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4
§13.2 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3、通过学生课外阅读,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课前准备】烧杯,墨汁等。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造情境:我们往热水壶装进开水,有时瓶塞会被弹出去,塞子的动能从何而来?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分子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要详细了解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我们一起来进行今天的学习。
课题:2、内能(二)进行新课1、物体的内能引导: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同一切运动的物体一样,分子具有动能。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有势能。
思考提问: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相互吸引或者排斥的分子呢?讲述: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的动能就越大,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分子之间都存在分子势能。
思考:与物体动能、势能进行类比。
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内能的变化体会:内能是一种不同于物体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铁水和冰都有内能吗?过渡:物体都有内能,那内能有什么不同?思考:可以比较一块铁和一杯水的内能哪个多?归纳:同一个物体同种物态下,才可以比较它们的内能,比如一杯水在80度和20度时。
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改变。
2.了解热量的概念。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
重点难点1.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热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提问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的足球图片。
师:图中的足球具有动能和势能吗?那么我首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动能?什么是重力势能?什么是弹性势能?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高处的物体由于重力作用而具有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师:接着问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决定动能的因素:速度、质量;决定重力势能的因素:高度、质量;决定弹性势能的因素:材料、弹性形变。
2【讲授】新课讲解1、内能课件展示运动的物体图片。
师:如图,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课件展示弹簧图片。
师:弹簧由于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而具有势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互相排斥、吸引的分子之间也具有势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师:冰山有内能吗?请_____同学回答。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引导学生从内能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影响因素,如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2. 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为什么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答案:1.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是因为外界温度低,人体内能减少,感觉冷;夏天则感觉很热,是因为外界温度高,人体内能增加,感觉热。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优秀5篇】内能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13.2《内能》教学设计】13.2 《内能》教学设计12345【篇二: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内能教案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知道物体内能改变的途径:做功、热传递;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重点:内能以及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难点: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装着开水的温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二、内能观察对比: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咯?结论:运动着的分子也动能吸引的分子也有势能吗?结论:互相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呢?结论: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对内能的理解:1、每个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三、物体内能的改变a.内能跟温度的关系b.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思考:内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结论: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思考:改变物体的温度有哪些方法呢?1.热传递(吸热或放热)2.做功.(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做功等)1.热传递改变内能.a.物体吸热b.物体放热温度升高温度降低内能增加内能减少讨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转移到高温物体内能发生转移高温部分低温物体低温部分 (不同物体之间) (同一物体之间)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量度呢?内能改变多少可用传递的热量的多少来量度.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利用热传递(三种方式)来改变内能的.晒太阳烧水水变热放在热烫中的金属勺子变热了2.做功改变内能搓手时手变热了滑下时摩擦发烫了钻木取火a.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b.物体的内能减小思考: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能的转化关系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四、总结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改变内能的方法a.热传递.b.做功3.内能改变多少的量度a.传递的热量来量度b.做功做功的多少来量度4.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五、课堂练习: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2.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升高所有分子的动能总和必定增加,因而这个物体的内能增加.3.冬天,用嘴对手呵气,手会暖和,这是用热传递的方法增加了手的内能,而它的实质是内能在物体之间转移 .两手摩擦也能使手暖和,这是用做功的方法增加手的内能,在这过程中,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4.用打气筒打气时,过一会筒壁会热起来,这是为什么?v【篇三: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1】第二节内能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目标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2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内能的单位与功和能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物体的内能与其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在相同温度和状态下,质量越大,内能越大;在相同质量和温度下,气态内能大于液态内能,液态内能大于固态内能。
4. 内能的改变: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实现。
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速度、高度和弹性形变有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2. 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运用内能的改变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内能的改变原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感觉冷的原因。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时水温升高的原因。
4. 随堂练习:课本练习题,巩固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改变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如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
7. 布置作业:课本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焦耳(J)3. 内能的计算:与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4. 内能的改变:做功和热传递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00g的水的内能。
答案:根据公式,内能=质量×比热容×温度,假设水的比热容为4.18J/(g·℃),温度为25℃,则内能=200g×4.18J/(g·℃)×25℃=20900J。
内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方法。
3、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三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因此,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和演示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物理认知。
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改变内能的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塞(盖)弹出来,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2【讲授】内能前面我们学习过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叫什么? 上节课我们有学习构成物质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它有没有动能?叫什么?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什么能? 分子间也有相互作用力,那么分子也有势能,我们把它叫做什么? 宏观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什么? 那么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什么? 内能它是能量,所以它的单位是什么?用什么字母表示。
内能和机械能是一回事吗?3【活动】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内能,接下来我们研究内能与温度有着怎样的关系。
思考:炽热的铁水和冰冷的冰块他们都有内能吗?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4【活动】改变内能的方式内能与温度关系我们知道了,接下来请同学们探究:怎样才能将30cm长的细铁丝变热(温度升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请同学们自己利用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学教材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主要介绍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冬季取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讲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实现。
5.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温度: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
内能与机械能: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并说明理由。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就是内能。
(2)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内能》。
本章节主要介绍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具体内容涵盖:1.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改变:通过做功(例如摩擦生热)和热传递(例如传导、对流、辐射)两种方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对比: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有关。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描述内能的改变方式,并能够区分内能和机械能。
3.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物理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改变原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现象引入:烧水时,水温升高,为什么会感觉手热?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 讲解内能的概念,用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 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3. 介绍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通过实例讲解。
4.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区分。
3. 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例子和理解。
4. 练习巩固1.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2. 学生上台板书解题过程,讲解思路。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并说明如何改变这个内能。
2. 答案:根据水的质量、温度和比热容计算内能。
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加热水(热传递)或用手摩擦杯外壁(做功)来实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区分内能和机械能,能否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一. 教材分析《内能》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物理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通过对内能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为后续学习热力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物体运动、力、声、光、电等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等内容还需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
3.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明确内能是物体的一种能量形式,而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及内能的改变方式。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问题引导、实例分析、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棒等。
3.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冬天用热水取暖,热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冷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提问:这是怎样的一种能量转移?这种能量与物体的温度有什么关系?2. 呈现(10分钟)呈现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接着介绍内能的单位、测量工具等。
3. 操练(1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观察温度变化。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内能的变化。
4. 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内能增加;用手摩擦物体,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人教版初中物理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内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内能的因素。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内能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因素。
2. 难点:内能与生活、生产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验引入:将一个气球放入冰箱冷冻室,冷冻一段时间后,气球会变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内能。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讲解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间势能的总和。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3. 讲解影响内能的因素讲解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状态等。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温度、质量、状态对内能的影响。
4. 讲解内能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讲解内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如保暖、烹饪等。
让学生了解内能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因素以及内能与生活、生产的联系。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内能的因素。
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教案(优质)第二节内能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XXX。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养成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使学生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温度、内能、热量概念的辨析。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空气压缩器、乙醚、棉花、广口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打气筒。
学生用:粗铁丝、酒精灯、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蒸汽火车和火箭升空引入新课1寓目视频思考提出问题:推动火车和火箭的能量来自哪里?从而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以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新课教学一)内能的观点知识回顾】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同学们你能回答出这些问题吗?1、物体由于______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_____和________。
3、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______。
4、分子热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5、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观察比较】1、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能小结:分子作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2、树上苹果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具有势能,分子间也存在彼此吸引的力,分子具有势能吗?1、2、3小题回顾机器能便于同内能进行比较研究4、5小题便于得出分子具有动能和影响分子动能大小的因素经由过程比较法得出分子具有动能2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2 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3. 内能的利用:介绍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4.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探讨内能与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内能的转化原理,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能转化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2. 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3. 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热水瓶、热水、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如热水瓶、热水、温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热水壶,让学生观察热水壶的保温效果,引导学生思考热水壶是如何保持水温的。
2. 讲解内能的概念:教师简要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基本概念。
3. 内能的转化原理:教师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4. 内能的实际应用:教师介绍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教师通过实验和示例,讲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相互影响,让学生掌握内能的相关性质。
6.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与内能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与测量方法3. 内能的转化原理4. 内能的实际应用5.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内能的概念,并说明如何测量内能。
2. 举例说明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一、思路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
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学生:铁丝三、教学流程(第一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录象)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学生观看、思考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4.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质的种类、质量、温度和状态等。
5. 改变内能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及影响因素,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掌握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改变内能的途径。
3. 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内能的途径。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内能的途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三角板、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温升高?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内能。
2. 讲解内能的概念:给出内能的定义,然后通过分子动理论的角度解释内能的概念。
3. 讲解内能的单位:介绍焦耳(J)作为内能的单位,并解释其含义。
4. 讲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说明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5. 讲解影响内能的因素:物质的种类、质量、温度和状态等。
6. 讲解改变内能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通过实例和实验,说明这两种途径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
7.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内能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单位:焦耳(J)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4. 影响因素:物质的种类、质量、温度和状态等。
5. 改变内能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内能”
(2)改变物体内能方法:热传递
①学生讨论热传递发生的条件。
②提出“热量”的标准物理概念。
(3)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①视频播放实验A
②视频播放实验B
(4)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
让学
生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一下这两种方
式的本质。
五、小结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
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
的内能。
2.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
3.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
递
六、反馈练习
(提示:打开配套习题“训练-《分子热运动》,
互动答题,更快更便捷的掌握学生的情况)
七、课外作业
导学案3—4页
分析改变内能的两种
方法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