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经济和社会生活测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7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集中于缫丝、棉纺等行业。
1893年,列强在中国的制造业和航运企业合计约有101家,投资额约5 433万元。
以上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①资金少②规模小③技术力量薄弱④行业分布不平衡A.②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1898年,袁世凯向慈禧太后进贡了一辆轿车。
不料,慈禧仅试坐一次就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
这反映了()A.慈禧生活俭朴B.汽车的推广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C.封建观念阻碍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汽车的引进受到中国上层人士的普遍抵制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体改变了,政体改变了,民主共和的理想就要实现了;辫子剪掉了,服饰改换了;龙旗扔掉了,五色旗飘起来了。
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材料二“自由尽是新风尚”,这是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习俗改良的最好概括。
(1)材料一中出现的变化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民国时期出现的“新风尚”。
(任写两项即可)【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中国民族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可知资金少、规模小,①②正确;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据材料信息“主要集中于缫丝、棉纺等行业”可知,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行业分布不平衡,④正确。
故选D项。
2.【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1898年”“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可知,近代化的进程受到封建观念的阻碍。
故C项符合题意。
3.(1)【答案】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建立)。
【解析】依据材料一“国体改变了,政体改变了”“龙旗扔掉了,五色旗飘起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变化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2)【答案】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第8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开展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一、选择题1.文艺作品能折射出时代的印迹,以下作品反映同一历史题材的最正确选项是〔〕①?黄河大合唱? ②?义勇HY进展曲? ③?狂人日记? ④?愚公移山?A. ①②④B. 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黄河大合唱??义勇HY进展曲?均是创作于HY战争时期的HY救亡歌曲,?愚公移山?也创作于HY战争期间,表达HY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HY去争取最后的成功。
?狂人日记?批判的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故①②④反映的是同一历史题材。
应选A。
【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
2.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是最长的中文报纸是〔〕A. ?大公报?B. ?新闻报? C. ?申报? D. ?解放日报?【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公报?是中HY行时间是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1902年创刊,至今已有过百年历史;?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1872年,?申报?创办于;?解放日报?最早创刊于1941年中国一共产HYHY时期。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识记才能以及分析问题的才能。
理解并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此题难度不大。
3.?义勇HY进展曲?是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
它的曲作者是〔〕A. 鲁迅 B. 聂耳 C. 徐悲鸿 D. 冼星海【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义勇HY进展曲?是一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不朽的民族战歌。
鲁迅是文学家,徐悲鸿是画家,冼星海的反映HY的著名作品是?黄河大合唱?。
应选B。
【点评】此题难度适中,考察的是?义勇HY进展曲?的知识。
4.1927年12月1日,HY与宋美龄在举行婚礼,以下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场穿西装礼服②当时中国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了传统婚礼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 ①②③B. ①②C. ②③D. ①④【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是识图选择题,此类题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图的特征,整体把握得出有效信息,转化为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臂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A.发展教育B.重视国防C.实业救国D.民主共和2.下表反映了1911-1919我国面粉业生产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①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④中国民族工业实力雄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动写照。
说它“畸形”,从行业看,是因为主要集中在A.轻工业B.重工业C.造船业D.大城市4.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又义深A.①②③④B.①②③C. ②③④D.①③④5.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共产党的提倡B.辛亥革命的推动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D.洋务运动的兴起6. 清末毅然退出官场走上“实业救国”之路的状元实业家是()A.曾国藩B.李鸿章C.左宗棠D.张謇7.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但也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春天”,这个“短暂的春天”出现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8. 下表显示的是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情况。
导致1914—1918年间厂家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1-c-n-j-y 年份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厂家数622 689 941 1275 1644 1973 23 1965 1795A.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B.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外资企业大量投资D.中国民族工业排挤了列强在华企业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人教版练习题第1题【单选题】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报纸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中文报纸②在中国,外文报纸出现的比中文报纸早③20世纪初,报纸是人们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主要媒体④《申报》创办时维新变法运动尚未开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剪辫、易服和停止缠足使我国社会习俗开始有较大改观,这主要应该归功于(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896年,上海市民的社会生活已深受西方的影响。
对他们的生活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旅游景点照相留念②在戏院里看电影③剪掉长长的发辫④在茶馆里阅读《申报》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有关社会习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B、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C、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D、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已经消失了【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下图所示的是( )A、剪发辫B、易服饰C、废缠足D、改称呼【解析】:第6题【单选题】鲁迅有一篇文章叫《纪念刘和珍君》,“君”是一种称呼,表示对人的一种尊重。
你知道这种称呼在中国的普及应该是( )A、清朝前期B、清朝后期C、中华民国时期D、新中国成立后【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他是我国化学工业先驱,生产出我国的第一批精盐,打破了英国和日本商人对中国精盐市场的垄断;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打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材料中的“他”是( )A、张謇B、荣宗敬C、范旭东D、侯德榜【答案】:第8题【单选题】如果你要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下列途径可以选择的有( )①阅读张謇传记②搜集林则徐禁烟的资料③调查百年国货品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中山装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的四维是( )A、礼义廉耻B、智信勇仁C、温良恭让【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现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重要媒体,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A、《申报》B、《万国公报》C、《民报》D、《新青年》杂志【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从“大生纱厂”“实业救国”“清末状元”这些关键词中,你能联想到( )A、曾国藩B、张謇C、张之洞D、詹天佑【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看电影是我们闲暇时的消遣方式之一。
八年级历史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练习题第I卷(选择题)1.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B.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C.《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D.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2.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他是A.张骞 B.张之洞 C.李鸿章 D.张謇3.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曾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选择了实业。
”此处省略的人物应为A.严复 B.张骞 C.张謇 D.詹天佑4.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A、洋务运动时期B、《马关条约》签订后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5.“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此民谣出现的时间是 ( )A.辛亥革命以后 B.共产党的成立以后C.北伐开始之后 D.抗日战争胜利之后6.“街上到处都是五花八门的广告。
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旁边告示牌上的大字十分醒目: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
”文中的情景,最早可能发生在()A、洋务运动之后 B、戊戌变法之后C、辛亥革命之后D、新文化运动之后7.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
近代中国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A、《中外纪闻》B、《国闻报》C、《民报》D、《申报》8.1876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
该报纸应是A.《民报》 B.《申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9.“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
其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很快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大报,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报纸是()A.《中外纪闻》 B.《国闻报》 C.《民报》 D.《申报》2.1940年,徐悲鸿创作了一幅巨作,借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
你知道该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A.夸父 B.女娲 C.愚公 D.精卫3.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模范街,踏进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4.通过学习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我们可以()A.知道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 B.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C.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D.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情况5.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在它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A.对侵略者的厌恶 B.中西交融的情形 C.全盘西化的态度 D.天朝上国的心理6.用作品反映民族精神、激励全国抗战的《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和以画马见长的画家分别是()A.冼星海齐白石 B.聂耳徐悲鸿 C.冼星海徐悲鸿 D.聂耳侯德榜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解放区内的文艺工作者有丁玲、赵树理等B.鲁迅抗战时期创作了大量历史剧C.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发出了对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怒吼D.聂耳的代表作品是《义勇军进行曲》8.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曲折又缓慢。
主张实业救国,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是()A.周学熙 B.张謇 C.严复 D.侯德榜9.跪拜礼有损人格。
我国废除这一礼节,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是在()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戊戌变法后 D.辛亥革命后10.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测试题班级姓名得分1、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
他就是我国清末状元实业家A.李鸿章B.詹天佑C.张謇D.左宗棠2、自古以来,状元最受读书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
清末状元张骞却“舍本逐末”办起了实业,他办的实业是A.大生纱厂B.安庆军械所C.轮船招商局D.天津电报总局3、左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B.沿海地区发展快于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D.资金少,规模小4、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重工业为主B.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C.比较落后D.深受外国经济势力的影响5、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是在A 鸦片战争后B 洋务运动后C 甲午中日战争后D 辛亥革命后6、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均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
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 中国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B 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C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D 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A.写封书信B.拍有线电报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8、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9、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
当时上海的报纸是A.《民报》B.《中外纪闻》C.《申报》D.《时务报》10、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
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A.洋务运动B.鸦片战争C.辛亥革命D.新中国成立11、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
第六学习主题经济和社会生活第19课近代民族工业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1.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统计,1894年前的50多年间,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到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
外商企业骤增的主要原因是BA.鸦片战争爆发 B.《马关条约》签订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辛丑条约》签订2.1914—1918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 B.民族工业的实力 C.“实业救国”思潮D.第一次世界大战3.下列企业中,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是A.福州船政局B.汉阳铁厂C.大生纱厂D.湖北织布局4.)年份拥有厂家拥有资本工人人数1913 689家33亿元27万多1920 1795家50亿元55万多AC.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5.小李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概括了中国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形容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那么,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历史时期是(B)A.洋务运动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人民解放战争期间6..比张骞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理解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A.均衡发展 B.迅猛发展 C .曲折发展 D .持续发展7.下列史实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是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C.张謇兴办大生纱厂D.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8.清朝末年有一位状元与众不同,他中了状元却不做官,毅然回乡创办企业,致力于“实业救国”。
他是A.荣德生B.张謇C.张之洞D.侯德榜9.状元是“士”中的极品,最受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在清末偏偏有一位状元“舍本逐末”、“实业救国”,此人是A.詹天佑B.张謇C.严复D.曾国藩10.古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排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是最受人们的尊敬和羡慕,而工商业却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但在清末却出现一位“舍本逐末”的状元,他是A.张謇B.荣宗敬C.荣德生D.孙中山(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教育文化的发展基础知识训练题目一.张謇兴办实业(共3小题)1.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状元实业家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19世纪末出现了“实业救国”热潮,张謇以状元身份回乡办厂,创办了()A.大生纱厂B.江南制造总局C.汉阳铁厂D.包头钢铁公司3.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创办了()A.江南制造总局B.福州船政局C.汉阳铁厂D.大生纱厂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共5小题)4.无锡近现代众多的实业界人士中,有创办荣氏企业而被誉为中国“纺织大王”和“面粉大王”的荣宗敬、兄弟。
5.无锡近代第一家民族工业是1895年筹建的,它是无锡近代工业的开端。
6.清末,一批先驱用科学、教育来带动无锡的发展。
最早、最为突出是、徐建寅父子与。
1861年,建造了我国第一艘自制的号机动船舶。
后译介大量的外国科技书籍,并筹建格致书院。
7.如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
该图反映了()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8.图表为18世纪~20世纪初中国、美国和德国制造业份额数据表。
导致中国制造业份额发生重大变化,是由于当时我国()A.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没有主动向西方学习C.错失两次工业革命之机D.国内政权更替频繁三.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共10小题)9.《》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刊;《》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10.中山装的创始人﹣﹣。
11.《》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鲁迅的《》是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12.年3月,孙中山下令,废除“老爷”“大人”等官场称呼,民间称“先生”或“某君”,这种形式是用代替身份的不平等。
初二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右图中服装的款式最早出现于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后【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服饰变法的准确识记,题干中图片是中山装,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
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服饰变化2.在20世纪初的上海,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有()①看《申报》②拍照片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④发电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四个选项出现的时间:《申报》是1872年创办的;摄影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从国外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因此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人物都可以做到这四项内容。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
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
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答:(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4分)(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分)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2分)(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2分)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吗?(2分)(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2分)【答案】(1)发型:由长发辫变成短发(2分)。
初二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1.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史实,解题时注意“不可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B内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化生活的变化2.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你可以做些什么?()①从《申报》上了解时事②报考京师大学堂③考中状元光宗耀祖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A.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史实。
此题的关键之处是时间:20世纪初,可以做到的,必须是20世纪初之前就有的。
《申报》创办于1872的上海,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的戊戌变法时期,故①②都是20世纪初之前就能做到了;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技制所以20世纪初不能在考中状元了,故③不符合题意。
商务印书馆是1897年创办的,在此之后都能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故④也是正确的。
所以此题选择答案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3. 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的乡下来到上海,他为眼前崭新的社会风俗感到奇怪。
他不可能看到A.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B.轮船往来于黄埔江上,汽车穿梭于南京路口C.《申报》刊登了身着中山装的男士照片D.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在用欧元购买“洋油”和“洋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
2019年秋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一、选择题1.(2019·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初二开学考试)下表是八年一班“历史学习园地”里展示的某人物简历,请你推断该人物是。
A.李鸿章B.曾国藩C.张謇D.范旭东2.(2019·河北中考模拟)有近代作家写道:“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中国经过半个世纪以上,在中国地面上引起了多少风暴,但舶来商品中最主要的洋布仍旧少人买,洋布的倾销是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曾经一段长长的期间,中国人是有了余钱才拣喜欢的洋货买一点,洋人简直没有法子。
”这说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C.洋布为主的外国商品滞销D.政府对外来商品征收高额关税3.(2019·东莞市寮步中学中考模拟)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
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
这反映A.“官”与“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B.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C.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D.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加强4.(2018·云南初二期末)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北京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及时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A.邮寄书信B.拍有线电报C.利用互联网D.打长途电话5.(2018·云南初二期末)下图所示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件事情以后?A.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C.鸦片战争D.北伐战争6.(2018·重庆中考模拟)中国的民族工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内外的压迫而发展变得艰难曲折。
但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那形成这种状态的外部因素是A.欧洲列强忙于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B.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C.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大量涌入中国D.在“实业救国”思想的激励下7.中国近代的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A.商务印书馆B.开明书店C.三联书店D.中华书局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出现在()A.抗日战争胜利后B.大革命期间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洋务运动期间9.(2018·陈仓区教育局初二期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出现在A.抗日战争胜利后B.大革命期间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洋务运动期间10.(2018·湖南初二期末)19世纪末我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热潮。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选择题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B.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2.清政府发布谕令“多设织布、纺织等局,广为制造”,清政府开始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895年到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六十多家……平均每年设厂十五家以上。
这种状况的出现说明()A.清政府开始注重发展实业,着重发展经济B.甲午战争间接刺激了中国民资资本主义的发展C.清政府准备实行戊戌变法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年份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189315.681.8 2.6191039.841.418.8192040.139.420.5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完全沦为西方原料产地C.外贸处于出超地位D.工业化取得一定的成效4.1871-1880年到1901-1910年两个年代,中国年平均棉纱进口量增长了24倍,从97451担增至2363000担。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附答案(1)一、选择题1.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
其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是指民族工业的A.产生B.初步发展C.黄金时代D.衰落2.1927年中国的工业品总产值是67.01 亿元,至1936年增长到12.74亿元。
交通方面,公路通车里程由北伐前的1千余公里增长到1935年底的9.6万公里;铁路由8干公里增长至1.3万公里。
农业方面总的趋势是不断增产。
以上发展成被出现在A.晚清政府时期B.北洋军阀政府时期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3.历史照片是可视的历史。
如图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A.文学艺术的繁荣B.交通方式的变革C.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习俗的变迁4.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A.鲁迅——《狂人日记》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C.茅盾——《愚公移山》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5.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士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对他们遇到的所有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
”这说明A.习俗的变化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B.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影响不大C.社会习俗的变化总是带有强迫性D.英国外交官的描述不符合史实6.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A.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B.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C.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D.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7.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训练1.下图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的刺激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C.清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D.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2.据《一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表》显示,中国境内,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本土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本土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
这一变化()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的局面B.加剧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膨胀C.得益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因为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的限制3.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而大生纱厂的棉纱已占东北用纱量的一半,因而获利丰厚。
1917年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大生纱厂因此全年获利银两76万。
这表明大生纱厂阶段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实业救国开始兴起B.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最终解体C.辛亥革命推翻帝制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李大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礼节上,有的鞠躬,有的跪拜,有的脱帽,有的作揖”,“在婚姻上,一面立禁止重婚的刑律,一面许纳妾的习俗”。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在社会习俗变迁中()A.民主平等普遍实现B.顽固保守抗拒潮流C.崇洋媚外追求新潮D.新旧并行多元发展5.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之前50年的投资总额。
这可以用来说明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B.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C.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加大对华侵略D.国民党官僚资本出现后急剧扩张6.如图是上海小校场年画《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昊淞》,描绘了1876年昊淞铁路开通时的情景,此年画反映了A.中西方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B.中国民众生活方式已完全西方化C.西方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飞速发展7.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给该厂带来了“黄金时代”。
北京重点校2022-2023学年初二(上)期末历史汇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A B C①战死沙场:“吾辈从军为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图A图B图C图D(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大生纱厂创办和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1.A【详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交通工具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材料从饮食、习俗、服饰等方面描述折射出近代社会生活具有多元并呈的特点,A项正确;B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C项;D项概括不全面,排除D项。
故选A项。
2.A【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女子征婚启事体现了近代以来女子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解放潮流;女子征婚也体现了近代生活的变化,体现了在婚丧等方面日益开放,出现崇洋逐新的趋向,但这一变化多出现在大中城市中;征婚也体现了西方近代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②③说法正确,A项正确;在《民国日报》上刊登女子征婚启事,说明政府主张婚姻自由,④说法错误,排除BCD项。
故选A项。
3.D【详解】根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创办了大生纱厂等实业。
ABC项人物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4.C【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到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14年到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所以出现了表格中的现象。
AD项表述错误;B项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故选C。
点睛: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时间入手,结合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1913-1920年期间处于一战时期,由此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5.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为挽回中国利益,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在江苏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能演练提升1.(云南昆明中考)他是晚清状元,甲午中日战争后,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回乡创办大生纱厂、面粉厂等产业,还投资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
这位“状元实业家”是( )A.卢作孚B.张謇C.荣宗敬D.荣德生2.“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材料中的“黄金时代”主要发生在( )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人民解放战争期间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这三座大山是( )①帝国主义②封建主义③官僚资本主义④共产主义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下图为20世纪初上海街道行驶的有轨电车和汽车,它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变化( )A.交通B.通信C.文化D.教育6.我国废除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是在(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后C.戊戌变法后D.辛亥革命后7.如果你想根据右图写一篇图说历史的小文章,最佳题目是( )A.抓盗贼,保平安B.易服饰,新风尚C.改称谓,平等观D.剪辫子,去陋俗8.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如果你是一名导演,准备拍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的影片,下列情形不应该...在影片中出现的是( )A.男子留着长辫B.女子不用缠足C.吃西餐喝洋酒D.穿时装逛公园10.(云南中考)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民国初年,最具特色的服装是( )A. 西服B. 旗袍C. 中山装D. 唐 装2.科举制的废除是在( )A. 清朝末期B. 民国初期C. 解放战争时期D. 新中国 成立时期3.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
毛泽东在谈到 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
他就是( )A. 荣宗敬B. 荣德生C. 张謇D. 周学 熙4.某男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 婚;(四)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
据所学知识判断此广告在中国最早出现应在( )A. 19 世纪中期B. 20 世纪初期C. 20 世纪中期D. 21 世纪初期5.同学们经常使用《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 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 三联书店B. 商务印书馆C. 同文出版社D. 外文 出版社6.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是() A. 北 洋 水 师 学 堂D. 两江师范7.下列有关张謇事迹的介绍,不符合史实的是( B. 京 师 大 学 堂 C. 福 州 船 政 学 堂 )A. 主张发展民办实业厂 D. 以面粉业起家 B. 热心文化教育事业C. 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办 8.1895 年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因列强钳制而更加艰难,为挽回国家利益,刚刚 梦圆状元的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挂冠从商,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这体现了他在践行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A. 自强求富B. 重农抑商C. 实业救国D. 文 明开化9.小赵同学用百度搜索下列关键词“状元、实业救国、大生纱厂”。
他要搜索的人物应是 ( )A. 林则徐B. 张謇C. 张之洞D. 詹天 佑10.今天中小学生使用的《现代汉语词典》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该出版机构最早创 办于( )A. 北京B. 上海C. 天津D. 武 汉11.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对下列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项目现在(清末民初)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剪辫子 日常生活发式无照相、电影 清军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子 老爷、夫人 人际称谓服饰 先生、君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旗袍B. 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
单元测试:八上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单项选择题
1.右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沿海地区发展快于内地
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资金少,规模小
2.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
他就是我国清末状元实业家()
A.李鸿章 B.詹天佑
C.张謇 D.左宗棠
3.2008年9月23日下午,张謇杯·2008年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南通体育会展中心举办。
下列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出身寒微,考中状元 B.主张“实业救国”
C.创办南通博物院 D.创办大久精盐公司
4.自古以来,状元最受读书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
清末状元张骞却“舍本逐末”办起了实业,结合右图判断他办的实业是()
A. 大生纱厂
B. 安庆军械所
C. 轮船招商局
D. 天津电报总局
5.被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又被称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B.辛亥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十月革命
6.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以重工业为主
B. 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C. 比较落后
D. 深受外国经济势力的影响
7.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右图),中国实现了首次太空行走。
19世纪后期,中国人行走借助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
①轮船②火车③飞机④马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8.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A.写封书信 B.拍有线电报
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
9. 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0.下面哪一剧照反映了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11.右图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的剧照。
该影片是()
A.《歌女红牡丹》
B.《渔光曲》
C.《定军山》
D.《难夫难妻》
12.他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是剪掉辫子与清廷彻底决裂的第一人。
他是()
A.孙中山 B.魏源
C.林则徐 D.严复
13.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
当时上海的报纸是()
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
14.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
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
A.洋务运动B.鸦片战争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
15.辛亥革命后就颁布了废止缠足的法令,但是人们至今还可以看见出生于辛亥革命后的“小脚老太”这说明()
A.缠足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 B.辛亥革命的成果值得怀疑
C.废止缠足的法令成为一纸空文 D.传统旧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16. 《申报》是我国早期的报纸。
通过当时这份报纸,我们可能看到的内容有()
①谭嗣同英勇就义②《马关条约》的评论③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④某照相馆刊登一则广告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
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在旧社会,女人的“三寸金莲”被形容为“小脚一双,泪水一缸”。
这种现象被改变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9.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②坐轮船出国留学③陪朋友看电影④陪家人看电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二、读图题
21.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
(4)以上大众传媒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
”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
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却逐渐走向萎缩并最终破产。
请回答:
(1)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与秦二爷创业活动最相似的一位“状元实业家”是谁?他倡导的著名主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4)你认为秦二爷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5)国民政府的哪些措施使秦二爷兴办的企业逐渐走向萎缩并最终破产?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爱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判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2)结合课本所学基础知识,请你分析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这是为什么?
(4)孙中山对材料二现象的认识是什么?
(5)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说明了什么?
四、探究题
24. 2008年09月16日,张謇盐垦事业学术研讨会在通州举行。
专家学者就张謇100年前在该市三余镇开拓的盐垦事业进行研讨。
张謇的盐垦事业是我国近代对沿海滩涂围垦造田,综合开发的典型范例。
1913年春,张謇为改革盐务、解决大生纱厂的棉纱供应,与亲友收购了黄海之滨的一些盐场和芦苇荡,成立了大有晋盐垦公司。
张謇利用海滨滩涂,废灶兴垦、兴修水利、种植棉花,形成了一整套的盐垦产业链,促进了经济发展。
张謇嫡孙张绪武说:“张謇盐垦事业,挖掘开发了沿海资源。
他所推行的大农业公司模式,创新了企业制度,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借鉴意义。
”请你结合以上资料和所学的历史知识,以《末代状元的强国梦》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论文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张謇创办实业的原因、主要事迹及其你的评价。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D4.A5.C6.A7.C8.B9.C10.B11.C12.A13.C14.C15.D16.A17.D 18.C19.A20.B
二、读图与解答
21.(1)《申报》创办于1872年;主要内容:新闻、评论、广告等(2)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
(3)现代汉语词典等。
(5)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22.(1)兴办实业。
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张謇;实业救国(3)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不能。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起来。
(5)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23.(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发生的变化。
(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西方文明成果的传入。
(3)清朝特有的辫子,是满族贵族占统治地位的象征,是残酷的民族压迫的标志,辛亥革命后颁布剪辫令,剪去大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的新国民。
(2)孙中山认为清朝官场称人为“大人、老爷”玷污了共和政治。
(3)革除旧的官场称呼,改称职务,民间互称“先生”“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四、探究题
24.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事迹:创办大生纱厂、建立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冶铁厂等。
兴办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文化教育机构。
评价:他为中国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热爱祖国、不惧世俗、艰苦创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