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6
D CD CDC 班级: 姓名: 小组:第6课时 等腰三角形(第1课)【学习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2.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习重点】: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学习难点】:等腰“三线合一”的性质一.预习检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75-P76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6㎝,一边长为6㎝,那么腰长为( )A.6㎝ B.10㎝ C.6㎝或10㎝ D.14㎝ 2.如图,已知△ABC ,AB =AC ,∠B=65°,∠C 度数是( )A .50°B .65°C .70°D . 75°3.如图,已知△ABC ,AB =AC ,AD 平分∠BAC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BD=CD,②∠B=∠C,③AD ⊥BC,④ ∠BAD=∠CAD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D .①4.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A .过顶点的直线B .底边的垂线C .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D .腰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归纳:1.等腰三角形是有_____ ___相等的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___ ____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2)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____ ____,__ _____,_____ ___相互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二.合作探究活动一 求证: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已知:在△ABC 中,________________.求证:∠B=∠C证明:活动二 证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求证: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可简记为“三线合一”) 已知:在△ABC 中,AB=AC ,AD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B DC A AD EB C 三.巩固提升1. 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ABC 各角的度数 .2.如图,△ABC 中,D 是BC 边上一点,AB=AC=CD,且AD=BD ,求△ABC 各角的度数。
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说课稿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说课稿「篇一」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说课稿老师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这个说课活动中与大家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3节《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备有一般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性质,由于它的这些特殊的性质,使它比一般的三角形应用更广泛,而等腰三角形的许多特殊性质,又都和它是轴对称图形有关,它也是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方法,学好它可以为将来初三解决代数、几何综合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它在理论上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并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显得相当重要。
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我确定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探究,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经历剪纸,折纸等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初二学生的几何知识有限,而本节课性质的证明又添加了辅助线,所以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针对当前学生的厌学情绪,我运用课件,实物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容易学,采用创设情景、实验法来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愿意学,并设置适当的追问、探究,让学生来主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能力,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掌握好的学习和解题方法,并且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概括、表述论证的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情景设置首先我用一个三角形测平架,测量黑板的下边是否水平,并让学生猜想其中的道理和奥妙,这样的引入既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适用于生活。
《等腰三角形》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应聘初中数学01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等腰三角形。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
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等腰三角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学习是在理解了轴对称以及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上实行的所以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通过对本节内容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等知识的学习。
为今后学习等边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等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本章教学中,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依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技能:能够探究,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水平和演绎推理水平。
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使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理解及对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使用该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的过程。
二、说学情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接下来我对学情实行分析。
这是八年级的课程,处在该年级的学生在生理上的特点是,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观察水平,抽象水平和想象水平也随着迅速度完成长。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较为注意的地方。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等边三角形、菱形等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如何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2.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如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判定。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自主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运用实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实例分析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练习题,以便进行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让学生思考并准备回答。
2. 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阐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沈抚新城高湾中学金希龙一.内容和内容解析【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轴对称》第三节12.3等腰三角形中的第一课时.【内容解析】现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代数、几何,本章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本节课是在小学认识了等腰三角形的腰相等,中学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及“三线合一”的性质。
本节内容既是三角形全等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学习四边形、圆等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还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平面图形和空间立体图形的证明和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生活的建筑、测量、设计等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应用。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证明及应用.二、学情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特点来看,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像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
虽然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存在知识的遗忘。
经过七年级的培养,现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一个使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亲自体验新知识的氛围。
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情感发展的倾向,让学生从动手实验入手,发现、猜想、证明、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逐步懂得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三.目标和目标解析1.知识与技能:(1)能够探究,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1)经历折纸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几何》第三单元“三角形”的第二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方法,自主探究并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容易混淆,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区分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导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2.自主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方法,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讲解法:老师对等腰三角形性质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三角板、剪刀、彩纸等。
2.学具:学生手册、练习册、彩笔、剪刀、彩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图片,如:金字塔、蜡烛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教师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并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引入新课活动2 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它具
有怎样的特性呢?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共同
探索的问题。
(板书)课题: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探索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根据已
有的知识积极思考,大胆猜想。
数学思考
师生互动
启发猜想教师出示刚才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
字母如图所示:
把边AB叠合到边AC上,这时点B与C
重合,并出现折痕AD,观察图形,△ADB
与△ADC有什么关系?图中哪些线段或角
相等?那么就请同学们尝试一下!哪位同学
想把实验结果与大家交流?
生:△ADB与△ADC重合,∠B=∠C,∠BAD=
∠CAD,∠ADB=∠CDA,BD=CD
课件显示同学的猜想:
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2、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活动3
问题
(1)性质1(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
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
(3)如何证明?学生可结合图形回答
(板书)已知:在△ABC中,AB=AC
求证:∠B=∠C
说明:将等腰三角形写成已知时,通常
写成“在△ABC中,AB=AC”而不写成
“等腰”两个字教师引等学生回答:要
证两个角相等可以转化前面所学过的
三角形全等,而图形只有一个三角形,
如何添加辅助线使它转化为两个三角
形?
学生利用折纸、测量、借助几何画
板等方法进行直观验证。
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观察、完善、归纳出性质1和性
质2。
此教学环节我从学生爱猜想和预
见的天性出发,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
积极主动性,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让学生学会一种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方式方法:从特殊到一般,学
会运用分类、化归思想将问题转化。
通过刚才的折叠等腰三角形的实验,很容易得到辅助线,作高AD或作顶角的平分线AD,可由两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并给订正。
师:我们得到等腰三角形如下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板书)
(4)受性质1的证明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定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吗?
教师可作提示:作中线AD,由学生口答,
例1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
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者指导学生看课本证明
培养学生语言转换能力,增强理性认识,体验性质的正确性,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关注:(1)学生语言的规范性;
(2)学生的应用意识,模仿能力;
(3)学生在活动中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
当堂
训练,巩固新知活动4 问题
(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36°,那么
它的底角的度数是__。
(2)在△ABC中,AB=AC,∠BAC=90°,AD
是BC边上的高。
则∠BAC=___,BD=_
_=___。
(3)如图,在△ABC中,AB=AC,点D
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
度数。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2)。
教师
评判。
学生讨论问题(3)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并引
导。
培养学生对推理过程的规范书写,感
受数学的严谨性。
环节以学生活动为核心,通过学生自
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的自
主发展,突出了重点。
并通过教师启
发、引导,环环相扣,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