷。
三、汉字的发展3.1 汉字的传播: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汉字也传入了日本、韩国等国家。
如今,汉字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
3.2 汉字的影响: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许多国家的文化、语言和文字都受到了汉字的影响。
3.3 汉字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汉字文化,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举办汉字书法比赛、设立汉字文化节等。
四、汉字的未来4.1 汉字的数字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正逐渐数字化。
电子屏幕、智能手机等设备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使用和学习汉字。
4.2 汉字的国际化:随着中国的崛起,汉字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字,推动了汉字的国际化进程。
4.3 汉字的创新:汉字作为一种文字,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网络时代的汉字创造了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总结: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系统之一。
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书法和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完整版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大约公元前14世纪。
它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活动。
1.2 金文的演变:金文是汉字的重要演变阶段,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繁多,形态多样,成为后来汉字演变的基础。
1.3 汉字的定型: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将各个地区的文字进行统一,形成了统一的汉字体系。
这一过程被称为“汉字的定型”,使汉字的形态更加统一、规范。
二、汉字的演变2.1 简化字的出现: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和简化繁复的字形,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汉字简化的潮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6年的简化字方案,将一些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使汉字书写更加方便。
2.2 繁体字的保留:尽管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繁体字仍然保留并广泛使用。
繁体字保留了汉字的传统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汉字在世界的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汉字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许多国家的学校都开设汉语课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这为汉字的演变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汉字的结构3.1 笔画的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是笔画,汉字的形态是由不同的笔画组合而成的。
汉字的笔画有横、竖、撇、捺、点等,每个笔画都有一定的顺序和书写规范。
3.2 部首的作用:部首是汉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汉字的分类标志。
部首可以帮助人们查找和理解汉字的意义,是学习汉字的重要辅助工具。
3.3 偏旁的组合:汉字的形态往往由多个偏旁组合而成,每个偏旁都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组合不同的偏旁,可以形成新的汉字,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使用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文字系统。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使用范围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起源于商朝晚期,使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1.2 金文的发展:金文是甲骨文的一种演变形式,起源于西周晚期,用于铭文和铜器铭文。
1.3 汉字的形成:汉字是在秦朝统一文字后,通过简化和标准化的过程形成的。
二、汉字的演变2.1 汉字的象形演变:汉字最初是以物象为基础的象形文字,通过简化和抽象,逐渐演变成为现代汉字。
2.2 汉字的形声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发展逐渐加入了声旁,形成了形声字,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2.3 汉字的规范化:为了提高文字的统一性和可读性,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多次规范化,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基本形态。
三、汉字的特点3.1 多音字的特点:汉字中存在许多多音字,即一个字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发音,这给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2 字义的丰富性:汉字的字义非常丰富,一个字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意思,这为表达思想和文化内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3 笔画的独特性:汉字的书写是基于笔画的,每个字都有特定的笔画顺序和结构,这使得汉字在书写和书法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四、汉字的使用范围4.1 汉字的地位: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文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文字、文化传承、教育和各个领域。
4.2 汉字的传播: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汉字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
4.3 汉字的保护:为了保护汉字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法律保护、教育推广和文化传承等。
五、汉字的未来发展5.1 汉字与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汉字也在不断与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结合,为汉字的输入、处理和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文字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的过程,通过对其历史和演变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代的甲骨上,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活动。
1.2 金文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甲骨文逐渐演变为金文,形成了更加规范的字形和结构。
1.3 汉字的形成:汉字是在秦朝统一文字后形成的,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二、汉字的发展2.1 汉字的传播:汉字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传播到各地,逐渐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文字之一。
2.2 汉字的改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汉字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简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2.3 汉字的保护:汉字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汉字的保护力度,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三、汉字的特点3.1 汉字的象形性:汉字的字形大多来源于实物的形状,具有一定的象形性,便于记忆和理解。
3.2 汉字的独特性: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发音,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符号。
3.3 汉字的多音性:汉字是一种多音字体系,一个字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发音和意义,增加了汉字的表现力和魅力。
四、汉字的影响4.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4.2 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也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4.3 教育普及:汉字是中国的主要文字系统,对中国人的教育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成为了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汉字的未来5.1 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也在不断地与新技术相结合,推动了汉字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5.2 文化传承: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贡献。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汉字的起源1.1 古代文字的起源古代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字出现在中国黄河流域的龟甲和兽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1.2 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最早于1899年由中国考古学家王懋竹在河南安阳发现,这些文字记录了商代的历史事件、祭祀仪式和祈福祷告等内容。
1.3 汉字的形成汉字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汉字体系。
二、汉字的演变2.1 金文的出现商代后期的金文是汉字演变的重要阶段,金文是一种流畅而简洁的文字形式,为后来的篆文和隶书奠定了基础。
2.2 篆书的规范秦朝始皇帝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规范了篆书的书写形式,使汉字的书写更加规范和统一。
2.3 隶书的发展隶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兼具美感和实用性,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文书和碑刻的书写。
三、汉字的发展3.1 汉字的传播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汉字逐渐传入周边国家和地区,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的文字系统。
3.2 汉字的改革20世纪初,中国进行了汉字简化改革,将复杂的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以提高文字的识读和书写效率。
3.3 汉字的保护为了保护汉字的独特性和传统文化价值,中国成立了汉字文化传承机构,开展汉字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四、汉字的特点4.1 形声字的构成汉字是一种形声文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形声字的构成使汉字更具表意性。
4.2 意符的象形性汉字的很多部首和字形是从自然界中的事物演变而来的,具有象形性,使汉字更具生动性和直观性。
4.3 汉字的变体汉字有繁体字和简体字之分,繁体字保留了古代文字的形态和文化内涵,简体字则更加简洁和易学易写。
五、汉字的影响5.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详解中国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中国传统的书写系统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汉字起源的主要阶段:1.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21年):•甲骨文:最早的汉字出现在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中。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仪式。
•金文:随着商代的灭亡,西周时期的金文逐渐取代甲骨文。
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内容涉及宗庙、祭祀、政治等方面。
2.篆书时期(公元前221年- 公元3世纪):•小篆:随着秦始皇的统一,统一的文字体系——小篆出现。
小篆是统一的印刻字形,用于印刻官方文书和刻石。
•隶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篆逐渐演变为隶书,这是一种比较规范化、书写较为简便的字体,被广泛应用于文书和印章。
3.楷书、行书、草书时期(公元3世纪- 十七世纪):•楷书:随着社会的发展,楷书逐渐取代了隶书成为主流书写体。
楷书是一种规范、端庄的字体,现代印刷体就是基于楷书发展而来的。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草写形式,书写速度较快,常用于日常书写。
•草书:草书是书写最为草率、潦草的字体,用于速记、速写,书写速度最快。
4.宋体、楷体、黑体时期(十七世纪至今):•宋体、楷体、黑体: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汉字的字形逐渐规范,出现了宋体、楷体、黑体等印刷字体,这些字体在印刷出版、计算机文字处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总体而言,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最初的甲骨文和金文到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再到现代的印刷字体,形成了丰富而多样的书写传统。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国文字学领域的一个复杂而精彩的主题。
汉字的起源中国文化历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的汉字,更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从诞生以来一直演变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的考古和文献记载证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
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也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文字,直到今天,不同的时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字体.汉字的起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因此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是历代中国学者研究的对象和关注的焦点。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流传最广泛的,有以下六种:一、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
结绳也就是上古先民已经编织蚕丝成为面狀的丝绸,文字应该迟于丝绸业的形成。
结绳是种桑、养蚕、织丝业的形成的标志。
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中,就已经出现了陶制和石制的纺轮,也就是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具备了纺织业或者称为编织业,这就是结绳纪事的时代.《易·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
结绳记事就是原始人用给绳子打结来记时间、人数、男人或女人,打结的位置和不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我国古书里有“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记载。
不仅我国,古埃及、古波斯、非洲、澳洲的土人,都曾结绳记事。
结绳帮助记忆的说法是可信的,但结绳是利用实物来记事,不能直接发展为文字,与文字产生的联系,尚属推测。
它是人们战胜时空延长记忆的方法,不能说它就是文字的前身,可以看作是发明文字前的探索。
二、契刻说《尚书、序》一书中写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占卜符号,它后来并未变成文字,但是阴阳转变的原理是创字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汉字的起源?汉字是汉族人民的传统文字,它以其形象、美丽、多义等特性,成为了世界上最棒的文字之一。
汉字之美源自它的起源,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汉字的起源。
一、古代图画文字汉字的起源要追溯到远古的青铜时代。
在那个时期,人们使用图画来进行交流。
这些图画有些是用来表达人类的生产生活,如“日”这个字表示太阳,而有些则是表现动物、植物等,如“马”这个字表示马。
二、象形文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需要表示更多的事物,于是逐渐出现了象形文字。
这些文字是由多幅图画组合而成,比如“人”、“口”和“日”组合成了“曰”,表示“说话”;“木”和“日”组合成了“朝”,表示“东方”。
三、会意文字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意义的表示需求也越来越多,会意文字应运而生。
这些文字不再是简单的图像,而是由两个或更多的象形文字组合而成,通过组合形成新的意义。
例如“家”字,由“宀”(房子的屋顶)和“豕”(猪)两个象形文字组合形成,表示畜生在房子里。
四、形声文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相似的字音,会产生歧义,这就需要形声文字。
形声文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其中“形”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声”部分则表示字的发音。
例如,“想”字的声部为“相”,形部为“心”,表示“思考”之意。
五、现代汉字的演变自20世纪以来,汉字推行简化,部分文字的形态发生了更大的改变。
另外,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词汇不断的产生,需要新的汉字来表现这些新事物。
在最初的时候,汉字的形态多样,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化,形成了现在的形态,成为了中文文化的稳定形式。
无论是作为传统文化的标志,还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汉字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发展以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浮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浮现在商代晚期。
它是由古人在龟甲、兽骨上刻划而成的,记录了古代商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1.2 金文的演变:金文是汉字的第二个演变阶段,它浮现在西周时期。
金文相比甲骨文更加规范和统一,字形更加简化,书写更加流畅。
1.3 篆书的形成:篆书是汉字的第三个演变阶段,它浮现在秦朝。
篆书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一种字体,它的字形更加规范,书写更加工整。
二、汉字的演变2.1 楷书的浮现:楷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浮现在东汉时期。
楷书的字形更加规范、工整,成为后世书法家的楷模。
2.2 行书的发展:行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浮现在东晋时期。
行书相比楷书更加流畅、自由,书写速度更快,成为后世书法家最常用的字体之一。
2.3 草书的兴旺: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浮现在东晋时期。
草书字形潦草难辨,但却富有变化和艺术美感,成为后世书法家追求的境界。
三、汉字的发展3.1 汉字的传播: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汉字也传入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字系统。
3.2 汉字的演变与创新: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汉字不断演变和创新,形成为了各种不同的字体和书写方式,丰富了汉字的内涵和表现力。
3.3 汉字的影响: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的书法艺术、文化内涵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使其在国际间具有独特的影响力。
四、结语汉字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体味到汉字对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独有的文字系统,其起源与发展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等五个部分详细阐述汉字的完整版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时期的龟甲和兽骨上。
这些文字的形状简单,象形性强,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活动。
1.2 金文的出现:金文是汉字的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的字形更加规范,结构更为复杂,标志着汉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书写系统。
1.3 小篆的形成:小篆是秦朝时期统一汉字的结果,它的字形更加规范、整齐,成为后来汉字书写的基础。
二、汉字的演变2.1 汉字的繁简演变:汉字的字形经历了繁复到简化的演变过程。
从甲骨文到小篆,字形逐渐简化,减少了笔画的数量,使得书写更加简便。
2.2 汉字的音韵演变:汉字的读音也经历了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音韵到现代的普通话,汉字的读音逐渐规范化,但也出现了一些音韵的变化和差异。
2.3 汉字的意义演变:汉字的意义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演变。
有些字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发生转变,甚至产生了一些新的意义。
三、汉字的结构3.1 汉字的基本构造:汉字由笔画组成,每个笔画有不同的书写顺序和结构。
汉字的构造方式有横、竖、撇、捺、点等,这些构造方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字形。
3.2 汉字的部首和偏旁:汉字的结构中常常包含有部首和偏旁。
部首是汉字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判断字的意义;偏旁则是部首的组成部分,可以用来判断字的音韵。
3.3 汉字的字义和字音:汉字的字义和字音是汉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字义是指字的意义,字音是指字的发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汉字的完整含义。
四、汉字的特点4.1 汉字的象形性:汉字的字形往往与其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有一定的关联,具有一定的象形性。
这种象形性使得汉字在书写和记忆上更加直观和生动。
4.2 汉字的多音性:汉字的多音性是指一个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读音。
关于汉字的起源的几种说法一、关于汉字的起源的几种说法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
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
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1、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2、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3、河图洛书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
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4、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
《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
”《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
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5、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
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汉字的起源关于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流传多种说法。
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结绳说。
《周易•系辞下》中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对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但均未言明文字源于结绳。
晚近学者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中主张“文字之作,肇始于结绳。
”已言之凿凿了。
古代确有国过结绳记事这回事。
如《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梦想“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庄子·胠篋》:也提到古代“民结绳而用之”。
《周易正义》引郑玄注:“结绳为约。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北史•魏本纪》中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例如解放前我国云南独龙族人远行,借结绳以计算日子,每行一天,打一个结。
结绳也可作契约的凭证,据说解放前云南的哈尼族人买卖土地,即用同样长的两根麻绳,田价多少元就打多少结,双方各持一根以为凭证。
数字是最容易忘记的,因此须用结绳来计数。
古文字中的“十、廿、卅”即取象于结绳。
二是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三是仓颉造字说:此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
《吕氏春秋•君守》里有“仓颉作书,后稷作稼。
”《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
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
《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