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63.00 KB
- 文档页数:9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精选3篇)城中村改造篇1建设现代化都市新区、巩固全省第一区、跨入全国一流省会城市一流城区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城市整体形象、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迫切要求。
20xx年以来,小店区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程,按照全市部署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如何科学地开展“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进程,真正使“城中村”改造成为民生工程、幸福工程,我通过走访市区多个“城中村”,发现城中村普遍存在以下七大问题。
一、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在城中村,广大租房客的居住地,大部分属于违章建筑。
我在走访多个“城中村”过程中,发现问题普遍存在。
据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城市迅速扩张的过程中,村庄被高楼大厦快速包围,地价、房价、租价也水涨船高、大幅上涨,受房屋租金和拆迁补偿利益驱动,不少村民见缝插针,私搭乱建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二、基础设施薄弱城中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电讯、排水、垃圾处理一般没有纳入城市管理的范围,各种管道、电线杂乱无章,城市排污不畅,内涝时有发生,垃圾乱堆,卫生死角多,并且缺乏公共绿地与体育等基础设施。
三、环境卫生恶劣就在今年夏天,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后北屯小区终于建起了垃圾池,算是给当地居民解决了一大生活难题。
不过和其他大部分城中村一样,环境卫生问题仍难以根治。
碰上雨天,城中村内道路泥泞,污水横溢。
碰上夏天,蚊蝇丛生,空气质量较差,环境容量超标。
“晴天蚊蝇乱舞,雨天浊水横流”,“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了城中村的现实写照。
四、安全隐患较多我走访中发现,到了中午晚上,不少租客习惯于自己在出租屋内做饭,炊烟袅袅。
吸烟者,也会将烟头随手丢弃,这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由于城中村内道路狭窄弯曲,导致消防通道严重受堵,消防安全隐患突出;住宅缺乏科学设计,没有考虑抗震要求,建筑质量总体不高,卫生环境较差,极容易引发各类疾病,存在公共安全隐患。
城中村改造的深度剖析与成功案例分享在城市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城中村改造成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且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推进“城中村”改造要实现建筑形态改造与社会形态改造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可持续推进我国城中村改造。
一、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城中村,恰似城市机体上一块极为特殊且显眼的“补丁”,这里确实存在着一系列极为棘手且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基础设施严重匮乏,这直接致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不便,比如水电供应不稳定、道路状况极差等;环境卫生的糟糕状况更是触目惊心,垃圾随意堆积如山、污水四处横流,严重影响城市的外在形象;而治安隐患更是如同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般,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安稳与和谐。
这些严峻的问题,不但极大地制约了城市向更高层次、更优品质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显著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故而,尽快对城中村实施全面改造,全力提升其整体面貌和各项功能,无疑已成为当下最为紧迫、最为关键的首要任务。
比如一些城市的城中村长期未得到改造,不仅导致城市建设难以推进,阻碍了城市的现代化步伐,而且还因治安等问题使居民缺乏安全感,对城市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
因此,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提升其整体面貌和功能,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先谋后动与统筹兼顾的战略意义先谋后动着重突出的是在付诸实际行动之前,务必展开深入且全面、细致的谋划工作。
我们必须对城中村的每一处细节都展开极为细致的调研与深入的分析,其中涵盖土地利用的具体状况、人口的具体构成、房屋的具体结构以及产业的分布情形等等诸多方面。
唯有在全方位充分掌握了这些详实信息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制定出极具科学性、合理性且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
而且这种精心的谋划绝不仅仅只局限于当下的状况,而是更要深度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力确保所制定的改造方案具备强大的前瞻性以及可持续性。
统筹兼顾则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坚决打破部门与部门之间、领域与领域之间的种种界限,要完全从城市发展的整体大局出发,全面综合地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关键因素。
探索建设新模式推进城中村棚改项目建设【摘要】城中村棚改项目在我国城市更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探索建设新模式推进城中村棚改项目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首先介绍了城中村棚改项目的背景,以及新模式的探索意义。
接着从创新设计、政策支持、居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多元化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展望了城中村棚改项目建设的前景,并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为城中村棚改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推动。
【关键词】城中村棚改项目、新模式、创新设计、政策支持、居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发展、前景展望、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城中村棚改项目的背景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短板和难题。
城中村是指城市中存在的老旧住房区和农村中的拆迁改造区,通常涉及房屋老旧、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土地资源有限,城中村的改造和升级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过去,城中村棚改项目通常采取传统的拆迁重建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造成居民流失、社会矛盾激化、资源浪费等。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中村棚改项目建设,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
新模式的探索意义在于可以有效解决城中村棚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改造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城中村棚改项目的建设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是如何探索建设新模式来推进城中村棚改项目建设,为城市更新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新模式的探索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中村棚改项目已经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棚改模式往往存在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居民安置等问题。
探索建设新模式来推进城中村棚改项目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新模式的探索意义在于,首先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向城市更新提供更多的可行性方案。
在探索新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寻找更加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棚改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面临着城市扩张与旧城区改造的双重任务。
其中,“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背景及现状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尚未完成城市化改造的农村地区。
这些地区往往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社会管理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投入大量资金、采取多种改造模式等方式,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
三、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一)政府主导型改造模式政府主导型改造模式是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模式。
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投入资金和资源,推动“城中村”的拆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政府还通过土地出让等方式,为开发商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吸引其参与改造项目。
(二)市场参与型改造模式市场参与型改造模式是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改造模式。
政府通过招标等方式,吸引开发商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
开发商负责拆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
政府则通过政策扶持和监管,确保改造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混合型改造模式混合型改造模式是政府主导和市场参与相结合的改造模式。
在混合型改造模式下,政府和开发商共同参与改造项目,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
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发商负责具体的拆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四、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尽管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及挑战。
首先,改造过程中存在资金缺口,需要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共同投入。
其次,部分居民对改造政策存在疑虑和不理解,需要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和交流。
此外,改造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
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市桥西区西三教村为例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市桥西区西三教村为例姓名:刘磊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李容 20080501 摘耍“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市桥西区西三教村为例摘要“城中村”问题是在我国城乡一: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特定的时代特征。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城中村”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随之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与矛盾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引起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拆迁、安置补偿、融资、社会组织、集体经济、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改造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城中村”的管理纳入城市统一的现代管理体系之下,使全体城市居民都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得到更好发展、素质得以提升,分享现代城市发展的文明所带来的益处。
因此,不可将“城中村”改造简单理解为“拆旧建新”。
“城中村”改造的过程是多方利益主体博弈而最终趋于和谐的动态过程,典型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涉及改造强度和改造主体两方面内容,各模式均有其利弊,“城中村”的改造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目标,选择恰当的改造模式。
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及经济的等多种原因,石家庄市和其它城市一样,市区内形成了大量的“城中村”,其改造建设明显滞后。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省会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战略的实施,石家庄市也加大了“城中村”改造的力度,2002年起将市区内的“城中村”更新改造纳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日程。
随着改造进程的深入,如何以和谐社会、和谐城市的建设为基调,选择与各个“城中村”相适应的改造模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将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模式的选择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并选取石家庄市桥两区西三教村这一一个案进行了相关分析。
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市桥西区西三教村为例城中村是指以农村户籍人口为主,多为农民工及其家庭聚居的城市地区。
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发展需要,城中村在中国许多城市中普遍存在,并面临各种问题,如低水平的基础设施、脏乱差的环境、社会治安问题等。
因此,城中村改造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石家庄市桥西区西三教村为例,探讨城中村改造的模式。
西三教村位于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心地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中村。
该村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但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破坏和无序发展,村庄面貌破旧不堪,居住条件恶劣,成为当地城市发展的短板。
首先是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模式。
西三教村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改造过程中,应该保护和修复这些历史建筑,将其纳入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范围,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其次是提升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模式。
西三教村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居住环境恶劣,是改造的重点内容。
可以引进资金和技术力量,对道路、供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进行整治和提升,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并对居民房屋进行翻新和改造,提高住房的品质和舒适度。
再次是发展产业和改善村民生计模式。
西三教村的居民多为农民工及其家庭,改造过程中应注重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帮助居民增加收入。
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农业等新兴产业,吸引投资和活力,并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服务,促进村民的创业创新。
最后是社区参与和治理模式。
城中村改造的成功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和有效的治理机制。
可以组织居民参与决策和规划过程,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建立社区自治组织和定期的居民会议,促进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提高城中村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总之,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对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石家庄市桥西区西三教村的改造中,可以采取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提升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发展产业和改善村民生计、社区参与和治理等模式,以实现城中村的全面改造和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现象日益成为众多大中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深圳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旨在以深圳为例,深入探讨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城中村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通过对深圳城中村改造历程的回顾,总结其改造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分析深圳城中村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中村改造的深入发展,文章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这些策略和建议将围绕政策制定、资金筹措、规划设计、社区参与等多个方面展开,旨在促进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文章将总结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启示和意义,强调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社区建设,实现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深圳城中村现状分析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城中村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现象,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经济功能。
目前,深圳的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关内地区,如福田、罗湖、南山等区域,这些地区由于早期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形成了大量的城中村。
深圳的城中村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建筑密度高,空间布局紧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二是人口构成复杂,既有原住民,也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人口流动性强;三是社会功能多样,城中村内不仅有居民的居住功能,还涵盖了商业、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四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但仍然存在一些基础设施短板,如道路狭窄、排水不畅、消防设施不足等。
在城中村的社会经济功能上,它们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相对低廉的住房和生活成本,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与管理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城中村通常是指处于城市核心区或周边的老旧、低矮、人口密集的居民聚居区。
这些地区由于历史、规划以及管理等原因,长期以来饱受诸多问题困扰,包括低劣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治安状况堪忧等。
深圳作为中国著名的特区城市,城中村改造始终是其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以深圳为例,探讨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策略。
首先,要实现成功的城中村改造,需要精确的规划。
深圳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因为历史原因和规划问题,存在大量的城中村。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对城中村的改造应提前纳入计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定改造步骤和目标。
例如,可以通过拆迁重建、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方式,逐步改善城中村的居住环境。
同时,要注重保护原有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尊重居民权益,确保改造过程中的公平和合法。
其次,城中村改造需要多方合作和资源整合。
政府、居民、开发商、社会组织等各方都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利益共享与多赢的局面。
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应起到引导和协调的作用,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确保改造进程的顺利进行。
而居民则需要积极参与改造过程,尊重规划和政策,配合拆迁和调整。
开发商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保障改造项目的品质和效果。
另外,创新的金融模式也是城中村改造的关键。
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传统的融资渠道往往无法满足需要。
因此,深圳在城中村改造中采取了多样化的融资模式。
例如,引入社会资本、发行城投债券、设立专门的资金池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加城中村改造的资金来源,提高改造的可行性和持续性。
最后,城中村改造中应注重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
城中村的改造不仅仅是对物质环境的改善,更是对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培养。
因此,应注重社区建设,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活动空间,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还应通过开展必要的社区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认同感,增强他们对改造工作的参与度和责任心。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1.引言介绍城中村的概念及其存在的问题,说明研究城中村改造的意义和必要性。
2.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探讨分析国内外城中村改造的常用模式,包括完全拆迁、部分保留、整体改造、旧区改造等,并重点讨论其优缺点。
3.城中村改造的难点概述城中村改造中的难点,包括居民嵌入问题、补偿机制问题、资金来源问题、规划协调问题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分别进行分析和探讨。
4.城中村改造的对策从政策法规、土地资金、社会投入等多个层面提出对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如优化政策法规、多渠道筹措资金、构建社会合力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5.结论与展望对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及其对策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城中村改造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注:本文共分为5个章节,第1章先引入了城中村改造的概念及其意义,第2章探讨了城中村改造的常用模式,第3章重点分析了城中村改造中的难点,第4章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对策,第5章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
第1章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中村一直是城市面临的一个难题。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城市规划的不完善,城中村成为城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城中村的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形象,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探讨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对策,对城中村改造中所遇到的难点进行分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建议。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主要是对城中村改造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为后续研究做出铺垫。
第2章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探讨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发展。
然而,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城中村问题已成为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城中村一般指一个未经规划建设而集中聚居的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城市片区,也称为“穷区”“细胞”等。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包括:高密度住宅、住房安全、环境卫生、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等,极大地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9篇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
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一、城中村改造项目环境保护方案(一)项目环境保护设计依据(二)项目环境保护措施(三)项目环境保护评价二、城中村改造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一)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标准(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三、城中村改造项目节能方案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定,节能需要单独列一章。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规定,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项目、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项目以及其他年耗能20xx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项目建设方都必须出具《节能专篇》,作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中的重要环节。
项目立项必须取得节能审查批准意见后,项目方可立项。
因此,对建设规模超过发改委规定要求的项目,《节能专篇》如同《环境评价报告》一样,是项目建设前置审核的必须环节。
(一)项目节能设计依据(二)项目节能分析四、城中村改造项目消防方案(一)项目消防设计依据(二)项目消防措施(三)火灾报警系统(四)灭火系统(五)消防知识教育五、城中村改造项目劳动安全卫生方案(一)项目劳动安全设计依据(二)项目劳动安全保护措施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
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
一线城市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摘要】城中村是一线城市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其特点主要包括人口密集、房屋老旧等。
本文研究了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指出了改造城中村的重要意义。
探讨了城中村改造的方法与策略,提出了一线城市城中村改造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通过成功案例分析,总结了一线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关键成功因素。
未来发展趋势中强调了政府、社会和居民共同参与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的紧迫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一线城市城中村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依据,推动城市发展进程更为顺利。
【关键词】一线城市、城中村、改造策略、定义、特点、必要性、方法、挑战、成功案例、发展趋势、参与、政府、社会、居民、未来、全面推进、重要性1. 引言1.1 一线城市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一线城市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是当前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的“城市中的村庄”,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这些城中村往往是城市发展的“痛点”,其土地利用低效、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亟待解决。
对一线城市城中村进行改造,提升其环境质量和居住条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线城市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不仅涉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更需要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策略,才能实现城中村改造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
要充分考虑城中村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特点,避免一刀切或盲目模仿他处模式,以确保改造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线城市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寻找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城中村改造的良性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城中村的定义与特点城中村是指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本属于农村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包围,形成了城市里的“村庄”。
城中村通常由于城市规划不合理、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重置等因素而形成。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在现在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1一、我区“城中村”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一)基本情况。
“城中村”一般是指在城区范围内失去或基本失去耕地,仍然实行村民自治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村庄。
北仑中心城区核心区一般指新碶城区,范围应为:北至骆霞公路(含横浦全村)、南至泰山路(含千丈全村)、东至珠江路、西至富春江路。
这个范围内现有22个行政村(实际24个村庄,约7。
8万常住人口,约2。
6万户),其中“城中村”有15个,户籍人口26650人,13952户,外来人口81200人。
“城中村”在形成过程中虽然带来各种问题和矛盾,但无疑也在发挥独特的作用:一是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廉价的居住房,从而为本地企业提供了充足劳动力,这也是北仑快速发展的源泉之一;二是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收入。
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带来“城中村”异常繁荣,有的村甚至已发育成内地小县城规模,如高塘村、沿海村,从而造成租赁市场火爆,村民和村集体相当一部分收入来自地租、房租。
三是保留了传统的民俗。
“城中村”的存在,客观上为北仑习俗提供了传承下去的土壤,北仑民俗是浙东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城中村”在北仑开发开放进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但同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而且是问题多于作用。
1、违章建筑多。
由于“城中村”租房炙手可热,受利益驱使,乱搭建、乱加盖等违章建筑十分普遍,多年来这些违章建筑一直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查处,给“城中村”下步改造带来巨大压力。
2、环境状况差。
由于“城中村”居住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环境不堪重负。
“城中村”公厕不堪入目,基本上没有水冲洗,大多没有照明,甚至没有门窗。
“城中村”垃圾箱、站数量不够、质量也不高。
“城中村”乱张贴现象相当普遍。
121专题十 城中村改造模式专题研究目录第一部分 国内城中村改造模式综述 (122)1. 城中村改造模式 ............................................................................................ 122 1.1. 从规划改造方式来分析城中村改造模式 ......................................................... 122 1.1.1. 异地迁建 ....................................................................................................... 122 1.1.2. 就地改造 ....................................................................................................... 122 1.2. 从改造主体来分析城中村改造模式 ................................................................ 122 1.2.1. 政府主导型的改造模式 .................................................................................. 123 1.2.2. 开发商主导型改造模式 .................................................................................. 123 1.2.3. 村集体主导型改造模式 .................................................................................. 123 1.2.4. 开发商、村集体共同主导型改造模式 ............................................................. 123 2. 城中村类型及其适用改造模式 ....................................................................... 124 2.1. 典型“城中村” ............................................................................................ 124 2.2. 准城中村 ....................................................................................................... 124 2.2.1. 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的准城中村1 ................................................ 124 2.2.2. 区域位置不佳,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准城中村2 ............................................ 124 2.3. 景中村 .......................................................................................................... 124 2.3.1. 用地性质为风景旅游及文物保护用地的景中村1 ............................................ 124 2.3.2. 公建市政配套不完善的景中村2 ..................................................................... 124 2.4. 小结 .............................................................................................................. 125 3. 我国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模式对比分析 ............................................................. 125 3.1. 深圳城中村改造 ............................................................................................ 125 3.1.1. 有关政策 ....................................................................................................... 125 3.1.2. 渔民村改造实践 ............................................................................................ 125 3.1.2.1. 基本状况 ................................................................................................ 125 3.1.2.2. 存在问题 ................................................................................................ 125 3.1.2.3. 改造思路 ................................................................................................ 125 3.1.2.4. 改造评价 ................................................................................................ 126 3.2. 珠海城中村改造 ............................................................................................ 126 3.2.1. 有关政策 ....................................................................................................... 126 3.2.2. 水湾头村——山水华庭改造实践 .................................................................... 126 3.2.2.1. 旧村状况 ................................................................................................ 126 3.2.2.2. 拆迁补偿方案(主要部分) .................................................................... 126 3.2.2.3. 改造方案 ................................................................................................ 126 3.2.2.4. 改造评价 (126)3.3. 广州城中村改造 (126)3.3.1. 广州城中村改造有关政策............................................................................... 126 3.3.2. 广州城中村改造实践 ...................................................................................... 127 3.3.2.1. 以建带治 ................................................................................................ 127 3.3.2.2. 异地重建 ................................................................................................ 127 3.4. 小结 .............................................................................................................. 127 4. 关于城中村改造的思考和建议 ....................................................................... 127 4.1. 打破城乡二元空间格局、关怀“弱势群体” .................................................. 127 4.2. 提倡公众参与 ................................................................................................ 127 4.3. 社区规划因“村”制宜 . (127)第二部分 临汾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 (128)1. 临汾城中村概况 ............................................................................................ 128 1.1. 数量及分类 .................................................................................................... 128 1.2. 村容村貌 ....................................................................................................... 128 1.3. 村民主要经济活动 ......................................................................................... 128 2. 临汾“城中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改造模式建议 ........................................ 128 (1)整理空间,对接战略结构——整体集中搬迁 ........................................................ 128 (2)重要地段改造 ..................................................................................................... 129 (3)特色化改造 ......................................................................................................... 129 (4)综合整治 (129)122专题十 临汾市城中村改造模式专题研究第一部分 国内城中村改造模式综述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大城市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孕育了现代文明城市;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些城市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