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感教学设计(3-2)
- 格式:doc
- 大小:250.00 KB
- 文档页数:5
4.6 互感和自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互感和自感现象②了解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③知道自感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感系数,了解它的单位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共性中发掘新的个性,从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有关电磁感应得规律,提出自感现象,并推出关于自感的规律。
会用自感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了解自感现象的利弊以及对它们的防止和利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自感现象及自感系数2.难点:①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分析②通、断电自感的演示实验中现象解释3.解决办法:通过分析实验电路和直观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电磁感应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再利用电路中的并联规律,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本节重点、排除难点。
三.学生活动设计: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电路知识及电磁感应知识,分析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电路图,预测将会产生的实验现象,然后再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身的思维,并归纳总结自感现象这一规律产生的原因。
四.教具准备通、断电自感演示装置,电池四节(带电池盒)导线若干五.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入新课问题情景:①发生电磁感应的条件是什么?②怎样得到这种条件,也就是让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③下面这两种电路中当电键断开和闭合瞬间会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吗?如果会发生,它们有什么不同呢?(一)互感现象1、基本概念:①互感:②互感现象:③互感电动势:2、互感的理解:(1)、如右图断开、闭合开关瞬间会发生电磁感应吗?(2)这是互感吗?小结:互感现象不仅发生与绕在同一铁芯上的两个何相互靠近的电路之间。
线圈之间,而且可以发生于任何两个相互靠近的电路之间。
问题情景:(互感中的能量)另一电路中能量从哪儿来的?小结:互感现象可以把能量从一个电路传到另一个电路。
3、互感的应用和防止:(二)自感现象1、问题情景:由电流的磁效应可知,线圈通电后周围就有磁场产生,电流变化,则磁场也变化,那么对于这个线圈自身来说穿过它的磁通量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
自感现象及其应用-粤教版选修3-2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自感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掌握自感电势的计算方法和自感系数的计算方法。
•理解自感的应用。
能力目标•掌握自感现象的实验方法,能够进行自感实验。
•能够运用自感现象分析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实验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自感电势的计算方法和自感系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自感现象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要点。
四、教学过程1.自感现象的引入•讲述电磁感应定律,引出自感现象的概念和应用。
2.自感电势和自感系数的讲解•讲述自感现象的特点和自感电势的定义。
•讲述自感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自感实验•按照教师指导完成自感实验的操作。
•记录实验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
4.自感现象的应用•讲述自感的应用,如变压器和电感器等。
•分析自感在应用中的作用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方法。
六、教学资源•电子白板;•电磁学实验室;•自感实验仪器。
七、教学评估•自感实验报告。
八、板书设计自感电势和自感系数自感电势:$U_L=-L\\frac{di}{dt}$自感系数:$M=\\frac{N\\phi_B}{i}$自感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自感应用•变压器;•电感器。
九、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有关电路图和电学原理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视野;•学生可以进行相关实验,自主探索自感现象的应用。
自感互感精品教案篇一:互感与自感教学设计(课用)(选修3-2)第四章第六节《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互感现象,了解互感的应用与防止;(2)知道自感现象,理解它产生的机理和起到的作用;(3)能够判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并会用它解释一些现象;(4)知道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决定因素,知道自感系数的决定因素;(5)了解自感现象的应用与防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个自感实验的观察、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2)通过自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物理知识的奥秘。
(2)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科研的氛围;(3)通过了解互感和自感的应用和防止,体会物理知识与技术的融合之美。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路的基本知识和电磁感应的相关规律,会判断回路是否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以及感应电动势的方向,而且还掌握了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有关。
但头脑中还没有互感这个概念,也没有意识到当变化电流通过线圈时,线圈本身也会产生感应现象。
学习中对相关的自感现象的感知和解释也是学生遇到的最大挑战。
教学重点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特点教学难点运用自感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演示实验】一个线圈和一个灯泡,把它们连成一个闭合回路,小灯泡无法发光。
把线圈放到一个盒子上,小灯泡发光。
引发学生思考,盒子里放什么东西,小灯泡才会发光。
学生猜想后揭晓谜底,是一个接上交变电流的线圈。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线圈接上交变电流,另一个线圈里也会产生电流。
通过前面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迁移,学生分析出电流变化引起磁场变化,使得穿过另一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另一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引出互感现象。
二、互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原因是磁通量变化的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此时这个线圈就充当这个回路中的电源。
自感的教案示例之二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自感现象及其特点,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些自感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师:上节课提到了几种不同形式的电磁感应现象,如磁铁向线圈中插入或从线圈中拔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等。
你们认为引起电磁感应现象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生(回答要点):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师:对!不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能使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均能引起电磁感应现象。
(为讲授自感打下基础。
)那么:引起电磁感应现象条件的最简单的表达方式是什么?生:(回答要点):△Φ≠0。
师: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路中的感应电动势多大?师:在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磁通量Φ、磁通量的变化量△Φ与磁通量的使学生区分电磁感应现象中几个相近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为学习自感扫除障碍。
)二、新课教学1.揭示现象,提出问题(1)按图1所示的“千人震”电路图,出示其中各元件,说明:E是由4节一号干电池串联组成的6V直流电源。
L为带闭合铁芯的线圈。
拆开铁芯,取出线圈,使学生了解L的结构,在黑板上画出L的示意图(图2),对照示意图强调:线圈有电流通过,线圈周围存在磁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Φ不为零。
线圈的电流变化,线圈周围的磁场也随之变化,必将引起穿过线圈的磁通量Φ发生变化。
(这段讲解似乎在复习旧知识,但实质上是为自感的学习打下伏笔,扫除学生学习自感的主要障碍。
)电键K是由两根导线的裸露铜线构成的。
两根导线的端部剥去1~2厘米长的绝缘皮,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裸露铜线,以余下裸露铜线的搭接或分开,作为电键的接通或断开。
(2)随意指定一位学生上台,用两只手分别接触电源E的正、负极,接触L线圈的两端,询问学生是否有触电的感觉。
(学生试验后回答:无触电感觉。
教师指出: 36V以下的电压对人体是安全的,一般不会引起触电感觉。
直流电源的电压为6V,L线圈不是电源,接触它们的两端应该没有触电的感觉。
6. 自感-教科版选修3-2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感的概念、特点及生理机制。
2.掌握自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3.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自感的概念和特点。
2.自感的生理机制。
3.自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自感概念及特点1.通过幻灯片演示,向学生介绍自感的概念和特点。
2.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感的体验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自感的重要性和作用。
2. 自感的生理机制1.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介绍自感的神经学和生理学基础。
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刺激不同感官,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感的生理机制。
3.让学生分享实验体验,并与教师一起探讨自感与感觉的关系。
3. 自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1.教师介绍自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何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来提高自感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觉察和反思练习,同时提供反馈和建议。
3.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自感学习方法和技巧,并收集反馈和实践结果。
4. 总结与评价1.教师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2.学生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3.教师提供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感能力。
四、教师的角色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倡导自主学习。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3.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反思,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教学资源1.幻灯片展示和多媒体演示。
2.实验器材和材料。
3.学生自我觉察和反思练习表格。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感的概念、特点及生理机制,掌握自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和自我反思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获得了实践和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某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实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自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高中物理选修3-2《电磁感应:自感教案》教案【教学结构】一、感应电动势1.感应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
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部分电路导体就相当于电源。
例如切割磁感线的导体就相当于电源,回路的其它部分为外电路,在导体内部电流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是克服电磁力做功的结果。
在外电路电流由高电势流向低电势。
2.感应电动势的大小(1)认真做好教材中的实验,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无论电路是否闭合,磁通量变化都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其大小与磁通量变化快慢有关。
磁通量变化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路中感应电动势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
即εϕ=nt∆∆,∆∆ϕt即磁通量变化率,物理意义: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变化快慢, n为线圈的匝数,如果n匝数圈与电阻或用电器连接为回路,n匝线圈为电源,其余为外电路。
此时注意比较,磁通量、磁通量变化量,磁通量变化率的物理意义,与感应电动势的关系,有无磁通量不影响是否产生感应电动势,是否产生感应电动势由磁通量变化决定,但磁通变化量大小不决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而磁通量变化率才是决定感应电势大小的基本因素。
(3)在导体切割磁感线情况下感应电动势大小如图图1所示,ce、df为两根平行金属导轨,金属棒ab至于水平导轨之上,以速度υ向右匀速运动,若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金属棒长度为L。
设在t时间内金属ab运动到a’b’的位置。
由abcd组成的闭合回路,变成a’b’cd,面积增加了∆S=Lυ t,磁道量变化量∆ϕ=BLυ t,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设:εϕυ==∆∆tBL tt=BLυ。
可见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ευ=BL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特殊形式。
比较εϕ=nt∆∆与ευ=BL,①前者是以闭合回路为研究对象,后者以回路中一段导体为研究对象;②前者感应电动势为时间内的平均值,后者为某一时刻的瞬时值;③前者适用范围普遍,而后者只适用于导体切割磁感线,此时使用ευ=BL,比较方便。
6. 自感-教科版选修3-2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感现象的实质;2.掌握自感计算公式;3.理解自感在电路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的物理分析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自感的实质和计算公式;2.自感在电路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自感与电路中其他元器件的作用;2.自感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采用引导式提问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归纳总结。
五、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下面要学习的自感概念和实际应用。
2.自感的概念和实质(10分钟)–介绍自感的定义和实质。
–在黑板上画出电路,引导学生观察电路中的自感。
–发现电流改变时电路中的自感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总结。
3.自感的计算公式(10分钟)–介绍自感的计算公式。
–分析公式的含义,引导学生读懂计算公式。
4.自感在电路中的作用(10分钟)–介绍自感在电路中的作用。
–以电感电路为例,分析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自感在电路中的作用。
5.实验部分(35分钟)–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电路中自感的作用。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和测量方法。
–学生进行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电路中的自感和其他元器件之间的关系。
–搜集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归纳经验。
6.课堂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堂所学内容,确定下节课学习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物理分析能力。
但是在实验设计上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启发,避免他们抄袭别人实验方案。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也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教师需要认真备课,丰富自身的物理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自感的知识。
《自感》科教版选修3—2 第一章第6节《教学设计》【课题】自感(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知道什么是自感现象,能用电磁感应知识解释自感现象;了解自感系数的单位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了解日光灯结构及工作原理。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基础上的又一实际应用,本节内容包括三个知识点:自感、自感系数、自感的典型应用——日光灯。
教材从实验探究入手,知识的回顾提出互感的概念,引导学生用电磁感应的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归纳、总结出自感、自感电动势概念。
这样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教材的编写思路:本节教材有三个主题:自感现象、自感系数、自感的典型应用——日光灯。
自感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教材通过探究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使学生明白自感现象的规律符合电磁感应现象的一般规律,导体本身电流变化引起磁通量变化,这是产生自感现象的原因,根据楞次定律,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是阻碍电流变化,即电流增大时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增大,电流减小时,自感电动势阻碍就减小。
教材利用类比,电磁感应产生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那么自感电动势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表明,自感电动势与电流变化率及线圈匝数,有无铁芯等有关,并提出自感系数这个概念。
4. 教材的特点:第一,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二,通过介绍日光灯的工作原理,突显自感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5.教材处理:用一节干电池能使金鱼受到电击实验引入课题。
通过几个小实验回顾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
老师演示课本中的两个实验,观察试验现象,然后,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对试验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理解自感电动势的作用。
最后通过二极管、电流传感器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对自感、自感电动势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的兴趣:高二理科的学生已具有较丰富知识、对科学技作品很感兴趣,当遇到自己不清楚的物理现象特别有新奇感。
2.2自感教案1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互感和白感现象。
(2)(解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
(3)知道口感现象中的一个重耍概念一一口感系数,了解它的单位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共性中发掘新的个性,从发生电磁感应现彖的条件和有关电磁感应得规律,提出自感现象,并推岀关于白感的规律。
会用白感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了解白感现象的利嘛以及对它们的防止和利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口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己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口我更新,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教学重点:自感现彖及自感系数。
教学只隹点:1、白感现象的产生、原因。
2、通、断电白感演示实验现象的解释。
解决办法:通过分析实验电路和直观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电磁感应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再利用电路中的并联规律,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木节重点、排除难点。
学生活动设计: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电路知识及电磁感应知识,分析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电路图,预测将会产生的实验现彖,然后再通过观察实验现彖验证口身的思维,并归纳总结自感现彖这一规律产生的原因。
教具准备:通、断电自感演示装置,电池四节(带电池盒)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问题:1、发生电磁感应的条件是什么?2、怎样得到这种条件,也就是让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3、下面这两种电路中当电键断开和闭合瞬间会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吗?如果会发生,它们有什么不同呢?(二)新课教学1、自感现象问题1:由电流的磁效应可知,线圈通电后周围就有磁场产生,电流变化,则磁场也变化,那么对于这个线圈自身來说穿过它的磁通量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
是否此吋也发生了电磁感应现彖呢?我们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出示自感演示器,通电自感。
问题:闭合S瞬间,会冇什么现象呢?引导学生做预测,然后进行实验。
(实验前事先闭合开关S,调节变阻器R和R1使两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准备好实验)。
教学设计思路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
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本节课以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理论分析为抓手,通过创设生动情景启动科学思维,驱动问题解决形成科学思维,确保方法科学提升科学态度等环节,提升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
一切知识,惟有成为学生探究与实践对象的时候,其学习过程才能成为素养发展的过程。
人教版教参上,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重点是使学生在了解自感现象与电磁感应现象统一的基础上,把握自感现象的特点。
断电自感现象中,灯泡突然闪亮一下学生很难理解,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这是以知识为线索展开的,容易导致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落实上,忽视了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
为了实现从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物理教学向培育核心素养为主的物理教育的转变,我将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教学重点1、认识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2、构建模型、科学推理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实验2、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教学过程①创设生动情景启动科学思维“有惊无险”的实验图1所有同学都意想不到的被“电一下”,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科学探究自然开始。
就是要让学生有切身体会,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不在课本上,不在练习题中,它就在我们身边。
②驱动问题解决形成科学思维设置系列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中训练思维,通过问题的解决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
问题:图1的电路中,利用怎样的电学元件可以把人的感受直观的呈现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点出“直观”,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
这个问题的解决能够培养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隐性问题显性化、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迁移思维能力。
自感教学设计(3-2)引言本文旨在介绍和解释一种教学设计方法——自感教学设计。
自感教学设计是由美国教育大师Les Foltos在他的书籍《Peer Coaching: Unlocking the Power of Collaboration 》中提出的,它是一种基于教师反思和个人成长的教学设计方法。
本文将对自感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具体实施方法、优势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教师提供一种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自感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自感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身教学,从而形成的对于自身观察、感知和认知。
自感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情感需求,寻找自身的教学问题和解决方案。
因此,自感是推动教师成长和教学改善的重要手段。
自感教学设计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以让教师了解和发掘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以及反思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缺陷为核心理念,从而促进教师在教学中持续改进和成长。
自感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为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和个人成长,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第一步,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所要授课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有清晰、明确、具体的认识。
第二步,教师需要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学生需求等相关内容。
第三步,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教学记录、学生问卷、课程反馈等,并将这些数据与教学目标和计划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四步,教师要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分析,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方案。
第五步,教师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改善和调整,并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和实践,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
自感教学设计的优势自感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教师自我意识。
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和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在教学改进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2、增强教学应变能力。
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实现的具体情况,进而应对学生的各种需求和问题,以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
鲁科版选修(3-2)第二节
《自感》教案一.自感现象:
1.定义: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2.它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同样遵循楞次定律。
3.实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电流增大过程,电能转化为磁场能;电流减小的过程,磁场能转
化为电能。
二.自感电动势:
1.定义:由导体自身电流变化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2.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总是阻碍导体中原电流的变化。
3.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当电流增大时,自感电动势(自感电流)与原来电流方向相反,当电流减小时,自感电动势
(自感电流)与原来电流方向相同。
4.公式:E=L△I/△t
5.自感系数(L):是描述线圈对通过
(自感或电感)
自身电流变化所起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1)影响因数:与线圈的形状横在面积长短匝数铁芯有关。
(2)单位:亨利(亨)H mH UH。
2.2 自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自感现象及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②.知道自感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感系数,了解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③.了解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中有关自感现象的应用情况(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实验电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②.利用直观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单介绍美国物理学家亨利由学徒到美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的有关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善于自学,勇于钻研的精神,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自感现象及自感系数[教学难点]:(1)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2)断电自感的演示实验中灯光的闪亮现象解释[教学器材]:通电自感演示装置、断电自感演示装置、幻灯片、日光灯的线路板[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是什么?在前面的学习中,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磁通量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二)进行新课由电流的磁效应可知,线圈通电后周围就有磁场产生,电流变化,则磁场也变化,那么对于这个线圈自身来说,穿过它的磁通量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是否此时也会出现电磁感应现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图所示电路图说明:当S闭合瞬间,线圈L中的电流从无到有发生变化,线圈自身的磁场也从无到有发生变化,结果,线圈L自身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如果灯1和灯2规格相同,且都能正常发光,那么,闭合S瞬间,会有什么现象呢?引导学生先作预测,然后进行演示实验。
首先,闭合开关S,调节变阻器R和R1使两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
最后,又重新闭合开关S(重复上述操作)。
请学生观察现象:在闭合天关S的瞬间,灯2立刻正常发光。
而灯1却是逐渐从暗到明,要比灯2迟一段时间才正常发光。
引导学生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就是由于线圈L自身的磁通量增加,而产生了感应电动势,这个感应电动势总是阻碍磁通量的变化,即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变化,故通过灯1的电流不能立即增大到最大值,灯1的亮度只能慢慢增加。
2.2《自感》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互感和自感现象。
<2)了解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
<3)知道自感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感系数,了解它的单位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学习重点】1、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
2、通、断电自感演示实验现象的解释。
【知识要点】1、自感现象演示实验1:由于线圈L自身的磁通量增加,而产生了感应电动势,这个感应电动势总是阻碍磁通量的变化,既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变化,故通过A1的电流不能立即增大,灯A1的亮度只能慢慢增加,最终与A2相同。
b5E2RGbCAP演示实验2:线圈中电流发生变化时,自身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感应电动势阻碍原电流的变化。
自感现象的理解:线圈中电流的变化不能在瞬间完成,即不能“突变”。
也可以说线圈能体现电的惯性。
自感现象: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
2.自感电动势: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
自感电动势也应正比于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即:E∝△Φ/△t,而磁场的强弱又正比于电流的强弱,即磁通量的变化正比于电流的变化。
所以也可以说,自感电动势正比于电流的变化率。
即E∝△I/△t写成等式即:E=L△I/△tp1EanqFDPw3。
、自感系数<1)自感系数,简称自感或电感,用字母L表示。
影响因素:形状、长短、匝数、有无铁芯。
<2)单位:亨利符号:H 常用单位:毫亨<mH)微亨<μH)【典型例题】例题1:用均匀导线弯成正方形闭合金属线框abcd,线框每边长80cm,每边的电阻为0.01Ω。
把线框放在磁感强度B=0.05T的匀强磁场中,并使它绕轴OO′以ω=100rad/s的角速度匀角速度旋转,旋转方向如图所示。
已知OO`在线框平面内,并且垂直于B,Od=3Oa,O`c=3O`DXDiTa9E3db,当线框转至和B平行的瞬间<如图所示)。
求<1)每条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小;<2)线框内感应电流的大小;<3)e,f分别是ab和cd的中点,ef两点间的电势差。
自感现象及其应用(粤教版3—2)教课方案何琪(佛山市顺德区郑裕彤中学528333 电话)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术1.知道什么是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
2.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自己特色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决定要素。
3.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备。
4.知道日光灯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两个自感实验的察看和议论,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剖析推理能力。
2.经过自感电动势大小的研究,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认识。
自感现象的利害学习,培育学生客观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自感现象与决定自感电动势大小要素的研究活动,培育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的热忱和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认识自感现象的实质应用,领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
教课要点、难点剖析1.要点是使学生在掌握了自感现象与电磁感觉现象一致性的基础上,掌握住自感现象的特色。
2.断电自感现象中,灯泡忽然闪亮一放学生很难理解,是教课中的难点。
教课方法经过演示实验,指引学生察看现象、剖析实验教课器具:二节干电池,可拆变压器线圈,开关,导线若干,自感现象示教板,CAI课件。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我们第一来做一个风趣的实验,请三位同学上来辅助达成,好像所示,电源用3V干电池,先将开封闭合,人有危险吗?再将开关断开,会出现什么状况?A BLS学生:有触电的感觉教师:这是闻名的“千人震”,本节课我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1、自感现象教师:当电路自己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觉电动势呢?下边我们第一来察看演示实验。
[实验1]演示通电自感现象。
教师:出示示教板,画出电路图(以下图),A1、A2是规格完整同样的灯泡。
闭合电键S,调理变阻器R,使A1、A2亮度同样,再调理R1,使两灯正常发光,而后断开开关S。
从头闭合S,察看到什么现象?(实验频频几次)学生:跟变阻器串连的灯泡A2马上正常发光,跟线圈L串联的灯泡A1逐渐亮起来。
第6节 自__感一、自感现象1.实验探究通电时的自感 断电时的自感 电路图现象 D 2立即正常发光,D 1逐渐变亮 灯泡D 过一会才逐渐熄灭实验分析 接通瞬间,线圈L 中电流增大,磁通量增大,产生的感应电动势阻碍了原电流的增大,导致灯泡D 1逐渐变亮电路断开时,线圈L 中电流减小,磁通量减小,产生的感应电动势阻碍原电流的减小,导致灯泡D逐渐熄灭 2.自感现象(1)定义:由于导体线圈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电磁感应现象。
(2)自感电动势:在自感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
二、自感系数1.自感电动势大小公式1.由于导体线圈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它的作用是阻碍线圈自身电流的变化。
2.自感电动势E L =L ΔI Δt,其中L 为自感系数,它与线圈的形状、体积、匝数,以及是否有铁芯等因素有关。
E L =L ΔI Δt 。
2.自感系数(1)物理意义:表征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本领的大小。
(2)决定因素:自感系数是由线圈本身性质决定的,跟线圈的形状、体积、匝数等因素有关。
另外有无铁芯对线圈的自感系数影响很大。
(3)单位:亨(H)、毫亨(mH)、微亨(μH)1 H =103 mH =106μH。
三、自感的典型应用——日光灯1.构造如图161所示,由灯管、镇流器和启动器组成。
图1612.灯管(1)工作原理:在高压激发下,灯管内两灯丝间的气体导电,发出紫外线,管壁上的荧光粉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出可见光。
(2)气体导电的特点:只有当灯管两端的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气体才能电离导电;而要在灯管中维持一定大小的电流,所需的电压却低得多。
3.启动器的构造及作用(1)构造:双金属片(U 形动触片和静触片)。
(2)作用:在开关闭合后,使电路短暂接通再将电路断开。
4.镇流器的作用(1)启动时产生瞬时高压使灯管发光。
(2)正常发光时,起着降压、限流的作用,保证日光灯的正常工作。
自感教学设计
情
感
与
价
值
观
1、对自感现象有发展性的认识,了解自感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对自感
现象的最新应用有一定认识;
2、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使学生初步形成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
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
学
重
难
点
重
点
1、认识自感现象。
2、分析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3、自感电动势、自感系数
难
点
1、判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
2、分析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实验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师生活动教法及媒体设计意图新
课
引
入
(1)、用线圈、两节电池组成的电池组、
电键开关和导线,按图1所示连接好电路,
请几个大胆的同学上来手牵手并抓住导
线,闭合开关后再断开开关,请同学们谈
谈开关闭合或断开后有什么感觉。
图1
闭合开关时学生不会有什么感觉,断开开
关时会有被电击的感觉。
(2)、根据学生疑问提出:为什么两节小
小的电池可以使同学受到电击?为什么是
在断开开关是感受到电击?
(3)、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电磁感应
现象来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变化。
并修正、
补充学生的回答,从而引出“自感现象”
的概念。
教法:互动实
验
媒体:演示课
件、实验器材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对自感的
兴趣,引发学生思
考。
从而引出“自感”
概念
新课教学1、学生自主探究自感现象。
(1)、提出问题:自感现象实际上是一种
电的现象,除了以身试电以外还有什么办
法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自感现象呢?
(2)、由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大概可以
提出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的方法,或者
在电路中连接灯泡,观察灯泡亮度的方法,
还有同学会提出利用电流传感器来记录电
路中的电流变化(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
器的使用在之前的课中已经掌握)。
2、电路中自感现象的探究。
(1)4至5个同学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
对自感现象进行探究,每一小组提供:电
流传感器一个,小灯泡两个(一样的),电
池组一个、滑动变阻器两个、发光二极管
两个、电键开关一个、线圈两个(匝数不
一样)、导线若干。
各组同学们通过讨论,
做出猜想,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来“感受”
自感。
设计好实验方案,预计实验结果,
然后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预计的学生方案
方案一、
电路如图2-1,先
闭合开关,再断
开开关,可以看
到灯泡闪亮(灯
泡电阻大于线圈
电阻时)。
说明断
电瞬间线圈中有自图2-1
感产生。
若学生实验时,选用的灯泡电阻小于线圈
电阻,就看不到灯
泡闪亮,那么可以
引导学生改进实
验电路,在灯泡支
路加一个电阻,如
图2-2。
图2-2
方案二、
教法:讲授法、
实验探究法
媒体:课件演
示、实验器材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
生对本节课有更加
感性的认识,更直观
的理解,同时培养学
生思维能力,动手操
作能力,实验观察能
力。
如图3-1,闭合开关,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灯泡是由暗逐渐变亮的。
说明了接通电源时,电路产生的自感阻碍 图3-1
与原电流变大。
也可以将图中的小灯泡换成电流传感器,观察电流传感器中显示的电流变化(由零逐渐变大)。
也会有学生会设计出更复杂点电路,如图
3-2,在电路中并联上一个一样的灯泡,可以对比观察两灯泡的亮度。
闭合开关,灯泡1由暗 图3-2 逐渐变亮,灯泡2立刻变亮。
方案三、
也有学生会利用发光二极管来探究自感电流的方向,如图4-1和图4-2。
图4-1
图4-2
在学生提出的方案的基础上,对电路改进,如图4-3在电路中并联两个发光二极管,观察两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2D 发光,1D 不发光);再断开开关,观察两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1D 发光,2D 熄
灭)。
可以更好的研 图4-3 究自感电流的方向。
(2)结果汇报:
各组派一个同学上台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示本组的实验电路及实验过程,并分析实验现象。
(3)自感电动势、自感系数
1、引导学生对个小组展示的方案进行分析、探究。
从中引出自感相关概念。
自感现象(导体自身电流磁场变化所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自感电动势(导体自身电流变化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原电流变化,大小受线圈一些参数,也就是自感系数影响)、自感电流(由自感电动势产生的电流)、自感系数(实际上是线圈自身的电流变化和因为电流变化所产生的自感电动势关系,与线圈本身的一些性质有关)。
在各组同学的讨论与交流中,学生逐渐学会合理分析电路,合理推演。
3、由同学们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课前实验产生较大电动势的原因,然后接入电压传感器让学生亲眼看到两节电池产生的自感电动势。
课外作业1、自感现象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十分
广泛,但有时也会
给我们带来不便,
由大型绕阻线圈和
用电器组成的电路
如图3所示,断开
开关时线圈产生的图5
自感电流很大,会损坏用电器,设计一个
电路来保护用电器。
实验室提供的实验仪
器有,电池组(电源)、小灯泡(用电器)、
多匝线圈(大型绕阻)、电流传感器、导线
等。
2、预习自感在日光灯电路中的应用。
媒体:课件演
示
帮助学生加深、巩固
本节课知识,同时让
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2.2自感
2、自感现象: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所产①探究:怎样可以观察到自感现象.
生的电磁感应现象称为“自感现象”。
②探究:为什么小灯泡不会闪亮?
3、自感电动势:导体自身电流变化所产
生的感应电动势成为“自感电动势”。
4、自感电流:由自感电动势产生的电流
称为“自感电流”。
5、自感系数:线圈的一个重要参数。
表
示线圈自身的电流变化和因其产生的图一
自感电动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