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第一学期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20121229
- 格式:doc
- 大小:174.50 KB
- 文档页数:54
(绝密)2012-2013学年郑州大学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卷A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并涂卡)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P3)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开放性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P25)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P26)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5.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C)(P51)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7. 科学家洛仑兹提出的“蝴蝶效应”理论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P35)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P61)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现象为内容,理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P41)A、全部的抛弃B、事物中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0、“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扬州大学试题纸(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学院班(年)级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A)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选出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4、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 B.人的理性C.人 D.人的意识5、“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6、事物发展的动力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斗争性7、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A.激变论 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8、“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9、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共同点是()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B.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D.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10“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1、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2、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客观物质性的优点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14、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2012-2013 上学期)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狭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3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批判继承了哪些学说(三大理论基础)?p8-10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三大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在接下来的三段中)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4-17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了解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哲学?p.27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p28“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简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哪些前提和条件?(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
其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5.简述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
(2)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内在的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思想意识。
解决这三种关系,就是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因此就构成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
(4)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和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实践活动实现的。
或者: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表现。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联系、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联系及其特点联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是物质的普遍本性之一。
质的普遍本性之一。
(1)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
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
再次,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因此,必须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避免片面性。
(4)联系具有条件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发展的永恒性及其实质世界的统一性使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联系会产生运动,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发展。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2 - 2013学年第一学期考试卷(A 卷)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类别: 必 修 考试方式: 闭 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题首的表格内,否则不计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1.英国广播公司2000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C ) A 达尔文 B 爱因斯坦 C 马克思 D 牛顿 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 与时俱进C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 科学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 )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B )A 实践性B 物质性C 运动性D 客观性 5.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系(部):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6.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 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7.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 )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竞争规律 D 货币流通规律 8.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B )A 垄断资本主义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 生产社会化D 经营管理社会化 9.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0.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D )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D 共产主义社会二、判断题(将你对下面题目判断为“√”或“×用“正确”或“错误”的表述词语填写在题首的表格内,否则不计得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一、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学习,你对哪个问题的感受理解或认识较为深刻?对于这个问题,你又怎样的思考?(结合实际专业)经过一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真理与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问题。
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最为核心的关键词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理论支撑。
因此,弄清弄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无论是对于正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还是对于正在大学校园里学习新闻学知识的莘莘学子,都是极为重要的。
真实性原则关键在真实,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从新闻的内在要求看,真实是新闻的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离开了真实,也就无所谓新闻。
新闻必须真实,但真实的事情未必可以构成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但真实存在的每一件事情不是都值得报道的,或都可以成为新闻的。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对社会利害关系涉及的程度.就是说新闻价值存在于事实之中,所以我们要尊重事实,注意研究事实;新闻价值存在于事实与受众的关系之中,所以我们要尊重受众,了解受众的需求。
但是,在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新闻也出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性在今天之所以越来越突出,是因为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影响力等都有了相当大的不同。
201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题型:单选30,每题1分,多选10题,每题2分;简答题4题,每题6分;论述题2题,每题13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选择题类:第一部分:绪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哪个时代?2.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
3.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观点?4.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5.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不同,这说明: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6.某地人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7.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8.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什么?9、芹菜、韮菜、白菜、菠菜等与蔬菜的关系属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10.“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种观点属于何种认识论?1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真理具有什么特性?( )12.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3.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14.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15.阶级斗争的根源是什么的对立?()16.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什么观点?17.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18.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的三种基本形态包括19.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上帝创造人类”D.“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20.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C.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21.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量体裁衣B.对症下药C.因材施教D.因地制宜22.关于认识主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B.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C.现实、具体的人D.抽象的人2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哪些方面?24.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分别是?25.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哪些因素2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27.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的是什么的发表?28.世界观的含义2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30.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属于是何种唯物主义形态?31.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人的什么价值?3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什么特点?33.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其中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是什么规律?3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
宁波工程学院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本试卷适用班级:.考试要求:1、本次期末考试为开卷论文形式,请在下面的三道考题当中任选一题,撰写学期论文,标题自拟,字数2500字以上,试卷满分100分。
学期总评成绩由本试卷成绩(占比70%)与平时成绩(占比30%)合计。
2、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按要求详细注明引文出处(脚注),并在文末提供参考文献。
如确认有抄袭,将从严扣分,有严重抄袭者,学期总评成绩计零分。
3、论文请以A4幅面打印,并保持卷面整洁。
请在规定期限内上交,超出期限,酌情扣分。
考题:1、历史进步的实现,是否必定依赖暴力革命?2、仔细阅读所给材料,用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自拟题目,写成符合要求的论文.“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至少是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虽然为建立和维持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所必需,但同时也是我们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财富和地位经常得到应该只是智慧和美德才能引起的那种尊敬和钦佩;而那种只宜对罪恶和愚蠢表示的轻视,却经常极不适当地落到贫困和软弱的头上。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2页。
)3、请在阅读文献书目中选择一部以上,认真细读,撰写读书报告。
《沉重的肉身》读后有感读完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感触颇多,在此述说下自己的收获和心得。
我很喜欢刘小枫那种特有的,用于哲学散文的湿润的文笔。
那种需要逐字去领会,推敲其中逻辑推理和品味文字迂回曲折的阅读感觉,简直是一种唯美为清的享受。
慢慢地看,有些地方还需要反复地跳回去重新解读,这种凝滞的感觉就像拉长了的盛宴,每一次咀嚼都有完全新鲜的味觉享受.肉身很沉重,为何?人民公意中,身体的自然受伤被转移到应然的法庭来重新评理,所以说沉重;对象的选择上,“你应该与阿雷特在一起",将轻逸冠之以邪恶,只为了让生活趋近真切与实在,名曰美德却很沉重。
而实际上,任何感觉都没有在道德意义上高于其他感觉的权利,无论什么样的身体感觉都在伦理价值上都是平等的,生命显得轻逸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材料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冃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主要包括哪些?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主要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対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4•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运用这些基木原理,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什么时候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是什么?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理论来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湖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來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具冇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具冇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9.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价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木利益。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梢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血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根本方法?(学习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①努力学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12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1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14•什么是方法论?15•什么是世界观?16•什么是唯物主义?17•什么是唯心主义?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木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2012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3)哲学根据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回答,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划分标准: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或者意识决定物质,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
(4)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是指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 对立统一规律(1)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反之亦然。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2011—2012学年期末考试具体安排及其复习参考题目一、考试安排及其成绩评定细则马原概论总计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5学分,实践教学1.5学分。
两部分单独组织考核,单独评定成绩。
实践环节考核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以百分制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成绩构成比例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实践课上的表现等)20%,必选参与演讲赛、辩论赛、实践课题和读书报告PPT等环节之一的成绩80%。
理论环节考核由课程组统一组织,包括三部分考核内容,具体比例构成为:期末考试50%,平时成绩20%,读书报告30%。
本学期的马原概论期末考试定于第19周周一(即6月18日)晚上进行,考试时间和考场安排等具体事务需要等候教务处通知。
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课程组统一出卷、统一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考试结束由各任课教师自行评卷,在教务处规定时间内以百分制形式把学生成绩录入系统。
二、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及分值期末考试试卷满分100分,包括五类题目:1、选择题。
10题,每题1分,共10分(前5题单项选择,后5题多项选择)2、简答题。
2题,每题8分,共16分3、论述题。
2题,每题15分,共30分4、材料分析题。
1题,共20分5、写作题。
2题,共24分三、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征。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发展历程。
4.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5、简述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6、什么是实践?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如何?7、什么是认识?简述认识与实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8、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价值、价值评价的定义各是什么?9、什么是认识中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二者关系如何?10、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1.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4.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6.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如何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2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他们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3.系统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的理解及其应用。
1.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功能进行系统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2.应用: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要立足现实需要,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规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略、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范围和重点题目1、试述到目前你对马克思的理论有哪些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1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2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一切理论具有全人类性的,为了发展生产力是最根本的目标,解释了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起主导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彻底的革命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与时俱进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使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方面。
3、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4、辨析: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是否科学?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不科学;理由:1,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不是零散的世界观,哲学总是有一定体系的.同时,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哲学与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三章1、谈谈你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认识。
19页2、翻阅资本主义早期小说一本,从中总结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取向或小说的时代背景。
<<红与黑>>3、试述你对马克思的理论有哪些了解?4、辨析:哲学就是世界观是否科学?不科学5、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辨析“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一命题正确吗?6、用学过的原理谈—割下来的手还是不是手?不是7、如何理解吃亏与占便宜的关系? 用你亲身经历谈谈你是怎样处理吃亏和占便宜关系的?8、大学教育你认为应该注重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的教育? 两者都要9、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你认为成就有哪些?存在问题吗?你就某一问题谈谈应如何解决?10.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二者是怎样的关系?144页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你认为企业怎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扩大自己份额?145页和146页12、劳动价值论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要解决价格的形成问题吗?如何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151页,152,153页13、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实际谈谈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147页,148页14、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条件?153页154页15、如何认识资本和剩余价值?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16、货币与资本有怎样的区别?158,14817、你认为劳动力商品特殊性是什么?15418、试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58你知道调节经济两只手是什么吗?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你有了解吗?19、不与富为邻英国广播公司有一个系列剧,叫做《保住面子》这部剧描述了一种人人皆知的现象,叫巴凯特现象。
说的是,有个中产家庭的主妇叫做巴凯特,她老观察邻居有什么收获。
每当发现邻居的财富或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她就会感觉到非常不舒服;而一到穷邻居面前,她又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感到自己非常幸福。
湖州师范学院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B卷)适用班级:(20120121/22/23/24/25/26;20120214/16/17;20120411/21/22/23/24;20120511/12/21/22/23;20120311/12;20120921/22;201211 11/21/22;20120611/12/22/21;20120211/12/13/15)考试时间:120分钟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成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D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B实现人权 C实现共产主义 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B )的基本问题。
A唯心主义哲学 B全部哲学 C唯物主义哲学 D一部分哲学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A实践性 B运动性 C客观性 D物质性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6.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7.时间是指:C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D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9.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0.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A社会意识 B地理条件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11.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根本标志是:B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12.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C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国体和政体C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13.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14.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个命题是:DA.相对主义的 B.折中主义的C. 唯心主义的D.辩证唯物主义的15.二元论哲学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它是:C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派别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C.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16.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DA.意识不只是人所特有的B.电脑将来会代替人脑C.意识与物质是同一的D.人的能动性具有广阔的前景1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D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18.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19.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 )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
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及其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
相互关系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两个武器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6、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12—2013第一学期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参考:各章练习题参考答案)提示:*期末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1分X40 =30分二、多项选择:2分X 5 =10分三、计算题:12分X1 =12分四、简答题:5分X2=10分五、材料分析题:10分X1 =10分六、论述题:14分X2=28分一. 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2.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他们( D )A.完全依靠个人的天才条件B.摆脱了哲学的指导C.具有对科学的浓厚兴趣D.自觉不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3.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A.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B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 )A.理论联系实际B.理论联系工作C.理论联系学习D.理论联系思想。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D )A.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B.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C.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D )。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急用先学,立竿见影D理论联系实际8.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 )A.阶级斗争理论B.社会主义学说C.辩证法理论D.唯物史观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1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B )院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kaoyantj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kaoyantj12.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B )院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1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4.“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明(C )A空间是永恒不变的B时间是永恒不变的C时间是不可逆的D时间与空间是辩证关系15.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 B )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16.“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 A )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17.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 )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8.“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C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门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可知性B实物性C运动性D客观实在性20.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存在物和纯粹的抽象”的观点是(D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C )A可知性B主观性C物质性D存在性22.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D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 )院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2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B)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25.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B )A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C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D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2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D )A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27.《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的观点说明( C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C精神是运动的主体D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2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29.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C )A正确反映B歪曲反映C主观反映D虚幻反映30.“画饼不能充饥”说明(D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31.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C )A正确反映B歪曲反映C主观反映D虚幻反映32.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说明(A )A意识转化为物质B意识决定物质C意识派生物质D意识先于物质33.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D )院A.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实践B.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实践C.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D.处理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34.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 C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D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3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 )A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B宇宙精神C原子和虚空D单一的存在36.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C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B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37.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是(D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的普遍联系B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9.“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 C )A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B夸大客观条件作用的机械论观点C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D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外因论的错误观点40.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B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41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D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42.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C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B事物的状态是否稳定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43.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C )A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44.“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 D )A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B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C质变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45.发展的实质是(D)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6.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C )A.变化B.增加C.创新D.运动47.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48.割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 B )A物生有两B白马非马C自相矛盾D我思故我在49.“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C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50.“挟泰山而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而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非不能而实不为也”说明( A )的区别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B本质与现象C原因与结果D可能与现实51.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的哲学依据是(B )A肯定与否定的相互渗透B质与量的统一C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D矛盾的同一与斗争的相互转化52.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两类现象之间存在( C )A间接的联系B偶然的联系C内在的联系D外部的联系53.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是( D )A肯定与否定B斗争与同一C联系与发展D量变与质变54.“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理论依据是( B )A质变过程中量的迅速扩张的原理B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D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5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 A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56.“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D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57.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A )A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B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C决定事物基本趋势的因素D包含事物量的因素58.“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的观点属于(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D激变论的观点59.“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 C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C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60.小说《套中人》的比里可夫每天出门总要穿着雨衣、带上雨伞、穿着雨鞋“说不定要下雨呢”,他把下雨这个客观事物看作是(A )A必然性B偶然性C可能性D现实性61“是就是,不是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