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为本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黄亢美——文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发表日期:2010-6-19 8:23:00出处:未知作者:黄亢美发布人:zilijiaoxue9999已被访问4878 次文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一、文字的起源及发展概说(一)文字的起源人类语言的起源,距今至少有上百万年,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需要互相交际,语言就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但是人们在一时一地说的话,受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不能传送到远方,也无法留传给后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氏族公社和部落不断扩大,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人们交住也愈加频繁,需要人们长期记忆的事情和准确传送到远方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如氏族、部落财产、人口状况、内部发生的大事、对外订立的盟约、战争的警报、军事的动员会议等),这时,单靠头脑的记忆和口头的说明就很不够了。
这就需要想出帮助人们记录事情、辅助语言进行表达的办法。
于是,文字作为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符号被创造出来了。
正如清代学者陈澧说的:“声不能传于导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东塾读书记》卷十一)文字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辅助语言更有效地发挥其交际功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人类的几种古老文字,如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末人的楔形字,中国的甲骨文,都是开始创造于氏族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的。
各自独立产生的不同文字,不谋而合地都诞生在相同的历史阶段,说明一定的社会条件,是文字起源的温床。
当然,世界上有些民族即使进入了封建社会也还没有创制文字。
1、文字起源于记事的图画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和图画来记事。
实物记事和文字的产生无关,图画记事对文字的产生有直接作用。
实物记事有结绳、契木、系珠等办法。
结绳,就是在绳子上打结(大事大结,小事小结)或利用绳子的不同颜色,帮助记忆。
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就曾用过这种办法。
这一传说的根据是古籍中关于结绳的记载。
如《易经·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关注字理品韵文涵泳经典润童心———《对韵歌》文本解读及教学作者:宋国萍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7年第10期【教学内容】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识字5《对韵歌》。
【教材简析】《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训蒙骈句》是中国古代“吟诗作对三基”。
《对韵歌》的内容便是由优秀蒙学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杂糅而成。
本课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标点(逗号和句号)的课文,每两行成一句话,单行为逗号,双行为句号,呈现了诗歌的基本形态。
整首《对韵歌》一共三句,题材均为自然景色,每一句分别代表“自然现象”“动植物”“美丽景色”。
其中第一、二两句是单字对,第三句是双字对,隐藏了两个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课文插图是中国写意风格的绘画,画风疏朗高远,对应的成语便是“山清水秀”与“桃红柳绿”。
第三句可拆分成四个单字对:“山—水”“红—绿”“清—秀”“桃—柳”。
平仄相对,音韵和谐,通俗易懂,语言兼具对子与儿歌的特点。
本文需要认读识记的一共7 个字。
“对”是贯穿全文的一个汉字,其余几个字是《对韵歌》中呈现的事物名称。
“虫”“云”“山”的书写,需要分别认识提、撇折、竖折3 个新笔画。
对子是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传统文化,课文从插图到文字,都充满了中国古典韵味。
学习《对韵歌》,旨在教给学生在对对子中识字的方法,初步感受古老汉语独特的音韵节奏,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学习目标】1.通过看图想象、游戏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 个生字。
2. 会正确书写“虫”“云”“山”3 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 个基本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音韵和谐的特点,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流程】一、回读旧文,初识对韵1. 温故。
拍手诵读第二课《金木水火土》。
2. 寻“对”。
在“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一句中,有几个对子?比如:“天”对“地”,“天”和“地”意思相对,而且都是一个字。
大家还能在这句儿歌中找出其他的对子吗?(指名答:上对下,日对月,今对古。
2024年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7篇)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__年X月X日,我参加了部编本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培训。
虽然时间不长,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
聆听了熊宁宁等各位老师对教材的分析及具体的指导,自己才对一年级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
在本次培训中,专家教师主要从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刚开始我对教材的认识没有那么的精深,不过听了专家老师的详细分析,知道了新编教材在内涵上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梯度上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在选文上注意营养与趣味并重;注重教本弹性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有机联系。
从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编排特点。
并且要注意把握本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这一点,让我在潜意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关系,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学内容提示及一些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要充分地发挥课文中的插图作用,借助图画猜识生字,读通句子。
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文读通顺。
老师绝对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而是加强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的层次性,将发现的识字方法迁移到学习中,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和鼓励他们独立完成。
不过要时时对生字进行复习和巩固。
部编教材增加了趣味性,让一些耳熟能详的有趣的儿歌进入了孩子的视线,让孩子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
倡导大量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系,重视阅读与表达的关系,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新编教材特别关注言语实践活动,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去思考、去实践,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让孩子感受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字理识字的基本方法梁亦芳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建立起“明理识字”的观念,培养学生识一字明一理,从而自觉主动地去学、去记,不仅能切实提高识字效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明理识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分析明理法。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表意性,教师要掌握汉字这一特点,就必须对每个生字认真研究分析,以字理为中心,体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性。
如教“跟从”的“从”字,教师只须用简笔画,勾勒出一个人跟在一个人的后面,学生即可理解“从”字的意思,并从图上观察到“从”字的写法,进而促进对“从”字的音、形、义的理解。
这种明理识字,是有意识地识记,自然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演绎明理法。
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运用直观演绎方法和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教“山”字时,可展示“群山图”,表现出“山”字的大体演变过程,再观察“山”字各部分的构成,这就是析形。
如此形义结合,达到明理效应。
比较明理法。
通过对若干音同而义形不同的字的比较,使学生理解生字的形义。
如教“燕、艳、咽、焰、砚”等同音字时,对“燕”字重点分析,先展示“燕”字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燕子的外形,然后对照“燕”字比较,就不难理解楷体字的“燕”字的上部分是燕子头部,中间部分的“口”是燕子的身体,分开列在口字两旁的部件像燕子的翅膀,四点即是燕子的尾巴。
显而易见,这个“燕”字,与表示多种颜色的“艳”,口吞食物的“咽”,火焰的“焰”等绝不会混淆。
这种比较明理,当然印象深刻、清晰明了。
推理明理法。
现行教材中,识字教学的安排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课本里虽然象形字的数量不多,但它是汉字形成的基础。
指事字是符号或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加符号形成。
会意字和形声字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组合,因此教好象形字再教会意字、形声字就容易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容易探索出规律。
如先教“女”和“马”,再教“妈”;先教“木”,再教“林、森”;先教“人”,再教“从、众”??就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
字理对书写的意义
字理识字教学法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
它对于学生的书写有着重要的意义:
1.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结构和意义:通过学习字理,学生可以了解
汉字的构成部件及其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
这有助于学生在书写时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字理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汉字
的读音、意义和写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
字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学习字理需要学生仔细观察汉字
的结构和部件,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字理教学法对于学生的书写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读《汉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法》有感这个寒假,我一直在静心研读黄亢美老师的《汉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法》一书。
通过认真阅读这本书,我赞叹于黄老师对字理教学全面而又独到的见解,也对黄老师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敬佩不已。
这本书将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很好地指导作用。
书中,黄老师从汉字学基础知识、字理教学的原理和方略、字理教学案例这三个部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有关汉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法的知识。
其中一段文字我印象深刻,就是有关小学生产生错别字的原因剖析。
黄老师指出,学生错字多的原因是: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字的结构、笔画进行讲解,大多是千篇一律地机械教学和机械识字。
教师若能在识字教学中依据构字原理,让学生知道某个汉字形体的构形原理及其演变过程,那么,识字课堂中,展现在孩子们眼前的就不再是一个个生硬的笔画,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说到小学生的错别字,这一点儿,我感同身受,我常常为学生写错别字而苦恼。
一篇日记中,有的同学居然会写几十个错别字。
每当这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深深的挫败感。
到底问题出现在哪里?通过学习,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平时的教学只是生搬硬套,机械重复,怪不得教师教了再教,学生写了再写,错别字还是一大片。
如果自己能够早一些懂得汉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法,那么,学生就能从本源上识字,很好地区分形近字、多音字,有效避免产生错别字。
中国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学生要真正掌握一个生字,就必须从这个生字的偏旁部首入手,追根溯源,分析这个字的组成,了解各个部分的意义。
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些,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这个字。
如“顶”字,其本义就是人头的最上端,而它的部首则是“页”。
如果说是“页”的话,学生就会迷惑了。
“页”怎么会跟头部的顶端有关呢?这时候我们就必须追根溯源,让学生明白“页”其实是“首”的变写,学生了解了字源,才会真正明白“顶”字的含义。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才会在学生的心中扎根,才不会过目而忘了。
一年级上册《口耳目》说课稿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口耳目》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口耳目》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上册《口耳目》说课稿 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口耳目》是识字,写字教学的第二课,语文中的12个字都是象形字,并且配有形象的图片。
新课标要求,识字教学应在符合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调动学生识字积累的热情,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
2、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低年级学生识记汉字,应在辨认字形中了解字义,结合字议了解,识记字形。
并结合本课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
认识“|ノ丶”3种笔画。
(2)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难点是识字形。
二、说教法、学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过程,必须然是主动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自己学习。
因此,我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制定以下教学方法:(1)闯关游戏激趣法(2)图字结合识记法(3)合作、互助法三、说教学程序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设计及依据如下:我采用循序浙进的指导方式,使学生由图文结合识字向形义结合识字。
在此基础上,最后达到学生不仅会认,并且学会书写。
具体环节如下:(1)识字游戏。
在上课之初,让学生自己识读教师出示的前6个汉字。
并说说自己是从哪里认识这些汉字的。
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学能力。
(2)图文结合识字①将上一环节认得的字,与每个生字所指的事物进行相互联系,这是一个学生理解字,由形到义的过程。
运用图片和教师讲解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象形字的造字规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来的。
朱熹家训全文楷书欣赏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他的家训被誉为中国古代家训的经典之作。
朱熹家训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道德教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朱熹家训全文的楷书欣赏:朱熹家训。
为人务本,本立而道生。
忍以恶为本,无以善为本。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知人。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身。
修身以安天下,安天下以利人民。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养性。
养性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家国。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以利社稷,利社稷以安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行。
修行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家国。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自律。
自律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为圣贤之道也。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己。
修己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家国。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养性。
养性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身。
修身以安天下,安天下以利万民。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自律。
自律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以利社稷,利社稷以安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行。
修行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家国。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为圣贤之道也。
朱熹家训以其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人的修养与为人处世之道。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的修行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发展。
这些家训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朱熹家训全文的楷书欣赏。
朱熹家训以其简练的语言,深刻的道德教诲,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文言文本命题路径初探作者:涂韶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 2021年第1期涂韶华涂韶华,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教师。
教育部中心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时,阐释了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熟练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
正确标点古代文本,并能将古代文本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
我们以近几年全国卷文言文类阅读命题形式为参照,梳理高考文言文类阅读命题的考查途径: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结论:文言文类文本命题以3道选择题和1道翻译题的方式,通过“语感”“字理”“语法”和“文化”等路径,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解、分析综合、探究等能力,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水平。
一、命题路径:语感——断句语感是一种立足阅读经验与积累,对文字材料进行直接、直观地判断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本质上是将阅读经验内化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词语结构的判断能力以及句子逻辑关系的联想能力。
高考文言文本命题引入断句,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水平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实现对考生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
当然,这些断句命题方法并不是单独运用的,而是综合运用。
(一)虚词有些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构成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语,也就是断句的地方。
如“也”等表示判断,“(何……)为”“(不亦……)乎”表示反诘,这样,句末语气助词后面断句。
当然,放在句首的表示发语词,如“夫”“盖”“斯”等词前面应该断句,除此以外,句中出现诸如“于”“为”“而”“则”等表示句内关系的虚词前面要进行断句。
另外,还有些复音虚词和复句中的关联词等,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如“且夫”“至若”“于是”“是故”“向使”等。
如2019年全国卷Ⅲ,T10.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矣、也;置于句首的有:夫、且;分句首的有:而、则、而、而。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范文3篇(集合)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范文1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49人,其中男同学28人,女同学21人。
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不够认真,有少数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班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业成绩较差。
要想提高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二、复习重点。
1、继续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正确的读写姿势、朗读方法、课外阅读兴趣等等,如认真完成作业、勤于收集资料、不懂就问,在实践中运用等习惯。
2、继续巩固汉语拼音,教育学生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准确认读生字,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写美观,将书写分灌输于平时的测验之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生字连词、组词的'能力;将课本要求的生字做到会默写、会组词;将每课生字词和成语做到会默写,少数词语必须按要求熟练造句;将7个练习上的“诵读与积累”做到能理解、会默写。
4、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熟练运用口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5、培养良好的朗读、默读习惯,学会读通、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中心,掌握写作方法;将课本(含练习上要求背诵的)中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及片段逐一落实,做到熟练背诵,能按照要求进行默写。
6、继续培养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要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本领;掌握句子的不同表达方法,体会句子的感情色彩;认识比喻、拟人、反问、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学习与运用简单的复句;会修改常见的几种病句7、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儿读物,了解其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叙述其主要内容。
8、加强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其审题、布局谋篇等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想象、幻想,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真正做到“言为心声”。
字理识字:字理为本多元识字作者:薛晓光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第07期识字不仅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识字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哪一种是最根本的呢?世间万事万物,顺其规律而行则兴,逆其规律而为则败。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识字教学最主要的应是字理为本,多元识字。
字理为本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袁晓园说过:“世界上唯有汉字有字理。
”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也就是汉字的“六书”,这是汉字与生俱来就有的最本质的属性。
古老的汉字,浓缩了远古真实丰富的生活画面,保存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悠远记忆。
这是汉字的表意性使然,我们的祖先对万事万物细腻的观察、丰富的联想、缜密的思考和入微的描摹,都沉淀在这字形中。
字理教学就是将这些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有理可说的汉字规律作为识字的基本学理和根本方法,在科学析解、有效识记的同时,享受博大精深的汉字带给我们民族的丰厚滋养。
一、神奇而理性的汉字,生动形象的造字心理机制和井然有序的科学建构体系,有助于学生洞察汉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
1.字形藏理,图文对照,学好象形字。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识字的编排都是从构字率较强的独体象形字开始的,而且常常是图字结合,篆楷比照,目的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汉字的“象形”特点。
如学习“木”“禾”“瓜”三个字就相应地配置了图。
一般来说,初始的象形字可按如下步骤施教(以“木”为例):①出示“木”的图片→古文字“木”→楷书“木”(也可以反向为之),让学生画一画,找一找象形字与图画之间的联系,哪一笔像树干,哪一笔像枝杈,哪一笔像树根。
②总结提升儿童对汉字的认识:汉字中有很多字都是根据自然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描画出来的,这样的字我们称为象形字,引导学生在观察感知中潜移默化地认识汉字的特点,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带“木”字旁的字。
③在对“木”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笔画笔顺及汉字间架结构的分析指导,把写字的要求落在实处。
通过这样对“木”的学习,就能对双“木”并排成“林”,三“木”相叠成“森”以及与树木有关的字都用木字旁的组构规律理解了。
字理析解(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1.17个部首变体本表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字表。
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
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这些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字表中的17字附带部首变体:人(亻)刀(刂)心(忄)水(氵)手(扌)爪(爫)犬(犭)火(灬)玉()示(礻)衣(衤)竹()肉(月)足(⻊)言(讠)金(钅)食(饣)(字理小屋另外补充3个:阝(左阜旁)阝(右邑旁)彳)字理析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2011年版)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本表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字表。
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
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这些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象形字、指事字(100个)1.与人有关的象形字、指事字(2--1)(15个)人大儿子了老长交立六己文女方月(15个)2.与人有关的象形字、指事字(2--2)(22个)身页元面目见直耳口自音牙舌心四九力手又皮正尺(22个)3.与动物有关的象形字、指事字(12个)鸟飞羽西马牛羊毛也为虫鱼(12个)4.与植物有关的象形字、指事字( 9个)生才瓜果来木本片竹5.与日常生活起居、用具有关的象形字、指事字(2--1)(14个)厂广门向几衣巾朋贝两白米豆干6.与日常生活起居、用具有关的象形字、指事字(2--2)(14个)京高王刀车工我网用午册主冬去7.与自然有关的象形字、指事字(14个)云电风雨火日月山水回气厂田土8.其它象形字、指事字(14个)一二三五七八十千上下小行平太9.与人有关的会意字(3—1)(21个)次加可只台同穿声办军包奇以从北比坐好些道这10.与人有关的会意字(3—2)(17个)字学先光-出走作做你他她笑每美民真看11.与人有关的会意字(3—3)(15个)现玩要爷对反后兴有双共找公岁个12.与动物、植物有关的会意字(12个)不半然哭万习农再林秋叶在13.与日常生活起居、用具有关的会意字(17个)窗床因合会家全前班医分中业乐发画百14.与自然有关的会意字(19个)春是明时阳早东阴动金青石师地里多外边没15.其它会意字(10个)少今哥那别到票卫国成16.与人有关的形声字(18个)听吵吃叫问知和但什们住姐妹奶妈脸快胖17.与人有关的形声字(15个)孩让语话谁说课把打放跑跳站起爸18.与动物、植物有关的形声字(12个)狗猫和年草花着桌机校样树19.与日常生活起居、用具有关的形声字(11个)船饭饱被灯红给经开关更20.与自然有关的形声字(7个)雪晚星洗江海河21.其它形声字(12个)的都很就当点过还进亮书条适用范围及方法二、学习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演变过程有两个顺序:古文字---今文字或今文字---古文字。
一、追求积累中的“理”,探寻诵读中的“法”,习得文言语感,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基础。
1.讲解“字理”,跳出对文言词义的机械记忆。
文言教学“积累”始。
没有文言词语的积累,就没有文言语感,更谈不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而积累要讲科学,科学就是符合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依据“字理”。
倪文锦教授认为,“讲解字理,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有利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所以,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要有上位思维,讲清字理,跳出对文言词义的机械记忆。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字形和字意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字形来掌握古汉语的词义。
比如,2006年高考语文江苏卷有“吾莅州,而官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一句,很多学生把中间部分翻译为“官吏抢劫却不悔过自新”,不合常理,官吏怎么会“抢劫”?其实,在甲骨文中,“盗”的字形是一个人对着盛食物的器皿在流口水,无非是想偷吃点食物。
知道这点儿,结合上文,上句就可以通顺地翻译成“官吏还侵吞税收而不悔过自新”。
课本中有许多类似的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劝学》中“而绝江河”的“绝”、《项脊轩志》中“迨诸父异爨”的“爨”等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汉字“六书”这个字理中寻得意义和用法。
如果教师带着学生还能从“字理”中了解古代的生活习俗(如《论语•侍坐》中的“坐”),感知古人的生存智慧(如《项脊轩志》中的“爨”),学习古人的哲学思维(如《周易》中“乱”字的甲骨文字形含有“治”的辩证意义),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如从《陈情表》“慈父见背”的“背”字的甲骨文意义中体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和无奈),那真的就注重了文言字词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字里有乾坤,字里有春秋。
从字词中的“理”中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现象与特征,并打通古今,适当地进行当下链接,一定能让“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变得可行易行。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字理识字的基本方法梁亦芳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建立起“明理识字”的观念,培养学生识一字明一理,从而自觉主动地去学、去记,不仅能切实提高识字效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明理识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分析明理法。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表意性,教师要掌握汉字这一特点,就必须对每个生字认真研究分析,以字理为中心,体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性。
如教“跟从”的“从”字,教师只须用简笔画,勾勒出一个人跟在一个人的后面,学生即可理解“从”字的意思,并从图上观察到“从”字的写法,进而促进对“从”字的音、形、义的理解。
这种明理识字,是有意识地识记,自然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演绎明理法。
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运用直观演绎方法和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教“山”字时,可展示“群山图”,表现出“山”字的大体演变过程,再观察“山”字各部分的构成,这就是析形。
如此形义结合,达到明理效应。
比较明理法。
通过对若干音同而义形不同的字的比较,使学生理解生字的形义。
如教“燕、艳、咽、焰、砚”等同音字时,对“燕”字重点分析,先展示“燕”字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燕子的外形,然后对照“燕”字比较,就不难理解楷体字的“燕”字的上部分是燕子头部,中间部分的“口”是燕子的身体,分开列在口字两旁的部件像燕子的翅膀,四点即是燕子的尾巴。
显而易见,这个“燕”字,与表示多种颜色的“艳”,口吞食物的“咽”,火焰的“焰”等绝不会混淆。
这种比较明理,当然印象深刻、清晰明了。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一、目标解析[目标设定]: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海量诵读经典[关键词]时间:课内。
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的读物。
全班同读一本最好。
质量:海量。
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
”增量""减负”并举。
方法:阅读。
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
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作文、理解问题等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方法,先多形式读书,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倡感情朗读,弃精细讲解。
二、实施策略(一)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读儿歌识汉字(含汉语拼音情境歌)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阅读先行:多形式领读后,学生自由读背,背上的在课题旁加盖印章,再背下一课。
识字分别对待:课外不作要求,课内"强制”必会;助识字困难生领会”字理"写字降低难度:抄抄字/描描词(描红形式)(二)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一年级已识字2000。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教法:略读课文默读;精读课文感情朗读坚持反馈:不论课内课外,都得在感情朗读基础上口头填空。
选择精美语言块,强化感悟语言的精妙。
2、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完成课文学习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3、全班共读一本小说中年段讨论重点是内容。
学生发明”贴标签”,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4、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循环日记,四人成绩为小组共同分数。
经验共享,鞭策后进.5、"词语表”助生巩固词语准备"词语表"和"看拼音写词语”练习(三)高年级:海量诵读经典一周可读10~20万字.1、学习历史故事为经典铺路五年级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自学〈世界上下五千年>第一遍浮光掠影读白话文故事,第二遍回头再读文言引文.学语文不攻坚,长期以往终至无师自通。
双法字理读后感
以前吧,看汉字就觉得是横横竖竖、歪歪扭扭的笔画凑一块儿,死记硬背的。
可这本书就像一个超级导游,带着我在汉字的世界里开启了一场大冒险。
作者讲字理的方式特别有趣。
比如说讲“日”字,就告诉你这就是画个太阳的样子,简单直接,一下就记住了。
而且还能把和“日”有关的字联系起来讲,像“明”,日和月组合起来,那就是有太阳有月亮的时候很明亮嘛,多好理解呀。
这种把字拆分开又和生活联系起来的方法,就像是给汉字做了个“身世揭秘”。
我印象很深的还有讲那些形声字。
一边是表形的部分,一边是表声的部分。
就像一个字是由一个小图像和一个小音符组成的。
你看“江”这个字,左边的三点水表示和水有关,右边的“工”呢,就表示读音。
这么一讲,形声字就不再是那些让人头疼的复杂符号了,而是一个个有故事、有逻辑的小宝贝。
读着读着,我都觉得汉字像一群小精灵,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来历。
以前写作文的时候老是觉得词汇不够用,现在想来,要是早知道这些字理,估计能像变魔术一样变出好多有趣的词来呢。
而且这本书还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汉字可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宝贝呀,这里面蕴含着老祖宗多少智慧啊。
就像每个汉字都是一把小钥匙,打开的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大门。
从这里面能看到古人怎么观察世界,怎么表达想法的。
双法字理读后感
以前看汉字就觉得,不就是那些横竖撇捺组成的符号嘛,会读会写就行了。
可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
它就像一个超级会讲故事的老祖宗,拉着我的手,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讲这些汉字背后的“八卦”。
你比如说“日”这个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吧。
但书里一讲,哦,原来这个字就像是照着天上的太阳画下来的呀,中间那一点就像太阳里的黑子之类的东西。
这一下子,这个字就变得特别鲜活,好像不再是个干巴巴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幅描绘着天空中那个大火球的画。
还有“月”字,弯弯的形状就像夜晚天上的月亮。
我当时就想,老祖宗可真聪明啊,看到啥就画啥,这就是最原始、最纯粹的创造力啊。
而且这种造字方法还特别好理解,就像小孩子画画一样,直观又有趣。
这本书在讲字的时候,不是那种干巴巴地说这个字怎么怎么来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奇奇怪怪又特别合理的故事。
这让我觉得,汉字就像是一个个有生命的小精灵,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身世和故事。
它们不是冰冷地躺在字典里,而是热热闹闹地生活在历史的长河里,见证着人类的发展。
通过读这本书,我也发现自己认识汉字的水平好像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以前有些字看着眼熟,但老是写错或者用错,现在知道了它们的来源,就好像掌握了这些字的小秘密,再也不会弄错了。
比如说“休”这个字,一个人靠着树,那可不就是休息嘛。
这么一想,这个字就牢牢地印在脑袋里了。
字理为本,多元识字,增强识字能力,促进阅读一正确认识汉字——汉字是母语的书写符号
使用汉字的地方还有新加坡
1古老的汉字,悠远的记忆,令识字教学可圈可点,大有可为
2汉字的构成
象形会意形声指示等
3恢弘的字,超越时空承载语言文化信息的符号系统
《汉语大字典》共收录58000字
是由200多个专家学者编制而成的工具书
常用字是2500字
4对于文字的理解和研究
举例:
斜王旁跟王没有关系有斜王旁的字都跟玉有关系,如:
玢玉的花形理玉的纹理
班玉的切割琢玉的雕磨
瑕玉的斑点玲玉的声响
环圆形而边孔宽等的玉
莹琅瑛浴玉的华彩
琼瑶璇琳玉的别称
5理性的汉字,井然有序的科学建构体系
新华字典中收录201个部首,把部首的含义搞清楚,就能认识这一类字。
形声字占90%以上
推荐用书《汉语大字典》《甲骨文字典》《汉字文化解读》《汉语字源字典》
二字理为本,多元识字,促进阅读
1学习象形字
画成其物,随体话诎,日月是也
代表字(日,月,水,火,木,禾,瓜,舟)适合低年级教学应用
2学习会意字
比类合宜,以见指爲,武信是也
(果,明,麻,刚,引,妇)
3学习形声字
以事为名,取譬想成,江河是也
三在识字教学中开掘汉字文化的原因
1情况复杂,因而策略多元
2学生特点不同,所以教学多元
3学习汉字还能增加文化知识,最后要进行整合
4适合低年级的识字教学
韵语识字,朗朗上口,对子歌,口诀识字,个性化识字等方法促进多元识字
四促进阅读
1识字破题,提纲挈领地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2新词放到句子中学,可带动对句段的朗读理解
3关键词语的学习,深化课文内容的理解
4多认少写,二年级掌握2000字,可多读书报
好处
通过字理识字,可以减少书写的错误,促进书写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