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_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8
《驿路梨花》剧本旁白: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大屏幕显示暮色中的群山)(我和老余疲惫地出场)我(小声嘟嘎):不会在这露宿了吧。
老余:(手指前方)看,梨花!(大屏幕显示梨花)(我看)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呀!眼看天色不早了,我们要抓紧了!我(点头赞同):是呀,是呀。
(老余拿出手电筒,两人边走边找人家。
发现人家,<大屏幕显示小茅屋>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两人推开门进去。
)旁白: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有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我:(从大竹筒里舀起水)好喝,清凉可口。
老余:(拿手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一圈)你快看!这里有一行字一一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还有辣子呢!我:这也太好了吧,今晚不但不用深山露宿,还可以烧火做饭,更不用饿肚子了,想想就舒服,我们就在这里过夜吧。
老余:好。
(大屏幕显示小茅屋里,我和老余坐在屋里的木头桩上)我:这家主人想的真周到,真得好好谢谢人家才行,你说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吧。
(瑶族老人背着粮食出场,推开门准备进)(我和老余赶紧起身去门口,同时拉住老人的手)我、老余齐声说:谢谢您!谢谢您!我:我们赶路累坏了,要不是有您盖的这间小茅屋,这大黑天的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老余接过粮食进门,倒水、端水给老人)老人:我不是主人,我也是过路人呐。
我:老人家屋里坐。
老余:(把水给老人)走累了吧,喝点水吧。
老人: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我是来给主人家送粮食的。
我:主人家是谁?老人:不晓得。
我:粮食交给谁呢?老人:挂在屋梁上。
我: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驿路梨花课文内容
《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
以下是课文内容:
“我”和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借宿一天的经历。
包括行山之苦与焦虑、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瑶族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们的故事。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
有灯也没有人声。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 “不晓得。
”
这篇小说是彭荆风在特殊年代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开写作的双翼后,情不自禁抒发的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阅读原文或查阅相关教辅练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