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分数的再认识 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4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2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5.2 分数的再认识(二)》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定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知识,但是对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以及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并能够将分数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掌握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
2.将分数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练习题。
3.小组合作学习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2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呈现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
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总结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以及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教案(精选3篇)第一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教案分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并且认识分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大部分学生每人4个圆片,小部分学生每人6个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分钟)1.课前每个同学都拿到一些圆片,你能拿出自己全部圆片的二分之一吗?请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学生拿。
2.你拿几个?是怎么拿的?(指名5—6人说)学生可能说:(1)我拿2个,我的圆片一共有4个,我拿其中的一半就是两个。
(2)我拿3个,我有六个圆片,它的就是3个。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问:⑴大家拿出的圆片二分之一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为什么呢?(3)为什么大家都拿了自己全部圆片的二分之一,可拿出的数量却不一样呢?3.师:是啊,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分数,解决我们心中的疑问。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直观认识,教学新课(20分钟)(一)深入探究(12分钟)1.师: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3.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1)因为大家原来的圆片就不一样多,所以拿出来的二分之一,也不一样多。
(2)我认为原来圆片一样多的,拿出来的就一样多,原来圆片不一样多的,拿出来的二分之一就不一样多。
(3)如果你手里的整体圆片一样多,拿出来的二分之一就一样多,整体圆片不一样多的,拿出来的也不一样多,(4)比如:某同学和y同学都是有4个圆片,他们拿出的二分之一就都是2个,一样多,可是z同学有6个圆片,他拿出的二分之一就是3个和刚才两个同学就不一样多。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2 分数的再认识(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叙述这个教案,涵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个分数再认识章节。
我们将深入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以及分数大小的判断。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分子表示部分的数量;2. 学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3. 能够将实际问题与分数知识相结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
难点:将实际问题与分数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一份分数卡片、一份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情景,比如:“妈妈做了5个苹果,小明吃了2个,小华吃了3个,请问谁吃得多?”让学生们用分数来表示小明和小华吃掉的苹果数量。
2. 例题讲解:我会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分数的例子,比如 1/2、2/5等,让学生们理解分数的含义,分子表示部分的数量,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了几份。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分数,让学生们比较大小,比如 3/4和1/2,他们会发现3/4比1/2大。
4. 分数的比较方法:我会教学生们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比如 2/5和3/10,他们可以通过将两个分数的分母通分,然后比较分子的大小。
5. 实际问题解决: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一个水果盘里有12个水果,小明吃了其中的4个,请问小明吃了多少?”让学生们用分数来表示小明吃掉的水果数量。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黑板和粉笔,将一些重要的分数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比如分数的含义、分数的比较方法等。
七、作业设计答案:3个苹果可以表示为3/1,5个橙子可以表示为5/1,7个香蕉可以表示为7/1。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地读写分数,并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及读写。
2. 教学难点: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一下上一节课学习的分数知识,如分数的读写、分数的意义等。
(2)情景导入: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分数的存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探究(1)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存在,并尝试用分数表示出来。
(2)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并在全班分享。
3. 讲解示范(1)教师对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进行讲解,并通过一些实例进行示范。
(2)讲解分数的读写规则,让学生跟读、模仿。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制作分数卡片、用分数表示物品等。
(2)组织学生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加减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巩固练习(1)布置一些分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加减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选取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并进行讲解。
6. 总结提升(1)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并提出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布置一些分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加减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2)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做好准备。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等。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分数的再认识(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表示和比较分数的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概念: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为分数。
2. 分数的表示: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分母表示总份数。
3. 分数的分类:真分数和假分数。
4. 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大;异分母分数比较,通分后比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概念、表示和大小比较。
2.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回顾分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区别。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五、课后作业1. 课本P56页练习题:1、2、3、4、5、6。
2. 思考题:如何将一个分数化简为最简分数?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 在讲解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时,要注重实例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
3. 在练习环节,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分数的再认识(二)”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5.2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信“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5.2《分数的再认识(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
2. 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分数卡片。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创设一个分蛋糕的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数的意义。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互相答疑解惑。
4. 课堂讲解: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分数的比较方法:同分母分数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2. 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七、作业设计(1)1/4 + 1/4(2)3/4 1/4(3)5/6 2/62. 答案:(1)1/4 + 1/4 = 1/2(2)3/4 1/4 = 1/2(3)5/6 2/6 = 1/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篇一教学目标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重点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过程:活动导入现在大家猜个谜语:母子两边分……(学生回答:分数)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再认识)2、复习导入,出示图形:提出复习要求:仔细观察这3个图形,说出这3个图中阴影部分是什么分数,它们各表示什么?(1)图1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2分之1来表示。
(2)图2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
(3)图3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4分之1来表示。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
)3、他们的回答都非常准确,说明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老师想看看今天大家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1、老师这儿有三份圆片,你们能从每一份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在这里要强调各自是把谁平均分了,学生分别拿出的是6片、4片和3片。
)(学生可能的回答)(1)都是1/2,怎么拿出的片数不一样?(2)为什么三个同学拿的数目不同?2、小组合作活动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圆片的1/2,拿出的片数却不一样多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是不一样的,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2)小组交流(3)学生代表汇报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份的总片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圆片的片数不同。
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3位同学把所有的圆片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这时要乘热打铁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整体“一”。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分数的再认识(二)| 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5章“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2节“分数的再认识(二)”。
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本节将深入探讨分数的运算和实际应用,包括分数的加减乘除以及与整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难点1. 分数加减乘除运算规则的推导和应用。
2. 分数与整数之间的互化方法。
3. 学生对分数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分数运算练习题。
3. 实际生活场景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节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接着,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新课导入讲解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并通过例题演示如何应用这些规则。
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将一块蛋糕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或者计算一个班级男生和女生的比例等。
第四阶段:巩固练习布置一些分数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完成后,进行答案的讲解和讨论。
第五阶段: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板书设计1.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2. 分数与整数的互化方法。
3. 分数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分数运算题目。
2. 设计一个实际场景,用分数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相关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并能够将这些规则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2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2 分数的再认识(二)》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
教材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含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基础,对于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转化分数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分数的运算也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数运算的熟练程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例、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的内容,了解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出分数的概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分数的再认识(二) |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分数的再认识(二) |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二节,分数的再认识(二)。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以及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以及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比较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问题。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分数卡片。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创设一个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公平地分蛋糕。
2. 教学活动一:讲解分数的意义。
通过讲解分数的起源和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
3. 教学活动二:分数的比较。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 教学活动三: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分物品、计算折扣等。
5. 课堂练习:出示一些分数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分数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数的再认识(二)1. 分数的意义2. 分数的比较3. 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答案: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分数的比较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分数的比较方法掌握不牢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的折扣、分享食物时的公平分配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分数的再认识(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读写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再认识:分子、分母、分数线2. 真分数与假分数3. 带分数4. 分数的加减法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区别,带分数的读写,分数的加减法。
2. 教学难点: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转换,带分数的加减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讲解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分子、分母、分数线的含义。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3. 真分数与假分数: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真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关系,如: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4. 带分数:讲解带分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学会将带分数转换为假分数,掌握带分数的加减法。
5. 分数的加减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学会运用通分、约分等方法进行计算。
6. 练习与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分数的相关知识。
2. 请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分数的再认识(二) |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初步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理解。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分数的定义、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分类以及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的比较、加减运算以及与整数的转换。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数加减运算中的通分和约分。
2. 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转换,特别是带分数的转换。
3. 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长度、面积、体积等单位的转换。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分数的相关知识。
2. 练习题册,用于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实物模型或图片,用于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分数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分数的定义、性质和分类,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加减运算和与整数的转换。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基础的分数运算题目,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应用,如分数在烹饪、建筑、购物等方面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分数的例子,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分数的再认识(二)2. 正文:包括分数的定义、性质、分类、加减运算、与整数的转换等要点,以及相关的例题和解答。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分数运算题目。
2. 拓展练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收支、食谱配比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应反思自己对分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分数的再认识(二)∣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分数的再认识(二)∣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分数的再认识(二)。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分数的再认识,这是继我们之前学习分数的基本概念后的进一步理解。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分数加减运算的规律,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加减运算。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将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分数的实际应用。
2. 理论知识讲解: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向学生们讲解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让学生们能够理解错误的原因,并且能够正确地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
六、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将分数之间的关系和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进行板书,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4 + 1/32/5 1/62/5 与 3/104/7 与 5/14答案:1. 1/4 + 1/3 = 7/122/5 1/6 = 7/302. 2/5 < 3/104/7 = 5/1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对分数的加减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加强练习。
在课后,我会鼓励学生们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分数的再认识(二)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分数的再认识(二)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比较大小,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以及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为分数的比较大小,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难点在于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需要学生掌握通分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分数卡片、计算器等教具,以及学生作业本、练习册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分蛋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2. 讲解与演示: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两个分数,如1/4和3/8,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大小。
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如2/5+3/5=5/5。
然后,讲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如1/3+1/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分。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一些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的练习题,如判断1/2和2/4哪个更大,计算1/3+1/4的结果。
4. 例题讲解:以一个具体的例题,如计算1/2+3/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异分母分数通分,然后进行加法运算。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出一些分数加减法的题目,并尝试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数的比较大小: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分母都不相同,通分后比较大小。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通分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七、作业设计(1)1/2和2/4(2)3/5和2/5(3)1/3和1/6(1)1/2+3/4(2)2/51/5(3)1/3+1/4答案:(1)1/2+3/4=5/4(2)2/51/5=1/5(3)1/3+1/4=7/1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分数的再认识(二)》是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本节内容将引导学生探讨分数的性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分数的魅力。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意义: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为分数。
2.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 分数的分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4. 分数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分数的意义和运算过程。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分数的实际应用。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回顾分数的意义,为新课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探讨分数的分类和运算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 测试:进行阶段性测试,评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3. 加强课堂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分数的再认识(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分数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2.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5.2 分数的再认识(二)。
2. 新课教学(1)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分数的意义,然后进行讲解和补充。
(2)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举例说明。
如: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分数的运算法则讲解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如: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计算。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分数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分数的计算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读写分数。
2. 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准确地进行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3.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并运用分数知识进行解答。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定义、读写方法。
2. 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3. 分数的应用: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分数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分数的概念讲解分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被等分后的部分。
同时,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地读写分数。
(2)分数的大小比较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的规律。
接着,讲解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让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
(3)分数的应用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并运用分数知识进行解答。
3.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和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将分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注:本教案为示例教案,实际教学时,请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分数的再认识(二)| 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围绕分数的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非整数倍数关系的分数理解。
学生将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将包括分数的加减运算,分数与整数的转化,以及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并能用分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分割情况。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进行加减运算的能力,并能正确计算分数与小数的互换。
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非整数倍数关系分数的理解和运算,以及如何将分数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对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也需要进一步的巩固。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分数教学挂图。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卡片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导入: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实例演示分数的加减运算,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运算规则。
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数应用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练习和实例分析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以及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
通过图表、公式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使板书内容清晰、系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分数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单位越大。
(三)巩固练习:指导完成教材66页练一练第1——4题。
第1题是配合着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从度量的角度认识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再次理解分数的意义。
第2题侧重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单位。
第3题鼓励学生在直观图上,再次认识分数单位,体会分数的意义。
第4题侧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检
✧ 独立完成三学一测的应用检测,教师巡视。
✧ 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 教师对共性问题和重点问题精讲、点拨。
四、拓 如下图,两个平行四边形有部分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的面
积是的 ,是B 的 。
已知A 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你能计算出B
的面积吗?
✧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 展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课
后
反
思
4161。