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传统节日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19.55 KB
- 文档页数:2
日本和中国的节日有什么不同?节日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和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今天,我们将探讨日本和中国节日的不同之处。
一、节日的种类中国的传统节日数量庞大,而在日本则比较有限。
中国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庆祝方式和意义;而日本则主要有元旦、成人节、春分、秋分、勤劳节、海洋节等,数量相对较少。
二、节日的氛围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浓郁的年味和家庭氛围,每个节日都会有相应的食品、花卉、饰品等。
而在日本,虽然节日的气氛也很浓郁,但更加强调个人感受。
例如,成人节就是日本青少年迈入成年的庆祝日,青年们会穿上盛装前往寺庙或公共场所,在社交活动中感受自己的变化和责任。
三、节日的意义中国传统节日多与传统文化、历史和宗教等联系在一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例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祖先和神灵而设立的。
而在日本,节日的意义更加注重精神体验和个人成长。
例如,海洋节是为了纪念海洋,并传承海洋文化而设立的。
勤劳节则是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增强社会意识。
四、节日庆祝的方式中日两国的节日庆祝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春节期间亲戚团聚、吃年夜饭、贴春联、放烟花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
而在日本,人们更喜欢举行祭祀、游行或音乐演出等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五、节日文化的体现寒暑假期间,中国家长会带着孩子们参观各种名胜古迹,讲解历史和文化,并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
而在日本,寺庙、神社、博物馆等也是家长带孩子感受节日文化的重要场所。
例如,成人节期间,日本人会到寺庙或神社参拜,感受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
结语总的来说,中国和日本的节日文化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庆祝方式、文化底蕴和意义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了解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对自己文化认同的体现,也是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日传统节日由于古代中日文化的交流,日本也有着许多和中国一样的传统节日,春节、乞巧节、端午假等等,虽然过得实际日期与中国不同(日本的节日都是过阳历,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过阴历,如春节日本是阳历一月一号,中国是阴历一月一号),但是大部分的习俗还是一致的。
比如过春节要吃年糕,要去烧头香等等,但是在日本,也有一些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节日,比如我接下来要介绍的节分(せつぶん)。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被称为节分,意味着季节的交界点,但是日本人最看重的是立春的前一天,也就是阳历二月三号,因为在古时候(还在使用阴历的时候),立春的前后会迎来元旦,节分也就相当于大晦日,需要除去邪气。
而在节分这一天,需要进行撒豆的仪式,这个仪式据说起源于平安时代宫内在除夕夜进行的一个叫打豆(豆うち)的驱邪仪式,在江户时代之后就在平民之间广为流传起来。
撒豆仪式也有着一定的规定流程。
一般的撒豆意识中会有扮鬼的人和撒豆子去砸鬼的人。
鬼的形象基本上有着差不多的细节,都有着牛的角和鬼的皮毛,因为在十二干支中,鬼门位于牛和虎中间的位置。
用煎过的黄豆来撒也是有其原因的。
因为豆(まめ)音同魔目(まめ),煎豆子(豆を煎る)音同射魔眼(魔目を射る),而且谷物被认为寄存着灵力,而黄豆又是比较大的谷物,所以才会形成用煎过的黄豆来驱邪这样的习俗。
撒豆子之前,放在神坛之前供奉一下比较好,但如果没有神坛,就放在神圣的白纸上(因为紙(かみ)音同神(かみ),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放在高于视线的地,朝向需要朝南或朝东。
因为鬼是我们所看不到的,所以撒豆的时候没有鬼的存在也没关系。
打开门,拿的时候盒子放胸前,把心中的邪气也撒出去,边大声叫:“鬼怪出去!(鬼は外!)”说完之后要马上把门关上,不让赶出去的鬼再回来,在这过程中,弄出声音也是驱邪的重点。
然后边说:“福缘进来!(福は内!)”边朝里撒豆子,并且还要吃比自己年龄多一颗的豆子。
如果年龄大的人吃不了那么多的豆子也可以喝福茶。
中日七夕对比研究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及日本民间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以庆祝和祈愿。
本文将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七夕节习俗、文化表现方面的异同,以期为读者深入了解两国文化提供参考。
一、七夕节的起源七夕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织女和牛郎的爱情故事。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这个故事在日本也广为流传,是日本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
二、中日七夕节习俗对比1、中国的七夕节在中国,七夕节有很多传统习俗。
人们会在这一天穿针引线,向织女星乞求智慧和技能。
此外,还有许多与七夕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剪纸、儿童、祈祷、唱诗等。
这些活动都强调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日本的七夕节日本的七夕节也有着独特的习俗。
在这一天,人们会写愿望卡,然后挂在许愿树上。
愿望卡上通常会写上自己的愿望,希望牛郎和织女在天河相会时能够实现。
此外,日本还有一些与七夕节相关的食品和习俗,如七夕粥、七夕缘日等。
三、中日七夕节文化差异的体现七夕节是中日两国都有的传统节日,但由于历史、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两国在七夕节的文化表现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首先,就节日习俗来说,中国的七夕节更注重对爱情的赞美和乞求,而日本的七夕节则更注重对愿望的祈求和实现。
中国的七夕节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爱情的敬意和向往,如穿针引线、诗词唱颂等;而日本的七夕节则更注重个人心愿的达成,人们通过写愿望卡来表达自己的希望和追求。
其次,从节日的庆祝方式来看,中日两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以社区或家庭为单位庆祝七夕节,人们会在这一天聚餐、赏月、穿针引线等;而日本则更注重个人和神社的关联,人们会到神社祈福许愿,将愿望卡挂在许愿树上等。
最后,就节日的影响力而言,两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七夕节被视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而日本的七夕节虽然也是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方面与中国七夕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日传统节日由于古代中日文化的交流,日本也有着许多和中国一样的传统节日,春节、乞巧节、端午假等等,虽然过得实际日期与中国不同(日本的节日都是过阳历,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过阴历,如春节日本是阳历一月一号,中国是阴历一月一号),但是大部分的习俗还是一致的。
比如过春节要吃年糕,要去烧头香等等,但是在日本,也有一些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节日,比如我接下来要介绍的节分(せつぶん)。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被称为节分,意味着季节的交界点,但是日本人最看重的是立春的前一天,也就是阳历二月三号,因为在古时候(还在使用阴历的时候),立春的前后会迎来元旦,节分也就相当于大晦日,需要除去邪气。
而在节分这一天,需要进行撒豆的仪式,这个仪式据说起源于平安时代宫内在除夕夜进行的一个叫打豆(豆うち)的驱邪仪式,在江户时代之后就在平民之间广为流传起来。
撒豆仪式也有着一定的规定流程。
一般的撒豆意识中会有扮鬼的人和撒豆子去砸鬼的人。
鬼的形象基本上有着差不多的细节,都有着牛的角和鬼的皮毛,因为在十二干支中,鬼门位于牛和虎中间的位置。
用煎过的黄豆来撒也是有其原因的。
因为豆(まめ)音同魔目(まめ),煎豆子(豆を煎る)音同射魔眼(魔目を射る),而且谷物被认为寄存着灵力,而黄豆又是比较大的谷物,所以才会形成用煎过的黄豆来驱邪这样的习俗。
撒豆子之前,放在神坛之前供奉一下比较好,但如果没有神坛,就放在神圣的白纸上(因为紙(かみ)音同神(かみ),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放在高于视线的地,朝向需要朝南或朝东。
因为鬼是我们所看不到的,所以撒豆的时候没有鬼的存在也没关系。
打开门,拿的时候盒子放胸前,把心中的邪气也撒出去,边大声叫:“鬼怪出去!(鬼は外!)”说完之后要马上把门关上,不让赶出去的鬼再回来,在这过程中,弄出声音也是驱邪的重点。
然后边说:“福缘进来!(福は内!)”边朝里撒豆子,并且还要吃比自己年龄多一颗的豆子。
如果年龄大的人吃不了那么多的豆子也可以喝福茶。
中日礼俗色彩尚忌的比较1. 引言1.1 中日礼俗色彩尚忌的比较中日礼俗色彩尚忌的比较是一项十分有意思的研究课题。
在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中,色彩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与象征。
同时也存在着对某些色彩的忌讳,这些忌讳反映了对于色彩的不同理解和认知。
在中国礼俗中,色彩的含义与象征非常丰富多彩。
红色象征着喜庆和祥和,是中国传统婚礼和春节的主色调;黄色则代表着财富和权力,常被用于皇家礼仪和宫廷装饰;而白色则代表纯洁和哀思,常见于葬礼和悼念仪式中。
相比之下,在日本礼俗中,色彩的含义与象征也有着独特的解读。
红色在日本被认为是吉祥和庆典的象征,常见于结婚和节日庆典中;紫色则代表着高贵和优雅,常被用于宫廷仪式和特殊场合;而黑色则是代表端庄和庄重,常见于葬礼和正式场合。
通过对中日两国礼俗中色彩的含义与象征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对于色彩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日两国礼俗中对于色彩的忌讳也体现了这种差异。
通过深入探讨中日两国文化背景对色彩忌讳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色彩观念。
研究中日礼俗色彩尚忌的比较,有助于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2. 正文2.1 中国礼俗中色彩的含义与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受,更是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中国礼俗中色彩的含义与象征:红色: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和幸运之色。
在婚礼、生日、庆典等喜庆场合,人们常常会选择红色来装饰。
红色代表着热情、喜庆和好运,并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灾。
黄色:黄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黄色通常被用于皇室的装饰和服饰中,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黑色:黑色在中国文化中通常被视为丧葬之色,代表着悲伤和哀悼。
因此在婚礼和其他喜庆场合,黑色通常被视为不吉利的颜色。
白色:白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纯洁和清新,常被用于婚礼中的装饰。
但在丧葬礼仪中,白色则代表着哀思和悲伤。
蓝色:蓝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太多特殊的象征意义,通常被视为比较中性的颜色。
中⽇过年习俗⼤不同!昨天是中国的⼤年初⼆,按照中国的习俗,是出门拜年,迎财神的⽇⼦。
学研⼤学院升学指导中⼼在此先向各位⼀直以来⽀持我们的各位朋友拜个年,祝各位在猴年⾥,万事如意,⼀帆风顺!在这喜庆的⽇⼦,今天就写⼀下与新年有关的⽂化吧。
我们知道,⽇本⽂化深受汉⽂化的影响,⽇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是过中国农历新年的,以中国农历的正⽉初⼀为⼀年之始。
后来⽇本⼈“脱亚⼊欧”,开始过西⽅的新年,但长期的历史沉淀令⽇本⼈过年的习俗中,依然保留不少汉⽂化的影⼦。
究竟中⽇两国的过年习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我们⼀起来看⼀看1.新年⼤扫除| 新年の⼤掃除相同:都要做⼤扫除不同:元旦VS春节⽇本的新年,就是我们的1⽉1⽇元旦。
⽇本的新年从12⽉中下旬就开始准备了,⼤扫除作为新年准备的第⼀项活动,这点和我们中国春节习俗是⼀样的。
在中国,⼤扫除是迎新年重要的环节。
汉族传统民俗之⼀。
起源于古代汉族⼈民驱除病疫的⼀种宗教仪式。
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扫除。
汉族民谚说:腊⽉⼆⼗四,掸尘扫房⼦。
⼈们通过⼤扫除,表达了对新年的除旧迎新的思想。
在⼤扫除的同时,有些家庭还会扔掉⼀些旧的东西,譬如⾐服、鞋⼦等,并购置更多的东西,寓意着把过去⼀年的不如意和不称⼼都丢掉,以崭新的姿态准备迎接新的⼀年,寓意旧迎新。
2.新春装饰| 鏡餅、⾨松相同:辟邪除灾、祈福、留住好运不同:⾨松vs福和春联⼤扫除之后,⼤家会开始布置新春装饰~⽇本最常见的两种装饰物分别为镜饼、门松。
摆门松是⽐较常见的习俗,门松是⼀种有松枝,⽵⼦做的装饰品,放在⼤门两侧,寓意请年神(在⽇本宗教中,叫“岁德神”)路过时稍作停留并送上祝福,保佑健康长寿。
镜饼是⽇本过新年时,⽤以祭祀神明的⼀种⽤⽶饭做的年糕,⼀般⽽⾔,镜饼为⼤⼩两个圆盘状之饼相叠⽽成。
镜饼最早在室町时代时出现,镜饼名称来源并不清楚,有种说法认为“镜”字意指其形状与镜⼦类似,另外圆形也似乎有祈求家庭圆满之意;⽽饼⽤两块叠在⼀起的饼的理由则众说纷纭,从意指过往之年与来临之年、⼈类的⼼脏、⽇与⽉到阴与阳等的说法都有。
中日传统节日对比摘要: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往密切,中国文化不可避免的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比两国传统节日,探寻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对中国吸收外来文化、保护传统文化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日对比借鉴意义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在古代,日本总是从中国学习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中国文化。
日本的“祝日”和“行事”等有很多都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但它们的内容形式和节日内涵大多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就其中的几个主要节日进行比较,从中看出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天文、历法、和节气密切相关,很多传到节日的节日也是和节气关联很大的,日本和我们一样,四季分明,比较容易的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日本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当属元旦了,其次,日本传统文化中有“五大節句”,分别是人日節句,女童節句,端午節句,七夕節句,重阳節句,在这些节日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节气食物,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
在当今日本,元旦即新年,其地位和春节在我国的地位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日本的新年比我们早一个月左右,在日本,从年前的“除夜”到“初诣”再到“七草”,其中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我国除夕守岁的风俗渊源已久,在除夕下半夜之时,敲钟108下,意喻消除人世间108种烦恼等。
日本的“初诣”风俗发展到现在与中国的传统差别很大,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新年烧香,敬神,祭祖是必须的仪式,拜年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但在日本,由于道教在社会上的地位显赫和佛教的传统仪式,新年的初次参拜特指对神社和寺庙的参拜,以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形成了年三十夜撞钟,大年初一拜社的独特风俗方式。
中日两国端午节的比较中国三大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在端午节的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用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来庆祝端午节。
而作为中国临水之邦的日本,在端午节传入日本后,它更多地是一种人们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节日。
一方面,它保留了端午节驱毒避邪、保护生命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它也将其文化内涵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结合,从而赋予了端午节新的生命力。
一、中国的端午节1、中国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中国端午节的起源之说,民间有很多种版本。
有的说源于吴越地区的龙图腾崇拜,有的说源于纪念屈原,有的说源于恶月恶日驱避说,有的说源于夏至。
其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最广为流传,出于对屈原的怀念和同情,人们通常把节日的活动都附会到他的身上。
据湖南一带相传,屈原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当地人民划着船争相前往抢救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这在后世就演化为龙舟竞渡;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鱼儿吃掉,人们会用箬叶包了米喂鱼,这也就是人们现在所吃的粽子。
2、中国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在中国,端午节的习俗可谓是丰富多彩。
如包粽子、赛龙舟、插艾蒿、采草药等。
这些五彩缤纷的端午节活动内容,大多都有各自的传说与典故,而这些都从侧面表现出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
譬如之前提到的与纪念屈原紧密相关的赛龙舟活动,它不仅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也是将端午节推向高潮的一个节目。
而插艾蒿、挂菖蒲也是我国端午节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日本的端午节1、日本端午节的起源关于端午节传入日本的确切时间,其中有一说法是在中世纪初由中国传入日本的。
最初,端午节是由我国遣唐使传入日本的,由于当时遣唐使大多是由贵族子弟当中挑选,所以一开始端午节在日本带有浓厚的贵族气息,一般也只是在皇宫之中搞一些庆祝活动。
而进入江户时代之后,端午节逐渐变得大众化、普遍化。
每年的公历 5 月 5日,人们都会在家中悬挂鲤鱼旗,以此来祈求男孩健康成长。
1948年 7 月,日本正式将端午节改名子供(儿童节),使得端午节成为现代日本的法定节日之一。
中日传统节日对比及教学探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在众多的文化元素中,传统节日作为反映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面,成为了人们的焦点。
本文将对中日传统节日进行对比,并探究其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而日本的传统节日则有新年、彼岸、七夕、盂兰盆节等。
这些节日在两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且在时间、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上有着各自的特色。
历史渊源:中日传统节日大多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但因两国历史、文化的差异,节日内涵各有不同。
例如,中国的端午节源于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日本的端午节则与民间神话有关。
庆祝方式:中日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各有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通过家庭聚餐、贴春联、挂灯笼、赏月等的方式庆祝,而日本则在祈愿、祭祀的基础上,融入了民间传说和童趣元素。
时间安排:中日传统节日在时间安排上存在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遵循农历时间,而日本的传统节日则根据阳历时间安排。
语言学习:通过学习传统节日相关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中日两国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传统节日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为双方的友好关系奠定基础。
旅游推广:通过介绍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对方国家,促进双方的旅游经济发展。
随着中日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未来可以加强对中日传统节日的教学力度。
以下是一些建议:完善课程体系:将中日传统节日纳入学校课程设置中,使其成为中日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点。
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中日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例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习传统音乐和舞蹈等,以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感知和体验。
加强师资培训: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对中日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促进校际合作:鼓励中日学校之间开展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校际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学习和分享,深化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はじめに、年中行事の意味説明したいと思います、年中行事とは、一年間に行われる儀式や行事のことです、中国と日本は地理と歴史などの関係のため、年中行事における習俗の上で、たくさん共通点と相違点が存在しています、中国から伝わってきた行事などはいったい日本行事の全体のどのぐらい占めていますか、中国のさまざまな文化に影響された日本は、どのように行事を行っているのかとういう疑問を持って、レポートを発表したいと思っています、また、このレポートは、中国と日本の年中行事一覧と日本にあって、中国にはない成人式などを説明することによって、日中年中行事の共通点と相違点を明らかにすることを目的としています。
日中行事の比較を通して、両国の伝統文化にそれぞれの特徴と両国民の文化心理などを深く理解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と思っています。
そこで、第一章では、年中行事の定義の説明、日本と中国の年中行事表で両国の行事を比較し、代表性がある行事や祝日を紹介します、第二章では、代表性がある日本の成人式を取り上げて、紹介します、最後に、中国から見た日本の成人式について話たいと私は考えています。
まず、年中行事の定義とは、1年の間に行われる儀式・行事の事です。
もとは宮中で行われるものを言いましたが、後に民間の行事・祭事も年中行事と言うようになりました。
次に、この日本と中国の重大年中行事表をご覧ください、最初、日本のそばから見ましょう、正月、一致です。
成人式、中国にはない、、、、、、、、、、、、、、、、、、、、、、、、、、、、日本にあって、中国にはない行事の中に、体表性ある行事を選ぶました1、成人式とは、満二十歳に達した男女をいわうための日。
大人になったことを自覚し、みずから生きぬこうとすることです。
1、節分には、としがあきらけたと思ったら、あっという間にやってくる日本の国民イベントです本来の読み方は「せちぶん」で「せちぶ」とも言った。
旧暦では節分の日はおおみそかにあたり、としのわかれ目に多いとされる邪気を追い払う為に、豆をまいてわざわいをもたらすおにを追い払う行事が定着したのだとか。
中国和日本在节日庆典方面的差异?1. 历史渊源的不同中国的节日历史悠久,有许多节日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这些节日与中国的宗教、哲学、文化密切相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而日本的节日历史相对较短,许多节日是在现代才形成的,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节日庆典方面,中国和日本的渊源和背景存在很大的不同。
2. 节日的形式和内容中国的节日通常以宗教祭祀为主,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的形式和内容都是非常强调团圆、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等传统文化。
而日本祭祀节日的形式相对比较多样化,有的是游行、盛大的花车巡游,有的则是家庭聚餐,更多的是通过感性的方式来表达节日礼仪。
3. 节日氛围的传递方式中国的节日庆典通常是由政府主导,通过正式的宣传来传递节日氛围,比如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逢这些节日的时候,在各个城市的公共场所、商场、街道上都会悬挂节日鲜花和彩灯,并且会播放一些相关的纪念片、电影、广告等。
而在日本,节日庆典通常是由民间组织或者个人通过活动举办来传递节日氛围,比如说日本的花火大会、神社祭典、挂棧祭等。
这些活动更加注重互动和感性的宣传方式,让人们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节日的氛围。
4. 社交和文化的交流形式在中国,节日庆典被认为是家庭和社会团体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
比如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赠送礼物,团圆吃饭。
而在日本,节日庆典更多的是通过社交和文化的交流来实现,比如说日本有很多非常有名氛围的花祭,每年都会吸引到许多国际友人前来参与。
除此之外,日本的节日庆典更多的是通过游园会、舞蹈盛会、歌唱比赛等不同形式的庆典来促进文化交流的。
综上所述,中国和日本在节日庆典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虽然传统的文化在各自国家上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两国的庆典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希望通过本篇科普文章,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在节日庆典方面的文化差异。
中日传统节日对比
摘要: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往密切,中国文化不可避免的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
比两国传统节日,探寻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对中国吸收外来文化、保护传统文化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日对比借鉴意义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在古代,日本总是从中国学习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中国文化。
日本的“祝日”和“行事”等有很多都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但它们的内容形式和节日内涵大多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就其中的几个主要节日进行比较,从中看出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天文、历法、和节气密切相关,很多传到节日的节日也是和节气关联很大的,日本和我们一样,四季分明,比较容易的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日本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当属元旦了,其次,日本传统文化中有“五大節句”,分别是人日節句,女童節句,端午節句,七夕節句,重阳節句,在这些节日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节气食物,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
在当今日本,元旦即新年,其地位和春节在我国的地位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日本的新年比我们早一个月左右,在日本,从年前的“除夜”到“初诣”再到“七草”,其中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我国除夕守岁的风俗渊源已久,在除夕下半夜之时,敲钟108下,意喻消除人世间108种烦恼等。
日本的“初诣”风俗发展到现在与中国的传统差别很大,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新年烧香,敬神,祭祖是必须的仪式,拜年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但在日本,由于道教在社会上的地位显赫和佛教的传统仪式,新年的初次参拜特指对神社和寺庙的参拜,以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形成了年三十夜撞钟,大年初一拜社的独特风俗方式。
人日節句是“五大節句”之首,起源于中国的“人日”传统,传说女娲创世时,造出鸡猪狗牛等动物后,第七日才造出人来,所以我国民间把正月初七叫做“人日”。
我国汉代开始有“人日节”,中国传统有“摊煎饼”,吃七草粥的的习俗。
七草的种类也因地而异,活动五花八门。
在日本,人日节这一天,要喝七草粥移除邪气,七草包括萝卜、芹菜、荠菜、菠菜、茼蒿、苤蓝等,并在剁七草,做七草粥时,唱追鸟歌。
这天吃放入七种初春嫩菜的粥,以祈求无病无灾。
三月三是日本的女儿节,女儿节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平安时代中期,那个时候把每逢三月初的“巳日”称之为“上巳节”,该日举行以无病消灾为目的的去除恶魔的仪式活动,这一天,在日本有女儿的家庭都要设偶人坛,设置特殊的食品,举行偶人祭,为自家的千金祈求平安幸福。
关于中国的额“上巳节”可以追溯到夏代,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举行活动是周朝就出现的习俗,魏晋时,把每年的三月上旬巳日固定为每年的三月三,中国传统的“上巳节”是与修楔驱邪活动密不可分的。
有传说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诞辰,便有了“祈求女儿富贵平安的”成分。
与中国不同的是按照中国的农历三月,大部分地方正是春天已至,万物复苏,所以每年的三月三也成为“桃花节”,但传入日本后,因为日本盛开的都是樱花,其实早已是有名无实的赏樱节了。
另外,日本借用人形来代替主人本身,这种驱邪活动是对
我国“上巳节”的继承与其本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
每年的5月5日是日本的儿童节,在日本的法律中,“儿童节”的主旨在尊重儿童的人格,为儿童谋幸福的同时,表达对母亲的谢意。
在日本的民间,人们习惯上把5月5日称之为与“女儿节”相对的“男孩节”,日本的这个节日来源于中国的端午节,主要是纪念23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在这天都有挂菖蒲、艾叶,赛龙舟,吃粽子的传统,在1000多年前的日本平安时代,中国的端午节传到日本,最初只在皇宫贵族阶层中盛行,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普吉到武士和庶民家庭,由于“菖蒲”在日语中的发音和“尚武”相同,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与男性有关的节日。
中日两国都视菖蒲为吉物,还都在这一天吃粽子,而日本树鲤鱼旗的习俗是中国没有的,古时,端午节,除天皇御览走马、骑射外,为驱邪禳灾,还在屋檐下悬挂菖蒲、艾,在帘子上、柱子上挂香囊、柏饼,饮菖蒲酒等。
再来看日本的“七夕”,首先,七夕在日语里的独特发音,就决定了“七夕”在日本有独特的含义和活动方式。
关于七夕的起源,在日本流传着三种传说,其中两种是中国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乞巧节的传说,还有一种是日本本土的传说。
其实,中国的七夕最初流传到日本的时间是江户初期,当时日本的七夕只是宫廷举行的关于乞巧的活动仪式而已,后来演变成了日本民族纪念“织布女”的活动。
由于七夕在日本有着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在民间一直流行,由于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场所“二分化”较明显,在农村倾向盂兰盆祭祖的风俗。
但遗憾的还是七夕这个按中国习俗本应在凉风习习的农历七月举行的活动,由于日本的公里纪元,却要在闷热的梅雨季节庆祝,有些不合节日的氛围和情调,所以现在日本的七夕传统风味越来越淡,却演变成当代日本少男少女们对着天河抒发情愿的情人节了。
在我国,七夕是古来而富于浪漫色彩的节日,它与牛郎织女的爱情联系在一起,节日中的拜星、乞巧、化生、卜巧等习俗多与妇女生活相关,故又有女儿节、乞巧节、双星节、乃至情人节等美好的别称。
古书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七夕”穿针,旧俗也,今则以针投之盂中,翌日观其影之所似,以占巧拙。
”不同的是两国乞巧的方式不同,日本是将愿望写于短签并悬挂在竹枝上,中国是将针线在供桌上祈祷。
最后是重阳節句,又称菊花节,它是日本明治年代确定下来的五大节日之末,在当今日本,这个节日已基本被遗忘,可能和日本的节日是“移植栽培”及自上而下的普及而不是发自民间有关。
在我国古代,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和饮菊花酒等传统活动丰富多彩。
日本平安年代初期,传入日本,当时只是宫中贵族的赏菊节日,日本非常欣赏从中国传入的菊花,在菊花上绑上棉纱或棉线,让菊花的香味和菊花上的露珠一起侵入棉纱或棉线,以用这种方式来净身除垢,还有菊花枕,洗菊花澡等习俗。
与七夕一样遗憾的是,由于历法的更改,江户时代的重阳节既失去了秋高气爽的可赏菊的天时因素,也找不到重阳节换棉衣以备过冬的客观根基。
尽管说日本皇族之花为菊花而非樱花,但历法改制最终还是使这个季节性很强的“传统行事”到明治以后一落千丈,几乎无人问津。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发现,日本的传统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的不同,大多是从中国传入日本,但是很多在中国已经渐渐被遗忘的传统节日在日本仍然继续保留继承着,而且中国的传统节日传到日本后,日本人民仅仅保留了这些节日的“形”,但“神”已被日本抽换掉了,换成了带有自己特色的内涵,这也是日本在强大的中国文化渗透下仍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特色的重要原因,他们善于模仿吸收外来文化,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但绝不照搬照抄,而是转换为自己的文化,这对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入侵的形势下,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继承发扬传统具有借鉴意义,近年来,韩国人不停地抢注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还有中医药等,这对我们敲醒了警钟,尤其提醒我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