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的文化批评的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233.17 KB
- 文档页数:2
走向实证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记得2010年《南方文坛》邀我加入他们的知名栏目“今日批评家”的时候,我就在“批评家点睛”的短文里坦陈过自己作为批评家的尴尬和无力。
回想起来,我涉足当代文学批评也有十好几年了,尽管近年来我把许多精力投入到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中,这固然是出于我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倦怠,其中也隐含了我的文学史观的自我调整,但说实话,即使是在潜心研究旧体诗词的过程中,我始终还是无法拒绝当代文学批评的诱惑,这就是当代文学批评的魅力之所在!毋庸讳言,如今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口碑不佳,但正所谓爱深恨切,我才愿借《文学教育》的这个栏目谈谈我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些想法。
在这个到处都是学术论文中国制造的年代里,我不想写一篇引经据典的高头讲章,我只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类似于我的老师於可训先生最近常说的“口述文”。
当年胡适之说“要须作诗如作文”固然有点过,但改成“要须作文如说话”,语浅意深,我觉得还是足以为后世法的。
一.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正名或辩护我在上大学时读的不是中文专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转行做文学研究,最初涉足的就是当代文学批评。
入行后才知道在全国的中文系或者文学院里原来一直流行着一种颇有黑色幽默意味的说法:搞文学理论的瞧不起搞文学史的;而搞文学史的内部,搞古代文学的又瞧不起搞现代文学的,搞现代文学的瞧不起搞当代文学的……好像洪子诚先生的《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里也有过类似的说法。
看来全国的文学院都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到处都在流行着这种学科等级制。
本来,不同的一级学科之间就有各种等级之分,而在同一个学科内部则潜存着更森严的等级制,这中间该隐含着多少成见陋习,隐含着多少占山为王式的学术山大王气息,我想是毋庸讳言的。
显然,当代高校里的学科建制有很大的问题,且不说人为地造成了知识的条块分割与断裂,大家各自守着自己的一亩学术三分地过着小国寡民的日子,单就这种隐形的学科等级制而言,又不知道要造成多少无谓的学科矛盾与争斗!而在这种学科等级制中,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长期被压制在学术的底层,搞评论被很多人认为是没有学问的,只有搞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才是做学问的正道。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评价水浒传《水浒传》叙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可歌可泣英雄传奇故事。
小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出现已经两个世纪之多了,经历了宋、元、明几个朝代,它不仅具有文学意义,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精神。
小说表现了忠与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替天行道、吉凶相救和患难相扶的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精神。
现作如下分析和阐述。
一.忠与义《水浒传》所反映的“忠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为了正义和真理可以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忠义”思想作为一种人格价值观念,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整个灿烂文化的沃土,更以它深层的文化内涵不断影响着每一时代、每一民众的行为取向。
1.忠的文化精神忠,即是对祖国、人民、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忠诚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人历来受人尊重。
它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理论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
在《水浒传》作品中有许多情节无不饱含着忠君的思想。
如宋江的忠,表里如一,一以贯之。
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
宋江对大宋王朝的忠心却是无可置疑的,他的忠君思想在他争取招安、接受招安、帮助朝廷围剿方腊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120回)宋江临死前还怕李逵造反,坏了他一世清名忠义之事,特地叫人把李逵请来同归于尽。
宋江对李逵的一番话很能说明他当时的心态:“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这里可以看出宋江至死仍然对朝廷、皇帝忠心耿耿,临终强调最主要的观念还是一个“忠”字,所谓“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这正是封建正统思想核心——忠君观念在宋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表现。
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宋江在与官兵作战时,总是怕伤害官兵军官,在紧要处鸣金收兵。
文化批评的中国境遇与传统意蕴王天保(作者单位为郑州大学文学院)文化视角介入文学批评早已有之,但这里所说的“文化批评”是指由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催生的各种反对形式批评的文化批评理论,这些理论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输入中国,一时出现了众多理论话语齐声喧哗的局面。
不过,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反思这种理论:来源于西方理论资源的文化批评符不符合中国当代的文化语境?文化批评是不是一种“理论过剩”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化批评是不是一种不能深入文学内部的“不及物”的批评模式?文化批评的西方语境反思是必要的,没有反思就没有理论上的进步。
每一种理论都有它得以生成的土壤,也都有它适用的界限。
伊格尔顿认为,“大多数后现代主义出自美国,或者至少在那里迅速扎下了根,并且反映了这个国家某些最棘手的政治问题。
”所以他对中国引进后现代主义理论非常地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这是殖民主义对第三世界所造成的一种时间扭曲,“没有继承一种成熟的现代性的后现代性日益成为它们的命运,好像落伍造成了一种形式的早熟。
”①言下之意很明确:中国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其实是西方理论殖民的表征,中国目前面临的是现代性的问题,而不是后现代性的问题。
按照伊格尔顿的逻辑,西方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前的文化语境完全是错位的。
但是仅仅以历史发展的分期来限定理论的适用空间显然过于武断,只有回溯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的历史语境才可能真正明确这一理论的适用范围。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批评?法兰克福学派中的阿多诺为什么要批判大众文化?因为他信奉现代主义的激进美学,认为大众文化是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意识形态。
威廉斯的文化理论为什么经常谈到传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那是一种文化实践的形式,他想通过共同参与的文化实践建立一种共同文化,一种理想社会。
杰姆逊为什么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化?因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有时也具有一定的革命意义。
伊格尔顿为什么要进行审美意识形态的批判?因为他认为这是激进的政治变革的准备。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行为和交际过程。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和交际约定的差异,常常会导致在交际过程中发生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在语用过程中违反了某种交际规范或者导致了交际故障的一种言语行为。
本文将就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进行浅析,探讨如何避免和处理这些失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更好开展。
一、文化背景引起的语用失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语言的使用和交际方式往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样的文化差异极易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
在中国,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会通过“客气”、“礼貌”的语言表达来传递自己的尊重和友好,而在一些西方国家,过分客气和谦虚反而会被认为是虚伪和不诚实的表现。
所以,当中国人使用过分客气的语言表达时,很容易造成西方人的不适。
类似的情况在各个方面都会存在,比如对待称呼的用词、言语的严谨性、交际的直接性等。
这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造成语用失误,而且有时会给交际双方带来尴尬和误解。
二、语言虚构引起的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对所处语境的不熟悉而造成语用失误。
由于对外语习得的限制,有些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会使用错误的词语或者语法结构,这样的“语言虚构”往往会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
在中文中,“对不起”是用来表示道歉的词语,但是在英文中,“sorry”并不一定用于道歉,而是可以用来表示遗憾、懊悔等。
有些人在英文交际中过度使用“sorry”,往往会被人认为是不必要的客气。
由于对语法和词汇的掌握不到位,在外语交际中难免会出现语法错误或者词语搭配不当的情况,这也会成为语用失误的来源。
三、非语言交际的失误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言语交际,还包括非语言交际行为。
身体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交际元素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不同文化对于非语言交际方式的认知和运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往往会导致非语言交际的失误。
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作为一种综合学科,文学批评涉及到文学、文化、语言、历史、哲学、社会等多个领域,其中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是文学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思想。
其主要思路是将文学作品放置在其所属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审视和分析,并将作品作为文化现象进行解释和评价。
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其把作品从狭隘的文学范畴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文化研究和社会研究的一部分。
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文学作品在其文化背景中的历史、社会、文化和语言内涵。
这就要求批评者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敏感度。
首先要对文学作品的文化根源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作品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
其次,还要探究作品中隐含的文化意涵和价值,分析作品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阐释作品对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文化批评理论的影响下,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了多种学派和思潮,比如文化批评、后现代批评、女性主义文化批评等。
这些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及对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和评价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在国内文学批评的实践中,对文化批评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采取宏观的文化视角在文学批评中,要从宏观的文化视角来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社会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社会和文化环境,就难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因此,要通过对作品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度挖掘,来体现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例如,文学批评者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社会现象、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研究,来阐释作品的文化内涵,揭示作品对于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的贡献。
这种宏观文化视角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文化批评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二、注重作品的文化符号和意义在文化批评中,文化符号和意义的探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文学作品是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和意象。
对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反思摘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化互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从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中西文化互动关系中,西方文化始终处于强势地位,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是如何学习西方文化,中国文化逐渐失去了话语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的“失语”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提出了所谓的“失语症”。
但所谓的文化“失语症”并不是西方“话语霸权”对我们的强暴,而是面对新的文化现象、社会问题我们缺少表达的新话语。
为克服“本土文化的失语”,我们首先应对“西方话语霸权”进行重新审视,不能把来自西方的话语统统列为“霸权”行列;其次,要坚守本土文化的话语权。
最后,必须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土壤,重建我们的话语权。
关键词:文化互动;中国文化;“失语”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家们批判西方文学思潮的入侵时有感于传统文学思想的流失而提出的。
最初提出这一概念的是从丛教授,他发现许多从事外语教学的中国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心有余而力不足。
之后随着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西方大量新方法、新理论的引入,我们的一些学者在全球化语境中患上了精神文化的“失语症”。
一方面,西方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无论是精神理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还是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无不打上西方文化的烙印。
另一方面,在文化对话中,面对西方的各种学派、思潮、理论,我们找不到对话的对象,不知道该和谁对话,对话的能力丧失了,患上了文化“失语症”。
如何看待文化互动中“失语”问题,是当今文化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互动中“失语症”提出的社会文化语境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有什么样的语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表述者、承载者,同时也象征着文化现实。
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不仅反映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中,也反映在不同文化的互动中。
文化与教育作者单位:乔伟荣,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反思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乔伟荣摘要:本文对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进行概述,分析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找出改变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的普遍现象,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目的语文化失语症(Aphasia),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原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语言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美国传统词典》英汉双解)。
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评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导致中国文学思想的流失。
2000年,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撰文,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英语教学过程中仅强化西方国家文化介绍,忽视中国本土文化以英语为载体的教学,使文化教育片面的成为“目标语文化教育”,作为交流一方的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处于“忽视状态”。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英语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对英语的文化传达过于重视,对中文的语言传达则逐渐被忽略,同时在将中文转换成英文的过程中,对中文中的文化属性也没有重视。
随着这些现象的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失语”的情况也越来越严峻,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的学生在对外介绍中国文化时,或因不懂中国文化而无话可说,或因不会对应的英文而错误百出,有的学生甚至直接用拼音翻译中国文化。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出现并不是因为中国高校的学生交际能力缺乏,最重要的是因为在高校的英语教育中文化转化问题很严重。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对于高校英语教育来说,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交流能力得以提升,尤其是学生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时候,不应该完全按照西方的想法去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中英文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文化实现传达。
人文视界|29网络流行语对传统语境的逆反及相关特征◎阮波摘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亚文化,它反映了一些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边缘群体表达其意见的一种方式,无不反映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而边缘群体通过建构他们的语言来反抗传统语境所建构的种种主流语境%与此同时,由于文化具有继承性与融合的可能,亚文化也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
网络流行语传播广泛,除了其母体媒介网络,更是影响了主流媒体,在广告、新闻、歌词、影视、文学及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很多人看来这种融入对于传统汉语所产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本文对网络流行语的现状与背景、在不同语境中产生的逆反现象、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分析及其非语言因素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逆反语言特征一、研究现状与背景中国人的语言向来不缺乏惊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最早雄霸唐人街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台山话,《汉英大词典》里收藏了“躲猫猫”(hide and seek),“大咖”进入汉语简体字输入法,“到此一游”完成了“汉字输出全世界的不光彩方式”,什么“舌尖体”“蒜泥体”“长发及腰体”“甄•体”“淘宝体”“TVB体”“十动然拒体”等等等等……在这场巨大无疆的语言游戏中,中国的文字在狱与欲中衍生的同时又在雅与俗之间穿行着%中国文字历来不避俗,尤其在这个年代,没有什么比“俗”更有力量的了,它代表来自于民间的欲望和力量,于“俗”的放声歌唱无疑是狱与欲爱恨纠结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这个标准莫测模糊的年代,当“雅”成为点到即止的一种装饰,当“雅”成为令人恐2681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惧的一种势力,媚俗自然退位于媚雅,每一位活得明白的文字操练者皆以“俗”自居。
可我们也无须惊慌,任何一种势力皆以混沌为其初始,并以另一种混沌为其终结,这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轨迹,不到尘埃落定的前一秒,我们都不知道文字的指向是此岸抑或彼岸。
①语言早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态度,而网络文学毫无疑问呈现出明显的通俗特征。
中国社会历史语境下,文化批评的出现虽然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也存在若干值得商榷的问题。
从中国社会历史语境看,有三个方面促成了文化批评的出现。
一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快餐文化的流行,带来了文化格局的重组,美文学、纯文学的式微和经典作品在影视等艺术形式中的世俗化演绎,不得不使传统的文学批评转向文化批评。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批评是对重新组合的文学格局的跟进。
二是中国的文学批评,从晚清以来、经五四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再经新中国建立后80年代的改革开放,往往从西方引进和借鉴。
20世纪西方后现代文化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其全球性传播,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和批评的影响,自然地引起中国理论界、批评界的关注,于是由介绍而评价,由评价而借鉴,由借鉴而结合中国现实语境自行操作,也不能不使敏感而又逐潮的不少批评者竞相逐向了文化批评并形成一时之热。
三是中国的文化批评本来有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从先秦到五四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借用苏联的文学批评理论到我们文学方针一直倡导的讲究“社会效益”,长期以来,主要都是带有文化批评性质的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在批评的着眼点和功用上乃至基本方法上,与文化批评有许多共通之处。
因此,文化批评一经西方思想家、批评家命名,在中国很容易一拍即合,也不能不使文化批评炒得热了起来。
尽管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值得商榷的问题还不少。
例如,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模式,它特有的概念范畴是什么?它最基本的学科性理论背景和支撑点是什么?它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的根本性差异又在哪里?它对经典作品的消解性阐释和对大众文学乃至低俗文学的过分热情于文学自身的发展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此外,文化批评在西方出现和中国出现的所谓“语境”又有什么区别?后现代文化思潮在中国是否亦如在西方一样有它特定的社会现实基础?这些问题,应该在教学中提示学生去思考。
作者: 李露莎
作者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北京100031
出版物刊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页码: 74-7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多元文化 古代文艺批评 音乐批评 文学批评
摘要: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音乐批评面临很多现实的美学问题。
本文针对当下的音乐批评存在的诸如缺乏深度的音乐体验、远离音乐听众和读者等问题,从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中重引导和交流的批评态度、重体验的批评目的以及重感性沟通的批评表述几个方面发掘值得借鉴之处,使传统精神这一“元”在今天的文化场域中有新的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