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
- 格式:docx
- 大小:133.29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试讲逐字稿§4.1 牛顿第一定律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爱因斯坦曾说,有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因为它太复杂而含糊不清,这就是运动的问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但有没有同学想过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或那样的运动呢?诶,我听到有的同学说收到了力的作用,说的非常好。
这一章我们要学的牛顿运动定律就确立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4.1 牛顿第一定律)在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质量为 m 的物块,我们给它一个向前的推力,小车会向前运动,撤去力以后,小车停止运动。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经验,直觉的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与推,拉等行为相互联系的。
若不再推拉,原来的运动便停止下来。
根据这类经验,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板书: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学们结合现有的知识思考一下,他的观点对不对呢?王浩同学举手了,请王浩同学来回答。
哦,王浩同学说,他的观点是不对的,因为物体除了受到推力外,还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回答的非常好,请坐。
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但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因为非常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而被普遍接受,竟然持续了近 2000 年。
而像同学们一样,意识到摩擦力的人要追溯到300 多年前,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注意到,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运动时,速度增大,而向上运动时速度减小。
那么,当球沿水平面运动时,速度会怎么变化呢?诶,伽利略也认为应该不增不减。
但实际情况却是,即使沿水平面运动,球也越来越慢,蕞后停下来。
伽利略认为,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因为它还同样观察到表面越光滑,球便会运动的越远。
于是他推断,若没有摩擦阻力,小球将会永远运动下去。
那么为了体会伽利略的这种思想,我们来设身处地的做一下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
假如这是一个伽利略斜面演示器,轨道的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我们可以调节角度。
我们先将可以调节角度的斜面调至一个倾角,在同一高度的两个位置标一下,下面我们从一端所标注的位置释放小球,我们发现,小球并没有到达等高的位置,这是因为——诶,大家说的非常好,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概念、公式、原理等。
-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物理素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实验等能力。
-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概念、公式、原理等。
- 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如力的作用、能量转换等。
- 掌握复杂的物理公式和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实际生活,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授- 通过多媒体课件、板书等方式,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物理实验- 安排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 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 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拓展。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调整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 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六、板书设计1. 标题:本节课的主题2. 核心知识点:概念、公式、原理等3. 实验步骤: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数据处理等4. 案例分析:案例背景、问题、分析、结论等注意事项:1.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言。
高中物理简案+逐字稿《电势》简案 (3)《电势》逐字稿 (5)《重力及重心》简案 (9)《重力及重心》逐字稿 (11)《电场线》简案 (15)《电场线》逐字稿 (17)《交变电流的周期和频率》简案 (21)《交变电流的周期和频率》逐字稿 (23)篇目一:1.题目:《电势》2.内容:3.基本要求:(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2)要有适当的板书(3)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电势》简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电势的概念以及表达式。
2.培养建立物理模型的科学思维。
3.提高合作、交流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电势的概念和表达式。
难点:探索电势概念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有关电势能的相关知识并补充:通过电势能的研究来认识另一个物理量——电势,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1.概念及表达式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定义电势?教师展示教材图1.4-4,同时提出问题:电荷q在A点的电势能E pA等于什么?教师提问:如果设OA为l,那么电势能E pA如何列式?教师追问: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与电荷量的大小无关,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这个结论不仅适用匀强电场,对于其他电场也同样适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得出电势的概念和表达式。
2.单位及性质教师补充其单位,同时提出问题:电势是标量还是矢量,有没有方向?(三)巩固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教师补充评价。
(四)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以巩固电势的相关知识。
2.查阅地理上的等高线理解什么是等势线。
五、板书设计《电势》逐字稿(一)新课导入各位考官好,我是今天物理组的4号考生,我的试讲题目是《电势》,接下来是我的试讲。
上课,好,请坐。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电势能,有哪位同学帮大家回忆一下电势能的相关知识呢?嗯,前排这位同学你来说,他说啊电荷在电场中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电势能,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时所做的功。
高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第一名《梦游天姥吟留别》试讲逐字稿一、引言各位评委、教职员工,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候选者,将为大家试讲我的教学设计《梦游天姥吟留别》。
此文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通过描绘梦游天姥山的经历,抒发对人生短暂之感慨。
我将通过此文,引导学生理解物理中“时间”的概念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二、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情感表达和对时间的思考;2. 掌握物理中“时间”的定义和基本概念;3. 探索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材料:播放一段关于梦的背景音乐- 发问: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个梦,醒来后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或者梦中时间与现实时间不一致的情况?- 引导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时间是什么?梦中时间和现实时间有什么不同?2. 外延拓展(10分钟)- 示范实验: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展示时间是如何流逝的,如砂钟的实验- 引导思考: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时间是如何流逝的?我们如何度量时间?3. 文本解析(20分钟)- 分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成小组,阅读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讨论其中对时间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解读和感悟。
4. 知识讲解(15分钟)- 教师介绍:通过讲解PPT,向学生介绍物理中“时间”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复巩固: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 生活联系(15分钟)- 活动设计:让学生回顾自己一天的生活,思考时间对他们的影响和重要性。
- 小组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鼓励互相交流。
6. 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研究内容,总结自己对时间和生命之间关系的理解。
- 教师总结:提出展望,引导学生将时间思考运用到生活中,珍惜每一天。
四、教学手段1. 音频: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感受梦的氛围。
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1、题目:《机械能守恒定律》2、内容:3、基本要求(1)要有适当的板书(2)要有提问互动(3)要有过程性评价(4)请在10分钟内完成上述任务。
教学设计逐字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面试高中物理的01号考生,今天我的试讲题目是《机械能守恒定律》.(写板书)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身份过渡语)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
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已经知道,运动的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而且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同学会想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机械能?如何用公式来表示?好,请中间这位同学你来回答一下。
好,非常好。
他说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那么动能如何用公式来表示呢?非常好,是1/2mv²是不是。
那势能呢?还可以继续回答吗?好请坐,请同桌,来帮他补充一下.是mgh 是不是,好.那 mgh是什么势能呢?非常好,是重力势能。
那除了重力势能,还有什么势能呢?弹性势能是不是?那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是什么呢?是1/2kx2是不是?好,同学们,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我们的重力势能 mgh中的h是个相对的量。
也就是说,你可以任意选取一个平面做参考面,当参考面选取以后,我们这个h就确定了。
最终我们才能确定重力势能 mgh 的大小,是不是.好,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体现了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呢?那位同学来给我们举个例子呢?好,最后一排那位同学你来给大家举个例子。
好,非常好,请坐。
他给大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孩而他在跳蹦蹦床。
大家想一想这个例子是不是小孩在跳蹦蹦床的过程中,就发生了重力势能向动能的转化呢?那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量的转化呢?好,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
他说除了发生重力势能向动能的转化,还发生了弹性势能向动能的转化.好,这一节课呢,我将带领大家通过一个简单的重力势能向动能的转化来研究我们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好,大家跟上我的思路。
高中物理试讲10分钟万能模板高中物理试讲10分钟万能模板引言:敬爱的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堂高中物理的试讲课。
首先,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物理的魅力吧!一、导入部分(1分钟)1.1 惊叹现象:示范一个与物理相关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比如,用电磁铁吸起一根由铁制成的细钢线,说明物理的应用广泛。
1.2 问题提出: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比如,为什么有些东西吸不住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本次课来探索这个问题。
二、知识部分(6分钟)2.1 知识点1:引入该知识点,比如力的概念。
通过实例解释力的概念,例如:比较推开两个物体时需要的力大小。
2.2 知识点2:详细解释该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并引入公式和定律,以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和计算方法。
2.3 知识点3:结合实际应用,比如讲解力的计算问题,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等。
2.4 提问互动:在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加入提问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实验环节(2分钟)3.1 实验说明:简单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引起学生的实验兴趣。
3.2 学生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和实验细节。
3.3 实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实验能力。
四、实例展示(1分钟)4.1 应用实例: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展示之前讲解的知识点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物理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五、小结部分(1分钟)5.1 知识总结: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5.2 学习体会:向学生征求对本堂课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结束语: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起探索了力的概念和应用,并通过实验和实例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相信大家在今天的物理课堂中学到了新知识,也体会到了物理的魅力。
希望大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能够进一步认识世界,发现科学的奥秘。
高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试讲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考官:
我是一名物理专业的本科生,有着深厚的物理学科基础和丰富的教
学经验。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参加高中物理教师的试讲面试,我
将要向大家呈现的话题是《如何用简单的实验解释空气的压强》。
第一部分:引入
空气对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人都不清楚空气
的特性和压强。
在下面的实验中,我将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向大
家展示空气的压强。
第二部分:实验
材料:一个空的纸杯、一支针、一支吸管
步骤:
1.在纸杯底部的中央用针刺一个小孔
2.将吸管塞进纸杯并将吸管末端用手捏住
3.将纸杯倒立于桌面上,再用手捏住吸管末端,并将吸管朝下轻轻
放在针孔处
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纸杯被倒置且吸管朝下,纸杯中仍然存
在了许多空气,其压强的大小能够支撑住纸杯底部的液体,不会流出。
第三部分:解释
空气的压强来源于空气分子的撞击。
而我们平常所感受到的大气压
就是指地球表面处空气分子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在实验中,当我们将
吸管朝下放在针孔处时,纸杯内的空气分子会与外界压强相平衡,因
此纸杯中的液体并不会流动。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空气的特性,还能
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些实用的帮助。
总结:感谢各位考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我的试讲。
我在试讲
中讲解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同时也希望通过我的实
践教学,向各位展示我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专业水平。
谢谢大家!。
教资面试——高中物理试讲万能稿引言首先,感谢您给我提供这个机会来展示我的教学技巧和知识。
我是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
在这个试讲中,我将向您展示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目标本次试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动力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这个实例,我将展示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内容和教学方法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达到试讲的目标:1.引入:我会使用问题或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研究的动机。
1.引入:我会使用问题或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研究的动机。
1.引入:我会使用问题或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研究的动机。
1.引入:我会使用问题或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研究的动机。
1.引入:我会使用问题或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研究的动机。
1.引入:我会使用问题或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研究的动机。
1.引入:我会使用问题或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研究的动机。
1.引入:我会使用问题或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研究的动机。
1.引入:我会使用问题或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研究的动机。
2.概念讲解:我会简要地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确保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2.概念讲解:我会简要地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确保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2.概念讲解:我会简要地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确保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2.概念讲解:我会简要地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确保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2.概念讲解:我会简要地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确保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2.概念讲解:我会简要地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确保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2.概念讲解:我会简要地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确保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2.概念讲解:我会简要地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确保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2.概念讲解:我会简要地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确保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教资考试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导语:教资考试是每个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必须经历的一道关口。
其中,面试环节尤为重要,特别是试讲部分。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万能的面试试讲逐字稿模板,希望能为考生们在面试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引言面试试讲的第一步是引入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引言:1. 物理的重要性: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物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物理与我们的关系:物理的原理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不经意间就在应用着它,所以学好物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3. 物理教学的意义: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的使命就是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核心内容讲解在引言部分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进入本次试讲的核心内容。
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物理概念或实验进行讲解,以下以光学实验为例:首先,你可以简单介绍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并展示实验装置。
接下来,可以简单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所需要的材料。
如需做图,可事先准备好,并在黑板上进行简单演示。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参与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在实验结果展示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
同时,你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较慢等等。
三、思考拓展在核心内容讲解完毕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拓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1. 提问引导: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例如:除了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有差异外,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影响光的传播速度?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实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探究物理原理在具体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 重点讲解实验操作步骤,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实验。
2.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实验准确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展开做铺垫。
2.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针对问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 运用图表、动画等形式,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2. 实验操作演示- 演示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
-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
3. 学生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4. 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归纳结论。
(三)巩固练习1. 布置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
五、板书设计1. 本节课知识点2. 实验操作步骤3. 实验结果与分析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