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5课《火山的喷发》粤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3.99 KB
- 文档页数:2
《火山喷发实验》教学课例教学目标1、学生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获得对岩石构造的感性认识;2、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能较细心地观察面前的岩石,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与假设;3、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能不断激发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1、激发学生参与到观察活动中来,通过进行一些有结构的观察活动,拓宽观察岩石的面,挖掘观察岩石的点。
2、对于岩浆岩的认识,要基于学生的大量观察,并能通过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猜测,并能够根据实验和查阅的资料了解岩石的成因。
教具准备学生查阅的资料、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标本、“火山喷发”模型、放大镜、小刀、钳子……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许多的岩石,你能给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汇报观察过的各种岩石特征。
引导学生说出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出来的。
)2、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岩石,它叫“浮石”。
像你观察其他的岩石所用到的方法一样,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把观察到的内容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引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观察实验。
)二、猜测浮石的形成原因1、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由学生归纳出“浮石”的外部特点。
)2、引导学生猜测浮石的由来。
师:从“浮石”表面的特征来看,你能猜想一下它是怎样形成的吗?(由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用排除法让学生选出最有可能形成这种岩石的原因。
)师:看来认为是由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形成的说法比较多,你知道火山喷发吗?能介绍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吗?(学生们用已有的课外知识猜测火山喷发的原因。
)师:火山喷发的确与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关。
我这有幅地球结构图,让它来帮助我们去认识它内部的情况好吗?(学生观看课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看上去好像很薄,实际它的平均厚度为32千米。
大约像从秦皇岛到昌黎的距离。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4单元31火山喷发粤教版一、教学目的1.迷信知识〔1〕了解火山喷发进程和现象。
〔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2.迷信探求(1〕经过模拟实验和资料剖析,了解火山喷发进程和现象。
〔2〕培育细心观察、思索和剖析的才干。
3.迷信态度(1〕尝试辨证看待事物的方法,体会灾祸也具有有弊有利的两面性。
〔2〕培育遇事冷静冷静细心观察,合理应变的才干。
二、教学指引1.活动布置思绪2.活动指引义务驱动页生洁情境:四个小冤家在观看电影,一个火山喷发的壮观场景使他们感到很震撼,由此引出了本课关于火山喷发现象及对人类影响的探求义务。
发生效果:火山喷发的现象十分壮观和震撼,进程是怎样的,火山喷出的是什么?义务驱动:经过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现象和喷发进程。
活动1 火山喷发进程经过查阅有关资料,结合实验现象,让先生描画火山喷发进程。
经过教科书复杂的文字引见让先生了解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时,地球外部炙热的岩浆、气体和碎屑等从火山口放射出来,并经过教科书出现图片,让先生进一步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先生对火山喷发能够有一些了解,但缺乏详细笼统的看法。
为了加深先生对火山喷发进程的了解,设计了火山喷发现象的模拟实验。
实验的方法是在锥形瓶中参与过量稀释的红墨水、大批苏打粉和洗衣粉,充沛搅拌;把锥形瓶埋在沙土中,做成火山的外形;将100毫升醋倒入锥形瓶,观察实验现象。
其中,红墨水模拟炽热的岩浆,洗衣粉添加泡沫。
实验原理是苏打粉(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与醋(主要成分乙酸,化学式为CH,COOH〕反响(化学方程式NaHCO3+2CH3COOH ——CH3COONa+CO2+H2O〕,生成乙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气体生成,发生气泡。
活动2 火山的影响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地球外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剧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
由于岩浆中含少量易于挥发成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易于挥发成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接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成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构成火山喷。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火山喷发实验》教学设计附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获得对岩石构造的感性认识;2、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能较细心地观察面前的岩石,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与假设;3、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能不断激发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1、激发学生参与到观察活动中来,通过进行一些有结构的观察活动,拓宽观察岩石的面,挖掘观察岩石的点。
2、对于岩浆岩的认识,要基于学生的大量观察,并能通过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猜测,并能够根据实验和查阅的资料了解岩石的成因。
教具准备学生查阅的资料、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标本、“火山喷发”模型、放大镜、小刀、钳子……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许多的岩石,你能给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汇报观察过的各种岩石特征。
引导学生说出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出来的。
)2、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岩石,它叫“浮石”。
像你观察其他的岩石所用到的方法一样,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把观察到的内容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引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观察实验。
)二、猜测浮石的形成原因1、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由学生归纳出“浮石”的外部特点。
)2、引导学生猜测浮石的由来。
师:从“浮石”表面的特征来看,你能猜想一下它是怎样形成的吗?(由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用排除法让学生选出最有可能形成这种岩石的原因。
)师:看来认为是由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形成的说法比较多,你知道火山喷发吗?能介绍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吗?(学生们用已有的课外知识猜测火山喷发的原因。
)师:火山喷发的确与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关。
我这有幅地球结构图,让它来帮助我们去认识它内部的情况好吗?(学生观看课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看上去好像很薄,实际它的平均厚度为32千米。
《火山的喷发》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火山的定义和形成过程;2. 掌握火山喷发的原因和类型;3. 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4. 探索如何保护自己和环境应对火山喷发。
导入:你知道火山是什么吗?你知道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关火山的知识,了解它的奥秘。
一、火山的定义和形成过程1. 什么是火山?火山是地球表面的裂缝,通过喷发炽热的岩浆、气体和火山灰,形成地球表面的一个孔洞。
2. 火山的形成过程火山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火山作用和板块构造有关。
地球内部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融化形成熔岩,当地壳板块发生运动时,熔岩从裂隙中迸发出来,形成火山。
二、火山喷发的原因和类型1. 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和气体在高压下迅速释放,导致火山口处的岩石破裂、气体冲入大气层,形成火山喷发。
2. 火山喷发的类型(1) 熔岩喷发:火山口直接喷出炽热的熔岩,并缓慢流动。
(2) 火山爆发:火山口喷出大量岩浆、气体和火山灰,形成爆炸性喷发。
(3) 火山喷发:火山口排出高温岩浆、气体和火山碎屑混合,形成烟柱冲天而起。
三、火山喷发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1. 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1) 危害生命安全:火山喷发可导致火山灰、岩浆和火山气体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2) 破坏建筑:火山喷发会破坏建筑物和农田,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2. 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1) 污染空气:火山喷发释放大量气体和火山碎屑,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
(2) 影响气候:火山喷发释放的气体和颗粒物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气候变化。
四、如何保护自己和环境应对火山喷发1. 提前预警:通过监测地震、火山气体和火山形态,提前预警火山喷发的可能性。
2. 避开危险区域:如果身处火山喷发的危险区域,应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
3. 保护呼吸道:在火山喷发时应戴上口罩或湿布,避免吸入火山灰和有毒气体。
导学活动:1. 请你说出火山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火山喷发》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火山喷发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2.使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原理及形成过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4.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整理数据和分析问题。
二、教学内容:1.火山的定义及分类;2.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3.不同类型火山的特点;4.火山喷发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2.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火山;3.掌握火山喷发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结合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地介绍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2.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火山模型的制作,并模拟火山喷发过程;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火山的特点;4.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际火山喷发事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呈现一幅壮观的火山喷发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2.简要介绍火山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课时: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1.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2.教师以互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确保学生理解火山喷发的机理。
第三课时:不同类型火山的特点1.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火山的特点;2.每组选择一种火山进行介绍,并结合图片和视频展示。
第四课时:火山喷发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缓和应对火山喷发带来的灾害。
第五课时:火山模型制作及模拟实验1.教师示范如何制作简易火山模型;2.让学生动手制作火山模型,并进行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探讨实验中的现象和问题。
六、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火山喷发知识的掌握程度;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火山喷发实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了解更多有关火山的知识;2.邀请地质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火山喷发的相关问题。
《火山喷发》导学案一、导入引言你是否曾经想象过地球上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是什么?答案就是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一种非常惊人的自然现象,它不仅能够改变地貌,还可能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
本节课将指挥大家一起探索火山喷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火山喷发的定义及分类;2. 掌握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3. 分析火山喷发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火山喷发背后的科学原理。
三、进修重点1. 火山喷发的定义及分类;2. 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3. 火山喷发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四、进修难点1. 火山喷发的地质原理;2. 火山喷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进修过程1. 火山喷发的定义及分类火山喷发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气体和火山灰等物质在地表喷出的现象。
根据喷发的频率和规模,火山喷发可分为爆发型、喷发型和喷流型。
爆发型火山喷发规模最大,喷发速度快,破坏力强;喷发型火山喷发规模次之,火山灰和岩浆会喷发到空中并形成火山喷发云;喷流型火山喷发则以岩浆流动为主,破坏范围较小。
2. 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火山喷发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内部的岩浆运动和地壳板块的运动。
当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地壳板块运动的影响时,岩浆会向地表喷发,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的过程分为预兆期、静止期和喷发期。
在预兆期,火山会有地震、地表膨胀等征兆;静止期是指火山表面没有异常活动;喷发期则是火山岩浆喷发的阶段,伴同着火山灰、火山烟和岩浆流出。
3. 火山喷发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增加,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火山灰会遮蔽太阳光线,影响农作物发展;岩浆流动会毁坏建筑物和农田。
对人类而言,火山喷发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房屋损毁、交通中断等灾难,因此应做好防范措施。
六、教室练习1. 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2. 火山喷发的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3. 火山喷发对环境和人类有哪些影响?七、拓展延伸1. 请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一次火山喷发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2. 探讨如何有效预防火山喷发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害。
《火山喷发》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火山喷发的定义和原因。
2. 掌握火山喷发的分类和影响。
3. 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4. 进修如何珍爱自己和环境应对火山喷发。
导学内容:一、火山喷发的定义和原因火山喷发是指地球表面的火山口喷出岩浆、火山灰、火山烟和一系列气体的现象。
火山喷发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壳中积聚并受到高温高压的影响,最终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
二、火山喷发的分类和影响根据火山活动的强度和性质,可以将火山喷发分为喷气喷发、爆炸喷发和火山爆炸。
不同类型的火山喷发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水平的影响,包括火山灰、岩浆流、火山溶岩等。
三、火山喷发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火山灰会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人们的健康。
岩浆流和火山溶岩会摧毁周围的建筑物和农田,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四、如何珍爱自己和环境应对火山喷发面对火山喷发,我们应该做好应对准备。
起首要听从当地政府和专家的指导,及时疏散到安全地带。
其次要做好防护措施,如戴口罩、避免呼吸火山灰等。
最后要积极参与火山灾害的预防和救援工作,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导学活动:1. 请同砚们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了解火山喷发的现象。
2. 请同砚们分组讨论火山喷发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3. 请同砚们撰写一篇关于火山喷发的报道,包括定义、原因、分类、影响和应对措施。
导学评判: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同砚们应该对火山喷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火山喷发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学会如何应对火山喷发。
同时,同砚们也应该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火山的喷发》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熟识火山的定义、分类和结构;2. 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3. 精通火山的地理分布和对人类的影响;4. 提高同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火山的定义和分类;2. 火山的结构和形态;3. 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4. 火山的地理分布;5. 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 火山的定义和分类;2. 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3. 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2. 利用案例分析和谈论引导同砚沉思;3. 进行小组合作进修,提高同砚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让同砚感受火山的威力,引发同砚对火山的爱好。
2. 进修火山的定义和分类(20分钟):讲解火山的定义及主要分类,让同砚了解不同类型的火山有不同的特点。
3. 探讨火山的结构和形态(3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和谈论,让同砚了解火山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
4. 进修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30分钟):讲解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和过程,并展示不同类型的火山喷发的特点。
5. 谈论火山的地理分布(20分钟):分组谈论不同地区的火山分布状况,让同砚了解火山的地理特点。
六、作业设计:1. 拓展阅读:要求同砚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火山的知识,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2. 实地考察:组织同砚进行火山地质考察活动,了解火山的真实状况,写一份考察报告。
3. 火山模型制作:要求同砚按照所学知识制作火山模型,展示给全班同砚并进行选拔。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火山的喷发》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同砚在探究火山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地理学科知识水平,还培育了同砚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增进了同砚的综合素养的提高。
期望同砚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对地球的奇异的地方有更深度的熟识和理解。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的定义及构造;2. 精通火山的喷发原因和分类;3. 能够描述火山喷发的过程和风险;4. 探讨相关防范措施和救灾方法。
《火山喷发》导学案一、导入1.1 引入话题:你们知道火山喷发是什么吗?你们见过火山喷发的图片或视频吗?1.2 目标导向:通过进修本节课,我们将了解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风险以及预防措施,增加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二、进修过程2.1 火山喷发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讲解火山喷发的定义:火山喷发是指地球深部岩浆冲出地表,伴同着热气、火山灰等物质的喷射现象。
- 分析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下积聚,当压力积累到一定水平时,岩浆就会喷发出来,形成火山喷发。
2.2 火山喷发的风险- 探讨火山喷发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会造成火山灰、熔岩、毒气等物质的喷射,对周围地区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 分析火山喷发可能引发的其他自然灾害:火山喷发还可能引发地震、火山崩塌等其他自然灾害,对周围地区造成更大范围的灾害。
2.3 预防措施及应对方法- 进修火山喷发的预警信号:包括地震、热气喷发、地表裂缝等迹象,及时发现这些信号可以提前预警火山喷发。
- 探讨针对火山喷发的应对方法:在火山喷发前及时疏散周围居民、设立安全区域、加强火山监测等措施可以减少火山喷发带来的损失。
三、教室练习3.1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火山喷发的风险?A. 火山灰喷射B. 熔岩流C. 龙卷风D. 毒气喷射3.2 填空题: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4.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火山喷发实地考察,了解火山喷发的痕迹以及周围地区的防灾措施。
4.2 知识分享: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自然灾害的主题,进行知识分享,增加对自然灾害的全面了解。
五、教室总结5.1 知识回顾: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火山喷发的定义、形成原因、风险以及预防措施。
5.2 目标达成:希望同砚们能够增加对火山喷发的认识,提高自我珍爱认识,做好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
六、作业安置6.1 作文题:请同砚们写一篇关于火山喷发的作文,包括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风险以及预防措施。
【2020出版新教材】粤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火山与地震》全单元教案目录第14课《变化着的地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变化着的地壳》是《科学》五年级下册“火山与地震”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首先引导学生观禀岩壁上的褶皱,并思考岩层褶皱形成的可能原因:然后,通过观察和模拟活动,做出推測:最后,聚焦于地球的内部构造,体会地球内部的运动影响着地表的变化。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岩壁上的褶皱”,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用品做模拟实验,探究地球岩层褶皱形成的可能原因:活动2“地壳下面有什么”,引导学生査阅资料,了解地球内部不同层的特点,并模拟地球内部枃造制作模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地貌;2.知道岩壁上的褶皱成因;3.了解地球的结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知道模拟实验发现正走是由于外部巨大力量挤压形成的;2.通关观察、制作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对地球的地貌成因产生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对地球内部结构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并知道与地壳的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制作模型,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特征及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课前准备:PPT课件、毛巾、岩石剖面图、各种岩石标本、橡皮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情境:波波和彬彬郊游时,发现远处岩壁的断面有褶皱现象。
问题:图中是什么地貌?你知道这种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这些岩石为什么会皱起了呢?交流: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发表看法。
教师小结:教科书上展示的的是丘陵地貌;丘陵地貌是由地球内部岩石圈相互作用,挤压形成的。
引导: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很少有同学知道这个是怎么形成的,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变化着的地壳”(板书课题)二、活动1:岩壁上的褶皱媒体:出示不同地区岩层断面的图片或视频任务:观察岩层出现的皱现象,并尝试用科学的语言或简图进行记录。
《火山的喷发》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火山喷发的一些现象。
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自然界的现象具有的两面性。
2.培养遇事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合理应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体会自然界的现象具有的两面性。
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和合理应变的能力。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出示火山喷发前、中、后的大量图片。
问题:火山喷发是怎么样?给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目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火山的现象及危害。
二、活动:火山喷发的过程导入:你有没有留意到最近有关火山的新闻报道?收集:收集火山喷发的资料,了解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
问题:火山喷发是怎么样的?有哪些过程?你认为火山喷发对周围有什么影响?媒体:播放“介绍火山的形成和喷发过程”的视频。
目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实情,并表达感受。
三、阅读资料:火山的利与弊四、小结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运用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结论的教学流程。
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
通过对火山形成过程的探究以及对火山带来的利弊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及地壳的变动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火山现象及其利弊,体会自然现象的两面性,培养遇事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合理应变的能力。
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通过对火山现象的认识及剖析,学会分辨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五年级下册第15 课《火山的喷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火山的喷发》是《科学》五年级下册“火山与地震”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从火山喷发后在地球表面留下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模拟实验,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火山喷出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现象;活动2“火山的影响”,引导学生搜集和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二、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手机、电视等各种途径,对火山喷发的现象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他们还缺乏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他们很少关注熔岩被喷出后的情况;有的学生知道火山喷发危害巨大,但却不一定了解其对人类也有有利的一面。
三、教学目标1. 通过模拟实验和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现象。
2. 能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3. 尝试辩证地看待事物,体会火山喷发既有弊又有利的两面性。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和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现象。
教学难点:尝试辩证地看待事物,体会火山喷发既有弊又有利的两面性。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大塑料盒、烧杯、锥形瓶、红墨水、苏打粉、洗衣粉、沙、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情境:妍妍、波波和彬彬在郊游,他们见到许多波浪状岩石。
问题:这些奇特的岩石是怎么形成的?交流: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问题:这些岩石是不是由火山爆发时喷出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的?(二)活动探究1. 活动1 火山喷出了什么讲述: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释放的过程。
媒体:出示火山喷发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任务:描述火山喷发的过程。
汇报:学生代表陈述他们的发现。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31课火山喷发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了解火山喷发过程和现象。
(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2.科学探究(1)通过模拟实验和资料分析,了解火山喷发过程和现象。
(2)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科学态度(1)尝试辨证看待事物的方法,体会灾害也具有有弊有利的两面性。
(2)培养遇事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合理应变的能力。
二、教学指引1.活动安排思路2.活动指引任务驱动页生洁情境:四个小朋友在观看电影,一个火山喷发的壮观场景使他们感到很震撼,由此引出了本课对于火山喷发现象及对人类影响的探究任务。
产生问题:火山喷发的现象非常壮观和震撼,过程是怎样的,火山喷出的是什么?任务驱动:通过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现象和喷发过程。
活动1 火山喷发过程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结合实验现象,让学生描述火山喷发过程。
通过教科书简单的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时,地球内部炙热的岩浆、气体和碎屑等从火山口喷射出来,并通过教科书呈现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学生对火山喷发可能有一些了解,但缺乏具体形象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火山喷发过程的了解,设计了火山喷发现象的模拟实验。
实验的方法是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释的红墨水、少量苏打粉和洗衣粉,充分搅拌;把锥形瓶埋在沙土中,做成火山的形状;将100毫升醋倒入锥形瓶,观察实验现象。
其中,红墨水模拟炽热的岩浆,洗衣粉增加泡沫。
实验原理是苏打粉(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与醋(主要成分乙酸,化学式为CH,COOH)反应(化学方程式NaHCO3+2CH3COOH——CH3COONa+CO2+H2O),生成乙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气体生成,产生气泡。
活动2 火山的影响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
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易于挥发成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易于挥发成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成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
火山的喷发按特长评语1. 优秀的成绩,娟秀的书法,逼真的绘画,优美的舞姿,娓娓动听的播音,落落大方的小小主持人,博得师生的好评,是我们学校的骄傲。
这都是你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愿你获得新成绩。
2. 你是个受老师与同学们喜欢的好班长,也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上课时你聚精会神的听讲,下课时你的眼睛总是关注着班集体。
同学们遇到困难都找你,你总是乐意帮助解决。
每次评选三好学生时,你总是全班同学全体举手通过。
你的上进心很强,我曾经说你要是字再写的好一些就好了,你就暗下功夫练字很快就大有进步了。
要是你发言讲话,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
3. 如果我们班的每位同学都是夜空的繁星,那么你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
看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推举你当班长;看着你俨然一位小老师,热心地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同学;看着你犹如一匹活泼的小马驹,奔驰在操场上……我真为你而感到高兴,但老师要提醒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谦虚谨慎永远是成功的法宝。
4. 你是个文静的女孩。
默默地学习,作业本上那工整的字迹,是你文静开出的花朵。
课间活动,体育场上,你文静有余而活动不足。
愿你多一些活泼,多一些微笑。
5.你是个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的女孩,每天都可以看到你为净化校园弯腰扫地的身影。
桌椅歪了,你主动摆好,字纸篓满了,你主动到掉。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你不怕困难,勤奋学习,你也能把学习搞好。
6.你是一个聪明漂亮、文静可爱的小姑娘。
你能坚持培养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学画画能吃苦,多次为班为校争光;你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表现堪为同学表率,作为班干部你能积极主动搞好本职工作,得到同学的信任和支持,本学期被光荣地评为武昌区优秀少先队员。
望你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五年级下册第15 课《火山的喷发》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火山的喷发》是《科学》五年级下册“火山与地震”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从火山喷发后在地球表面留下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模拟实验,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火山喷出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现象;活动2“火山的影响”,引导学生搜集和分析资料,了解火
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手机、电视等各种途径,对火山喷发的现象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他们还缺乏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他们很少关注熔岩被喷出后的情况;有的学生知道火山喷发危害巨大,但却不一定了解其对人类也有有利的一面。
三、教学目标1. 通过模拟实验和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现象。
2. 能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3. 尝试辩证地看待事物,体会火山喷发既有弊又有利的两面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和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现象。
教学难点:尝试辩证地看待事物,体会火山喷发既有弊又有利的两面性。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大塑料盒、烧杯、锥形瓶、红墨水、苏打粉、洗衣粉、沙、多媒
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妍妍、波波和彬彬在郊游,他们见到许多波浪状岩石。
问题:这些奇特的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问题:这些岩石是不是由火山爆发时喷出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的?
(二)活动探究
1. 活动1 火山喷出了什么
讲述: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释放的过程。
媒体:出示火山喷发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任务:描述火山喷发的过程。
汇报:学生代表陈述他们的发现。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运用科学
的语言进行描述。
问题:能否用身边的材料,模拟火山喷发现象?
讨论:设计一个火山喷发现象的模拟实验。
活动:学生分小组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作记录。
汇报:分小组汇报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引导和记录。
整理:用简单的生活材料如红墨水、苏打粉、洗衣粉、醋等做模拟实验,模拟火山喷发现象。
实验具体步骤如下,①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释的红墨水、少量苏打粉和洗衣粉,充分搅拌(其中,红墨水模拟炽热的岩浆,洗衣粉增加泡沫);②把锥形瓶埋在沙土中,做成火山的形状;③将100 毫升醋倒入锥形瓶。
任务:按要求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模拟实验,并作记录。
汇报:分小组汇报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引导和记录。
小结:当因各种因素使得地壳不能阻止岩浆向上运动时,岩浆就会沿着地壳
的薄弱地带向地表上升,然后突破地表急剧地喷发出来。
这就是火山喷发的现象。
2. 活动2 火山的影响
讲述:有些火山一直在喷发;有些曾经喷发过的火山可能在沉寂数百年之后
再度喷发,而一旦喷发,威力就特别猛烈。
资料:庞贝古城。
讲解:著名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导致庞贝古城彻底毁灭,是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危害的典型事例。
问题:火山喷发的威力有多大?它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
媒体:出示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数据、视频等。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进行分组讨论,思考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有哪些。
交流:学生代表根据讨论情况进行交流。
小结:火山碎屑夹杂着喷出的气体形成的火山碎屑流,密度高、温度高、流速快,常紧贴地面横扫而过,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致命性。
由于其速度很快,因而很难躲避,它能轻易击碎和烧毁其流经路径上的物体。
火山还常常伴随或诱发地震、海啸、爆炸、火灾、崩塌等灾害,加剧了对建筑物、农田、森林等的毁坏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
思考:火山喷发带给人们的只有危害吗?
任务:搜集资料,举例说出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哪些有利的影响。
活动:分小组进行阅读,并记录、整理有效信息。
交流: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引导。
整理:火山喷发虽然危害很大,但也会给人类带来有益的影响。
火山活动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可以形成温泉;岩浆在地壳内部不断移动,会结晶出含铁、铅、锌等的各种金属矿物;火山灰落到地面,可以使农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实践:继续搜集资料,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多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