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quelet技术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16
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实验模型的建立曾志奎;黄枫;黄培镇;李悦;蔡群斌;周琦石;姜自伟;李定;郑升鹏【摘要】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SD rat femur experimental model for studying the Masquelet induced membrane.Methods A total of 24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12 rats in each.A 4 mm bone block from the femur was removed in each of the two groups,and we used the steel plate to fix.The space was filled with PMMA cement space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we did not do.The postoperative eating,defecation,walking,incision healing and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At 4 weeks after operation,the induced membrane tissues in the area around PMMA cement block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in the osteotomy area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llected;HE staining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X-ray films were taken on the limbs of the two groups to observe the alignment of the osteotomy ends and the looseness of the steel plates and screws.Results In both of the two groups,no rats had postsurgery symptoms of dysporia and eating disorder;rats walked normally on the second day after the surgery;no wound problem and infection were found.In the observation group,one rat's surgery limb had sustained swelling and knee movement restriction.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induced membrane was richly cellular,and the formation of large vascular network as well as bres oriented parallel to the PMMA could easily be identified.Histology analysis showed significantlydecreased blood vessels in the control group.In the two groups,the steel plates and screws were in place with no loose.Conclusions A SD rat femur experimental model for studying the induced membrane i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目的建立一种用于研究Masquelet诱导膜的SD大鼠股骨实验模型.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只.两组均在股骨中段取出4 mm骨块,均采用钢板固定,观察组置入PMMA骨水泥块,对照组不置入骨水泥块.统计两组术后进食、排便、行走、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造模4周时分别采集观察组PMMA骨水泥块周围诱导膜组织及对照组截骨区诱导膜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对两组术肢拍摄X线片,观察截骨断端对位情况,以及钢板、螺钉在位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均能正常进食及排便,术后第2天均可正常行走,切口均愈合良好、未见感染.观察组1只大鼠术后出现术肢持续肿胀、膝关节活动受限.观察组诱导膜组织中含有大量细胞,形成丰富血管网及平行于PMMA骨水泥块的纤维组织;对照组诱导膜中所含血管明显少于观察组.两组截骨断端对位、对线均良好,钢板及螺钉均在位、无松脱.结论成功建立了用于研究Masquelet诱导膜的SD大鼠股骨实验模型.【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7(057)048【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骨缺损;诱导膜;Masquelet技术;大鼠【作者】曾志奎;黄枫;黄培镇;李悦;蔡群斌;周琦石;姜自伟;李定;郑升鹏【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严重创伤、骨感染、慢性骨髓炎、骨不连、骨肿瘤保肢节段性切除等各种原因均可导致大段骨缺损。
Masquelet技术联合皮肤牵张技术在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伴皮肤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头Masquelet技术联合皮肤牵张技术在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伴皮肤缺损)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9例伴有皮肤缺损的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Masquelet技术联合皮肤牵张技术,分析患者愈合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本组病例共经历2~4次手术,平均(2.37±1.64)次。
手术期间,2例患者感染控制效果欠佳,经积极治疗后,感染问题明显改善。
所有患者均保全肢体,并实现骨折、创面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7~10个月,平均(8.63±2.72)个月。
结论在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中,“Masquelet + 皮肤牵张”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兼顾骨缺损修复、感染控制等治疗目标,并有效覆盖创面,为损伤修复提供良好微环境。
关键词:开放性骨折;GustiloⅢ型;Masquelet技术;皮肤牵张技术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是骨科领域面临的难题,受创面覆盖难度大、伴骨缺损等因素的影响,患者预后质量相对较差。
临床针对此类骨折病例的处置原则是以保肢治疗为主,但部分患者经规范手术后仍有可能出现骨感染、愈合延迟等问题。
Masquelet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骨缺损修复技术,与常规术式相比,该技术所用重建材料较为特殊,植入后可对周围组织形成一定的刺激作用,诱导膜性结构的生成,并分泌生长因子,为局部损伤组织的修复提供良好微环境[1]。
对开放性骨折病例,考虑有皮肤缺损的存在,伤口闭合具有一定难度,有学者提出利用皮肤牵张技术实现早期闭合。
本研究对两种技术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选取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病例的诊治资料,总结临床经验,以期为同类患者手术方案的决策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9例伴皮肤缺损的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Masquelet技术在感染性指(掌)骨大段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在修复感染性指(掌)骨大段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
方法: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感染性指(掌)骨大段骨缺损患者应用Masquelet技术,结合或不结合皮瓣修复指(掌)骨大段骨缺损21例。
21例患者均为一期清创或内固定手术后感染,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13例,链球菌7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1例。
应用Masquelet技术,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填充骨缺损,6~8周后二期手术取出骨水泥,置入自体松质骨,修复骨缺损长度为11~33 mm,平均19 mm。
结果:21例中手术成功20例,1例失败,原因为拇指近节指骨一期手术术后再次感染,后行再次清创、拇指短缩、关节融合术。
手术成功者18例获得随访,失访2例。
随访时间平均7个月。
18例感染性指(掌)骨缺损患者中食指侧方皮瓣覆盖者3例,术后创面一期愈合18例,愈合时间10~15 d,二期手术后骨愈合时间2.6~3.5个月,平均愈合时间2.8个月,患指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Masquelet技术在修复感染性指(掌)骨大段骨缺损中效果良好。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effect of large segmental bone defects of phalanges(metacarpal)with Masquelet technique.Method:From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3,21 cases were therapied by Masquelet technique,with skin flap or not.All cases were infected after a debridement or internal fixation,including 13 case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7 cases of streptococcal infection,and 1 cas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Masquelet technique involved a two-step procedure.First,bone cement was used to fill the bone defect after a thorough debridement;then the bone cement was removed after 6-8 weeks,and rich cancellous bone was implanted into the bone defect.Repairing the length of bone defect was vary from 11 mm to 33 mm(average 19 mm).Result:20 cases were cured with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asquelet technique,1 case was failed,due to an re-infection after the first surgery,then underwent debridement,thumb shortening and arthrodesis.18 cases were followed up,2 cases were lost.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s were 7 months.In the 18 cases,3 cases of bone defect fingers were repaired with side flap,18 cases of wound skin were healing in 10 to 15 days,bone healing times were from 2.6 to 3.5 months(average 2.8 months),the recovery of function in fingers were all satisfactory.Conclusion:Masquelet techniqu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repair large segmental infective phalanges or metacarpal defects.[Key words] Masquelet technique;Infection;Bone defect;Bone repair自从法国医师Masquelet等[1]于2000年应用膜诱导技术于临床以来,不断有此类技术的报道,从动物实验到临床疗效,均取得了不错效果,特别是应用于严重创伤、骨肿瘤切除术后、慢性骨髓炎等大段骨缺损疗效可靠。
《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肢体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Masquelet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缺损治疗方法,其独特的手术原理和临床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Masquelet技术原理Masquelet技术是一种以骨诱导再生为基础的骨缺损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在骨缺损区域植入一种特殊的生物材料,如多孔金属或生物陶瓷等,以提供支撑和诱导骨组织再生的环境。
同时,利用周围组织的再生能力,逐渐填补骨缺损区域,最终实现骨缺损的修复。
三、临床疗效分析1. 病例资料本研究共收集了近五年内接受Masquelet技术治疗的肢体大段骨缺损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18-65岁。
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肢体大段骨缺损。
2. 手术方法手术过程中,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植入骨缺损区域。
同时,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骨缺损部位和程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术后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3. 疗效评估(1)影像学评估: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骨缺损区域的愈合情况。
结果显示,经过Masquelet技术治疗后,骨缺损区域的新生骨组织逐渐增多,填充了原有的骨缺损区域。
(2)功能评估:采用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3)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主要为感染、排异反应等。
四、讨论根据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骨组织再生,填补骨缺损区域,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临床骨缺损修复术Masquelet 技术分期、具体操作流程、骨缺损愈合及负重及并发症概述1、Masquelet技术被称为诱导膜技术,是由特定骨缺损重建材料植入后,材料刺激周围包裹组织生成具有生物活性膜性结构,这一诱导膜血管化良好,可分泌一系列生长因子且包含大量成熟间充质干细胞,使得局部形成一个利于组织再生微环境。
2、技术主要包括体内形成诱导膜和诱导膜内植骨两期:一期体内形成诱导膜:彻底清创、固定、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间隔器置于骨缺损部位。
二期诱导膜内植骨:6-8周后诱导膜形成,确认感染得到控制后,取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间隔器并在膜内进行植骨。
一般二期手术后几个月骨缺损部位即可矿化/或质化。
具体操作流程一期体内形成诱导膜:彻底清创、固定、填充骨水泥。
①彻底清创及固定修复骨缺损之前彻底清除骨缺损处的感染或坏死组织,消灭死腔,直至骨端出现新鲜渗血。
大段骨缺损清创后需要固定,根据骨缺损选择合适固定方式。
骨缺损部位彻底清创对骨折稳定固定。
长管状骨缺损固定:可采用单臂或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性且能降低感染概率;采用髓内钉固定,固定强度较高,可以早期进行锻炼且有助于减少二期植骨量。
②填充骨水泥。
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间隔器置入骨缺损部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是治疗骨缺损理想填充材料。
用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部位间隔器在其凝固前塑形,在不影响软组织覆盖及切口闭合前提下尽可能大,包裹骨断端 2-3 厘米。
未包裹骨折端,后期植骨后所植骨不能与骨断端融合是骨折不愈合主要原因。
置入PMMA主要有2个作用:首先起到机械力学支撑作用,防止纤维组织长入骨缺损区,为后期植骨生长提供良好生物微环境;其次PMMA 作为异物,刺激机体周围形成诱导膜,诱导膜起到生物保护作用,可促进植入骨重建和再血管化,避免植入骨被吸收。
③注意事项PMMA骨水泥在凝固过程中存在放热反应,会造成周围组织损伤,严重时可导致骨坏死,将骨水泥填充至骨缺损处时采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减少热损伤。
Masquelet技术治疗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王成林;杨俊忠;张俊;曹华【期刊名称】《中国骨伤》【年(卷),期】2017(030)008【摘要】目的:探讨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自2012年2月至2016年5月,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7例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42~58岁,平均50岁.术后定期复查,通过影像学评估骨质愈合情况,并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足踝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8个月,平均7个月.所有患者伤口达到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皮瓣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影像学检查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6个月.AOFAS评分由术前的42.5±4.6提高至术后的85.0±10.5.结论: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具有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的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方式.【总页数】4页(P763-766)【作者】王成林;杨俊忠;张俊;曹华【作者单位】协和江南医院骨2科,湖北武汉430200;协和江南医院骨2科,湖北武汉430200;协和江南医院骨2科,湖北武汉430200;协和江南医院骨2科,湖北武汉4302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关节镜下治疗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J], 李少武;张峰2.针刺联合小柴胡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跖趾关节痛疗效观察 [J], 张鞠华; 陆耀刚; 徐春巍; 查海东; 陆瑞峰; 闵利时3.微型锁定钢板关节融合术治疗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伴感染疗效分析 [J], 陈军明;马文泽;徐华;蔡宇;李文成;丁尔勤4.针刺联合小柴胡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跖趾关节痛的临床价值研究[J], 梁国富5.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进展 [J], 闵星星;王鹏鹏;刘佳欢;沈进稳;章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创伤后骨髓炎并骨缺损摘要】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治疗创伤后骨髓炎并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创伤后骨髓炎并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Masquelet 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并骨缺损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3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1个月。
患者均获得影像学骨愈合,愈合时间4~16个月,其中29例12个月内愈合,1例15个月后骨愈合并拆除外固定。
结论:Masquelet 技术是一种简单、可靠、经济的慢性骨髓炎并骨缺损的治疗办法,特别对大段骨缺损的重建具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慢性骨髓炎;骨缺损;生物膜;自体骨移植【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025-04To treat post-tuaumatic osteomyelitis with bone defect with masquelet technique Xie Weining, Yang Yingnian, Zhou Liechao, Li Hua. Dept of Orthopaedics,Yulin Orthopaedics of Hospital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Guangxi, Yulin537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of Masquelet technique to treat post-traumatic osteomyelitis with bone defec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0 cases of post-traumatic osteomyelitis bone defect treated from March 2013 to January 2005 in our departmen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Clinical effect of Masquelet technique to treat post-traumatic osteomyelitis bone defect were evaluated. Results 30 patients have been followed up 6 ~ 21 months.Patients received radiographic bone healing , healing time 4 ~ 16 months, including 29 cases of 12 months healing, 1 case after 15 months bone healing and remove the external fixation.Conclusions Masquelet technique is a kind of simple, reliable and economical therapy methods to repair post-traumatic osteomyelitis bone defect, especially for segmental bone defect.【Key words】Chronic osteomyelitis;Bone defect;Inducedmembrane;Autogenous bone graft创伤后骨髓炎并骨缺损是骨科的常见病,因需同时处理骨感染及骨缺损而给骨科医师及患者带来较大的压力,再加上部分患者因病情迁延已辗转多处治疗造成的经济困难更给治疗增添了难度。
啥?错了!听Masquelet讲Masquelet技术诱导膜技术在重建大段骨缺损时简便、有效,使之在世界各国流行并愈发被临床医生认可。
诱导膜技术已使用逾三十年,最初该技术主要为重建下肢感染性骨不连清创后的骨缺损,随后被应用于包括锁骨在内的几乎所有长骨各类原因所致的骨缺损重建。
对于没有骨缺损的顽固性骨不连,诱导膜技术同样适用。
什么是诱导膜技术之所以将Masquelet所描述的该项技术称为“诱导膜技术”,是由于特定的骨缺损重建材料植入后,材料刺激周围包裹的组织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膜性结构。
这一诱导膜血管化良好,可分泌一系列的生长因子且包含大量成熟的间充质干细胞,使得局部形成一个利于组织再生的微环境。
近年来诱导膜技术的使用逐渐增加,其中不乏一些不规范的使用,Masquelet总结其使用自己创建的该项技术的技巧与当前的错误认知发表至JOT杂志。
为便于阅读,本文以第一人称编译,其中“我们”均代表Masquelet及其团队。
诱导膜技术的原则诱导膜技术分两期进行,一期骨水泥间隔器(Spacer)置于骨缺损部位;几周后诱导膜形成后进行二期手术取出骨水泥间隔器并在膜内进行植骨。
一般二期手术后几个月骨缺损部位即可矿化/皮质化。
纵然相关的生物机制大部分尚不明确,但该项技术在实施起来非常简单,并不需要术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高超的手术技巧。
同样由于我们对于这一膜性结构的认识还不足够,无法做到扬长避短提高临床疗效。
但诱导膜技术的成功率,或者说骨缺损重建的愈合率是可以评价的,临床上有严格的规范来评价骨折愈合与否。
我们对超过100例采用该技术重建骨缺损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这些都有助于明确该项技术的要领、发现需要注意的细节并对之改善。
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提供这些可能影响最终骨折愈合的技术细节,希望对广大采用该项技术的临床医生有所帮助,提高诱导膜技术的治愈率。
适应证首先一点,诱导膜技术并不是治疗骨感染的技术。
一些临床报道采用诱导膜技术进行骨感染清创后骨缺损失败(感染复发),继而得出是诱导膜技术的失败的结论。
应用Masquelet技术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摘要:[目的]研究Masquelet技术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3例慢性跟骨骨髓炎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29〜43岁,平均年龄31岁。
其均为外伤引起,车祸伤、高处坠落伤、锐器伤各1例。
术前AOFAS在25-57分,平均35分。
所有患者均经过Masquelet技术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分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个阶段是彻底清洁伤口、骨水泥占位;第二个阶段则手术中皮瓣设计,去除内部固定材料,填充高剂量万古霉素的PMMA骨水泥重塑骨缺损,在第二阶段为手术后3个月,切开诱导膜,去除骨水泥,将自体lium缝到诱导膜的腔中,皮瓣及肌瓣切取,伤口无张力地闭合,分层封闭。
记录术后并发症、愈合状况和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对患者术后进行了随访。
没有切口感染复发、骨髓炎复发、供体并发症以及术后反复骨折的迹象,均逐渐愈合。
所有患者自由行走,AOFAS69–86分,平均80.5分。
[结论] Masquelet技术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良好,在修复骨缺损与肌肉损伤上的改善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但手术较复杂。
关键词:临床疗效;Masquelet 技术,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慢性跟骨骨髓炎创伤引起的骨髓炎是骨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面临的复杂问题。
常见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定期伤口敷料,伤口清洁,冲洗和抗生素治疗。
这些传统疗法通常周期长,反复感染且几乎没有治疗益处[1]。
Masquelet技术的第一阶段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形成膜状结构,第二步去除骨水泥换用自体松质骨。
它可以用于急诊手术,对患者伤害较小。
在几乎所有国家/地区,它已被广泛用于临床骨零件缺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同时,表明骨水泥中包含的高剂量万古霉素比通常剂量的万古霉素对骨骼具有更好的控制骨髓炎的炎症的作用。
Masquelet技术治疗节段性骨缺损之前在公众号中介绍过Ilizarov技术(骨搬运)治疗节段性骨缺损。
今天介绍一种由法国骨科大师Masquelet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的诱导膜技术(Masquelet技术),也是一种神奇的技术用于治疗大节段骨缺损。
近年来,该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使用。
造成节段性骨缺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开放性骨折,骨感染(骨髓炎),骨肿瘤,先天性假关节等。
相对于Ilizarov技术,Masquelet技术相对更加简洁、更加快速。
该技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骨缺损处清创后应用骨水泥作为Spacer,固定,经过6-8周后骨水泥表面会形成诱导膜,这个诱导膜具有丰富的血运、生长因子以及促进骨形成的条件,可以有效的防止植骨后骨吸收;第二个阶段是取出骨水泥,保留诱导膜,然后在诱导膜内植骨(自体骨或自体骨与异体骨的混合物),然后利用髓内钉、接骨板、外固定架固定骨缺损的两端,实现骨缺损的修复。
开放性骨折骨缺损,予以彻底清创后植入骨水泥术后8周后取出骨水泥,予以植骨最终实现骨愈合开放性骨折骨缺损,彻底清创,植入骨水泥6周后取出骨水泥,予以植骨,1年后愈合开放性骨折导致骨髓炎行Masquelet手术Masquelet技术对于骨缺损的大小无明显限制,目前有报道的最大骨缺损为28cm。
对于清创,一定要彻底,不要吝惜,把骨感染当作骨恶性肿瘤来看待,目前许多医生按照En-bloc方式进行清创,效果很好。
对于骨水泥,如果合并骨髓炎一定要联合高浓度抗生素,一般6-8周可取出;对于植骨,一般选用磨碎的松质骨,植骨要充分,一般选择自体双侧髂骨,可联合同种异体骨,但同种异体骨的比例应小于1/3。
根据目前文献及病例随访统计,Masquelet技术的治愈率约为86%。
当然,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对于围关节的大节段骨缺损的治疗难度很大。
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截肢。
围关节大节段骨缺损,行截肢治疗Ilizarov技术与Masquelet技术用于治疗位于骨干的大节段骨缺损有神奇的效果。
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研究进展
陈要林;张伟滨;沈宇辉
【期刊名称】《国际骨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0(031)005
【摘要】Masquelet技术是修复长骨创伤性结构性骨缺损的一项新技术,以二阶段治疗骨缺损为特点.先以骨水泥充填缺损区,并在骨水泥周围诱导生成自体膜结构,然后在诱导膜内植骨,促使新骨形成,以修复骨缺损并达到骨愈合.与传统治疗技术相比,Masquelet技术具有对供骨要求低、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等优点.Masquelet技术目前还可用于骨骺、干骺端、足跗骨、下颌骨等长骨骨干以外的骨缺损,肿瘤切除后及慢性骨髓炎病灶骨清除后各类骨缺损的重建修复,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总页数】3页(P270-272)
【作者】陈要林;张伟滨;沈宇辉
【作者单位】200025,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骨科;200025,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骨科;200025,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的临床研究进展 [J], 谢卫宁
2.Masquelet技术治疗创伤后大段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J], 肖正俊;阿良;李洪秋;邓纯博;沈晓桐
3.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临床疗效分析
[J], 杨礼丹;邹刚;何文斌;杨继滨;卿明松;章猛奇;刘金月;彭笳宸
4.Masquelet技术与Llizarov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Meta分析 [J], 化昊天; 赵文宇; 白文博; 张磊; 王新卫
5.Masquelet技术修复骨缺损应用及研究进展 [J], 贾乐(综述);葛建华(审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asquelet技术治疗中足开放感染性骨软组织缺损何至;魏亚;黄若昆【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年(卷),期】2024(56)2【摘要】目的研究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中足开放感染性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l月至2021年12月16例中足开放感染性骨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36.3岁。
14例为交通机械开放性损伤,1例为爆炸伤,1例为枪弹伤。
楔骨缺损13例,骰骨缺损3例。
按照Masquelet技术三阶段处理方案:第一步为彻底清创;第二步行带抗生素骨水泥填补骨缺损,局部转位皮瓣修补;第三步取出骨水泥填塞物,植骨行骨缺损修补,看创面的愈合状况。
结果 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2个月,中足的创面及骨缺损均愈合,随访期间无感染复发。
结论用Masquelet技术治疗中足开放部感染性骨软组织缺损,可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利于创面愈合,保进骨质缺损愈合,并提高足踝部功能。
【总页数】4页(P97-100)【作者】何至;魏亚;黄若昆【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市人民医院骨科;武汉市第四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8【相关文献】1.Masquelet技术在感染性指(掌)骨大段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2.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综合治疗附图左小腿及左足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A:一期手术拆除VSD敷料后可见骨、肌腱等组织结构外露;B:三期手术后骨、肌腱外露及负重创面被皮瓣覆盖)3.开放性颗粒植骨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感染性骨缺损4.携隐神经内踝上穿支皮瓣移植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5.开放植骨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asquelet技术在跟骨感染治疗应用摘要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在跟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15-2018收治的25例跟骨骨髓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25例患者均接受6~18个月的随访,25例患者的切口均在术后14d内愈合,无再发骨髓炎征象和切口感染,且无供区并发症,术后不需要进行计划外手术,均行走自如。
采用Samantha X线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治疗后评分平均为3.85分。
结论:masquelet技术可治疗跟骨骨髓炎清创后骨折缺损,且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masquelet技术;跟骨感染;跟骨;骨髓炎骨髓炎是由感染性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其是一种由于微生物感染并导致骨骼破坏的炎症反应过程,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伤口定期换药以及伤口清创后灌冲,但是常规治疗所需要的治疗时间较长,且感染会反复发作。
masquelet技术是一种骨重建方法,其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PMMA(聚甲醛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诱导处类膜样结构,第二阶段在膜内植入自体松质骨。
该技术具有骨愈合快、并发症少以及操作简单的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骨缺损的治疗,且治疗效果显著[1]。
本次研究以我院于2015-2018收治的25例跟骨骨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探讨masquelet技术在跟骨感染治疗应用为目的开展研究,内容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15-2018收治的25例跟骨骨髓炎患者,其中男13例,女12例;术前Samantha X线评分平均为4.59分;伤口分泌物均培养结果为阴沟肠杆菌7例,铜绿假单胞菌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术前均接受MRI检查,结果为跟骨局部骨质破坏。
1.2方法1.2.1手术治疗手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彻底清创(对于二次手术的患者),骨水泥占位,具体过程为在患肢安装止血带,随后进行消毒和铺无菌巾单。
结合术前核磁共振的结果确定病灶部位,并选择合适的入路,彻底清理坏死的炎症组织以及死骨,至新鲜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