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四 1.4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430.97 KB
- 文档页数:8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1.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一、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1.公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A点近日点1月初最快B点远日点7月初最慢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要点讲解】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影响(1)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在南北纬23°26′之间。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变化规律时间变化特点北半球夏半年(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分日至秋分日) 夜越短。
图1代表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图2代表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如图3所示)【要点讲解】1.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1)纬度分布规律①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②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第四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一、选择题(2016·高考上海卷)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完成1~2题。
1.)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2.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解析:第1题,依据正午太阳高度=90°-两地纬度间隔,以及北京纬度为40°N,可计算出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纬度分别为10°N、0°、10°S。
又因为是在连续三个月内的测量,可判断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结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D项正确。
第2题,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太阳直射赤道,且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故此次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秋分日,故C项正确。
答案:1.D 2.C(2016·太原模拟)下图为某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N点日期可能为( )A.5月6日左右B.8月7日左右C.11月7日左右D.2月6日左右4.该地纬度最可能位于( )A.赤道B.11°34′SC.11°34′N D.23°26′N5.若测得某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5°,则该日可能为北半球(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解析:第3题,N、M两日以6月22日为中点呈对称分布,且N位于6月22日之后。
据此推知,N的日期可能为8月7日左右。
第4题,该地5月5日有直射现象,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
第5题,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
答案:3.B 4.C 5.D(2017届河南名校联考)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曾利用正午影长率(正午时影长与物体高度的比值)精确地推算出冬至的日期和时刻。
第四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基础巩固组](2016·高考上海卷)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完成1~2题。
1.)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2.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解析:第1题,依据正午太阳高度=90°-两地纬度间隔,以及北京纬度为40°N,可计算出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纬度分别为10°N、0°、10°S。
又因为是在连续三个月内的测量,可判断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结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D项正确。
第2题,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太阳直射赤道,且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故此次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秋分日,故C项正确。
答案:1.D 2.C(2017·太原模拟)下图为某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N点日期可能为( )A.5月6日左右B.8月7日左右C.11月7日左右D.2月6日左右4.该地纬度最可能位于( )A.赤道B.11°34′SC.11°34′N D.23°26′N5.若测得某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5°,则该日可能为北半球(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解析:第3题,N、M两日以6月22日为中点呈对称分布,且N位于6月22日之后。
据此推知,N的日期可能为8月7日左右。
第4题,该地5月5日有直射现象,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
第5题,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
答案:3.B 4.C 5.D(2017·天津南开一模)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太阳能利用的方向之一。
第四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实战演练:::强技提能[基础巩固组](2016 •高考上海卷)北京(40。
N)某川学高屮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完成1〜2题。
1.从笫一次到笫三次测量期I'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2.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解析:第1题,依据正午太阳高度= 90° —两地纬度间隔,以及北京纬度为40° N,可计算出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纬度分别为10° N、0。
、10° S。
又因为是在连续三个月内的测量, 可判断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结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D项正确。
第2 题,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太阳直射赤道,且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故此次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秋分日,故C项正确。
答案:1. D 2. C(2017 •太原模拟)下图为某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5题。
A. 5月6日左右C. 11月7 口左右4.该地纬度最可能位于()B. 8月7日左右D. 2月6日左右A.赤道B. 11° 34’ SC. 11° 34’ ND. 23° 26’ X3.图中N点日期可能为(5.若测得某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5° ,则该日可能为北半球()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解析:第3题,N、M两日以6月22日为中点呈对称分布,且N位于6月22日之后。
据此推知,N的日期可能为8月7日左右。
第4题,该地5月5日有直射现象,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
第5题,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
第4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选择题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回答1~2题。
1.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A.30° 1月 B.60° 7月C.60° 1月 D.30° 7月答案:B2.当公转速度为N时( )A.漠河市民——欢度“白夜”B.新西兰南部海域——冰山座座C.松花江河畔——银装素裹D.悉尼——处于雨季答案:A (2011年烟台市统考)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3~4题。
3.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4.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解析:由图中地球所处于位置可知,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为夏至日、B位置时为秋分日、C位置时为冬至日、D位置时为春分日,由此确定一些自然现象。
答案:3.B 4.B (2011年合肥模拟)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5~7题。
5.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昼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三地的昼长相等B.①地的昼长大于②地的昼长C.四地的昼长一定不相等D.③地的昼长大于④地的昼长6.从①地到②地走最近路线,其方向是( )A.一直向南 B.一直向东南C.先向南后向北 D.先向北后向南7.a图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 )A.5时 B.17时C.4时44分 D.16时44分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a、b、c三图中的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表明是春(秋)分日,此时全球昼夜等长。
d图只能看出一部分地区是黑夜,不能确定昼夜长短情况,故选A。
第6题,①地在45°E经线上,靠近北极点;②地在135°W经线上,两地正好在一个经线圈上,因此从①到②地的最近走法是先向北到北极点然后再向南,一直到②地。
课时提升作业四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建议用时:20分钟)(2017·威海模拟)下图为半球示意图,a为晨线。
读图完成1~3题。
1.此日,我国的节气是(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2.此时,下列即将日出的城市是( )A.兰州B.北京C.上海D.广州3.图中表示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的箭头,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1选D,2选A,3选D。
第1题,a为晨线,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冬至。
第2题,读图可知,此时北京、上海、广州已为白天,只有兰州位于黑夜,因而即将日出的是兰州。
第3题,此时太阳直射180°经线,即180°经线正对太阳,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因而④箭头表示地球公转的方向。
【方法技巧】地球运动中关于季节判断的依据(2017·永州模拟)下图中AB 两地同在40°N 纬线上,读图回答4、5题。
4.若北京时间同一时刻两地杆影的指向如图中所示,则可知B 地位于A 地的( )A.东南方B.西南方C.正东方D.正西方5.若图中A 地某日正午的杆长和影长相等,则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 ) A.5°SB.5°NC.23°26′SD.23°26′N【解析】4选C,5选A 。
第4题,从图中看,此时A 地影子朝正北,太阳位于正南,地方时为12点;B 地影子朝东北,太阳位于西南地方时约为15点;同一纬线上,地方时早的偏东,因此B 位于A 的正东方。
第5题,正午杆长和影长相等,说明这一天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直射地与所求地纬度差,可知该地与直射地的纬度差是45°,该地位于40°N,可算出太阳直射地位于5°S 。
(2017·太原模拟)读某日我国四城市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完成6、7题。
6.若四城市为广州、武汉、北京、海口市,则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城市为( )A.海口、武汉、北京、广州B.武汉、北京、广州、海口C.海口、北京、武汉、广州D.广州、武汉、北京、海口7.据图判断,此时我国最有可能处于二十四节气中的(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解析】6选A,7选B。
第6题,四个城市中,广州、海口可能被太阳直射,若太阳直射海口,则另三个城市正午时太阳均位于正南方。
由图可知,①城市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方,只能是海口;④城市被太阳直射,是广州;武汉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北京。
第7题,据上题分析,太阳直射广州——北回归线,即为北半球的夏至日。
(2017·衡水中学模拟)某人随队友于12月进行极地考察,他发现考察站某物体的影子达到一天中最短,随即拍下了照片(如图所示),休息了12个小时,正好是19点(中时区),他观察到物体的影子变长了很多。
据此回答8、9题。
8.图示的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摄的( )A.东B.西C.南D.北9.据此推测他们所在的考察站的位置最有可能是( )A.70°W 75°NB.75°E 80°SC.75°E 68°SD.105°W 80°S【解析】8选A,9选B。
第8题,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物体影子最短;极地考察应该在极地气温高、昼长较长时;结合12月可判断位于南极附近,南极附近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影子朝向正南方;图中照片影子在左侧,太阳应该位于右侧;结合东南西北方位,可判断该照片从东方拍摄。
第9题,结合材料可知,拍摄时该地为12时,中时区为7时,则该地经度为75°E;休息12小时后应该是当地0时,物体还有影子,说明该地为极昼;南极圈只有在12月22日为极昼,则12月为极昼,最有可能是较高纬度地区。
10.(2017·南昌模拟)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
(2)在甲图中用字母M标出直射点、用箭头表示太阳光线(光线画在甲图左侧)、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3)甲图中Q点所在晨昏线属于________(晨或昏)线,此时该点上的太阳高度角为________。
(4)简述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过程中,甲图中M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特点。
【解析】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以判断出A为夏至日,B为秋分日,C为冬至日,D为春分日。
第(1)题,自夏至日(A)到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减慢,自远日点到秋分日(B),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第(2)题,从甲图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可以看出此时地球公转至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第(3)题,结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地球的自转方向可以判断出Q 点所在的晨昏线为昏线,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都为0°。
第(4)题,由于M点位于南半球,自秋分日到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M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大至90°后,再变小。
答案:(1)公转速度渐慢,过远日点后逐渐变快(或快→慢→快)。
(2)见下图:(3)昏0°(4)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先变大,达到90°后再变小。
(建议用时:25分钟)(2016·上海高考)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据此回答1、2题。
1.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2.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解析】1选D,2选C。
第1题,连续三个月测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缩小,说明太阳直射点南移。
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可以计算三次太阳分别直射10°N、0°、10°S,故北京的昼夜长短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第2题,根据上题计算,三次测量中其中有一次直射赤道,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故为秋分日。
(2016·北京高考)2016年8月21日~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在北京举办。
往届大会曾在华盛顿、首尔等地举办。
读下图,回答3、4题。
3.本届大会期间,北京( )A.适逢中国农历处暑节气B.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C.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大D.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晚4.图中举办地所在国家(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B.地处环太平洋灾害带C.人口增长模式不同D.南部沿海有寒流经过【解析】3选A,4选B。
第3题,本届大会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京和首尔都在北回归线以北,且北京纬度高于首尔,所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小于首尔;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出现在秋季,大约为10月份前后;北京位于华盛顿东面,且纬度高于华盛顿,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早;处暑一般在公历8月23日前后。
第4题,中国位于中低纬度地区,美国跨低中高纬度,韩国位于中纬度地区;三个国家均地处环太平洋灾害带,三个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均为现代型,中国南部沿海有暖流经过。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易出现的错误(1)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掌握不够好,在分析时出现失误。
(2)不了解八达岭长城红叶出现的季节。
(3)中国虽然为发展中国家,但是人口增长模式已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2017·湘潭模拟)读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图,完成5~7题。
5.四个地点中,纬度数值相同的地点是( )A.甲、丁B.甲、乙C.丙、丁D.乙、丁6.图中丁地的日落时刻是( )A.6时B.15时C.18时D.21时7.此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能是( )A.23°26′B.56°C.72°D.90°【解析】5选A,6选B,7选C。
第5题,据图可知,甲地的昼长为18小时,其夜长为6小时;丁地的昼长为6小时,其夜长为18小时。
甲地的昼长时间与丁地的夜长时间相同,说明甲、丁两地的纬度数值相同。
第6题,丁地的昼长为6小时,说明正午前3个小时日出,正午后3个小时日落,故丁地日落时刻是15时。
第7题,丙地的昼长时间是12小时,说明丙地位于赤道附近;当日全球昼夜不等长,说明太阳直射点不直射赤道;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的范围是66°34′~90°。
【加固训练】(2017·襄阳模拟)合肥(32°N,117°E)工作的李先生,在国庆假期后,第一日早晨7:50(北京时间)走进单位大楼的大门时,发现自己的影子落在正前方。
读图,完成(1)、(2)题。
(1)李先生最有可能走进单位大楼的大门是( )A.甲B.乙C.丙D.丁(2)李先生所走进的大门较早结束阳光直接照射的时间约为( )A.10:00B.12:00C.14:00D.16:00【解析】(1)选D,(2)选C。
第(1)题,李先生走进单位时为上午时间,太阳正在东升。
国庆假期后(10月1日以后)我国已处于冬半年,日出方位为东南方,因此李先生进入的是东南方的大门。
第(2)题,图中大楼丁门所在墙体与正南方向偏西大约呈30°夹角,当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差12分钟,可忽略。
当地正午时阳光在正南方向,2小时后,太阳在天空中西沉30°,阳光不能照射丁门,此时当地时间为14时。
8.(能力挑战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图甲为某时刻的等日照时间图,OA、OB为日期界线,P点纬度为70°。
材料二图乙表示广州市(23°7′N)和海口市(20°7′N)楼房某日正午时刻影子(阴影部分)分布状况。
此后的几天中,海口市正午时刻影子逐渐增长。
(1)此时,全球太阳高度最大的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当P点影子朝正北时的北京时间为________时。
(2)在下图中画出此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
条件:A点全年昼夜平分,B点为中心,C点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
要求:画出太阳光线、地轴、地球自转方向、极昼范围、极夜范围。
(3)此后的三个月中,广州市楼房的影子长短会出现怎样的变化?(4)此后的三个月中,海口市的昼夜长短状况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解析】第(1)题,据图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此时70°N日照时间为24小时,说明70°N为极昼,太阳直射点为20°N;日期分界线为180°经线和0时经线,而OA、OB为日期界线,OB为180°经线,所以OA为0时经线,即45°E此时为0时,所以地方时12时经线为135°W,全球太阳高度最大的地点是太阳直射点位置,即(20°N,135°W);当P点影子朝正北时,即45°E地方时为12时,此时北京时间为17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