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05.01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作者:邱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摘 ;要:黎锦晖,中国近代音乐的奠基人,中国流行音乐的先导者,其对于中国近现代流行音乐的萌生与发展是莫大的,他不仅开拓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新空间、实现其流行音乐与都市生活、城市发展的有效对话,打破了近现代音乐的陈规陋俗,还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深远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是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集大成者。
关键词:中国近代流行音乐;黎锦晖;影响。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1一、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产生背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加之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加重,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到重创。
五四运动后,在“新文化”思想的推动下,西方的音乐文化如百老汇歌舞、美国爵士乐等新的音乐形式传入中国,以上海为代表的殖民性大都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颇大,中国的流行音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
二、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历程(一)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之创作背景黎锦晖,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
字均荃,生于湖南湘潭一书香门第,“黎氏八骏”①之一。
黎锦晖从小就对家乡的戏曲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学习了古琴和弹拨乐器。
1912年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学院,1915年在北京多所学校教国文、历史等学科,并得到了蔡元培的培养。
随后,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撰写了大量语文教材的同时,提出了“学国语必须从唱歌入手,音乐是最好的方式。
”并开始其创作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之路。
黎锦晖先后创作了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和12部儿童歌舞剧,创办了《小朋友》期刊,并把其传到偏远的山村学校,给孩子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机会。
黎锦晖自发成立了“明月歌舞社”和“中华歌舞专科”,对喜爱音乐的人专门培养,培养了王人美、徐来等音乐表演人才。
(二)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之创作过程当时的上海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重,弥漫着西洋流行音乐的气息,黎锦晖看到此状况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中国要有属于自己的流行音乐,演唱自己的音乐作品,人们对于流行音乐的追求还是非常痴迷的。
在时代背景下分析黎锦晖的“黄色音乐”
在分析黎锦晖的“黄色音乐”时,需要将其放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量。
1970年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整个社会环境依然充斥着严厉的宣传和审查制度,且浓厚的意识形态控制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音乐作为审查较宽松的娱乐形式之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仅仅是传播革命思想和宣扬革命精神的手段。
黎锦晖的“黄色音乐”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挑战了这一限制,并尝试通过音乐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一些人认为黎锦晖的音乐作品是一种反叛的行为,他们将其视为与时代背道而驰的“异类”。
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黎锦晖在音乐中涉及黄色内容是极其冒险和受限制的。
另一些人则认为,黎锦晖的“黄色音乐”是一种对当时僵化的审查制度的批判,以及对现实生活中封建禁忌和道德约束的挑战。
此种音乐作品通过呈现性和挑逗情感等手段,试图激发人们对于个人自由和情感表达的思考。
黎锦晖通过这种方式,希望唤起人们对于社会体制和传统观念的质疑,以及对于自由表达的追求。
无论如何,黎锦晖的“黄色音乐”对于当时来说都是触及禁区的行为。
这种音乐作品在当时被视为是对社会公德和道德底线的挑战,因此引起了当时官方的极大争议和非议。
正是由于其敢于挑战当时官方审查的勇气,黎锦晖的“黄色音乐”促进了中国音乐界在审查制度后逐渐形成的自由化和开放的氛围。
黎锦晖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作者:邹联丰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6期摘要:黎锦晖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颇有争议且受到责难最多的音乐家。
他是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奠基人,开了这一领域的先河,又是音乐教育家,理论家。
时至今日,对他在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的价值及历史意义,学术界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并形成广泛共识。
但是,对于他创作的流行歌曲,由于种种原故,尚处于基本否定状况中,本文仅就黎锦晖的音乐创作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阐述一点管窥之见。
关键词:黎锦晖儿童歌舞流行音乐影响中国内地流行音乐自产生至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
在这些众多的杰出音乐家当中,黎锦晖便是其中之一。
这位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至抗日战争前这段时期,创作了一些都市流行音乐,后来由于受到“左”的思潮的影响。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其称为“黄色音乐的鼻祖”。
但他却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如何正确审视和评价他,特别是他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作用,本文试从其音乐创作的历程及风格、贡献等方面来阐述他的音乐创作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黎锦晖生平简介黎锦晖(1891~1967),字均荃,笔名“甚么”、“金玉谷”等。
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
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
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
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
1967年,这位为儿童音乐事业发展而勤奋探索的音乐家,因心力衰竭永别了入世,享年七十七岁。
二、黎锦晖的音乐创作历程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黎锦晖最重要的音乐创作成就是儿童歌曲和儿童歌舞剧,我们都会唱“小羊乖乖,把门开开”,就是他创作的歌舞剧《小羊救母》中的唱段。
李锦辉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他的音乐创作及贡
献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黎锦晖与黎派音乐》是一本艺术方面的书籍,这部作品主要是想通过掌握的史料,对黎锦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进行评论和描述,有助于读者对黎锦晖的音乐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与思考,认识到黎锦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上的作用和地位,从而让更多的人对这份文化遗产进行发扬和继承。
现在来看看《黎锦晖与黎派音乐》这本书籍相关内容的介绍。
黎锦晖是“五四”运动时期所出现的一位音乐大师,他为当时还处在封建制度下的孩子创作了大量的音乐和歌舞相关的作品。
他的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便流行全国,以“爱”和“美”为创作的源泉,一点一滴滋润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田。
黎锦晖通过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创造出了新形式的歌舞表演。
等到20年代的中后期,黎锦晖又给成年人创造了大量的流行音乐,在各个城市的人民口中广为传唱,开启了中国流行音乐的道路。
黎锦晖的创作道路漫长而又艰辛。
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形成了一种叫做“黎锦晖现象”的潮流,主要就是指黎派的儿童歌曲和流行歌曲的“黎派音乐”。
一方面,他的创作在学校社会上都有广泛流传,另一方面,他独特的音乐风格被很
多人所关注。
新中国成立之后,黎锦晖的音乐被得到了肯定,但同时存在着固有的禁区。
回声中的革新:黎锦晖与中国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在20世纪初的中国,音乐的风潮正悄然发生着变革。
1927年,上海,这个东方的巴黎,孕育出了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毛毛雨》。
这不仅是一首歌曲的诞生,更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的到来。
黎锦晖:音乐的先驱者黎锦晖,这个名字在今天可能并不广为人知,但在那个时代,他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儿童歌舞音乐的开创者。
他不仅创作了《毛毛雨》,更以其独特的音乐才华,将西方的爵士乐与中国的民族音乐完美融合,推动了中国音乐的现代化进程。
《毛毛雨》:时代的印记《毛毛雨》的诞生,不仅是音乐上的创新,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这首歌曲由黎锦晖的女儿黎明晖演唱,她的声音如同那个时代的一缕清风,吹拂着中国音乐的新篇章。
歌曲的流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新文化、新思想的渴望和接纳。
儿童音乐的启蒙黎锦晖不仅在流行音乐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对中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同样深远。
他创作的儿童歌曲,如《可怜的秋香》和《老虎叫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音乐生活,更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明月歌舞团:星光璀璨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和明月歌舞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才。
周璇、白虹、严华等中国第一代歌星,以及聂耳等音乐作家,都是从这里走出,他们的名字和作品,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音乐的国际化黎锦晖的音乐不仅在中国本土受到欢迎,更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收录在《黄色音乐》一书中,他本人也被誉为“黄(肤)色音乐第一人”,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中国音乐国际地位的肯定。
结语:黎锦晖的音乐生涯,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一个缩影。
他的作品和理念,如同那个时代的回声,至今仍在中国音乐的长河中回荡。
他的故事,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
在今天,当我们再次聆听那些经典的旋律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更能体会到那个时代音乐人的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
试论黎锦晖音乐作品的时代性与民族性作曲家一生的标志就是他的作品,就如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对于作曲家来说就是“乐如其人”。
大多数作曲家在他们的音乐旋律中都透露着他们的理想、情趣以及对音乐“美”的理解。
在一生的创作生涯中,他们不断地探索和出新,用自己创造出的音调续写着音乐的历史,为音乐艺术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热情和心血。
他们的创作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在中国音乐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不少著名的音乐家,他们都曾以绚烂的艺术成就屹立于中国乐坛。
悉数当中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为音乐发展做出的或多或少的贡献。
其中,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鼻祖的黎锦晖便是众多作曲家中成绩傲人者之一,他的创作使中国音乐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一生活经历的影响我们往往说生活塑造人。
的确,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使人拥有与之相应的性格和品质。
在音乐创作中,我们也可以说不同的生活经历打造了音乐家们不同的思想情感,因此他们在创作中所体现的音乐气质也有所不同。
有的作曲家生活优越,很少有担忧的事情,所以擅长创作表现外在的作品。
作曲家是音乐创作活动的关键,每一部音乐作品的产生都不可能脱离作曲家的工作。
通常,作曲家的经历和创作情况作为制约音乐风格的内部因素会直接显现在他的作品的逻辑性中,即音乐作品中所体现的作曲家的思想艺术构思。
而对于用音乐传达思想的手段及所传达的思想问题上,每个作曲家所惯用的手段及想传达的内容都有所不同,所以就造就了作曲家不同的个人风格。
因此,作曲家的生活经历、个人审美情趣、创作目的和专业技术等因素都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审美创造,并逐步形成其创作风格。
黎锦晖(1892-1967),湖南湘潭人,“黎氏八骏”之一。
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
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韩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1929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了“中华歌舞团”。
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黎锦晖歌曲摘要:一、黎锦晖简介1.黎锦晖背景2.黎锦晖音乐成就二、黎锦晖的代表作品1.《小兔子乖乖》2.《小燕子》3.《好大的风》三、黎锦晖音乐风格及影响1.音乐风格特点2.对后世音乐家的影响四、总结1.黎锦晖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2.黎锦晖音乐作品的价值正文:黎锦晖,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出生于20 世纪初,一生致力于音乐创作,为我国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黎锦晖的音乐成就表现在多个方面,他的歌曲作品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黎锦晖的代表作品包括《小兔子乖乖》、《小燕子》和《好大的风》等。
这些作品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回忆。
《小兔子乖乖》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歌词描述了小兔子乖乖听从妈妈的话,不怕大灰狼的故事。
这首歌曲旋律简单、节奏明快,适合儿童演唱。
黎锦晖在这首歌曲中巧妙地运用了童谣的形式,展现了他对儿童心理的准确把握。
《小燕子》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歌曲,歌词通过赞美小燕子的勤劳,寓意人们应该珍惜春光、努力工作。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黎锦晖在这首歌曲中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以及对自然景象的独特感悟。
《好大的风》是一首描绘大风天气的歌曲,歌词通过描述风的力量,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
这首歌曲旋律激昂、震撼人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黎锦晖在这首歌曲中充分发挥了音乐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
黎锦晖的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特点,他的歌曲作品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黎锦晖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音乐作品成为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谈音乐家黎锦晖的历史贡献黎锦晖(1891-1967)出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及弹拔乐器。
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花鼓戏、湘剧等音乐对他的影响较深。
1912年长江高等师范毕业后,在北京和长沙任职员、编辑、音乐教员,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社团活动并在那里开始学习西洋乐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致力于音乐教育创作和推广国语的工作。
在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可谓硕果累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称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剧的创始人,是第一个中国歌舞学校的创办者,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一、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及歌舞表演曲儿童歌舞剧是“五四”后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学校里流行的一种音乐体裁,是一种简单的有唱、有简单情节结构和舞美的儿童歌舞小戏,后人称这是中国近代歌剧的雏形。
黎锦晖从1921-1929年间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麻雀与小孩》《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小画家》《小羊救母》;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等。
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
继承和发展了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将民间音乐素材植入音乐,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曲牌、民歌、小调及地方戏等音乐元素,均成为创作的素材,所以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二、黎锦晖与流行音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音乐界都承认,黎锦晖就是流行音乐创作的奠基者,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
市民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于是黎锦晖的流行音乐便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
他创作的《桃花江》《特别快乐》《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黎锦晖歌曲
(原创版)
目录
1.黎锦晖简介
2.黎锦晖歌曲的风格和特点
3.黎锦晖歌曲的代表作品
4.黎锦晖歌曲的影响和贡献
正文
黎锦晖,原名黎锦炯,是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
他出生于广东珠海,自幼喜爱音乐,曾在北京音乐学院学习,后来又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
他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歌曲创作的先驱。
黎锦晖歌曲的风格和特点以民族风格和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
他的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民族音乐为基础,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他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入浅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黎锦晖歌曲的代表作品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天净沙·秋思》、《桃花源记》等。
这些作品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歌词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深受人们的喜爱。
黎锦晖歌曲的影响和贡献非常深远。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音乐文化,而且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歌曲广为流传,被誉为“中国歌曲之父”。
同时,他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黎锦晖是中国现代音乐的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的歌曲作品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歌词富有诗意,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约起始于清末至民国初.当时已有直接借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填词作为军歌及学堂歌曲的现象,这可说是西方音乐因素为我所用的开始.
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群众性歌曲.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总的来看,中国流行音乐从产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它的发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带有浓重的殖民地气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软弱;另一方面,由于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数不多的小资产阶级及市民阶层.
新中国建国后17年间的创作歌曲随着全国解放,群众歌曲领域形成了一支阵容强盛的创作队伍.中国内地流行音乐至此完成了发展.
谢谢大家。
《【不能贬低黎锦晖在流行音乐史上的地位】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摘要:《毛毛雨》和同时问世的《妹妹我爱你》、《人面桃花》、《卖花词》、《桃李争春》、《落花流水》、《文明结婚》、《春朝曲》等中国第一批时代曲,奠定了黎锦晖中国流行歌曲创始人的历史地位,陈钢的基本观点,就是赞美20世纪40年代,把20世纪40年代说成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最辉煌的年代,这一辉煌又因陈歌辛创作的大量歌曲而使然,到1941年上海的“孤岛时期”结束,黎锦光的名曲《卖杂货》、《满场飞》、《叮咛》、《探情》、《苏三》、《清流映明月》、《采槟榔》、《卖花翁》、《口哨的安慰》、《闹五更》、《梦中梦》都已问世陈钢主编的《上海老歌名典》(以下简称“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2007年4月再版)贬低黎锦晖,抬高陈歌辛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的历史地位。
我在此以史实为依据,进一步说明历史真相。
一部中国流行音乐史出现两个“鼻祖” 1927年,黎锦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当时称“时代曲”或“摩登歌曲”)《毛毛雨》,把“流行歌曲”这一体裁引入近现代中国的乐坛,从此,中国乐坛进入了流行音乐的新时代。
《毛毛雨》是划时代的,黎锦晖的贡献也是划时代的。
《毛毛雨》和同时问世的《妹妹我爱你》、《人面桃花》、《卖花词》、《桃李争春》、《落花流水》、《文明结婚》、《春朝曲》等中国第一批时代曲,奠定了黎锦晖中国流行歌曲创始人的历史地位。
1929年,黎锦晖在新加坡创作了百首“家庭爱情歌曲”,分批寄回上海。
这些歌曲之书被书商一版再版,风靡了上海滩。
从1927-1936年,黎锦晖创作的时代曲,火爆走红,民营广播电台从早到晚播放黎锦晖的歌曲,播音歌星作为一种行当应运而生。
1934年,上海《大晚报》独家举办了中国首届“三大播音歌星竞选”的活动。
参赛的歌星演唱的歌,95%以上是黎锦晖的作品,他的歌是当选为“三大歌星”的白虹、周璇和汪曼�的成名曲。
1934-1935年,被称为中国流行歌坛的“中兴时期”和“黄金时代”。
关于黎锦晖早期音乐创作的理念与实践艺术论文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黎锦晖(1891-1967)一方面其推广国语,改革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热心从事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创作,带动了儿童音乐作品在全国的广泛流行,对歌舞剧和新歌剧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都被给予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其创作的一些不合当时国情、时宜的甜歌艳曲,的确曾对当时人们的爱国抗敌热情产生过一定消极影响。
但是,关注黎锦晖的创作,无论是其极受褒奖的儿童歌舞剧,还是其争议不断的城市流行歌曲,几乎都离不开一个载体——“明月社”。
这是一个完全以黎锦晖个人的力量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专门的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他为黎锦晖个人理想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实际上,在兴办“明月社”之前,或在1910年以前,黎锦晖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时代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形成了黎锦晖的创作理念、不外乎如下几点。
首先是受学堂乐歌时代出现的沈心工等音乐家乐歌写作经验的启发,并直接继承了学堂乐歌的表现思想内容,作品立意反对封建愚昧、邪恶残暴,歌颂科学文明、勇敢智慧、民主平等的精神。
并由此萌生推行“平民音乐”的念头。
于是,心怀“平民”思想发展音乐,并努力地将音乐与戏剧结合,自1920年开始编创并逐步形成的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把儿童音乐创作与“五四”精神相联系,借鉴外来经验,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国儿童歌舞艺术的新路, __新歌的成长做出了早期的探索。
其次,是黎锦晖个人创作的理想。
1916年,他在北京参加“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活动,开阔了艺术视野,此时他深入地学习中国戏曲,“集中于皮簧、旁及鼓书”。
在上海时期,他到公共租界市政厅去听交响音乐会,每周一次,“风雨无阻”;还自学和声与作曲技法。
与此同时,他又与当时的一些国乐团体有着经常而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
使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新音乐的创造是应该“兼收并蓄的”。
第三,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黎锦晖开始热心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的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做起。
一谈到中国早期的流行音乐,必须谈到黎锦晖。
黎锦晖1891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望族,兄弟八人,是“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1912年,黎锦晖毕业于长江高等师范学校,经亲友推荐,到北京任《大中华民国日报》编辑,并参加了同盟会。
因为该报支持孙中山、反对袁世凯被查封,他在随后任职于国会众议院秘书厅。
两年后,又因袁世凯复辟帝制,他离开北京回到长沙。
在长沙期间,他兼任四所小学的音乐教员,在教学中,他教风琴演奏,教流行的外国歌曲,也教中国传统歌曲,并为民间音乐填上新词。
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之后,黎锦晖再次赴京到众议院任职。
1918年,教育部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黎锦晖被聘为委员,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当时最先进的知识分子,比如蔡元培、钱玄同等,并因此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影响。
在推广国语的同时,黎锦晖对中国传统的戏曲门类进行了充分的观摩和了解。
他发现俗曲多有卑琐之词,遂提出“保留原有曲调,改变唱腔,或取作新曲主题,加以发展”的主张①。
顺便说一下,这与我前面提到的李叔同的“新曲旧词”,有一种奇妙的对应关系。
可以说,这一主张与李叔同的“新曲旧词”一样,包含着近现代以来中国歌曲创作所具有的空前复杂的美学经验,契合着近现代以来中国特殊的文化状况。
黎锦晖认为:“新,固然不能说都可以‘新得好’,但是无论如何失败,也比旧的有价值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一句极能阻碍进化的妖言。
”②在自传《我与明月社》中,他对此有更详尽的说明:从1917年起,我接触各种音乐的机会更多了,逐渐感觉新文化运动应利用音乐为宣传工具,心想邀集知音朋友组成一个小型的音乐社,以“宣传乐艺、辅助新运”为目的。
“凡事预则立”,自己必须作准备,于是进行观摩,阅读、抄谱、记谱,要求自己能结合乐理了解乐曲的结构,听懂不同的风调,哼出无法记录的韵味……我经常上天桥和城南游艺场,搜集一些民歌小曲,跟朋友们研讨,也没人干涉我们的自由。
黎锦晖歌曲摘要:一、黎锦晖的简介1.黎锦晖的生平2.他在音乐领域的贡献二、黎锦晖的歌曲作品1.《小白菜》2.《可怜的秋香》3.《麻雀与小孩》4.《葡萄仙子》5.《月明之夜》三、黎锦晖歌曲的特点1.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2.儿童音乐教育的创新3.歌曲的广泛影响力四、黎锦晖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1.开创了现代儿童音乐教育先河2.对后世音乐家的启示和影响正文:黎锦晖,原名黎锦熙,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
他生于清朝末年,经历了民国时期和抗日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致力于音乐创作,还倾心于音乐教育事业,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黎锦晖的歌曲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小白菜》、《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和《月明之夜》。
这些歌曲取材于民间生活,运用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元素,旋律优美,歌词质朴,易于传唱。
特别是《小白菜》,这首歌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战争年代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成为了中国现代儿童音乐的典范之作。
黎锦晖的歌曲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他善于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将民间文化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富有特色的音乐作品。
其次,他在儿童音乐教育方面进行了创新,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和基本音乐素养,使音乐教育更加贴近儿童。
最后,他的歌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在当时广为传唱,而且至今仍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在音乐史上,黎锦晖的地位举足轻重。
他被誉为“中国儿童音乐之父”,开创了现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先河。
中国流行音乐的开创黎锦晖: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后来转入流行音乐创作,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者,流行歌的开山鼻祖。
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主要有《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这些歌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这个团体成为中国早期流行音乐的摇篮。
三巨头:第一次流行音乐高峰缔造者继黎锦晖之后,有三位著名音乐人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他们是陈歌辛、黎锦光和姚敏,后世称为早期流行音乐三大巨头。
三人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音乐掀起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第一个高潮,造就了一大批早期流行歌手,并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其中《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等如今仍然是广为传唱的金曲。
图为陈歌辛。
陈蝶衣:流行音乐词圣陈蝶衣(1908—2007),中国江苏常州武进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享誉上海滩的文艺界。
《香格里拉》、《凤凰于飞》、《南屏晚钟》、《情人的眼泪》等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均出于他手,在流行乐坛有词圣之称。
1996年,陈蝶衣获得香港创作人协会终身成就奖,此奖为香港乐坛最高荣誉,六十多年来,中国流行音乐史上一代又一代歌星都演唱过他的歌。
其子陈燮阳是中国著名指挥家。
姚莉:资格最老的国语流行歌手姚莉,1922年生,是演唱国语流行曲资格最老的一位歌手,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歌星之一。
50年代百代唱片公司的唱片封套上,介绍她的文字里称其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过程,始终独步歌坛,后起者无出其右”。
代表曲目有《得不到的爱情》、《玫瑰玫瑰我爱你》、《哪个不多情》、《春风吻上我的脸》、《雪人不见了》、《月下对口》等等。
周璇:中国流行音乐的金字招牌周璇(),原名:苏璞,江苏常州人,中国早期电影著名女演员、民国时期著名歌唱家。
一代歌后“周璇”的名字可以说是国语流行曲史上一个金字招牌,号称“金嗓子”,她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副名副其实的好歌喉,不仅音色细嫩、音质甜美,而且吐字清晰。
在时代背景下分析黎锦晖的“黄色音乐”黎锦晖是一位中国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被称为“黄色音乐”,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这种音乐作品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当代文化、社会和艺术的角度分析黎锦晖的“黄色音乐”,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黄色音乐”这一概念。
黄色音乐并不是指的色情或淫秽的音乐,而是一种通过音乐表达情感、探索人性和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
黄色音乐的内容通常包括对情欲、欲望、爱恨情仇、生死离别等主题的探讨,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音乐作品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兴趣。
黎锦晖的“黄色音乐”作品在当代文化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多元化发展,人们对于情感、性别和人性的认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被打破,人们开始更加开放地探讨情感和性别议题。
黎锦晖的音乐作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了当代人的情感挣扎和认知变革,引领了当代文化潮流的一股新风向。
黎锦晖的“黄色音乐”作品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矛盾和挣扎。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扰,包括情感困惑、性别歧视、社会压力等等。
黎锦晖通过自己的音乐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这些社会矛盾,并试图引起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他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内心挣扎和人性的复杂性,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黎锦晖的“黄色音乐”作品也对当代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作品突破了传统音乐的限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同时也引领了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他的音乐作品将情感和社会议题融入到了音乐当中,使得音乐不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而成为了一种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抒发。
这种新颖的音乐风格在当代文化和艺术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于艺术创新和文化变革的热情。
黎锦晖的“黄色音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由于其音乐内容较为前卫和大胆,一些人对于其音乐作品持保守和批判的态度,认为其作品过于开放和不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