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论语_词语考释五则_杨逢彬
- 格式:pdf
- 大小:271.22 KB
- 文档页数:7
论语集解(一)论语集解[魏]何晏等撰(元盱郡覆宋本中华民国二十年故宫博物院影印)论语序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校,户教反;向,舒尚反。
)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
大子大傅夏侯胜、(大,并音泰。
)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及子玄成等传之。
《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於《鲁论》。
琅邪王卿及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
故有《鲁论》、有《齐论》。
鲁共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
(坏,音怪。
)《齐论》有《问王》、《知道》,多於《鲁论》二篇。
《古论》亦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包氏、周氏《章句》出焉。
《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至顺帝时,南郡大守马融亦为之训说。
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
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
【凤麟按:宋邢昺疏:“周生烈,燉煌人,《七录》云:字文逸,本姓唐,魏博士、侍中。
”】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
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
所见不同,互有得失。
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等上。
【凤麟按:《晋书》列传第三《郑冲传》:“初,冲与孙邕、曹羲、荀顗、何晏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从其义,有不安者辄改易之,名曰《论语集解》。
成,奏之魏朝,于今传焉。
”则《论语集解》又非何氏一人之力也。
其《序》末已自标明,而今人独归功于何,以其驸马官贵欤?〇此为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前有序目,今略。
今以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同治陈立刊本)作校。
】——盱郡重刊廖氏善本——注者传略[孔安国]《史记·孔子世家》:“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
《论语》“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解
杨逢彬
【期刊名称】《长江学术》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论语·为政》第七章一般标点为"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中,"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汉儒有两说,迄今未有定论。
本文从跨层结构"至于"在汉语史中的演变入手,指出该词在《论语》成书时代尚难以断定具有"谈到""说到""讲到"义,但那一时代它所具有的"延及于""扩展到""甚至于"的意义已经很普遍了,因而"至于犬马"的"至于"是后者。
用同样的方法,论证"有养"为"被养"。
此章应该标点为"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总页数】6页(P96-101)
【作者】杨逢彬
【作者单位】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通翻译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
【相关文献】
1.《论语》解释的近代转变--读姚永朴《论语解注合编》 [J], 石云孙
2.焉能如此解《论语》——以《论语》首章为重点 [J], 邱鸣皋
3.集百家之歧解汇众说于一书——读中华书局版《论语歧解辑录》 [J], 王雪
4.张栻朱熹暗引故训考同——以《论语解》《论语集注》为例 [J], 胡俊俊;胡琼
5.再论《论语》“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J], 杨逢彬;孙鹏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12语言应用研究称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称谓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称谓也能帮助人认识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论语》是先秦儒家经典之作,它是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当时人物和情景的真实反映。
《论语》涉及面广,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论语》称谓词进行考察能够很好地反映先秦时期的词汇特点以及社会面貌。
本文从词类、语用、词义三个方面对《论语》称谓词进行判定,对这些称谓词进行数据化描写,并从中归纳出其音节特点和文化特点。
一、《论语》称谓词的判定称谓词的定义在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马宏基、常庆丰在其研究新时期称谓语的著作《称谓语》中,定义“称谓词”是“指称对象是人,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反映了人们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把称谓等同于名称,《现代汉语词典》采用了这一定义,该说法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袁庭栋在《古人称谓漫谈》中指出,“称谓词”是“对人的称呼”,他把“称谓词”等同于“称呼”。
而《汉语大词典》中解释“称谓词”为“称呼,名称”,包含了前两种说法。
本文定义“称谓词”为:“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示个体所处社会位置的称人名词,具有社会交际功能。
”在具体的判定中,可以依据三个方面的标准来判断。
第一,依据词类来判断。
首先,称谓词是词的一部分,必须符合词的特征。
词是具有一定语音形式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所以诸如“执鞭之士”“六尺之孤”等表示称谓的短语就被排除在外了。
其次,称谓词属于名词,它是名词的子集。
《论语》中部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例如“直”,指“正直的人”,我们把这类词也放在称谓词中讨论。
第二,从语用上判断。
《论语》中称谓词的语用特征主要有自称和对称、尊称和敬称。
人称代词具有交际功能,但是不能表现出特定的身份。
比如:第一人称代词“吾”在《论语》中出现了113次,其中孔子对学生称“吾”有86次,学生对孔子称“吾”出现4次,他人对孔子称“吾”出现5次,其他情况下“吾”作第一人称出现18次;第二人称代词“尔”共出现21次,孔子对学生称“尔”出现16次,他人对孔子称“尔”出现1次,其他情况出现了4次。
“意义不同,分布也不同”原理在古书疑难词句考释中的实践——以《论语》《孟子》《汉书》为例
杨逢彬
【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1)002
【摘要】某一词、或某一个词的多个义位,其出现的上下文条件是不同的.一个词出现在特定的句子中,该句子就已经锁定了其义位.其原理可以归纳为:意义不同,分布也不同.因此,要想知道句中某字到底是哪个词,应该考察其分布;要想知道句中某词是其本义和若干引申义中的哪一意义,应该考察其分布.其具体步骤为“书证归纳格式,格式凸显意义”.本文依据这一原理和步骤,考察了《论语》《孟子》《汉书》中的八个古今见仁见智的词句.
【总页数】9页(P8-16)
【作者】杨逢彬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孔孟君臣关系思想的不同之处研究--以《论语》《孟子》为参考 [J], 张景发
2.以经证经与《论语》疑难词句考释 [J], 黎千驹;黎哲
3.从《论语》《孟子》《史记》《汉书》等看上古时期“美好”语义场--以
“好”“美”“善”为例 [J], 徐丹丹
4.刘重德"三位一体"翻译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比较分析《论语》三个不同英译版本 [J], 朱健
5.“随遇而释”:以不同释义于不同国家传播中华文化——以论语为例 [J], 冯双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杨逢彬的《论语新注新译》是中国哲学类小说,该书以杨逢彬的视角重新解读《论语》。
杨逢彬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学、语言学、文献学等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
在《论语新注新译》中,杨逢彬对《论语》的原文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注释,同时进行了通俗易懂的翻译。
他的注释和翻译风格平易近人,没有门槛,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杨逢彬在书中还加入了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和见解,这些见解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启发性。
杨逢彬通过对《论语》的重新解读,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总的来说,杨逢彬的《论语新注新译》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如果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感兴趣,这本书将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作者: 杨逢彬
作者机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古汉语研究
页码: 17-2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论语 思无邪 所以 所由 所安 得而 笃志
摘要:"思无邪"的"思"仍是语助词,孔子没有将它作"思想"解,因为《论语》时代"思"还没有产生出用作名词表示"思想"的义位。
"所以"表示行事的方法和途径,"所由"表示如此行事的缘由,"所安"是所赖以生存,所赖以安身立命者之意。
"民无得而称"的"得而"已经虚化,故此句意为民众对泰伯无所称述。
"笃志"意为"笃于其志","笃"意为厚实坚固,先秦及汉初时多特指思想品德方面诚而厚重,心意不改变。
父母唯其疾之忧词类活用
孟武伯[1]问孝。
子曰:“父母[2]唯[3]其[4]疾[5]之[6]忧[7]。
“——《论语·为政》
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
忧也。
——朱熹《集注》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
然后使父母忧。
——汉·马融
【翻译】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回答说:“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
【通俗之说】
作为作子女的我们,让父母只担心我们的健康,其他方面都不需要他们担忧,这就是“孝”。
换言之就是“除生病不能避免外,不要让父母担忧子女的其它事情”。
因为生病是我们自身很难去规避的,但是,诸如学业、事业等等,都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把握的。
我们自己通过自身的奋斗可以做好的事情,不能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此即孝道。
【参考资料】
1.杨伯峻《孔子译注》;
2.杨逢彬,蒋重母《<论语>词语考释五则》。
【说明】
.
1.^孟武伯:仲孙氏,名彘(音zhì),“武”是谥号,孟
懿子“世家”(继承王位)之子,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2.^父母:爹娘。
施事主语。
3.^唯:独,只。
4.^其:第三人称代名词,指代孝子。
5.^疾:病,疾病。
6.^之:提宾标志。
7.^忧:发愁,为……发愁。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3月20日Mar.20, 2021第41卷 第3期Vo1.41 No.3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3.013《论语新注新译》的注释方法创新及其学术史意义张中宇(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00)摘 要:杨逢彬的《论语新注新译》是阐释与研究《论语》时大胆采用新方法的集大成者。
这部《论语新注新译》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一个时代或者一部著作的语用习惯为突破点,以更多的实证找到相关阐释的新证据。
杨逢彬从传统的文献学、训诂学、历史学等入手,同时开创性地把现代语言学的大数据统计方法全面引入《论语》阐释和研究,尤其用于解决颇具争议的问题。
由于通过新方法获得了新证据,所以杨先生的《论语新注新译》有理有据,并且突破了古注及一般看法,提出新说,精彩叠见。
关键词: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现代语言学;大数据语用统计方法中图分类号:B222.1;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3-0034-03一、研究背景汉代以来,阐释、研究《论语》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研究《论语》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训诂法、历史事件互证法等。
由于流传至今的先秦文献有限,现代以前国家或私人收藏具有“封闭性”,缺乏广泛的“共享”机制,历代学者能接触的文献往往并不特别丰富。
受到这些条件制约,传统的文献或训诂方法多为有限举证。
这些有限举证有时候难免带有片面性、主观性,不同学者之间也多见歧异,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关问题也就成为“悬案”。
仅仅依靠传统的文献、训诂或历史互证等方法,《论语》阐释或研究中见仁见智的“悬案”几乎没有破解的可能。
因为除了传世文献,新发现的材料包括出土文献等也很有限,就客观条件而言,很难实现突破。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65练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26《劝学》《师说》复习任务 1.梳理积累两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古今异义词和多义实词“中”“已”“常”“攻”。
2.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活动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请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①以为轮“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虽有槁暴“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劝.学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②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黄金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④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⑥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⑦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圣人之所以..为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⑧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⑨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大家;许多人⑩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⑪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3.多义实词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论语》疑义考释二则孙鹏程【摘要】一些学者在古书疑难字词训诂时,常常会从语言系统外部寻找证据,依靠所谓的情理、思想来解释字词,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考察"分布"才是求得疑难字词正解的不二法门.运用考察分布的方法对《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中的"小子"和《论语·子路》"父为子隐"中的"隐"进行考察,认为"小子"应指孔子学生,"隐"仍应释为"隐瞒";在推翻一些"新说"的同时,也验证了基于考察分布的训诂方法更具科学性.【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2)004【总页数】4页(P107-110)【关键词】论语;训诂;分布;小子;父为子隐【作者】孙鹏程【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7对于《论语》疑难词句的训诂,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仁智互见。
有些从传统的形训、义训、声训出发,有些说法则通过一些情理和孔子思想来解释字词。
面对角度各异的训诂方法,我们必须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用最科学的方法来求得正确解释。
高邮王氏父子的“终风且暴”和“夫佳兵者”二例训诂当属古人训释疑难词句的巅峰之作,究其方法,核心便是杨逢彬先生(2016)提出的考察“分布”。
何谓“分布”?一是指词在句中所占据的语法位置,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等;二是指词的结合能力,即该词修饰何词,该词被何词修饰,等等。
[1]简单地说,就是该词出现在该位置的特定上下文条件。
我们需要明白,每一个词或者每一个词的不同义位的“分布”都是不相同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
具体做法就是在同时代或者时代相近的典籍中,搜集尽量多的和考证对象同一结构或同一句式上下文的例子,然后归纳总结出考证对象的准确意义。
论语主要名词出现次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论语》中的主要名词出现次数问题。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围绕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展开,其中所包含的名词不仅代表着当时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也是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论语》中主要名词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及孔子的思想脉络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比不同名词出现的次数,还可以探索出《论语》中的主题和重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著作。
本文将以对《论语》中主要名词的出现次数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为主要方法,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词频统计,对名词的使用趋势和频率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本文还将对名词出现的背景和语境进行考察,以求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内涵。
在展开对《论语》主要名词出现次数的研究之前,我们先对《论语》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对《论语》中的名词使用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出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同时,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将在结论部分进一步探讨,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对学术界的研究有所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围绕着论语中的主要名词出现次数展开。
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并提供总结性的观点。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包括论语的背景介绍、论语中的主要名词以及论语主要名词的出现次数。
在背景介绍中,我们将简要介绍论语的起源、作者和重要性,为读者提供背景信息。
随后,我们将详细探讨论语中的主要名词,分析其在文本中的含义和作用。
最后,我们将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论语主要名词的出现次数,并对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
第三部分是结论,包括总结论语中主要名词的出现次数、对研究结果的启示和意义,以及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