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17课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历史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在扬州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布匹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四.问题探究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答:大运河的开凿既有它的积极作用,又有它的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①沟通了南北交通。
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
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1、主要内容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必背重点】
科技名著作者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共同点
《本草纲目》李时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
物学成就
我国历史上的医
药学巨著,被称为
“东方医药巨典”
都具有实用
性、实践性、
总结性;都
凝聚着作者
辛勤的努力
和智慧
《天工开物》宋应星全面总结了我国古
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生产技术
被誉为“中国17世
纪的工艺百科全
书”
《农政全书》徐光启全面总结了我国古
代农业生产的先进
经验、技术革新和
作者关于农学的创
新研究成果
是明代末年一部
重要的农业科学
巨著
著名建筑年代主要特点历史地位或作用图片
明长城明朝目的:防御北方蒙
古贵族南扰;
起止点:东起鸭绿
江边,西至嘉峪关
组成:以城墙为主
体,由关隘、城台、
烽火台等组成
形成一个完整的
军事防御体系,同
时成为各民族交
往的纽带,是中华
民族精神的象征
北京城明朝由宫城、皇城、内
城和外城组成。
宫
城是北京城的核心
故宫是当时世界
上最宏大、最辉煌
的皇家建筑群
(续表)
文学著作作者主要内容特点发展原因
1/ 3。
初一下历史第17课课堂笔记
以下是初一历史第17 课的课堂笔记:
课题: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 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2. 1616 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后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3. 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4. 1644 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 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2. 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执行。
3. 清朝还沿用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4. 为加强思想控制,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课堂小结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了解了清朝的建立过程以及清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政策。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知识点】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6、17课知识点汇总历史教师之家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程标准】1.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2.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学习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学习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科技名著1.李时珍与《本草纲目》(1)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
明朝时期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还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插图(2)《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
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
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巨著。
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草纲目》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
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
为世界医药学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2.宋应星与《天工开物》(1)宋应星(1587--1661年),奉新(今江西)人,万历举人,明末科学家。
明亡后弃官归故里,潜心实学,以《天工开物》最为有名。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2)《天工开物》是一部古代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具体操作方法,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笔记
在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中,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及其对社
会的影响。
这节课内容丰富,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和发展,以及它们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学习到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
刷术。
这些发明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指南针的发明使得航海和探险变得更加精准,帮助了中国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写和传播知识更加方便,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火药的发明则在军事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影响了古代的战争和征服。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印刷更加高效,推动了古代的文化繁荣和传播。
其次,我们学习到了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影响。
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发展不仅改
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科技的发展还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动了古代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科技发展使得古代社会变得更加繁荣和进步,为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和文化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
推动作用,推动了古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促进了古代的社会进步和繁荣。
了解和掌握古代的科技发展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代的科技文明和文化传统。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理解这节历史课的内容,努力掌握古代的科技发展史,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二、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的风俗习惯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2023-2024学年度初一历史第16-17课复习题参考答案(详版)1.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爆发的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告终,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B项正确;官渡之战爆发于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A项;巨鹿之战发生于秦朝末年,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淝水之战爆发于383年,交战的双方是前秦与东晋,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分裂,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2.C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楚汉之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排除D项。
故选C项。
3.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的船队到达过夷洲(今台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C项正确;三国时期台湾称夷洲,排除A项;琉球王国是曾存在于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岛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1429年,三国统一为琉球王国,而三国时期的台湾称之为夷洲,排除B项;柴桑是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项。
4.C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所以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C项正确;其余朝代不正确,排除ABD 项。
故选C项。
5.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D项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排除A项;刘备是蜀国的建立者,排除B项;孝文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排除C项。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第⼗七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第⼗七课即将学完,该记忆的知识点有哪些你知道吗?⼩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第⼗七课的知识点,希望对⼤家有帮助!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知识点: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1、明朝后期,⼥真杰出⾸领努尔哈⾚统⼀了⼥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为汗,国号⾦,史称后⾦。
后来努尔哈⾚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皇太极改⼥真族名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关,迁都北京,逐步建⽴起对全国的统治。
2、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1)设置内阁和六部,同时保留议政王⼤⾂会议;(2)雍正帝时设⽴军机处;(3)⼤兴“⽂字狱”。
3、“⽂字狱”的消极影响:清朝的⽂字狱,造成了社会的恐怖,摧残了⼈才。
许多知识分⼦不敢过问政治,从⽽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后来的历史上产⽣了什么影响?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起到巩固专制统治的作⽤,但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知识点(⼀)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1、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我国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并开发台湾。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略我国⿊龙江流域,占领雅克萨和尼布楚。
清朝康熙皇帝带领清军和各族⼈民,进⾏了两次雅克萨⾃卫反击战。
结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4、1689年,中俄双⽅经过平等协商,签定了第⼀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龙江和乌苏⾥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都是中国的领⼟。
5、列举17世纪我国进⾏反侵略的历史事件:⑴郑成功收复台湾;⑵戚继光抗击倭寇;⑶第⼀次雅克萨⾃卫反击战;⑷第⼆次雅克萨⾃卫反击战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知识点(⼆)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顺治帝正式赐予五世__为 “__喇嘛” 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为 “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__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七年级历史下十六课知识点历史是了解和掌握人类过去的一门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掌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规律,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更好地推动我们未来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十六课是初中历史的重点内容,本文将为你详细地介绍这些课程的知识点。
第一课: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课程主要讲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夫妻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等,同时还介绍了人类社会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关系。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第三课:远古时期的人类生活本课程介绍了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四课:殷墟文化和商朝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商朝时期,包括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第五课: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周朝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的兵法和文化方面的内容等,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第六课:秦朝和汉朝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秦朝和汉朝时期,包括秦始皇的政治和文化、汉武帝的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第七课:丝绸之路和唐朝文化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和唐朝文化,包括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唐朝的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第八课:宋朝和元朝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宋朝和元朝时期,包括宋朝的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元朝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第九课:明朝和清朝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明朝和清朝时期,包括明朝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清朝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的内容是关于唐朝的对外关系。
以下是本课的笔记:
一、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范围广泛,涉及使者往来、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商品贸易等领域;
形式多样,包括贡赐、贸易、留学、婚姻等;
双向互动,不仅有外国来华,也有中国对外交往;
包容开放,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和制度,促进自身发展。
二、唐朝对外交往的重要史实:
唐太宗时期,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王松赞干布成婚,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
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玄奘西行天竺(印度),取经讲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遣唐使来华,与中国进行贸易、学习和交流。
新罗、日本等国仿效唐朝制度,进行制度改革。
天竺、波斯、阿拉伯等国商人来华贸易,互通有无。
唐代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唐朝对外交往的意义: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加强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唐朝对外交往的启示:
坚持开放包容,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化;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友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第17课明朝的灭亡【知识框架】
明朝的灭亡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重点梳理】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政
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过程(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4)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结果1664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
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满洲(1)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
兴起号大金,史称后金
(2)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清
清兵入关(1)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2)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知识延伸】
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2)天灾不断,民不聊生。
(3)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激化阶级矛盾。
(4)官吏贪赃枉法,政治黑暗。
初一历史17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
初一历史17课是我们对古代历史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根据这些课程的内容,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1. 人类的起源与迁徙在人类的起源与迁徙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逐渐迁移到其他大陆的过程。
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推动。
通过学习人类的起源和迁徙,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是一种具有智慧和创造力的生物。
2. 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城市这个单元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城市的特点和发展。
我们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原始聚落、商代的城池和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以及战国时期的大城市等。
通过了解古代聚落和城市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居住环境。
3. 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是指奴隶制度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而封建社会则是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通过学习这两种社会形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
4. 秦朝与秦始皇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兵马俑的发现等。
通过学习秦朝和秦始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遗产。
5.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个单元介绍了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
我们学习了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等。
通过学习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革的力量。
6. 隋唐时期的中国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这个单元介绍了隋唐时期的中国。
我们学习了隋文帝杨坚的改革,唐太宗的开放政策和贞观之治,以及唐朝的科举制度等。
通过学习隋唐时期的中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十六十七课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与研究。
在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两节课:第十六课“三国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和第十七课“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三国时期的政治和文化1、三国时期的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始于220年,终于280年,历时60年,涵盖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和灭亡。
这个时期发生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战争,如赤壁之战等。
2、三国时期的政治(1)三国分立。
三国时期,中国政权被分为了以曹魏、蜀汉、东吴三国。
(2)曹魏政权。
曹魏建国后,设置丞相、大将军、司徒、司空、太常、太尉等职位。
(3)蜀汉政权。
蜀汉政权以刘备为首,建国后设置丞相、大将军、丞相等职位。
(4)东吴政权。
东吴政权以孙权为首,建国后系统地制定了封建礼仪制度。
3、三国时期的文化(1)文学艺术得到了繁荣。
三国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被誉为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黄金时期。
(2)三国时期也是诸葛亮、司马懿等历史名人的时代。
二、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唐朝的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始于618年,终于907年,历时289年,在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大的变革和转型,如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唐朝的政治(1)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
科举是唐代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特色,考试方式主要通过三门科目的考试来选拔官员。
(2)唐朝建立了完备的官制,设立了太守、州刺史、县令、知县等官职。
(3)唐朝也有无数著名的文臣和武将,如唐太宗、霍去病、李世民等。
3、唐朝的经济(1)唐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唐朝可以说是一段“烟雨江南”的经济时期。
(2)唐朝时期还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亚、欧洲的贸易往来,使唐代经济在“南盛北不衰”的情况下,更加繁荣起来。
4、唐朝的文化(1)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
唐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极其丰富,如《长恨歌》、《白雪歌》等。
(2)唐朝还修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建筑,如洛阳白马寺等。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面照妖镜,能够揭示过去的真相,又能够影响今天和未来。
在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与文艺复兴相关的知识,比如文艺复兴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
文艺复兴的起源文艺复兴起源于15世纪意大利。
当时,欧洲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困境中。
人们开始回忆起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繁荣,希望重温当时的文化辉煌。
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有学识的人开始重新研究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这就是文艺复兴的起源。
文艺复兴的发展文艺复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文艺复兴、高峰期文艺复兴和后期文艺复兴。
早期文艺复兴发生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开始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
建筑师开始用古代风格的建筑来设计建筑物,画家开始运用线性透视法来绘画。
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
高峰期文艺复兴发生在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初期。
在这个阶段中,文艺复兴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整个欧洲,艺术和学问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音乐家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文学家莎士比亚、哥白尼等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代表人物。
后期文艺复兴发生在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初期。
在这个阶段中,文艺复兴逐渐与科学革命相结合,人们开始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和自然,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开始。
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
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探索和理解;其次,它激发了人们的文化创造力,推动了欧洲的文化繁荣;最后,它影响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演变,为后来的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总之,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史上的巨大事件,它激发了人们的文化创造力,推动了欧洲文化的繁荣,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将文艺复兴的思想精髓和艺术成就融入到我们的教育中,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欧洲文化瑰宝的一个重要方式。
七年级思想品德复习二
一、基本知识点
16课1、青春期及其矛盾心理
1)青春期是人生的,是由儿童期向成年期过度的阶段。
是一个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
2)青春期成长的心理矛盾有 , , .(认识)这些矛盾的出现是成长过程中的现象,进入青春期的我们由于不成熟,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的心理,(处理)面对这些矛盾,我们,应该(正确看待),。
2、呵护青春
1)进入青春期后,肌体发育增快,生理不断成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二是;三是。
(身体,生理变化的表现)
2)呵护青春我们应该做到(1)注意加强青春期,注意营养和运动(2)做好心理准备,学会,缓解不良情绪,做到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快乐的享受生活。
3、正确看待追星现象1)明星崇拜是青少年、发展到一定阶段常见的现象。
2)其次,偶像要,但不能,要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明星身上的优点。
3)最后,还要学会欣赏自己,发现自己的美好与独特,同时用明星的高尚精神品质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成熟。
17课 1克服烦恼,悦纳自己 1)悦纳自己就要勇敢愉快地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和缺陷,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1)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心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充满心理矛盾。
如:存在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自制性与冲动性的矛盾;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的出现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2)这些心理矛盾的出现,会给我们带来烦恼、苦闷,如果不妥善解决,可能会引发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还会影响到我们今后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甚至会导致我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但正确认识并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
6、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发生了哪些生理变化?
进入青春期后,肌体发育增快,生理不断成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性机能发育成熟;二是身体外形急剧变化;三是体内机能迅速健全。
7、面对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1)要注意生理卫生。
如:讲究卫生;饮食适量;营养平衡;戒绝烟酒;生活有规律;适量的运动等。
(2)重视心理上的健康。
面对青春期的矛盾,不必烦恼,而应勇于正视、认真分析、积极解决;努力缓解不良情绪,学会进行“心理按摩”,做到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
如:
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能主动进行自我教育,行为举止得体;加强行动的自控能力;有理想、有目标;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他人,学会尊重信任、友爱,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热爱集体;敞开心扉,学会倾诉,遇到郁闷会调节,遇到矛盾会解决,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8、如何正确认识“追星”现象?
(1)青少年对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有着美好的设计和想象,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个可以仿效的人物。
追星现象就因这种心理而产生。
所以明星崇拜是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常见的现象。
(2)正确追星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有益的,而不正确的追星对学习、生活、思想都是有害的。
(3)心目中的偶像要尊重,但也不可盲目崇拜;我们要欣赏明星的闪光点;我们更倡导追那些为人类、为国家、为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明星。
在追星的同时,我们更需要认真地欣赏自己,发现自身的美好与独特。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