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8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课件中图版
- 格式:ppt
- 大小:10.29 MB
- 文档页数:44
地壳物质循环易错点主标题:地壳物质循环副标题:解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与原理,利于学生备战高考关键词: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及变式图,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其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易错点1. 不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例1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1 )〜(2)题。
(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E为变质岩B . A为沉积岩 C. D为岩浆岩 D. C为岩浆(2)图中各序号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⑤一外力作用B.⑥一变质作用「C .③一重熔再生作用D .①一冷却凝固作用【答案】(1) A (2)D【解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不熟悉,不能根据图示的过程准确地判断字母与序号的含义。
读图分析可知A为岩浆,B C为岩浆岩,D为沉积岩,E为变质岩;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⑥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
故第(1)题选人,第(2)题选Do【方法技巧】正确解答该类题要弄清楚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全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是指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重新回到新的岩浆的过程。
岩浆喷出或侵入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化为沉积岩,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经高温熔融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
在该过程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岩浆岩也可以转化为变质岩。
岩浆冷却凝固只能形成岩浆岩,这是解答问题的关键,观察岩石圏的物质循环过程图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2. 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不清例2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3)〜(4)题。
火山“tw(3)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A.火成岩I、沉积岩I、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B.沉积岩3、火成岩I、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C.沉积岩3、火成岩I、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4)火成岩就是岩浆岩,如果图中有花岗岩存在,则可能是()A.沉积岩I B .沉积岩2 C .火成岩I D .火成岩2【答案】(3) D (4)C【解析】本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理解沉积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二是读图不细心,没有注意岩层之间的切割关系以及火山与沉积岩1的关系。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地壳物质组成: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
元素结合成矿物;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和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岩石:一种或多种固态矿物按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按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①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的代表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是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②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和砾岩。
③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页岩变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来)、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来)。
2、地壳物质的循环包括岩浆和岩石之间的转化和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判断方法:“三进一出”的是岩浆,岩浆只能指向岩浆岩。
地球表面形态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板块运动来解释地壳运动)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课本37页图2-10)A :冷却凝固B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2、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方法一:岩层弯曲特点:背斜上拱,向斜下弯方法二: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岩浆活动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简单,不用太关注)二、外力作用与地貌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参照P42)大气环境2.3.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43页图)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专题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貌——内外力作用的共同结果外 力 作 用 及 其 对 地 貌 的 影 响 作 用 对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流水侵蚀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形成V 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搬运作用风力搬运 干旱、半干旱、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海滨地区沉积作用冰川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流水沉积 形成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风力沉积形成沙漠(静止沙丘、移动沙丘)、黄土海流沉积形成海岸地貌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2.理解热力作用的过程3.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示意图 特征天气雨区分布 对我国影响 冷锋冷气团占优势,推动锋面前进,暖气团被迫抬升。
过境时出现大风、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降,天气晴锋线附近和锋线之后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大风、沙尘暴。
暖锋暖气团占优势,主动爬升,推动锋面前进。
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升,气压降,天气晴锋线之前连续性降水4.水循环的环节与生产生活 ⑴水循环过程①海洋水汽蒸发 ②海洋上空降水 ③海洋水汽输送大陆 ④陆地外流区域降水 ⑤陆地外流区域植物蒸腾 ⑥陆地外流区域湖泊蒸发 ⑦陆地外流区域地表径流 ⑧陆地水下渗 ⑨陆地地下径流 ⑩陆地内流区域蒸发和植物蒸腾 ⑪陆地内流区域降水可见,地球上各种水体通过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而水循环的进行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区域其循环方式、循环的速度和周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综合思维、研究过程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到区域思维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8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 内力作用和地形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两个界面:A 莫霍面,B 古登堡面。
(3)三个圈层:【深度思考】 地壳和岩石圈有什么区别?提示 虽然岩石圈和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但其范围不同,岩石圈不仅包括全部地壳,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二、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岩石永久变形⎩⎪⎨⎪⎧褶皱⎩⎪⎨⎪⎧背斜――→侵蚀背斜谷→背斜山向斜――→不易侵蚀向斜山→向斜谷断层⎩⎨⎧地垒→块状山地地堑→狭长的凹陷地带(3)变质作用岩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壳内的热流变化变质作用→变质岩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板块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 为欧亚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2)两种边界①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常形成山脉、高原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山脉、海沟或岛弧②张裂分离(生长边界)⎩⎨⎧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海洋中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大洋中脊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 ”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读褶皱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褶皱: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使岩层发生弯曲,有两种基本形态。
②类型(2)断层读断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3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