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第五章货币政策目标讲解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457.00 KB
- 文档页数:52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引言货币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的,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金融体系稳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持通货膨胀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确保金融稳定。
本文将对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基础货币政策的核心是控制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基础来影响整体货币供应。
货币基础是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货币部分,主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和出售国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调控货币基础,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等。
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存款比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和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回购等交易来调节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和利率水平。
利率是影响经济金融活动的重要因素,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如政策利率或央行存贷款利率,来调控市场利率水平。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通过传导机制将中央银行的政策信号传递到实体经济中,影响金融市场和实际经济活动。
传导机制的主要路径包括利率传导和信贷传导。
利率传导是指通过调控利率水平来影响资本市场和借贷成本,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为。
信贷传导是指通过调整银行贷款条件和信贷投放来影响企业和家庭的融资成本和融资能力。
通货膨胀稳定目标通货膨胀率目标通货膨胀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
中央银行通常会设定一个通货膨胀率目标,以控制通货膨胀保持在合理的水平。
通货膨胀率目标的设定是为了保证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平衡,一般以年度通货膨胀率的百分比为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预期管理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还需要考虑市场参与者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市场预期通常会影响实际的价格和工资水平,因此中央银行需要适时发布有效信息,引导市场预期在合理范围内,以维持通货膨胀的稳定。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价格稳定: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控制通货膨胀率,以保持价格的稳定。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和购买力减弱,而价格稳定有助于维持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2. 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中央银行的政策也要考虑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目标。
通过调整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例如通过降低利率来促进投资和消费。
3. 维持金融稳定: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中需要考虑金融体系的稳定。
它需要确保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稳定,并监控和管理金融风险。
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储备要求来影响银行的借贷活动和风险水平。
4. 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中央银行还要考虑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它可能会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国际支付的平衡,控制汇率波动,避免剧烈的货币贬值或升值。
总的来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维护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实际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可能会根据其经济状况和目标的重要性权衡这些目标的优先级。
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制定并执行的一系列措施,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实现特定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的国家和经济环境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稳定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等方面。
稳定物价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
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总水平普遍上涨的情况,高通胀会导致货币贬值,使人民的购买力下降,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维持通胀在合理范围内,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另一个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对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经济增长过于缓慢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活动。
相反,当经济过热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升高利率和收紧货币供应来抑制通胀压力,防止经济过热。
保持金融稳定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金融系统的稳定对于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监管金融机构和控制流动性等方式来维持金融稳定。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时期,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举措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提供流动性支持等方式来应对金融市场的动荡,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目标外,货币政策还可以有其他一些次要目标。
例如,保持汇率稳定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来说也非常重要,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维持汇率稳定。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促进就业和减少贫困等方式来实现社会目标。
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手段包括利率调控、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调整等。
利率调控是最常用和直接的手段之一,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来影响市场的融资成本,以调节经济活动。
公开市场操作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和其他债券来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
准备金率调整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需要保持的准备金比例来影响银行借贷行为和货币供应量。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权衡不同目标之间的冲突。
知识点1 .货币政策目标1.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1.1 物价稳定(Price Stability)物价稳定: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的危害:增加经济体系的不确定性,加大规划未来的难度降低经济增长速度造成国家的紧张气氛1.1.2 充分就业(High Employment )充分就业:凡有劳动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合适的工作。
失业率为零的充分就业不可能,正常情况下难免会有失业出现,比方说: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国际上将不超出4%—6%的失业率视为充分就业。
1.1.3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通常用GNP或GDP的年增长率或人均年增长率来衡量。
经济增长强调:1.经济增长的外部性问题(绿色GDP)2.实际GDP1.1.4 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国际收支平衡:某一时期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货币价值能够趋于平衡。
1.1.5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在长期内是相互协调的。
但在短期内,会发生冲突。
如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因此,就不同时期而言,货币政策目标应该发生变化。
1.2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1.2.1 概念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也称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中央银行不可能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而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而只能通过观测和控制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间接地达到最终目标。
这些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或中介目标。
1. 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包括: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1.2.3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远期目标,即中央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弱,但离最终目标较近: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通常指长期利率)。
0102 032.1 2.22.33.1 3.2 3.31.1 1.20405 5.15.25.34.14.2总述•《货币、利息、就业通论》(1936年)奠定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率是由货币供求决定的。
总述凯恩斯就业理论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就业•总供给函数Z =ׯ(N)•总需求函数D =f N•D >Z 是扩大就业量的条件•D =Z 时的总需求为有效需求,此时,生产者利润最大,可实现充分就业。
就业量N N1总收入E1E ZZ1D D1Y1Y总述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总供给函数决定于生产要素的成本和正常利润•总需求D是由消费支出C和投资支出I两部分构成。
•由于消费倾向下降和资本边际回报率下降,故而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为扩大投资需求,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利率总述古典利率理论降低利率的途径•古典利率理论认为,利率由储蓄和投资决定,故降低利率的途径有三个:1.减少投资2.增加储蓄3.既减少投资,又增加储蓄•第一、第三种方式与降低利率的目的冲突;第二种方式增加储蓄降低利率,会使投资乘数缩小,抵消投资增加产生的效果。
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的观点产生流动性偏好的原因•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非理性预期•货币是链接现在与未来的纽带非理性预期•非理性预期也称外插型预期。
凯恩斯认为,经济形势的变幻不定,使得预期是非理性的,容易波动的•P t∗=P t−1+αP t−1−P t−2•上式中P t−2为t−2年的物价水平;α为t年前2年的平均物价水平变动率•外插预期假说比静态预期假说有所进步,显示人们对某年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不仅以上一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依据,还考虑到过去若干年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趋势。
非理性预期•如果α=0,则当期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上一年实际通货膨胀率,这与静态预期形成机制相同。
如果0<α≤1,则表明当期预期通货膨胀率高于上一年实际通货膨胀率。
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法定目标中国人民银行(PBOC)是中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法定目标是为了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健康增长、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等一系列目标。
下面将从宏观经济稳定、汇率稳定、金融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五个方面对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法定目标进行详细阐述。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法定目标之二是汇率稳定。
汇率稳定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其他国家货币的比价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不发生大的波动。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汇率稳定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也要考虑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法定目标之三是金融市场稳定。
金融市场稳定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运行平稳,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市场波动。
中国人民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要保持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充裕,避免金融风险和金融市场波动,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四,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法定目标之四是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一直是政府的重要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促进社会资金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法定目标之五是就业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就业情况,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手段,保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
避免大规模失业,保障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