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
- 格式:pdf
- 大小:869.76 KB
- 文档页数:7
“中药资源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的教学实践刘小莉,李国栋,张爱丽(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推进,课程团队探索了本科“中药资源学”课程采用联合思维导图总结式、讨论式、设计式等多种教学法,并融合形成性评价的新型教学模式。
实践表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使得学习结果卓有成效。
[关键词]中药资源学;混合教学法;形成性评价[基金项目]2018年度云南中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中药资源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中药资源学(第五批)”[作者简介]刘小莉(1977—),女,山东烟台人,博士,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资源研究;李国栋(1984—),男,江西潘阳人,博士,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子生药学研究;张爱丽(1986—),女,贵州六盘水人,博士,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资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0-0133-04[收稿日期]2020-10-27“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是本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点零散的特点,具有基于多学科理论解决中药资源面临的问题的属性。
笔者在十几年的课程教学中发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习主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等,这些都不适应新形势下的专业教育改革需要。
随着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适应改革潮流应运而生。
很多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环节适时运用混合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展示的机会和空间,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完成学习目标。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道德素养与专业技能并修、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中药学理论基础,宽广的医药专业知识和管理实践能力,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实际应用技能,掌握中药学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从事中药鉴别、中药调剂、合理用药、中药饮片生产、中药制剂生产及中药商品经营等工作;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和使用领域从事中药检验、制剂、开发、临床合理用药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学制与招生对象(一)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制)。
(二)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专)毕业生和职高毕业生。
(三)修业年限:学生在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年,总在校时间(含休学)不得超过6年。
三、职业面向表1中药学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四、培养规格(一)能力要求(1)通用能力①英语应用能力能比较顺利地阅读并理解中等语言难度的医学专业文章;借助工具书把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英文文献译成汉语,能通过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②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较为熟练地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等;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和传送信息的基本技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些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能编写一些简单的应用程序,能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③就业创业能力获取求职信息的能力,撰写求职自荐书的能力,求职答辩能力;签订劳动合同的能力;④社交能力交往与组织的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
(2)专业能力①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医学、药学、基础化学、药品市场营销、药事管理知识和基础理论。
②能够掌握中药专业必须的基础知识(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药饮片调剂、中成药应用等)。
③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病理基础及临床诊疗过程,常用药物的用药知识。
④具有独立完成中药药市场划分、预测、分析、管理能力。
⑤具有设计和策划医药广告的能力。
⑥具有中药的质量管理与药品质量监控的能力。
⑦具有中药基本岗位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操作意识。
(二)知识要求①学习医学、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中药质量检测技术、药事管理、药品市场营销、外语、计算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中医药学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中医学部分、中药学部分和方剂学根底部分,下面是的一篇关于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探究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中医药学概论作为一门药学专业的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初次接触中医学及中药学知识的学生往往感到课程晦涩难懂、内容抽象难记,学习困难。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挂图、标本和图鉴是学好该门课程的三大利器。
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教学资源的种类已大大拓展,各种多媒体资源层出不穷,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
当资源的数目到达一定数量时,带来学习便利也大打折扣,大量重复、冗余、劣质信息的筛选,教学资源的整合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教学资源的定义决定了其具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教学能力的、具有价值的、可以在教学中应用的要素。
目前我们讨论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教学资源和信息。
即,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的多媒体资料、教案、课件、试题、作业练习、教育论文、电子图书、网络课程等都可以称为教学资源。
目前我们所提到的教学资源主要由数字和电子的信息构成。
该类信息包括数字和电子的教案和课件;数字化和电子化的试题和作业;数字化的和电子化的论文、图书和网络课程等。
以上都可以归到我们所定义的教学资源。
以上对于教学资源概念的总括让我们看到教学资源有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三个重要特点:1.形成教学能力;2.具有价值;3.在教学中应用。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获得教学资源的方式有限。
传统教学模式下只有课本、参考书、教师授课等较单一的方式。
近年来,Inter在我国快速开展,截止到了xx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到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保持低速增长。
手机网民规模到达5.94亿。
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
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电脑、手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
但是,网络的开放性导致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大大降低。
以医学知识为例,网上大量的医学信息是保健品、药品等推广的,为利润计这些信息往往以医学根底知识为根底,过分夸大某些概念,甚至进展歪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促使学生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各论部分:掌握约85味常用中药(或有代表性)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约70味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中药学专业认证标准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一门学科,是我国传统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推动中药学的发展,提升中药学人才的水平,制定中药学专业认证标准,对于规范中药学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认证标准1.教学资源(1)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中药学课程和实验室设备,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学资源应当得到充分利用,能够保证教学质量。
2.师资力量(1)教师应当具备中药学或相关专业的硕士以上学位。
(2)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应当达到一定要求,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养。
3.人才培养(1)学生应该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和应用中药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应该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中药学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任务。
4.教学质量保障(1)应当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2)应当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5.实习教育(1)学生应该参加实习教育,了解中药的生产、加工、制剂、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2)实习教育应当与理论教育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6.课程设置(1)应当设置中药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课程设置应当紧跟中药学的发展和需求,能够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三、结论中药学专业认证标准是中药学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参考,对于提高中药学专业的教学和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应当严格按照认证标准要求开展中药学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工作,不断提高中药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中药资源与开发是一门专门研究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学科。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的设立和发展对培养中医药人才,推动中药产业发展,保护中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的概况、教学内容、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概况中药资源与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培养掌握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研究及中药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人才。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科基础主要由植物学、生物学、化学、药学、中药学等基础学科组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接触到植物学、化学分析、生物技术、中药鉴定等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中药资源实践应用技能。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分为有机化学、制药工程、中药学等领域。
毕业生可以在医药制药企业、科研院校、医院、中药材生产企业等领域工作。
教学内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植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资源保护等方面展开。
学生将学习到中药资源的采集、加工、贮藏和使用技术,能够熟练掌握中药资源的生物鉴定、化学分析、质量评价等相关技能。
此外,还需要学习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中药的特点、功效等。
就业前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广阔。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因此,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医药制药企业、科研院校、医院、中药材生产企业、药品监管部门等领域就业。
在医药制药企业可以从事制药技术员、药物研发、中药生产工艺员等工作;在医院可以从事中药制剂员、中药房主任、中医药临床研究员等工作;在中药材生产企业可以从事中药材栽培、提取、加工等工作。
总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推动中药产业发展,保护中药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技术,为推动中药事业发展,保护中药资源做出贡献。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有哪些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主要课程中医药基础理论、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植物生理和生态学、生药学(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资源学、天然药物化学、植物化学分类学、中药分析化学、中药生物技术、中药药理学、中药材加工和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新药开发概论、药事法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简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中药资源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可受到中药资源与开发训练,尤其是掌握常规及珍稀中草药栽培、常规与基因工程育种以及细胞培养、组织培养等现代中药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提取中药成分、中药药效及保健作用等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并获得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及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中药资源方面研发、教学和管理工作。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中药学与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各类中药和中药资源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制药企业、流通领域及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中药资源调查、开发、科学研究、综合利用、生产加工、质量监控、营销与管理的高级中药资源学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1、具备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中药资源的调查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更新和经营管理的知识与技能;3、掌握药用动植物的种质保存、引种驯化、栽培饲养的知识与技能;4、掌握寻找与开发中药新资源的初步能力和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5、具有较强的自学和科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中药资源调查、中药材栽培、中药材鉴定、中药原料采购、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等方面工作。
主要从事中药资源调查、中药材栽培、中药材鉴定、中药原料采购、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等方面工作。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就业前景中药和天然药物中经过研究的已知成分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是未知成分,而有价值的部分往往在这些未知成分中,有很多工作需要研究探索,需要大量的优质人才。
中职中药学教学计划表
中职中药学教学计划表
课程名称:中药学
课程类型:专业课
学制:3年
学分:3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熟悉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
3. 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4. 培养中药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1. 中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中药的分类和性味归经;
3.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4. 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物制剂;
5. 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安全;
6. 中药炮制和配伍规律;
7. 中药的贮藏和防腐。
教学方法:
1. 理论课讲授:教师讲解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 实验课实践:学生参与中药的炮制和制剂实验,培养实验技
能;
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中药学的实践问题;
4. 课外实践:学生进行中药的实地考察和药房实习,增加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评估:
1. 平时表现:包括听课、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
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操作考核;
3. 课程设计:学生完成中药学相关的课程设计。
教学资源:
1. 教师教材:《中药学教程》;
2. 学生教材:《中药学基础》;
3. 实验室设备和药材。
备注:
根据具体学校和教师的情况,教学计划可能会有所调整。
以上仅为一个示例,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
《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中药资源学课程名称(英文):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课程编码:01023011 开课学期:第4学期学时数、学分数:48学时2.5学分适用专业:中药学先修课程: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等;后续课程: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育种学、药用植物加工学等。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本套大纲是为适应我校药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总结以前大纲编写质量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农业出版社“十五”规划教材《中药资源学》的教学内容,遵循培养目标,适宜于四年制教学需要。
大纲包括理论教学的内容学时安排,总学时数为32学时,在使用时,特别强调与教材的配合。
本大纲内容以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分别表示各章节中药资源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程度;并对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加以突出。
以培养适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以满足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和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基础,突出理论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系统性知识的学习,其内容涵盖了不同的理论和技术层面,既包括了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也介绍了该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以适应新世纪对创新性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中药资源的概念、萌芽、历史及形成发展,以及国内外天然药物资源的研究历史、研究成果及现状。
了解与中药资源相关的期刊杂志和网络资源,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共享资源。
第一节中药资源与中药资源学一、有关中药资源的概念二、中药资源的特性三、研究中药资源的意义四、中药资源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习要求第二节中药资源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一、中药资源学的萌芽及历史二、中药资源学科的形成三、中药资源学科的发展第三节国内外天然药物资源研究现状一、天然药物资源种类二、我国天然药物方面的研究成果三、国外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历史及现状四、新的天然药物寻找研究第四节中药资源信息应用一、专业书籍二、中药资源相关的期刊杂志三、中药资源相关的网络资源重点:把握我国天然药物方面的研究成果、国外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历史及现状。
课程思政融入中药学教学的路径分析摘要: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课程思政主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专业课程相融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药学;实践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药学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一门学科,蕴含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要义。
在该门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一方面可以改善中药学中单纯知识传授的枯燥乏味的课堂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多维度地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感叹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
目前,在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还面临诸多实际的问题,课程思政所起到的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
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目前的现实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办法及实施举措,真正使中药学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药学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药学课程思政的改革方法,进一步总结分析了中药学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及实施途径,以期为提高中药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中药药剂学的课程特点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学的配置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学科,融汇了制药卫生、中药调剂、药材前处理、提取、精制、浓缩、干燥、制剂理论、新剂型等专业知识,与药学及中药相关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联系紧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一门学科,是连接中药研发生产与临床应用的桥梁,并且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民办专科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药学在当代社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而民办专科中药学在这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培养中药学专业人才和推动中药学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民办专科中药学的定义和特点民办专科中药学是指由民办院校开设的专科学历教育层次的中药学专业。
与传统的公办学校不同,民办院校通常具有更为灵活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他们能够更加贴合社会需求,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民办专科中药学的教学内容民办专科中药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学基础理论、中药制药技术、中药质量控制、中药鉴定与评估、中药炮制与配伍、中药药理学等。
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实践环节的设置,学生能够全面学习和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三、民办专科中药学的培养目标民办专科中药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药学应用人才,具备扎实的中药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在中药制药企业、中医医院等相关领域从事中药研究、生产和临床应用工作。
四、民办专科中药学的就业前景随着中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民办专科中药学的毕业生将面临广阔的就业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机会。
他们可以选择从事中药研发、中药生产、中医药临床等各个领域的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五、民办专科中药学的发展挑战与对策民办专科中药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确保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的保障以及与公办学校的竞争等。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民办院校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办学质量。
同时,民办院校还可以注重与企业、医院等实际应用领域的合作,开展实习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民办院校还应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机会,推动中药学的发展和传承。
优课网优课网是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平台,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指定的官方网站。
为响应和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通过“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和“中国教育资源网”,面向全国高等教育机构,征集了4万多的优质课件和素材,以此为基础,搭建了全国高校教学资源平台()。
优课网的资源分为5大门类、62个一级学科、676个二级学科,包含动画、视频、仿真实验、图片、课件等14种资源类型,覆盖了高校各个专业。
网站搭建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提供资源上传、下载服务。
全国各高校的教师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课件和素材上传到网站,并标示一定价格,被下载后就可以获得收益。
由此最大限度调动了教师积极性,盘活了沉睡于各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也为广大师生带来了极大地方便。
个人可以通过充值、成为年度会员等方式,进行资源下载。
各高校、各院系也可以以团体会员方式,为本单位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学素材的支持,从而带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带来水平的提升。
在搭建起面向高校的资源平台后,将陆续提供针对中专、中小学和成人的资源服务。
【项目背景】一、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多媒体教学虽在高校普及,但课件普遍质量不高、单调,更多是“书本搬家”、“电子板书”,文本为主,没有综合利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教学课堂效果不佳,缺乏吸引学生眼球的东西;少数制作精美的课件,多是通过购买、网上下载或从某处拷贝的成熟课件,不能完整体现教师思路和个性;有些教师对于课件的设计付出太多,往往影响精力去钻研教材教法;影响课件制作水平的因素包括:✓教师课件制作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课件素材资源共享平台;✓有效的专业素材资源难找,部分专业素材无法找到,网上搜索到的大多质量不高。
二、高校资源建设情况资源建设是高校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基础是教学资源建设。
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
一、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十分重视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医药事业,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实施中医药发展的国家战略、服务于国家《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中药学专业是全国中医药院校开设最早的专业之一,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迫切。
本资源库建设将有力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习者成为熟练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适应在中药行业产业链的生产、流通、服务等领域,从事中药栽培、中药鉴定、饮片炮制、中成药制剂生产、处方调剂、质量检验、药品经营、药学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早在2013年在国家“爱课程”网建设精
品资源共享课的同时,即启动了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经过3
年的筹备和建设,课程建设和素材建设已初成规模,用户访问累计达2000万人次。
2017年开始通过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知慧职教平台建设与使用,经过一年半的混合式教学应用,形成了完整的线上教学周期,校企同建优质素材数量达9000余条,共享用户16000余人。
本资源库2017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立项为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同年以第16名的成绩,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
二、本资源库与已立项国家级资源库的专业领域不重复
截至2018年,已验收和在建的115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中不涉及中药学专业。
中药学专业与在建的药学专业国家级资源库虽然同属于医药卫生专业大类,但二个专业领域不重复。
中药学专业以中医药理论体系为指导,涵盖中药行业的中药材种植、中药鉴定、饮片加工、中药制剂等专业领域;药学专业以现代医药理论体系为指导,涵盖西药行业的化学药合成、药物分析、化学和生物制剂等专业领域。
三、本资源库运行平台功能强大
运行平台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开发的智慧职教以及职教云平台,有强大的资源库建设、管理、教学、学习、分析等功能,同时支持多种教学模式应用。
在辅教方面,教师可利用平台进行网上备课、跟踪评价、布置作业与测评,可开展慕课远程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在辅学方面,学生可学习教师组织的教学资源,也可从资源库中自主选择典型企业案例自主学习。
完全满足文件中规定的运行平台功能技术和监测管理的要求。
四、资源库建设总目标
为满足“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健康业”4大领
域的社会需求,系统化建设“颗粒化素材资源库、结构化课程资源库、规范化专业资源库、标准化行业企业资源库、职业化培训资源库、多元化中医药文化资源库”6大资源,实现“能学辅教、社会服务、中
医药传承与创新”3大应用功能。
2年建设期内,汇集2万条以上优质
资源,使本资源库成为中药学专业在线学习的百科全书;建设12门标准化优质示范课程,充实技能实训、社会服务、技能大赛等3大板块,成为中药行业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中心;加强中医药技艺技能传承与创新,成为文化传播和健康养生服务中心;利用“互联网+云课堂”,
在全国职业院校和企业中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成为学习者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示范中心。
最终使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成为“全国一流、引领专业、服务行业、助力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
五、建设思路
依据“调研论证—组建联盟—汇聚资源—边建边用—智能测评—持续更新”的建设思路,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课堂”,顺应中药大数据发展趋势,整合全国相关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建设全国一流的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
1.联合政行企校,组建一流建设团队
国家中医药管局和全国中医药教指委参与指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药大师为顾问;姜大源等教育专家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组成项目指导小组;主持单位法人代表为项目负责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为项目执行负责人,各参建院校系主任、教学名师及骨干教师组建资源库项目开发团队,具体负责资源库的建设与运用。
2.注重顶层设计,搭建一流整体架构
为满足“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健康业”4大领域的社会需求,系统化建设“颗粒化素材资源库、结构化课程资源库、规范化专业资源库、标准化行业企业资源库、职业化培训资源库、多元化中医药文化资源库”6大资源,实现“能学辅教、社会服务、中医药传承与创新”3大应用功能。
使资源库成为中药学专业在线学习的百科全书、中药行业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中心、中药文化传播和健康
养生服务园地、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示范中心。
3.坚持共建共享,汇聚一流教学资源
全国共建共享联盟共同搭建与校本资源中心、行业企业资源中心互通共享接口,建设7200余条视频、470个动画、200个微课、7个虚拟仿真类素材等2万余条一流教学资源,满足资源持续更新的需求。
4.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一流教学质量
发挥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云端”效应,运用“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引导学习者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资源库“能学辅教”作用,实行基于资源库学习的学分互认制度,为学习者提供多种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打造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
5.突出开放应用,提供一流社会服务
以全面应用为目的,利用网络教学系统,搭建智能测评、在线课件制作、个性化资源推送等功能;构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鉴定考核系统,实现职业技能理论、实践培训和模拟考核功能;搭建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功能,面向企业及各类学习者进行培训、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