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的提纲(第二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15.33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两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与、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巧、蕴含、神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3。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难点:学习运用作者写景状物的技巧。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导读法【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制作课件。
【教学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读题引疑,导入课文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跟随现代诗人李汉荣先生一起去山中拜访他的朋友,出发之前您有什么问题要问李汉荣先生不?(学生能够借题发挥,畅所欲言,只要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老师:李汉荣先生特别神秘哦,只给了我们一个微笑,让我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哦,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出发吧,好不?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李汉荣先生访问了哪些朋友。
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积极查字典;2、与您找到的朋友握握手,也就是在他下面画上横线。
2、读后交流:(1)生字正音并理解重点词语。
湛(zhan)蓝邀(yao)请栀(zhi)子花唱与(he)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形容时间流失。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津津乐道:饶有趣味地谈论。
(2)您找到了哪些朋友呢?请介绍给大伙儿!(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掌握情感1、默读课文,用心聆听作者与朋友之间的语言,把让您感受到真挚情谊的词语或句子用波浪形画出来,并及时记下您心中的那股暖流。
2、学生自由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与”;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山中访友教学教案第二课时范文格式(2篇)篇一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邀请、俯身、瀑布、陡峭、身躯、蕴含、侠客、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与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通过联想与想象表达感情的方法,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写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拜访了他的老朋友——古桥,一起来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山中访友,同作者一起体会那山中的一切,体会作者怎样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这些独特的感受。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品“知己”之情1.师:古桥在他的心中是老朋友,那么树林在“我”心中是怎样的朋友?谁来读第4自然段。
2.树林是他的——板书:知己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成为知己?生交流3.师:知己就是至交,同意这样说吗,请看文中这2句话认真读读,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确实是知己。
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从无边的青翠,每棵树都望着我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课件圈:呼唤、交换眼神、迎面、望)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默默地眼神里,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怎样的知心话跟作者讲啊。
4.①师:“走进这片树林”你体会到什么?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小时候常来这里玩耍,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生: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②师:现在作者又回来了,又见到了这些知己,这些知己会说些什么知心话呢?你好,_______的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山中访友第课时1.深度品悟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点】感悟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方法(1)评价:(投影展示优秀的生字词语)听写,指出听写中最常见的问题或错误。
清爽德高望重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津津乐道精致蕴含奥秘别有深意侠客(2)引入:上一节课我们随作者一道拜访了古桥这位老朋友,我们这节课将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拜访更多的好朋友,大家愿意吗?一、继续访友,体悟情感。
☆思路一1.师:作者到山中还访问了哪些好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学生一边读文一边画。
)2.及时反馈,交流感受。
(1)探究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师: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
同学们,你能结合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吗?谁先来说一说。
预设回答——●他把树看作自己的朋友,树也把他当作朋友,在望着他。
他们真的像是难得的知己。
●“知己”是彼此相互了解而情意深切的人,一般是在说人。
而现在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他的“知己”,表明他和树之间的这种深情。
●作者靠在一棵树上,靠着靠着,他自己也仿佛是一棵树了,他把自己和树融为一体了。
我从这儿也体会到他们之间非同一般的情谊。
师:说得好。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2)探究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师: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做了哪些联想?(生:联想成自己的好友,想象他们的情态,跟他们一一打招呼。
)师:我们也来像作者一样和他们打招呼吧!应该怎样打招呼呢?(应该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跟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打招呼一样。
课时备课教案(新授)上课时间:课题名称《山中访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ppt.课件。
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目的过程反思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1.听写词语。
2.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理解课文,感受情感,体会写法第一、二自然段1.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自己读第1、2自然段,你能感受到什么?(作者的心情轻松,愉快,眼中的万物都是美好的。
)2.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过渡: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我们跟随作者走进了山林之中,这才知道,原来作者要拜访的朋友竟是山中的一切景物,还记得有哪些景物吗?第三至七自然段1.作者为什么把山中的这些景物比作朋友,以“山中访友”为题呢?回顾及落实第一课时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体会感情。
训练声情并茂的朗读,以读促识。
带问默读、思考课文第3—7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这些“朋友”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并进行画批。
2.汇报交流:(提示:在交流中,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感知山中的景色美,体味作者对“朋友”的喜爱。
)(1)认识“老桥”,品味比喻,读出敬重之情。
(2)走进树林,品味拟人,读出知己的情谊。
(3)人树合一,体会联想,感受那份情谊。
(4)招呼友人,欣赏排比的节奏,拟人的鲜活和第二人称的亲切。
(5)面对群友,展开想象,读出物我相融的深情。
(6)观察自然,虔心思考,感悟生命之真谛。
三、回扣题意,升华情感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读出所体会到的感情,并揣摩其中的表达方法。
2.为什么作者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课题:山中访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山中访友教学目标:1、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体悟。
教学重点: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朋友相见,感受情意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
(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