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格式:doc
- 大小:41.39 KB
- 文档页数:4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姓名:学习目标(明确目标,心中有数)知识与技能: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促进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学习过程【基础梳理】(A级,请快速浏览教材,完成下列内容,并记住它)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客观世界的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性。
实践是一种有、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注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
三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①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和特点②了解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①实践基本特征;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
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服务实践。
教学重点: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难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厦深铁路工程进展》,思考:修建铁路属于一种什么活动呢?跟我们的认识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那么这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那么第六课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
展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告诉我们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
1.实践的含义
探究一:
1.是谁在从事修建铁路的活动?
2. 对象是什么?这些活动是在认识对象还是在改造对象?
3.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得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的主体是人(不是动物),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主观世界),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蚂蚁搬家
6、开采石油
7、医生治病
——属于实践活动的有2、4、6、7
2、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的特点
探究二:
1、修建铁路需要哪些要素?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是不是想怎么修就怎么修?这
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探究三:
2、为何要修铁路?这与燕子筑巢有何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小结: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
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如电视机、电脑、空调);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如社会制度的更替)。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探究四: 3、修建铁路只是总设计师一个人的实践活动吗?日本早在1964年就已经拥有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铁,为何中国到1999年才开始建高铁?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原因
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表现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实践主体的主动创造性
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生产工具、设备 由客观条件 决定的
实践基本要素的客观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
客观物质性
原因 智力 体力
运用
改造
社会性:实践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时间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制约。
指导学生阅读P42页的探究思考:上述观点对实践的理解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过渡)那么实践与认识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45~46页,并思考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作为一个总的关系而存在的。
在这一总的关系下,包含着四个方面:展示材料:
2013年8月8日,“蛟龙”号在位于东北太平洋的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详细勘查区进行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次第二航段首次下潜--工程下潜,最大深度5268米。
通过海下9个多小时的工作,发现了多种海底生物,并测算出结核覆盖率约为50%。
思考:科学家的这些认识是如何获得的?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板书)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 认识如何在实践中产生?
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思考:读书也能获得知识,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吗?
认识的来源和途径的区别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实践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认识获得的途径
学习知识(间接经验)
多媒体展示: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
问:这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板书)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思考: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的发展?
(1)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过渡)实践能够作为认识的来源和动力,那么我们应该要用什么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呢?——实践。
几部手机对着围在一起,中间放上玉米粒,拨打其中的一部手机,玉米粒竟然在瞬间变成
了爆米花!手机爆米花的视频曾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你相信吗?怎么确定是不是真的?
(板书)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思考:我们通过实践获得很多认识,这些认识最终还是用它干什么?认识要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板书)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多媒体展示)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多媒体展示)知识梳理: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及其作用,知道了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同时,还要重视认识的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
宿
实践
认识
基础 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原理:
(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及 其特点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来源
动力 检验标准 含义 基本形式
特点 目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